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1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裡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麵餃子,
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準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
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裡,他便問店夥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
店夥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
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髮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髮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歎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嚐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2
西安碑林內有塊《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寫一碑的奇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竟然寫了200年後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驗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確是王羲之的手筆;誦唸碑文內容,也確是唐太宗為玄奘和尚撰寫的《聖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這座《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玄奘和尚從印度帶回的佛經,由他精心譯成後,請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記及玄奘的謝表,通稱《三藏聖教序碑》。此碑立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當時朝廷要把它用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型來刻碑。長安洪福寺高僧懷仁知道此事後,感到是佛教界的光榮,因此,下決心承擔此任。經過懷仁和尚到處尋覓,終於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個一個地蒐集起來,成了這塊王羲之字型的《聖教序碑》。
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麼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由,也是文壇上的佳話。後人把此碑的拓本稱作《千金貼》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3
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蘭亭這兒十分熱鬧,原來是王羲之邀了幾位朋友在這兒聚會,飲酒作詩。這個盛會是很有趣的,朋友們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邊,濃濃的樹蔭下。這兒真是美極啦。曲水繞亭,鳥語花香,春風拂面,使人神清氣爽。當清澈的泉永載著盛滿美酒的酒杯流到誰的面前,誰就端起來喝一口,可愜意了。幾杯酒下肚,人們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著就飽蘸墨筆,吟詩作文,互相傳看,朋友們免不了評點一番,邊吟邊唱。真是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王羲之覺得從來沒有這麼高興。乘著酒興,他揮筆運氣,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記載當時盛況的文章,題目就叫《蘭亭集序》。朋友們看後,一致認為無論從文章的角度,還是從書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絕妙的藝術品。對於大家的稱讚,王羲之並不覺得怎麼樣,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後,再把手書的《蘭亭集序》拿來仔細一看,果然比以前的書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順手抽出筆來,照樣又寫了幾幅,可是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第一幅寫得那麼好了,只得把它們都撕掉。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4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他為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裡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5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生前名望已遠播海內,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曾拜在其門下,學習書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書法課,更是三堂人生課。
“點”:高峰墜石
我第一次看到衛夫人的《筆陣圖》時,也嚇了一跳,因為她留下來的記錄非常簡單,簡單到有一點不容易揣測。譬如說,她把一個字拆開,拆開以後有一個元素,大概是中國書法裡面最基本的元素——一個點。
衛夫人似乎並沒有教王羲之寫字,卻是把字拆開。衛夫人帶領王羲之進入視覺的“審美”,只教他寫這個“點”,練習這個“點”,感覺這個“點”。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筆沾墨以後接觸紙面所留下的痕跡,順便還註解了四個字:“高峰墜石”。
她要這個學習書法的小孩去感覺—下,感覺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
一定有人會懷疑:衛夫人這位老師,到底是在教書法,還是在教物理學的自由落體呢?
我們發現衛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書法而已。
衛夫人可能真的帶這個孩子到山上,讓他感覺石頭,並從山峰上讓一塊石頭墜落下去,甚至丟一塊石頭要王羲之去接。這時“高峰墜石”的功課,就變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長大以後寫字時的那個“點”,是不是跟衛夫人的教育有關。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許多人都說裡面“之”字的點,每個都不一樣。
如果童年時有位老師把我們從課堂裡“救”出去,帶到山上去玩,讓我們丟石頭,感覺石頭的形狀、重量、體積、速度,我們大概也會蠻開心的。感覺到了“石頭”之後,接著老師才需要從中指出對於物體的認知,關於重量、體積、速度等物理學上的知識。這些知識有一天——也許很久以後,才會變成這個孩子長大後在書法上對一個“點”的領悟吧!
其實衛夫人這一課裡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衛夫人讓王羲之練了多久,時間是否長達幾個月或是幾年,才繼續發展到第二課。然而這個關於“點”的基本功,似乎對一位以後的大書法家影響深遠。
“一”:千里陣雲
衛夫人的第二課是帶領王羲之認識漢字的另一個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這麼一根線條。
衛夫人教王羲之寫字的時候,前朝並沒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前輩大師,衛夫人也似乎並不鼓勵一個孩子太早從前輩書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從前人寫過的'“一”開始認識水平線條的。
認識“一”的課,是在廣闊的大地上進行的。
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戶外,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廣闊的平原上站著,凝視地平線,凝視地平線的開闊,凝視遼闊的地平線上排列開的雲層緩緩向兩邊擴張。衛夫人在孩子耳邊輕輕說:“千里陣雲”。
“千里陣雲”這四個字不容易懂,總覺得寫 “一”應該只去看地平線或水平線。其實“千里陣雲”是指地平線上雲的排列。雲低低的在地平線上佈置、排列、滾動,就叫“千里陣雲”。有遼闊的感覺,有像兩邊橫向延展張開的感覺。
“陣雲”兩個字也讓我想了很久,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字?
雲排開陣勢時有一種很緩慢的運動,很像毛筆的水分在宣紙上慢慢暈染滲透開來。因此,“千里陣雲”是毛筆、水墨與吸水性強的紙絹的關係。那麼“千里陣雲”會不會也有特殊意義?就是在寫水平線條時,如何讓它拉開形成水與墨在紙上互動律動的關係,是對沉靜的大地上雲層的靜靜流動有了記憶,有了對生命廣闊、安靜、伸張的領悟,以後書寫“一”的時候,也才能有天地對話的嚮往。
這是王羲之的第二課。
“豎”:萬歲枯藤
衛夫人給王羲之的第三堂書法課是“豎”,就是寫“中”這個字時,中間拉長的一筆。
衛夫人把王羲之帶到深山裡,從枯老的粗藤中學習筆勢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萬歲枯藤”,在登山時攀緣一枝老藤,一根漫長歲月里長成的生命。孩子藉著藤的力量,把身體吊上去,藉著藤的力量,懸宕在空中。懸宕空中的身體,可以感覺到一枝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的堅硬頑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斷,有很頑強、很堅韌的力量,這個記憶變成對書法的領悟。 “豎”這個線條,要寫到拉不斷,寫到強韌,寫到有彈性,裡面會有一股往兩邊發展出來的張力。
“萬歲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為漢字書法裡一根比喻頑強生命的線條。“萬歲枯藤”是向一切看來枯老、卻毫不妥協的堅強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還在幼年,但是衛夫人透過“萬歲枯藤”,使他在漫長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強韌力量的體會,也才有了書法上的進境。
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
“高峰墜石”理解了重量與速度。
“千里陣雲”學習了開闊的胸懷。
“萬歲枯藤”知道了強韌的堅持。
衛夫人是書法老師,也是生命的老師。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6
鼎鼎有名的王羲之書法家被後人所稱讚楷模!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小時候博覽群書,長大以後就能成為一名好的作家。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
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裡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
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紮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小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夢想,王羲之偶像為了夢想而努力奮鬥,對夢想的不顧一切,對夢想的執著追求,時代的轉變年輕人沒幾個寫字好看的,想要寫得一手好字必須從小抓起,教育從小開始養成,王羲之吃墨勤奮修煉書法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但是不代表吃墨就可以,去告訴你們身邊的朋友們吧。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7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其書法真、行、草、隸諸體皆精,尤其擅長真書、行書。字勢雄強多變化,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閣之譽,為歷代書法家所崇尚,有書聖之稱。少年時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學、機智勤敏而譽滿鄉里。王羲之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叔父王導為司徒,伯父王敦為揚州刺史,叔祖父王澄為荊州刺史。他父親這一輩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學習條件。王羲之小時候少言寡語,誰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但他熱愛學習,喜歡鑽研,遇事機智有心計。
他7歲開始臨池學書,到10歲時,字寫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歡他。王羲之到了11歲,很想學一點關於書法方面的理論著作,用來指導自己。有一天,他在父親王曠的枕頭裡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痴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偷讀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著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父親說:你現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為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於是便將《筆談》的內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羲之有了紮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後,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為老師,在衛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同他轉益多師,刻苦磨礪分不開。他真書學鍾繇,草書學張芝。他自己說過,他的書法比起鍾繇來,可似說是分庭抗禮,或者要超過他;比起張芝,應當是並駕齊驅、比翼雙飛。他還向魏碑和漢碑學習,追摹書法源流。他自己說:我小時候學習衛夫人書法,自認為學得很有成績了。後來渡江到北方遊歷了一些名山大川,見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書法;到許下見到了鍾繇、梁鵠的書法;到洛下見到了蔡邕的三體《石經》;在叔伯哥哥王洽處見到張昶的《華嶽碑》,才知道僅僅學習衛夫人,還是遠遠不夠的,白白浪費時間罷了。於是轉變師承,向眾碑學習。王羲之學習是極其刻苦的。他不僅每天要花大量時間用到練字上,就是走路、吃飯、與朋友閒談,也總是想著寫字的筆法,用手到處指指劃劃。據傳,有一回他在書房裡練字,書僮送來了他最喜愛吃的饅頭沾蒜泥。幾次催他吃飯,他連頭也不抬一下,繼續揮筆直書。書僮只好請王羲之的夫人來勸他用餐。王夫人來到書房,見他手正拿著一塊沾滿墨汁的饅頭往嘴裡塞。原來,在他吃饅頭的時候,眼睛看著字,腦子裡想著字,因而錯將墨汁當蒜泥,一邊練字一邊吃,還直誇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王羲之習學書法,不僅向有字碑、有字帖學習,而且善於向無字碑、無字帖學習。這也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山陰道上空靈秀逸的江南山水,給了他的書法清朗俊逸的風格。他不僅師法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書法中的靈氣,而且善於觀察動物。他特別愛鵝,從鵝的步履沉穩,鳴聲清越,舉首展翅的疏朗飄逸中體會書法結體中疏密、開合的種種奧妙。有一次,他聽說山陰有一個道士,養著幾隻美麗的鵝,王羲之便興致勃勃地前往參觀。他到了道士那裡,正看見幾只雪白的鵝雙翅扇動,追逐嬉戲,確實活潑可愛。王羲之愛不忍離,再三請求道士把幾隻鵝賣給他。道士推辭了一番,最後說: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鵝,就請你為我寫一篇《道德經》,這幾隻鵝就送給你了。王羲之欣然答應,為道士寫了《道德經》,把鵝裝入籠子裡帶回了家。其實,這是因為道士喜歡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卻不輕易為人寫字。道士打聽到他特別喜歡鵝,故意採取以鵝易字的方法。至今,紹興城內戒珠寺和城外蘭亭都有鵝池,碑文皆為王羲之所書。王羲之在年輕時,書法作品就已成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傳說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見一老太婆賣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無人問津,便動了側隱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賣不出,中午無錢買米,不就要斷炊嗎?便走到老太婆攤子前邊,在她每把扇子上寫了5個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興,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畫亂塗些什麼?王羲之向她說:你只要說這是王右軍寫的,要一百錢一把!老太婆照此喝價,扇子果然一搶而空,心裡好喜歡。她趕緊跑回家去,又抱來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寫,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開了。
王羲之從六七歲開始練字,直到59歲死時為止,50年間筆墨不輟。愈到晚年,愈是老練沉雄。他很欽佩漢代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學習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據記載,除紹興蘭亭外,江西臨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積穀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兒子王獻之繼承父風,又有發展,世稱二王,影響極為深遠。王羲之存世作品已無真跡。行書《蘭亭序》《聖教序》《姨母》《喪亂》《孔侍中》,草書《初月》等帖,皆為後世勾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