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書的故事(通用16篇)

名人讀書的故事(通用16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故事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名人讀書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

  左宗棠自幼飽讀詩書,腹藏經綸,聰明絕頂。在他十歲時,有天傍晚隨老師郊外散步,時見夕陽落山,晚霞成扇形射向天空,老師即景生情,出一上聯道:“夕陽光倒生。”

  左宗棠略一思忖,對道:“朝日霞先出。”

  老師見他頭腦敏捷,又以字形出對試道:“曰日分肥瘦。”

  左宗棠不假思索道:“天夭別正斜。”

  老師再以書的功能試道:“史記篇篇記史。”

  左宗棠一笑又對道:“詩評字字評詩。”

  老師大喜,以“國家千里駒”贊之。

  左宗棠成人後性情十分孤傲,他曾為自己撰寫一聯曰:“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國時的諸葛亮,還自稱為“今亮”。他雖才華橫溢,但年輕時仕途不暢;而他的好朋友曾國藩卻是官運亨通,平步青雲。當曾國藩身為侍郎時,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跡山林。左宗棠常為自己的命運而鳴不平,同時也對曾國藩的官運感到忌妒。

  一次,曾國藩從他老家湘鄉出發趕赴京城,途中剛好路過長沙。他深知長沙名士多,且那裡有很多好朋友,就想在這逗留兩天。

  左宗棠知道了他的到來,為盡地主之誼,特邀了幾位好朋友一起去拜訪他。大家落座後談古論今,從民心到朝政無所不談。左宗棠更是滔滔不絕,他喜歡標新立異,發表一些新觀點,大有一鳴驚人之氣勢。他對曾國藩的意見很少苟同,反而對他的一些觀點還進行了無情的駁斥,使他的面子很難堪。

  曾國藩對左的表現極為不滿,告別時想好了一句話準備揶揄他一下,挫挫他的銳氣,便站起微微一笑道:“季高,今日一會,我有一聯相送。”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他知自己與曾國藩面和心不和,從他嘴裡吐出來的聯沒有什麼好話,乃不屑道:“有什麼話請講吧。”

  曾國藩便吟道:“季子自稱高,仕不在朝,隱不在山,與人意見輒相左。”

  左宗棠一聽果不出所料,連“左季高”三個字也嵌進聯裡了。他略一沉思,也笑著回敬道:“藩臣當衛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你經濟有何曾?”

  曾國藩暗吃一驚,沒想到左宗棠才思如此敏捷,竟然將自己的名字嵌進聯中之後,矛頭尖銳地抵了自己一句,不但沒有揶揄到他,反而被他奚落了一頓,真有點狗屎不臭挑起來臭的味道。他害怕與這樣精明的人繼續鬥下去更下不了臺,故意裝著大度地“哈哈”大笑了起來。左宗棠明白他這笑聲中的含意,就此二人作揖告別了。

  後來,左宗棠憑自己的才智,也成了朝廷的棟樑之材,那是後話了。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

  陳景潤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過,陳景潤捉迷藏時有點特別。陳景潤常拿著一本書,藏在一個別人不容易發現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一邊等著別人來“捉”陳景潤。看著看著,陳景潤就忘記了別人,而別人也忘記了他。

  上學期間,陳景潤酷愛數學。當老師講解數學題時,陳景潤總是集中精神認真聽講。課後佈置的習題他也認真去做。陳景潤在解題的過程中得到了無限樂趣。數學是心智的比試和較量。陳景潤對於解題,向來不吝惜時間和精力。陳景潤不懂就問,別看他平時沉默寡言,但向老師請教時卻毫不羞澀和膽怯。陳景潤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師外出或者老師從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緊追上去,和老師一起走一段路,並且一邊走,一邊問問題。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沈元教授的課。沈元教授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的理論。但陳景潤一出生也沒有證明出來,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長久以來,‘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併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個形象的比喻,陳景潤把數學比喻成自然科學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講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

  許多年之後,陳景潤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66年,陳景潤髮表了《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陳景潤所證明出的那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後來這條定理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3

  作家巴金的閱讀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閱讀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閱讀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閱讀,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閱讀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閱讀”。

  (2)溫故而知新。透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4

  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他的《蘭亭序》讓人歎為觀止。他能有這樣高的成就,是怎麼來的呢?

  王羲之七歲時,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一直學習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導與王敦十分器重羲之。當時陳留人阮裕名聲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對羲之說:“你是我們王家最優秀的子弟,你的成就應當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對王羲之有美譽,將其與王承、王悅並稱為“王氏三少”。周顗是當時人物品鑑的專家,經他品評給予肯定的人物,身價倍增。十三歲那年,王羲之去拜見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眾人之末。周顗觀察王羲之後,覺得他是個奇異的人物。當時以牛心為貴,眾客人都還沒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塊牛心,給王羲之先吃。於是王羲之名聲大噪,開始為世人所知。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5

  一九八年,孫中山先生顛沛流離地到了英國倫敦。

  這個訊息立刻引起了一些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的注意。這些人有的懷著崇敬心情,有的抱著好奇心理,都想見到孫中山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領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測,孫中山肯定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綠林豪傑”。

  待到與中山先生見面後,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博學多識、勤勉出奇的偉人。

  當時,中山先生經過旅途的輾轉周折,所帶的費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著連一口麵包都吃不上。於是,一些熱心的留學生便慷慨解囊,你湊一點,我湊一點,湊了三四十個英鎊送給中山先生,以暫時維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後,大夥兒再去看望他時,卻見他已將這些錢買了一大堆新書。一見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著書告訴眾人說,這是什麼書,那是什麼書,這本書怎麼怎麼好,那本書又如何如何重要。眾人見此情景,一個個不禁目瞪口呆,有的為中山先生的好學精神所驚駭,也有的抱怨他不該將吃麵包的錢拿來買了書。

  這些人哪裡知道在中山先生看來,書比麵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

  的確,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飲食做事以外,總是手不釋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麼行李都可以不帶,卻總要帶上幾本最新出版的書籍。即使是在火線上督戰,他也要帶許多書籍雜誌放在指揮所裡多軍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書本拿在手上,從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讀起來。

  他曾經對一位朋友說:“我幾十年來,因為革命,居無定所,每年所買的書籍,讀完了之後,便送給朋友去了。至於讀過了的書籍之種類和數目,記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時候,每年所花的書籍費,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時侯,所花的書籍費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6

  宋代大文學家范仲淹自幼失去了父親。母親為了使自己和兒子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長山的朱家。

  等到范仲淹長到十幾歲時,才知道這個父親並非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小仲淹覺得自己堂堂七尺男兒,改了別人的姓是一種屈辱,說什麼也要恢復自己原來的“範”姓,因此他跟養生之間產生了矛盾,從家出來,住進了山醴泉寺的僧房裡,他一直晝夜苦讀,堅持不懈。

  寺廟裡的日子是十分清苦的,而年僅十幾歲的范仲淹正是長身體的時期,飯量特別大,每次吃飯時,他端起碗來,僅幾口就扒得精光,還沒到下一頓就已經餓得頭暈眼花,所以看書時無法集中精力。怎麼辦呢?思來想去,他想出了個辦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鍋稀粥,等到放冷了凝結成粥塊之後,他就用刀在上面劃個十字,切成四塊,早晚飯各吃兩塊。而下飯的菜呢,更加簡單,僅切一點兒鹹菜末兒就行了。

  范仲淹在醴泉寺住的這段時期裡,讀了很多書,懂得了許多道理,長了不少知道。為了開闊眼界,增長自己的學問,三年過後,他不遠千里來到當時的“南都”應天府(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進了當時很有名氣的南都學舍,拜著名學者威同文為師。起初,他仍然像在醴泉寺時一樣,每天早晚還能有稀粥可吃,可是後來連稀粥也供不上了。每當太陽落山時,他才胡亂吃點兒東西,算是一天的飯。可是他從來沒有為吃飯這些問題分心,而是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刻苦了。他為自己制訂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每天不完成計劃決不睡覺。到了嚴寒的冬夜裡,每當學習感到疲倦時,他就用冷水來洗臉,提提精神。學習環境雖然這樣艱苦,可是范仲淹卻從沒有叫過一聲苦。

  范仲淹就是憑著這樣一股堅定的信念,十必年如一日,每日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取得了成就,成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7

  房間裡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裡那麼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麵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麵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嚥著口水。

  麵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麼麵包?我這裡有奶油麵包、火腿麵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麵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麵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臺上講著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麵包,現在肚子裡空空的。小伯爾在心裡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於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裡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著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裡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著他,說:孩子,你有那麼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著,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裡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麼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麵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著,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裡,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著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著。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著了。

  長大以後,愛書的小海因裡希·伯爾終於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8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著名作家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作為學生,我們更需要多讀書,讀好書。暑假期間,我閱讀了幾本好書,收穫頗多。我想與大家分享其中的一本書—《中外名人故事》的感悟。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的名人,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他們用傑出的成就,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們猶如閃爍的啟明星,用耀眼的光輝指引著後人一路向前!開啟《中外名人故事》,我們可以走近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感受他們精彩人生的同時,瞭解他們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奮鬥歷程。捨生取義的文天祥、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獻身科學的居里夫人、真理鬥士伽利略、航天英雄楊利偉、輪椅上的“巨人”霍金......他們或剛毅堅忍,或拼搏進取,或樂觀創新,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難,披荊斬棘,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即使光環的背後有汗水和淚水,但在陽光的照耀下依然能化成一道道華美彩虹,點綴天際!

  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因為一場大病失去了聽力和視力,陷進了一個無聲無息、黑暗又寂寞的世界裡。七歲時,海倫在一位老師的教導下,學會了說話。後來,她又憑藉著堅強樂觀的品質和強烈的求知慾,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等五種語言,創作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走出黑暗》、《我的老師》等著作。她還致力於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等事業。她四處為殘障人士演講,鼓勵他們肯定自己,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海倫身殘志堅的閃光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要學習她面對逆境時樂觀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作為健全人,更應該勤奮學習,不畏困難,樂於助人,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古語說:“開卷有益。”《中外名人故事》是一本對我們非常有益處的好書,讓我們從每位名人的人生歷程中獲得人生啟迪,猶如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值得每一個人認真閱讀!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9

  讀了這本《中外名人故事》後,我認識了許許多多的名人,他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創造了驕人的成績。

  例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寫了李白小的時候很調皮。有一天,李白逃學了,他走到自己經常玩的地方------山腳下的小河。李白看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蹲在河邊的一塊石頭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磨。李白覺得很奇怪,便問老奶奶:“奶奶,你辛辛苦苦地磨一根那麼粗的鐵棒幹什麼?”老奶奶說:“我要用它做繡花針啊!”“做繡花針?”李白覺得更奇怪了,這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那要到什麼時候啊!於是,他對老奶奶說:“若是不成,你就白費力氣了!”老奶奶卻滿懷信心地說:“孩子,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啊!”

  李白說:“那你今天能磨得成嗎?”老奶奶回答說:“今天磨不成,還有明天;明天磨不成,還有後天……只要我不間斷地天天來磨,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只要有決心,世上的事什麼都能成功。”李白一聽恍然大悟,他想:老奶奶的話很有道理。這和讀書一樣,天下的好書很多,可是隻要天天認真地讀,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能把所有的書讀完!老奶奶的話像一把錘子猛擊在李白的心上。他感到辜負了父親的期望。當我讀到這裡,我知道了讀書雖然要很長時間,但是天下的好書很多,只要天天認真地讀,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能把所有的書讀完!還告訴我一個道理:學習要靠自己努力勤學,不要偷懶。

  除了李白,這本書裡還介紹了許多其他名人,如孔子、屈原、韓信、張衡、華佗、王儀之、居里夫人瑪麗、愛因斯坦、海倫·凱勒……他們都是靠著自己的勤奮努力才成為名人的,他們都是值得世人尊敬和學習的!

  所以,我要以這些名人為榜樣,向他們學習,碰到困難要勇敢面對,長大後當一位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0

  金相院寺後面,有一座牛頭山,山上有一塊牛眠石,石上有一個很大的牛腳印。傳說那是朱元璋為結交天下豪傑義士,積蓄起義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東闖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趕著牛來到靈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爛爛,一個個瘦得"洞簫腳、筆管手"。他們縮在一塊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問他們,為什麼哭得這樣傷心。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告訴他,因為旱災,山上的草都枯。孩子們死了。牛沒有吃飽,回家又要挨財主的毒打了,還不給飯吃。他們已經二頓飯沒吃了,一個個餓得連動也不能動了。

  朱元璋聽了很同情這些窮孩子,就說:"他不讓你們飯吃,我們殺他的牛吃吧!"說完,他一劍把牛頭砍下來,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撿來柴草,燒火烤起牛肉來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們一個個吃得肚子圓圓的,直打飽嗝。可是,一個孩子卻說:"我們把財主的牛殺了,回家怎麼交代?"聽他這樣說,孩子們一個個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們叫到一起,教給他們一個好辦法。

  朱元璋叫一個孩子跑到財主家,對財主說:"老爺,事情不好了。那條大黑牛跑到懸崖上,前腳掉下崖去了,我們小夥伴拉著牛尾巴,怎麼也拉不上來,請老爺快去。"

  財主聽了,急忙往山上跑,來到山上,牛沒有了,只剩下一條牛尾巴。孩子們告訴他,牛的前腳掉下崖,他們拉著牛尾巴,想把牛拉下來,誰知把牛尾巴拉斷了,牛摔下崖去了。財主跑到崖邊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頭、牛皮。牛摔死了,財主罵罵咧咧回去了。

  其實,那牛頭、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丟下山去欺騙財主的。

  據說,這些放牛孩子就跟著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頭牛,在靈秀山踩出一個大腳印。這腳印至今還在哩。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1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華盛頓砍櫻桃樹》。讀完之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

  故事發生在華盛頓小時候,那時他的父親有一個果園,裡面種著一棵櫻桃樹,父親非常喜愛它,不允許任何人碰這棵樹。有一天,朋友交給華盛頓一把斧頭,恰好父親不在家,華盛頓想知道這把斧頭有多麼鋒利,就跑到果園裡砍樹,結果一下子就把父親最愛的櫻桃樹砍壞了。惹禍以後,他趕快跑到別的地方玩去了。父親回家後,看到果園裡一片狼藉,又看到自己心愛的樹也被砍了,十分生氣。這時,碰巧華盛頓回來了,父親便問他到底是誰砍的,看著父親發怒的樣子,華盛頓很害怕,原本不想承認的,想了很久,他還鼓起勇氣承認了。父親把他叫到書房,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請不要傷心,雖然我失去了心愛的樹,但是我為你的誠實而感到驕傲!”喬治·華盛頓從未忘記這件事,後來,他成為美國受人尊敬的總統。

  這個故事使我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暑假時,我在家裡玩,一不小心,把媽媽平時喝水的玻璃杯打碎了。我很害怕,就趕緊把玻璃渣掃乾淨倒掉了,然後又繼續玩了。晚上媽媽下班回家,喝水時發現杯子不見了,就問我。我膽怯地說:“我不知道呀!”說完快速跑回了房間。後來,媽媽來到我的房間,摸摸我的頭說:“孩子,做錯事千萬不要隱瞞,如果今天的事是你做的,你就應該勇於承認錯誤,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媽媽希望你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聽完媽媽的話,我羞愧地低下了頭,鼓起勇氣向媽媽承認了那個杯子是我打碎的。媽媽聽後笑了,非但沒有責怪我,還表揚我是個好孩子!

  有些東西失去了,還可以再擁有。比如失去了財富,我們還可以透過奮鬥重新擁有。但是,如果一個人為人不誠實可信,那麼,在這個世界上他就不會擁有真正的朋友,如果一個人連朋友都沒有,那麼他將失去一切!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2

  王瞻,字思範,出生於公元453年,南北朝時南梁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年十二歲時,襲父爵為東亭侯。先仕齊,曾任晉陵太守,官至御史中丞;蕭衍為梁王時,封為侍中、吏部尚書。

  王瞻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王柳,官為光祿大夫,封東亭侯;父親王猷,亦為侍中光祿大夫,襲祖父爵位。王瞻出身優越,但自幼喜歡讀書,且十分刻苦。他幹什麼都非常認真。同其他孩子玩耍,他開動腦筋,能想出一些新花樣,玩得痛快;到了讀書的時候,馬上專心致志,就是有再大的干擾,也不分心。

  王瞻六歲那年,就在家鄉的一所私塾裡開始讀書,是那裡最小的學生。有一天上午,老師講完課,讓學生自己朗讀和背誦課文。此時,忽然從室外傳來一陣鑼鼓聲,夾雜著人群的喧鬧聲。

  原來,學堂附近一家大戶,今日兒子結婚,專門從外地請來了一個雜耍班子,在那裡表演。老師前去交涉,希望不要影響學生學習,富戶主人不允。老師無奈,遂求把表演場地挪遠一些。然而,雜耍表演雖挪移到離學堂稍遠一些的地方,站在學堂門前仍可看到,而且鑼鼓聲和觀眾的喝彩聲仍然傳進教室,年幼的學生自然開始坐不住了。

  於是,學生們紛紛藉故,或說撒尿,或說肚子痛,都要溜出去看雜耍表演。老師心中明白,也不點破,只是同意。不一會兒,教室裡只剩下幾個孩子,於是老師索性說:“你們幾個也去看雜耍吧,今日上午就學到這裡!”

  老師放話,剩下的其他幾個孩子自然立即跑了出去。這時,只剩王瞻一人仍坐在那裡,一動不動,背誦著課文。老師奇怪,問他:“外面表演雜耍,十分好看,你為何不去看?”王瞻這才抬頭,回答老師說:“現在是讀書的時候,不該去玩!”

  老師見王瞻這個六七歲的幼童,竟有這樣大的自制力,十分感動,遂拿過書本,坐在王瞻身旁,說:“那麼好吧,老師陪你一起讀。”

  這就是王瞻幼時讀書不怕擾的故事。因為這種毅力即使大人也很難得,所以流傳至今。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3

  西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匡衡,在他的幼年時期,家裡非常貧窮,買不起蠟燭,他常常讀書讀到黃昏日暮,才遺憾地收起書本。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什麼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來。睜眼搜尋在哪裡,他發現原來是自家牆破,鄰家燭光由牆的縫隙中透出。於是他找來鑿子,把牆上的縫隙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來就向光束去看,直讀到鄰家熄燈之後。由於勤學苦讀,匡衡的學問長進很快,後來受到漢元帝賞識,被封為安樂侯,最後當上了宰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衚衕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裡,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4

  那年,有三個人遠渡重洋,在日本相遇。由於志同道合,他們成為朋友,租住在同一間房中。每日,三人一起讀書、寫文章,談論著時事。這三個人,後來成為民國大家。他們是陳獨秀、章士釗和蘇曼殊。

  三個人在一塊兒研究學問,得逢知已,可也有發愁的時候:他們經濟拮据。

  一次,三個人斷了炊,肚子餓得咕咕叫,前胸貼住後背,到處翻找也沒找出吃的東西。三人互相望望,從各自身上看到經濟天氣已漸漸變暖,外衣顯得多餘。陳獨秀認為,可以拿外衣去當錢,換食物吃。

  章士釗與蘇曼殊聽了,全力支援。

  他們脫下外衣,一人穿著一套單衣。

  誰去當衣服呢?三人商量後,最終一致認為,蘇曼殊年齡最小,理應由他去當衣服。蘇曼殊答應了。陳獨秀和章士釗在屋裡又看起書來,肚子雖然咕咕叫,可也不感覺到餓,因為有了希望啊。

  兩人等啊等,太陽偏西,到了黃昏,也不見蘇曼殊回來。

  月亮升起來,大地如水銀匝地,仍不見蘇曼殊回來。

  陳獨秀認為,蘇曼殊當了衣服,一定買了很多好吃的,帶起來很費事,所以回來得晚。章士釗搖著頭,他認為,蘇曼殊很有可能是為了購得很好吃的食物,到處尋找去了,才遲遲不回。

  兩人越討論,肚子越餓,越盼望蘇曼殊早點回來。

  半夜時分,外面響起咚咚的敲門聲。

  陳獨秀聽了,忙跑過去開了門,看見蘇曼殊站在門外,手裡拿著一本書,一臉興奮,卻氣喘吁吁。原來,蘇曼殊當了衣服,拿了錢,經過一個書攤時看見一本自己一直想要看的書,馬上拿起書看了起來,一直到晚上,攤主要收攤,他急了,大叫一聲:“這本書我買了。”於是,放下錢拿起書就走。

  章士釗急了,問他,剩餘的錢呢?蘇曼殊搖著頭說,錢全部給了攤主。而且,他還擔心錢不夠,怕攤主不賣,扔下錢就跑,一路逃回來的。他得意地對陳獨秀與章士釗顯擺說:“這本書我遍地尋不著,今天在市上翻著了。”

  蘇曼殊進屋,依然坐下看書,十分痴迷。陳獨秀與章士釗也走過去,一邊蹲一個,伸著腦袋看起來。漸漸地,兩人也進入書中,忘記飢餓。

  那一晚,三人租住的屋子裡,燈光亮了一夜。第二天,朋友送來錢,三個人才從書中醒來,發現已經餓得頭昏眼花、渾身發軟。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5

  阿基米德出生在敘拉古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位天文學家。在父親的影響下,阿基米德從小熱愛學習,善於思考,喜歡辯論。

  11歲那年,阿基米德離開了父母,來到了古希臘最大的城市之一——亞歷山大里亞求學。當時的亞歷山大里亞是世界聞名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圖書館裡特別豐富的藏書,深深地吸引著如飢似渴的阿基米德。

  當時的書是訂在一張張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莖剖成薄片壓平後當做紙的,訂成後粘成一大張再卷在圓木棍上。那時沒有印刷術,書是一個字一個字抄成的,十分寶貴。阿基米德沒有紙筆,就把書本上學到的定理和公式,一點一點地牢記在腦子裡。

  阿基米德攻讀的是數學,需要畫圖形、推導公式、進行演算。沒有紙,他用小樹枝當筆,大地當紙。因為地面太硬,寫上去的字跡總是看不清楚。阿基米德苦想了幾天,又發明了一種“紙”。他把爐灰扒出來,均勻地鋪在地面上,然後在上面演算。可是有時天公不作美,風一刮,這種“紙”就飛了。

  一天,阿基米德來到海濱散步,他一邊走一邊思考著數學問題。無邊無垠的沙灘,細密而柔軟的沙粒平平整整地鋪展在腳下,又伸向遠方。他習慣地蹲下來,順手的撿起一個貝殼,便在沙灘上演算起來。

  回到住地,阿基米德十分興奮地告訴朋友們:“沙灘,我發現沙灘是最好的學習地方,它是那麼的廣闊,又是那麼的安靜,你的思想可以飛翔到很遠的地方,就像是飛翔在海面上的海鷗一樣。”神奇的沙灘、博大的海洋,給了他智慧,給了他力量。打那以後,阿基米德喜歡在海灘上徜徉徘徊,進行思考和學習。

  公元前212年,羅馬隊攻佔了阿基米德的家鄉敘拉古城。當時,已75歲高齡的阿基米德正在沙灘上聚精會神地演算數學,對於敵軍的入侵竟絲毫沒有覺察。當羅馬士兵拔出劍來要殺他的時候,阿基米德安靜地說:“給我留下一些時間,讓我把這道還沒有解答完的題做完,免得將來給世界留下一道尚未證完的難題。”

  由於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鑽研,終於成為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發明家。他被後世的數學家尊稱為“數學之神”。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小塊放槓桿的支點,我就能將地球挪動。”小朋友,沒錯,信心加上科學的行動是你走向成功的保證!

  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6

  “我哪裡有什麼天才,我不過把別人聊天、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罷了。”——這是偉大的革命文學家魯迅常說的一句話。

  魯迅從小勤學,他曾在私塾的課桌上刻過一個在早”字,以勉勵自己珍借光陰。

  長大工作以後,魯迅仍時時不忘節約時間。就拿吃飯為例,他是喜歡吃魚的,可為了少在剔吐魚骨上花時間,就少吃魚。魯迅有句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留學日本,在“老虎尾巴”居住的那些年月,他象戰士匍匐在戰壕裡一樣,常常通宵伏案工作。遊手好閒的人來找他,他會不容氣地問:“唉,你又來了,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魯迅讀書非常專心,許廣平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一個小偷餾進了魯迅的家。做賊心虛,他想等魯迅入睡之後再行竊,哪知魯迅寫啊、寫啊,手中的筆一直不停地揮動。過了好久,魯迅累了,伸伸腰,點支菸,抽上幾口後,又開始埋頭寫。就這樣,燈光總是亮著,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時間過去很久了,魯迅還是不熄燈入睡,小偷熬不過魯迅,只好乘魯迅專心寫作之機,悄悄地將廚房裡的一件小東西拿走了事。

  長期的勞累,魯迅身體變得清瘦了,好友們勸他多體息,注意身體。魯迅笑著說:“面向桌子提筆寫文章,是我工作的時候,靠在椅子裡看書,就是我休息的時候,若是連這一切都停止了,那在我是做不到的。”為了維護身體,魯迅也吃魚肝油,戒酒,這些都是為了贏得更多的戰鬥時間。

  有人做過統計,在魯迅工作戰鬥的三十年中,他總共為我們留下一千多萬字的著作,平均每年三十三萬,寫作從不間斷。除此之外,魯迅還做了大量教育工作、研究工作、社會工作。魯迅逝世後,人們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存有大量的小紙條,紙條顏色不一,上面都是他從各種書籍上選抄下來的對寫作有用的文字資料。從這些紙條上,我們好象看到了魯迅“廢寢輟食,銳意窮搜”的身影。

  魯迅正如自己所說,他的一生是“小跑步”度過的。他以他勤奮刻苦的勞動,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今天,我們紀念他,學習他,不要忘記他這樣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