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過年習俗作文

侗族的過年習俗作文

  在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中,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小編整理了侗族的過年習俗,歡迎閱讀。
 

  第一篇:侗族的過年習俗

  受漢族影響,各地侗族也過春節,並且十分隆重。農曆年底,侗族村寨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家家忙著打年粑、釀年酒、殺年豬、張貼春聯、打掃衛生。侗族的“春節”和漢族一樣也俗稱“過年”,有大小年之分,但與漢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漢族過小年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相傳是敬灶神。侗族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紀念姑婆的節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後,過年快結束時回家探親團圓。這天,除過年的食品外,侗家還用幾個粑粑夾著酸肉敬奉姑婆,作為“饗年”,並用甜酒祭奠,說是有的姑婆、姑母不會喝燒酒,就飲甜酒,反映了侗族人傢俱有尊重婦女的傳統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節活動既有相同內容,又有地方性的特點。三江侗族農曆三十過大年,除夕當天宰豬殺雞鴨祭祀祖先,又用酸湯煮魚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燒肉和酸肉祭祖。同樂地區的楊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還以甜酒祭祖,到達摩娘娘廟(薩堂、聖母祠)去祭祀,同樂獨峒一帶的侗族放鞭炮驅逐“野鬼”。馬胖一帶的吳姓侗族不設祖宗神龕,除夕這天,殺豬宰鵝,首先去祭祀飛山廟楊公祠,然後祭祀土地廟和“薩壇”,最後在火塘邊燒香擺飯桌吃晚飯,在飯桌前說幾句請祖宗一起過大年的話。初二後,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請吃油茶或喝酒,寨上吹蘆笙,唱侗戲,進行“月也”集體交遊。

  榕江侗族稱“春節”為“達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從農曆十二月中旬就開始打年粑、釀酒、打掃衛生。喂牛的人家要為牛備足年料。農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殺年豬,農曆十二月三十日貼春聯、門神。小夥子給未婚妻送禮,新郎迎接新娘回來共度佳節(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除夕之夜,家家燃香點燭,擺設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時,鳴炮辭舊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傳說此時是祖先的“齋時”,晚上才供奉酒肉。當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表示全年財喜不外出。初一飯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意為上年剩下的,以示年年有餘。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請客。初二這天,寨上婦女到薩堂祭祀“薩歲”祈求保佑,兄弟請已出嫁的姐妹回來吃飯,同時親友也可以互請。初三以後寨中開始玩龍舞獅、演侗戲、“多耶”、“行歌坐月”、蘆笙會、唱大歌等,節日期間充滿了歡樂氣氛,直至正月十五把龍送下海,春節結束。

  第二篇:侗族的過年習俗

  所謂“行年”,就是春節期間,侗家串寨做客,即以寨為單位,集體去另一個寨做客的習俗。

  集體互訪很隆重,此習俗起源於古時侗族村寨之間的聯姻行為,即有婚姻關係的.寨子之間的集體互訪,以鞏固婚姻聯盟,以後逐步發展為村與村、寨與寨互相往來做客,宣講款約、增強民族感情、維護社會治安的一種集體做客形式。

  “行年”又被稱作“鄉客”或“雞尾客”。因為去做客的蘆笙隊隊員身著特製的舞衣,衣邊吊有小海螺或小蚌殼,頭上插有雞尾巴上的毛,故名“雞尾客”。

  “行年”時,寨子每戶一人組成行年隊伍,選出三五人為卜耶,作為全隊的領導中心。卜耶中又推薦一人為耶高,即頭客,作為全隊的指揮。參加做客的人的一切行動都要按頭客的號令行事。大家撐開雨傘,由頭客前導緩緩向主寨鼓樓前進,來到寨中薩坪,隊伍圍成一個圓圈,頭客在坪中用羅盤找好位置,安排好蘆笙隊進坪吹奏的路線後,做一個金雞獨立姿勢,蘆笙隊即吹“進行曲”和“歡樂曲”,邊吹邊跳蘆笙舞,三遍後停止。主寨的男女老少圍攏過來親熱道賀,握手言歡,並爭相拉客回家住宿款待。

  第二天早餐後,頭客把自己帶來的隊伍聚集到薩坪上,圍成圓圈講款,從“開天闢地”“人的起源”“蘆笙的由來”,一直講到“村規寨約”,以及上團下寨互相友好、彼此幫助等。主寨的男女老少也彙集薩坪,靜聽講述。講完,主寨殺豬相待,設宴擺酒,盡歡而散。

  第三天中午,頭客集合全部來客,整頓行裝告辭。主寨設長席,賓客相對而坐,獻上年禮。客人起身告辭時,男女主人湧向席間,共唱“攔路歌”以挽留客人。而後,大家跳起多耶圓舞,依依不捨地在蘆笙曲中上路別行。

  在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中,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第三篇:侗族的過年習俗

  同學們,你們一定知道老舍寫的《北京的春節》吧,你們知道侗族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一年一度的春節,在寨子裡可是最隆重的節日,古樸風味極濃。一送走了臘月二十三,人們就開始了過年的忙碌,各家宰年豬、掛臘肉、醃鮮魚、做新衣……越忙越喜,越喜越忙。

  過年的前一天,家家屋內都打掃得乾乾靜靜,屋子的四周還灑上了一層石灰,以消毒驅邪。除夕那天,各家在堂屋敬拜祖先,桌上擺滿了貢品,小孩子們歡歡喜喜地在一旁放鞭炮,“噼噼啪啪”一片響。拜了祖先,一家人便在火塘邊吃年夜飯。香噴噴的雞、扣肉和糯米酒這些是少不了的。飯後,人們都要“守歲”一直到送走了舊歲才就寢。

  大年初一的清晨,左鄰右舍相互請吃油茶,吃完,男女青年就東一群西一群地打手毽尋歡作樂,談笑風生。小孩子們不知疲倦地在石板坪上打鑼鼓“鬧新年”中,老人則聚集在鼓樓裡天南地北地閒聊。

  年初二,寨子裡開始演唱侗戲和桂劇,吸引了一大群的觀眾前來觀看。婉轉的曲調、精湛的唱工,得到了一片片的掌聲。

  從初四開始,一直到元宵,文娛活動便進入了高潮。到了夜晚,村上有四條滾龍和一條蛟龍,在“串坪”表演。三種龍的姿態各有千秋。舞滾龍,以龍頭去追尋龍寶不斷翻滾,龍身龍尾十數節依次翻動,形似颱風翻海浪,頗為壯觀。舞龍還以耍獅來助興,實際上是演練拳術功夫,每當舞獅完畢,便會進行拳術表演,打法有些古怪,但是運用的氣功使人驚歎不已。

  元宵節到了,寨子要舉行“送龍下海”的盛大活動。眾人敲鑼打鼓,舞著龍來到河邊,然後收起龍布,將龍紙燒掉,這叫“燒龍”。送走了龍神,人們便回到寨子裡聚餐。

  過了元宵,侗族的春節就宣告結束了,她在爆竹聲中向我們走來,又在爆竹聲中漸漸遠去。聽!她在和你說再見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