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五則

有關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五則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天底下最應回報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有關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有關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

  事例一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讚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