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論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論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

  此次美國金融風暴說明,過度超前消費的美國模式難以為繼。在此次金融動盪中,美國華人遭受的直接損失較小,就是中國人抱持傳統的“量入為出”觀念,可以說,中國式謹慎理財作風再次顯現價值。

  10月1日夜,幾經周折的救市案終於在參院投票過關,可以料想,在接下來的眾院投票中,這個法案也會透過——哪怕它是碗毒藥,美國經濟現在也需要飲鴆止渴。

  救市案出臺如此艱難,是因為已經觸及美國人的信心底線:7000億投下去美國經濟能有起色嗎?救市到底是救華爾街的金融巨頭?還是救主街的平民百姓?還是如果華爾街的貪婪無度被縱容,民眾還要付出多少代價?

  金融危機發展到現在,風險已經從房屋市場,擴充套件到股票,擴充套件到保險業,乃至普通的儲戶和貸款人了。華爾街發明出各種令人眼花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透過種種槓桿,金融機構似乎可以無限創造信用,玩所謂錢生錢的把戲。然而,這些手段或可促進投資回報率,卻無助於真正的財富增長。除了華爾街高管的薪酬能夠按照他們畫的餅那樣飛速增長,老百姓的收入並沒有暴增。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對此也有一個比喻,他在上週末天津舉辦的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指出,7000億隻是快餐,暫時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調的中國式美味。他稱中國的監管值得學習。劉明康此次尖銳批評美國金融監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側目。但與其這說是中美監管體系的.差異(中國金融業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說是消費模式、乃至民族傳統的差異。

  當美國金融業遇到危機時,中國式謹慎理財作風再次顯現價值。在美國的華人對此有切身,在金融動盪中,華人遭受的直接損失較小。比如房價,9月30日剛剛公佈的20城市住房指數下跌了16。3%,創歷史之最;但華人社群的房價則基本穩定,有的還有微升。在全美法拍屋的浪潮中,華人所佔比例也很小。這是因為華人很少過度依賴貸款,購買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經濟實力允許的範圍內。在股市、保險和其他金融產品方面,華人遭受損失也較小,因為對風險過高的產品涉及不多。說到底,就是中國人抱持傳統的“量入為出”觀念,即便在美國這個崇尚消費的社會中,依然進行著自我風險調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