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長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歡迎閱讀。

  《長相思·山一程》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關那畔行⑶,夜深千帳燈⑷。

  風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⑺。

  註釋

  ⑴長相思。唐教坊曲,雙翅小令。又名《雙紅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⑶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⑷千帳燈:皇帝出巡臨時住宿的行帳的燈火。千帳言軍營之多。

  ⑸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⑹聒(guō):聲音嘈雜,這裡指風雪聲。

  ⑺故園:故鄉,這裡指北京;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譯文

  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颳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麼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長相思·山一程》寫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納蘭對京師中家的思念,寫下了這首詞。

  《長相思·山一程》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滿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詞人、學者。權臣明珠之子。納蘭氏,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1] 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改回成德。順治十一年生,死於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一歲。1676年(康熙十五年)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尋晉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詞作先有《側帽》一集,後增補為《飲水詞》,後人彙輯本則稱《納蘭詞》,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與顧貞觀合輯《今詞初集》一選,為清初文人詞選中著名之本。納蘭性德性情穎敏,多愁善感,不類貴族子弟。詞風真摯自然而多悽惻哀豔,悼亡之作尤稱絕調。向有滿洲詞人第一之譽,為清詞大家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