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俗講
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俗講
唐朝是傳播佛教思想的隆盛時代,僧侶將佛經譯成文雅的經文;為向人們進行宣講,又把經文和其中的動人故事編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說白散文敘述事實,然後用歌唱(韻文)加以鋪陳渲染。這種演唱佛經的形式,稱“俗講”,即通俗講經之意。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希望對你有幫助。
俗講,是唐代流行的`一種寺院講經形式。多以佛經故事等敷衍為通俗淺顯的變文,用說唱形式宣傳一般經義。其主講者稱為"俗講僧"。隨著佛教的傳播,印度佛教徒在誦經中講說和歌唱並用的方式也傳到中國。唐朝是傳播佛教思想的隆盛時代,僧侶將佛經譯成文雅的經文;為向人們進行宣講,又把經文和其中的動人故事編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說白散文敘述事實,然後用歌唱(韻文)加以鋪陳渲染。這種演唱佛經的形式,稱“俗講”,即通俗講經之意。其文字指令碼稱“變文”,即改編的佛經之意。如《阿彌陀經變文》、《大目乾蓮冥間救母變文》等。同時,長篇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已具有說唱的雛形。民間的這種傳統和佛教的唱經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這種宗教性的說唱藝術。
俗講流行區域這樣廣,存在時間這樣長,但在北宋時,由於政治的原因,與異教一齊遭受禁止,至南宋已名存實亡。但它的影響卻極其廣大,宋以後說話人(分小說、說經及說參請、講史書、合生商謎四科)、話本、寶卷、諸宮調、彈詞等,均可溯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