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作文高中
民間文化作文高中
導語:文化是極其複雜的,涵蓋的內容豐富,包含的範圍深遠。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民間文化高中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民間文化作文高中1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絡,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裡,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堅守中國傳統文化。
民間文化作文高中2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遠流長。”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正是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節日。xx在中說過:“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我們需要堅守的是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東西,物質文化如國畫、書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堅守的。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革,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我們很多傳統節日都被冷落了,誠然,聖誕節、復活節等“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西方文化,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今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從而忽視了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個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工業文明轉化的時代,傳統節日儀式上的淡化雖難以避免,但節日若是被人們淡忘,甚至尋覓不到一息對傳統節日的記憶,那將是危險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不尊重不善待傳統文化,難免逐漸喪失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邁向現代化的.程序中,如何堅守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課題。
每一個佳節都寄託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在中國,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裡面所蘊含的是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當下,只要我們記住傳統節日內涵,牢記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深刻韻味,改變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未嘗不可。
當然,堅守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意在守住中國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這並不意味著墨守陳規或固步自封,而應是呼應時代、順應發展要求、創新形式和突破。
民間文化作文高中3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儲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裡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民間文化作文高中4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訊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衝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註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民間文化作文高中5
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化;從深層涵義來說就是:文化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的總體表徵。但,隨著現在電子產品的出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早已忘記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其中還包含了名家文化,道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等等。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戲劇(越劇、粵劇、京劇、崑曲、黃梅戲、湘劇、徽劇、漢劇、皮影戲、川劇、崑劇臉譜、川劇臉譜、京劇臉譜);剪紙;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中醫(中醫、中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歌、賦、《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四大名著);節日(元宵、寒食、清明、元旦、中秋、端午、臘八、重陽、除夕、春節);服飾;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內家外家、太極八卦)……
隨著傳統文化的沒落,我們作為中華兒女要肩負起拯救傳統文化的責任:
(1)我們要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的優點;
(3)我們要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的優點,將它們與中華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取長補短;
(4)我們要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文化;
(5)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6)我們只有瞭解社會發展趨勢,才能真正得出全面、中肯、成熟的結論。
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詞就是文化。我們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文化,是什麼?這個問題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心中都會想文化不就是知識嗎?但,在現代文化中的傳統可能只剩下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繡花鞋文化。
在以前,難道人們只會喝茶、喝酒、繡繡花鞋嗎?在現在,難道人們只會喝茶、喝酒、繡繡花鞋嗎?我們應該往這個問題的深層去想;但我們首先弄懂“文化”這一詞的根本含義,才有可能知道文化是什麼?只有知道文化是什麼,才能知道中華的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但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弄懂的,需要我們長期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弄懂這個問題。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曾為它們的進步、繁榮昌盛而自豪;也曾為了它們的落後而感到傷心。
文化,它們有繁榮的時候,也有衰敗的時候。在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
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範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
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
這就是歐洲三位人類學家給文化下的定義。
我們要好好的守住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但我們在守住的同時,也不要閉關鎖國;我們要多吸收外來文化,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