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遊記作文:開封延慶觀導遊詞

開封遊記作文:開封延慶觀導遊詞

  開封延慶觀導遊詞

  大家好!

  我叫 ××× ,今天很榮幸由我為大家介紹有著中原第一道觀之稱的——延慶觀。

  延慶觀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與北京的白雲觀、四川的常道觀一起並稱為我國的三大名觀,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為了紀念道教全真派的創始人——王重陽而建。

  現在我們站的這個位置是門殿,大家看到在我身後有一個屏風,在我們道教稱之為照壁。大家應該對屏風中間的這個圖案非常熟悉,它就是道教重要的標誌之一——太極陰陽八卦圖。它是我國古代聖人伏羲氏所創,古人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在太極圖中包括了陰陽兩極兩種屬性物質中的不斷分化組合而產生四象和八卦(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八卦: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太極圖雖然在眾多圖示當中最為簡單,但內涵卻最為豐富,堪稱造型最為完美的圖案。古今內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內涵。它的裡面包括了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它的哲學思想曾在我國思想界統治了800年之久,影響到我國文化的各個層面,比如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太極拳,它就是根據太極圖中的圓、陰陽、剛柔、動靜所運動其中,主要動作從分到合、從合到分在不斷的劃圓,可以說太極無處不生圓。太極圖中的陰陽是對世界認識的最基本的概括,萬事萬物都有其共性,那就是都具有矛盾的兩面,絕對純粹的單一物種是不存在的,但是僅僅用陰陽描述世界還顯得簡單了一些,世界的複雜性,無法用它來作出描述,那麼道教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對這種認識的最重要的補充。(同時太極圖對於現在科學也有很大的共同貢獻,電子計算機兩位制的創始人萊布尼茲,他在1701年苦心研究乘法機時,法國傳教士送給他一個八卦圖,他正是在中國古老的八卦圖中得到啟發和幫助,才觸動靈機一舉成功。)

  另外這個照壁還有一個意思在裡面,就是用來隔斷宮門以外的萬丈紅塵。出家人居此修行也就斷絕塵念,清心修道。

  請大家隨我繞過屏風進入延慶觀內部,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建築叫做玉皇閣,又叫通明閣,它始建於元太宗5年,也就是公元的1233年,距今已將近有800年的歷史。玉皇閣座北朝南,通高18.25米,分為上、中、下三層,全部是由青磚、青石和琉璃瓦件砌成,整個建築不施梁木,也沒有地基,造型奇特,結構嚴謹,富於變化,各層的建築設計和技術處理各不相同,是一座無樑式的亭閣建築,這是一座在中原乃至全國都非常罕見、漢蒙文化巧妙結合的歷史建築。

  玉皇閣下層為正方形,外部為四坡簷頂,在簷脊上方還雕有標誌等級制度的五個瑞獸,它們分別是:龍、鳳、獅、馬、魚,各個都雕刻得形態各異,如生。南門正中闢一甕門,門兩側各開一直鐵窗,東窗鐵上鑄有陽文題記“大明永寧王府鎮國中尉雪窗重修玉皇閣三官無樑寶殿鐵窗門戶兩扇”落款為“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9年)九月吉日”

  第二層是一個八稜形的實體,從四方形向八稜形的突然轉變,這種設計在古代建築史上是十分少見的,內部無階梯,外壁呈紅色,在八稜形的四周用碧綠的琉璃瓦砌出了連續的山花,像一座座高大的山脈波瀾起伏。在每個山尖上都有一個龍頭,龍頭朝裡,在龍的背上插有一把箭柄,據說,龍生九子,這就是它的其中一子,名叫鴟吻。由於鴟吻生性狂妄自大,不可一世,連老龍王也不放在眼裡,龍王為了煞煞它的傲氣,就把他叫到面前,問:“既然你本領這麼大,這座房脊你能把它吞下去嗎?”鴟吻聽了之後,頭一昂,尾一擺;二話不說,逮住這房脊便一口吞了下去。說時遲,那時快,龍王“刷”的一下抽出寶劍,一把插在他的背部,把它永遠和房脊釘在了一起。實際上,古人們認為鴟吻五行屬水,把它放在房脊上可以起到鎮除火災的作用。它背上的劍,說是為了防止它逃走,其實是為了起到裝飾和加固房脊的作用。山面上砌出正脊吻獸、垂脊、扶風、懸魚等,垂體結構為仿木的柱仿、斗拱、闌額等以承託上層平座。整個中層從外觀來看內外互不相連高低相應渾然一體,並且每一層的裝飾都互不遮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亂。

  第三層是個八角形亭閣,閣內設有平座及碧藍色琉璃瓦欄杆,外部以蘭、綠色琉璃瓦件砌出簷柱、闌額、斗拱,最高的亭閣頂部為八角攢尖頂,上施一顆銅製的火焰寶珠,以垂鏈數根牽之,亭頂南邊垂脊上置有兩個騎著獅子的蒙古武士,北邊有兩個西域人形象。這個蒙古武士頭戴尖頂卷邊氈帽,腳穿馬靴,連他身上穿的皮毛衣服的紋路都非常清晰。像這樣雕刻精美的琉璃構件,能夠從元代儲存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不但是整個建築時代特色的生動反映,同時,對研究我國元代的文化藝術、建築特點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亭南北各闢一拱形門,南方門楣鑲琉璃磚雕匾額,藍底金字陽文楷書“玉皇閣”三字,室內磚拱穹隆頂,內簷用五彩斗拱,內供漢白玉石雕三尊,請各位站在後面臺階上觀看,中間那尊像高1.8米,他頭戴皇冠,身穿黃袍,腰束玉帶,是道教信奉的眾神之一——玉皇大帝,左右兩位像均高1.5米,是他的侍臣,這是我國現今儲存最完整的漢白玉雕之一。北門內磚雕陽文直額“通明閣”三字,字大尺餘。

  在參觀完玉皇閣的外部特徵後,我們下臺階到一層內部去了解一下它的內部構造。入門內,我們可以看到,上圓下方,上面是穹隆頂,很像蒙古的蒙古包,頂部四角砌出密集斗拱,使四壁頂口逐漸收作圓形,以承託上部的蒙古包式的半圓狀穹隆頂,這樣的建築風格,既體現了漢人“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明顯的帶有蒙古建築的特徵,可謂是漢蒙文化巧妙結合的產物。頂部由中心圓分出八條幅線,中心圓及八個區格中均飾以磚雕花卉圖案,有菊花、葵花、石榴、牡丹等,室內沒有設定樑柱和梯道。室內中心神臺上有座玄帝像,由銅打造,像通高1.95米,座底高0.73米,長1.4米,寬0.4米,邊框三面鑄有八卦符號,座右邊鑄有“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歲在丙午四月吉日”等字,原為大道觀遺物,今由博物館移此。玄武又叫真武,他俗名披髮祖師,為道教所崇奉,相傳古奉樂王的太子,生而勇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飛昇,威震四方,號玄武君,也稱玄帝,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因避諱而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年間,尊稱“鎮天真武靈應祐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還有一個說法: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神,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82次變化之身。傳說,他修道42年而成仙。玉皇大帝下詔封他為太玄,命其管理北方。因其威鎮北方,故曰玄,又因其身上有鱗甲,故曰武。所以總稱為玄武。玄武是北方七宿的總稱,七宿之中有鬥宿。而道教又重視鬥星崇拜,稱“南鬥注生,北斗注死”,道教認為,每個人從投胎之日起,都要從南鬥過渡到北斗,因此人的壽命是由北斗來決定的。人們要祈求延生長壽,就要供奉玄武大帝,所以玄武大帝的香火極為旺盛。到了宋朝的時候,為了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因此現在統稱玄武大帝為真武大帝。據傳說它在大禹時期曾經幫助過大禹治水,所以後來民間認為它是治理防護水患的一位天神,大家要知道開封是北方地區唯一的一座水城,地處黃河中下游,被稱為地上懸河——黃河的底部和開封的鐵塔塔尖一樣高。歷史上開封屢遭黃河水的泛濫,很多城池被掩埋於地下,現在,在我們的腳下就有五座古城池。由於玉皇閣以前是修築在高臺上的,後屢遭水淹,被泥沙埋於地下3米多處,在1984年時,成立了文物管理所,為對文物進行全面保護,我們把堆積的淤泥清理出來,經過全面維修才是使它得以恢復如今的面貌。因此老百姓為了庇佑開封不再患水災,每年能有一個好的收成,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都會來到這裡朝拜它,感謝它的保佑,由此各位不難想象當時這裡的香火有多麼的旺了。現在每到初一和十五的時候,這裡的香火還是很旺盛。

  那麼,延慶觀是怎麼來的呢?傳說,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重陽祖師帶領馬鈺、邱處機、譚處端、劉處玄四徒傳道西歸,途經汴京,住在了當時的王氏旅店,也就是今天延慶觀所在的位置。當時,來到這裡正好是深夜,旅店上空出現的北斗七星非常明亮,在別的地方從來沒有見到過,王重陽當時覺得這裡的王氣很重,而現在所住的地方風水又極佳,具有磁場、聲場、氣場、龍氣、王氣,五氣歸一之地,必將有利於全真道的發揚與光大。且常對弟子們說:“吾後必宅是!”意思是說,這塊地方是全真道的風水寶地。他死後,他的陰宅一定建在此。第二年,某日,王重陽呼丹陽真人馬鈺,囑耳密語後,便不再飲食,在此打坐昇天。他的弟子尊從他的願望修建了最初的延慶觀,稱為重陽觀。

  到了元代,道教達到鼎盛時期,元太宗五年(1233年)蒙古軍進駐汴京後,王重陽的弟子郝大通之徒樓雲真人王志謹,尊師叔邱處機遺命委託來汴修建重陽觀,經過三十年的營建,形成了廣袤七里(當時開封城牆總長14.4裡,僅延慶觀就站開封城面積的1/3),規模宏大,氣壓諸方的道教聖地,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賜名為為“大朝元萬壽宮”,不幸的是,元末,“大朝元萬壽宮”毀於戰火,僅存一齋堂,這個齋堂,也就是我們剛才欣賞到的玉皇閣。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恢復道觀,改名為延慶觀。延慶觀是四川天師洞在隋代時的舊稱,天師洞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傳道處,重陽觀沿用天師洞的曾用名,表明了兩者淵源流長的繼承關係。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道觀被黃河水淹沒。

  清康熙七年(1668年)趙足行等人倡約善男信女重修延慶觀。

  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黃河決口水湧入城,又一次被淹沒。

  光緒二十年和三十四年連次修葺,又使道觀稍具規模。

  大家現在可以看到的玉皇閣,在我們道教是非常有名氣的,也被稱之為“浮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開封城是我國北方唯一的一個水城,在塔一米五以下,全都是地下水,整座塔相當於建在一個非常大的地下湖之上,所以有“浮塔”之稱,大家都可以看到,玉皇閣的四周都有排水溝渠,地面安有水泵,每隔2個小時工作人員都會抽一次地下水,不抽的話水就會漫出來,把塔底給淹了,整個玉皇閣能在這個地下湖之上懸浮七、八年不倒、不塌是非常神奇的,也印證了王重陽所說的:“這是一個神奇無比的洞天福地”。

  整個建築歷經近千年戰火洪水,得以儲存至今,尤為珍貴。加上它是開封現存的唯一一座元代建築,它的存在使開封自宋朝以來的古代建築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沒有出現空白的遺憾,而它獨特的造型與建築風格更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道家代表性著作《道德經》,在此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老子,老子,名老聃,河南人,是我國春秋末年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相傳老子是經過許多個81萬億歲,托胎於玄妙玉女腹體內,並且懷孕了81年之久,最後方從玄妙玉女左肋降生下來的,因懷孕太久,一生下來就是滿頭白髮,故名喚“老子”,又因為降生在一棵李樹下,便指樹為姓,姓“李”。道教的一些史書中也記載了《道德經》的由來,相傳,2500年前,周朝有一個“門官”叫尹喜的,他有一天在“草樓觀”觀測天氣時,忽見紫氣東來,便預言定有聖人路過,不久,果然老子騎驢入關,於是尹喜便請老子入樓,好酒款待,吟詩作賦,老子就是這時寫下的《道德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八十一章,五千言,是我國最早的辯證唯物主義論著,反映了老子豐富的哲學思想,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這正是現代哲學中的基本觀點,我們看到這塊牌子上所列的是《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幾句話,以此為例,我來給大家做個解釋。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道”是名詞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律。“常”是“恆久不變的”意思。“名”同“道”的意思,指真理、規律。

  整句話意思是道如果能夠說得出具體形態,它就不是恆久的道;名,若說得上具體形態,它就不是恆久的名。規律是客觀的,是不因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如果能夠說得清,道的明,就不是恆久不變的規律了。

  老子認為,世界之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恆的,我們很難對它加以描述;如果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描述它,那麼,他們描述的東西一定不是我說得那個的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恆的世界之道。

  第二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報一為天下式”“曲”指“委曲”“枉”指“彎曲”,“窪”指“凹陷,空虛”,“盈”指“充實,完美”,“敝”指“陳舊,破敗”,“抱一”指“持之以恆地堅持做某事”。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委曲會變圓滿,彎曲會變直,空虛會變的充實,陳舊會變新。對慾望要求少的人反而會得到很多,反之,則會引起迷惘。因此,聖人以此為天下之道,堅持自己的要求。

  老子認為,聖人成功的秘訣在於“抱一”即遵守“道”。由於“道”的存在,萬事萬物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轉化到自身的對立面。這正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科學道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