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方言作文(通用11篇)

家鄉的方言作文(通用11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方言作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1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我的家鄉在哈爾濱,我們說的就是東北話。

  記得在我三四歲的時候,媽媽下班回家,看到滿牆的塗鴉,氣得和爸爸說:你咋回事啊?孩子往牆上畫得胡愣半片兒,把屋子造得皮兒片兒的,你也不管呀?爸爸摸著頭笑著說:孩子喜歡就讓她愛咋咋地吧。我想你要不是東北銀一定不知道他們說的是啥,我從小就在這旮瘩長大,雖然沒聽過,但是我也知道的胡愣半片兒。我知道媽媽生我的氣了,怕媽媽隔應我,就用哇哇大哭來逃避懲罰。

  我們一家三口去湖南看奶奶,周圍的人說著我完全聽不懂的方言,我聽著像說外國的語言,我才知道了不光外國的話我聽不懂,中國話我也聽不懂啊。去張家界時,爸爸實在不知道怎麼走,就找人打聽,爸爸剛說完,只聽那個人和我們一樣說東北話,頓時倍感親切,真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啊!

  當然,我也有苦惱的時候。寫作文時,老師一再強呼叫書面語寫作文會很出彩,可是我總是用白話,不達標。老師告訴我,要注意積累好詞好句。我一定努力把東北方言變成優美語句,爭取把作文寫得完美。

  我還是很喜歡東北方言,只是適當的時候我要美化它,使它更美,但是不會改東北味,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妞。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2

  方言,通俗點說就是土話。我們中國有很多種方言,每個地區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有些方言還特別難懂呢!比如我們衢州市的江山方言。

  我從進幼兒園開始知道現在,在學校裡講的都是普通話,在家裡和爸爸媽媽說的也都是普通話,所以我對我們衢州的方言一竅不通。我爸爸就常說,我應該學學我們老家的土話,這可是祖先傳下來的文化呢!我們中國所有的方言種類,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受爸爸這些話的影響,這個寒假我就學習了老家的方言。現在,我已經完全能聽懂我們老家的土話了,還會說上幾句呢!

  在學習方言的過程中,我還鬧出了不少的笑話。記得有一次吃午飯,我問我那不會講普通話的大伯:“你要吃點什麼?”他回答我說,不要。可是不要的讀音是“fan”,我聽成是“飯”了,所以我就給他盛了一碗飯。只聽大伯又說:“fan”,我以為是飯盛得太少了呢,就端著碗去廚房多添了一點來,大伯見狀,只聽他一連說了好幾聲“fan,fan,fan”,我心想盛得已經不少了呀,可是他為什麼還要叫“飯”呢?正在我納悶時,奶奶走過來對我說:“在我們的土話裡,fan就是不要的意思,並不是飯的意思,看來你還得好好學習土話啊!”這事傳到了我哥哥的耳朵裡,他哈哈大笑,笑話我連這麼簡單的土話都聽不懂!

  這件事以後,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學會我們家鄉的方言,哪怕是先能聽得懂。雖然很難學,但是我想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城市裡長大的孩子沒有多少人會方言了,我一定要學,不能讓土話消失,要繼承這一文化。

  你看,我現在雖然沒有完全學會,畢竟學習方言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是我也可以說一些了,也可以和他們對一下話了,現在我再也不會鬧出那樣的笑話了!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3

  河南,是我的家鄉,是個溫暖而又寧靜的地方,它不大,但是很溫馨,不小,卻能遮風擋雨。在河南,有一種做法,叫谷堆;有一種吃法,叫吸溜;有一種穿法,叫赤碼肚;有一種不服,叫咋桌;有一種可以,叫中;有一種遊戲,叫接竹竿;有一種人,叫俺。

  河南方言,言簡意賅,直白爽快。有這麼一個段子,乙到甲家串門,乙敲門後,甲便問:“你是誰啊?”乙答:“是我啊。”甲又問:“幹什麼?”乙又答:“給你來送禮來了。”這些如果用河南話,只需用幾個子就搞定:“誰”“我”“抓(咋)”“串門兒”。

  其實作為河南人,能夠說方言是習慣,這是自信。現在流行的河南方言就是“中啊”“中不中”,來表示可以,行不行的意思。這些詞語在平常不會注意它的寫法,但要寫出來就會有一點的彆扭,因為這不是嘗寫的字,就比如說:恁,表示你的意思。估計許多人還不知道我們河南話曾經在古代某個朝代上被皇帝所推廣成全國通用語言。河南話也是古代的官話吧,現在還保留著古代的韻味氣息呢。

  比如說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北京人唱道:“太陽啊,我偉大的母親,你每天從東方升起,又從西方落下!”還沒有唱完,河南人搶說:“恁累不累,看俺們咋唱。”河南人接下來唱道:“日頭啊!俺哩娘,你見天從東邊日溜上去,從西邊吐嚕下來,你使哩慌不使哩慌啊?”

  別看河南話聽著挺有趣的,但它也曾被質疑過,它也需要歲月的沉澱洗刷自己,讓留下來。口音可是每一個人特有的,在路上碰到有人講“我嘞個孃親”,一聽便知道了,那是我家鄉的土味方言。方言裡包括著鄉情,但更多夾雜的是文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漸漸消失,雖然國家已經規定了一些傳統節日放假一天,但只是希望這些能夠起到保護作用,而不是在純粹的放假。

  在我看來,保護不是挽救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辦法,而更在於發展。在於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只有發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發展了才能長久不衰。傳統文化不會因為個人的保護和發展而繁榮,這需要每個人的力量。就像河南人一樣,把文化化作習慣,把傳統作為口頭語,每個人一起,我相信傳統文化會永久留存,在現代文化碰撞中微笑前進。中不中?中。為啥?因為——“俺是河南人,俺驕傲”。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叫麗水。她有一種方言,叫麗水話。我喜歡講它,喜歡聽它,因為聽到一聲聲麗水話,就感到無比的親切。

  每天上學路上,我會聽見有人在用著家鄉話或打電話或攀談聊天。每次聽見有人講麗水話,不管認不認識他們,我都要站在他們旁邊多停留一會兒。因為,站在那兒,我彷彿聽見了家鄉的親切。

  在家裡,無論幹什麼,大人們都說麗水話,彷彿是受制於一種魔咒似的,不說麗水話就渾身不自在。有時大人們講什麼,嘰哩呱啦嘰哩呱啦的,像魔法師唸咒語,我雖不能都聽懂,但就願意靜靜地聽著。

  很小的時候,我記得母親教我學麗水話,用一個字一個字特別重地教。我那時一點也聽不懂,便“嗯嗯嗯”地點頭。那個時候,我就發誓一定要把它學好,因為這樣就可以聽懂大人們之間的對話了。

  我不用自個兒學,因為有“老師”教。小的時候,外婆餵我飯吃,一邊喂一邊講麗水話,在吃的過程中學習方言,讓我有了進步許多。我現在開始能聽懂大人們之間的講話了,可我還是說不太多,所以我還得再學習。

  知道我為什麼要想學習嗎?因為麗水話講出來,有一種自信的感覺,一種麗水人的自豪,一種讓人崇拜的感覺。

  家鄉的方言啊,雖然我不能讓所有人都使用你,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不能讓大家一代一代地傳承你,但我無論如何都愛你!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5

  星期六的清晨,媽媽要去買菜,就對爸爸說:“今天早上煮雞蛋吃。”結果爸爸聽成了“早上煮稀飯吃”。因為“煮雞蛋”和“煮稀飯”讀音有點相似,所以鬧出了一番笑話。

  媽媽出門後,爸爸就開始淘米,然後把米放入電飯鍋裡去煮。差不多過了十分鐘左右,稀飯就煮好了。又過了十分鐘,爸爸把電飯鍋開啟,稀飯涼一會更好吃。

  媽媽買完菜回來,看見爸爸煮了一大鍋稀飯,頭都要氣炸了,捏著爸爸的耳朵說:“你這耳朵有問題啊!”爸爸被媽媽罵得名其妙,像那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問媽媽:“你不是叫我煮稀(雞)飯(蛋)嗎?”媽媽聽了火冒三丈,捏著爸爸的耳朵更使勁了,大聲說道:“我讓你煮雞蛋,你給我煮稀飯,交代給你辦的事都做不好,哎,怎麼說你呢。”爸爸聽了恍然大悟,伸長舌頭做了個鬼臉,說:“稀稀雞雞,飯飯蛋蛋,跟我們老家的方言不是差不多嘛?”

  作為旁觀者的我,看準時機,笑著對媽媽說:“媽媽啊,你不講普通話,講方言,也不能全怪爸爸聽錯呀!”似乎是我的話起了作用,媽媽的臉色由陰轉晴。爸爸故意耷拉著腦袋,弱弱地說:“親愛的老婆,對不起,是我聽錯了,下次我一定拉長耳朵,比豬八戒的耳朵還長,好好地聽你的話,嘿嘿,百依百順!”媽媽“噗”地一聲笑了出來,含糊地對爸爸說:“哈哈,我也有不對,以後一定少講方言。”這下好了,兩人一起認錯,最後我們一家人幸福地吃著溫暖的稀飯,其樂融融。

  所以,普通話對我們真的很重要,尤其是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的時候。大家可不要再用“方言”鬧出像我們家一樣的笑話哦!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6

  說起我家的方言,那真是五花八門。我爺爺說的是東北話,我奶奶說的是河北話,我爸爸說的是山西晉中話,我舅舅說的是山西原平話。

  我印象最深的是爺爺的那句:“別跑,小心玻璃蓋!”

  你們不要以為我爺爺要跟我說玻璃,他說的“玻璃蓋”其實是膝蓋的意思。朋友們,你們聽懂“玻璃蓋”了嗎?

  我奶奶說著一口慢吞吞的河北話,你聽她喊我老爸:“二仔,這塊娃娃俺可給你灌不了他。”我奶奶的“這塊娃娃”就是“這個娃娃”的`意思,“俺可給你灌不了他”就是“我可管不了他”的意思。怎麼樣,我奶奶夠幽默吧?

  一天清晨,天剛矇矇亮,我正睡得香甜,夢到自己正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突然,聽到老爸大聲喊:“拿殺鵝呀!”我猛地驚醒,問老爸哪裡有鵝,有鵝也不能殺了呀!

  老爸慢條斯理地說:“有什麼鵝啊?你一晚上把兩條腿壓在我脖子上,壓醒我好幾次。”哦,我這才明白過來,老爸說的“拿殺鵝呀”就是“壓死我”的意思。唉,真夠搞笑的,把我的美夢都驚醒了。

  再聽聽我舅舅的話:“咋連麼,你習的這麼灰。”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舅舅他就愛大驚小怪,他的意思是:“為什麼你學得這麼壞呀!”我有多壞呀,還算比較可愛吧,他就愛逗我。

  為了讓他們說上普通話,不再鬧出笑話,我每天都在“改造”他們,他們也在不斷進步著。相信在我這個小老師的指導下,他們一定會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7

  小的時候我特別不喜歡你媽媽講杭州話,杭州話十分力量根本不像普通話那樣字正腔圓,說好多話根本沒有什麼技巧,純粹就是胡說八道,舉個例子普通話的“襪子”,在一個正宗的杭州人嘴裡,就成了“媽兒——”而且後面還有一段既長又難聽的拖音,對於我這種急性子的人來說簡直就是無法忍受,可是媽媽似乎偏要與我作對似的,每到有老同學,或者家裡的親戚來打電話,我媽就是講這話,我有好幾次問她為什麼,她只是笑著說:“說杭州話可以拉近親人與朋友之間的距離。”可是我依舊似懂非懂,希望能夠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我爸的老家在北方的山西,經過了一天的路途之後,我們終於到了醫院,人家聽了,大家便一起吃完飯在餐桌上,大姑二姑問了我許多問題,可是我一句都答不上來,我根本不懂他們在想些什麼,只好由爸爸來,當作我的翻譯官,我才勉強聽懂這些天文。還有一次我去鎮上買包子,到了包子店,沒有想到,那個賣包子的人也是在講方言,我猶豫是否要去買包子,但是最後我還是硬著頭皮去買,可是,我剛走上前就被老闆說的話給蒙了,我就無法反應過來,最後老闆說了五六遍,反應過來,原來他是問我要菜包子還是肉包子啊!

  我突然感覺自己好像曹文軒筆下的戲碼,剛剛來到北方是根本不懂他們的方言,又似乎很懷念家鄉的口音了,在這裡,我感到的是一種陌生,一種不適應,好像與他們不在一個頻道上,平時媽媽講的那些杭州話我都倍感親切,也慢慢接受了,正如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提到的黑話,便是一種法國流傳了400多年的語言,這一點讓雨果很感興趣,他正是以黑話為窺視孔,觀察整一個窮苦階層。

  方言也是一門藝術,讓我們一起去接受他們,去了解他們吧!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8

  方言是文化的傳承,是知識的開始,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作為中國人,你必須學會方言。

  今天,我們小區開了一場關於“方言”的晚會,為的就是考考別人知不知道方言。“親愛的家長孩子們,敬愛的爺爺奶奶們,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我舉辦的方言晚會。廢話不多說,我們現在開始。首先你們知道什麼叫方言嗎?”我一看,激動的目光投了過來,只有幾個同學舉手,其中有一位說:“方言是地方的語言。”

  我不禁拍拍手,激動的說:“不錯,但你們知道‘吃廚餓頓’是什麼意思嗎?”我抬頭一看,我驚訝極了,一個人都沒舉手,這時一個老奶奶含淚說到:“我們以前吃一頓就要餓一頓,現在這些孩子都忘了方言的意思了,他們是沒經過艱苦的生活啊!

  我感動極了,我被眼前這位奶奶的生活狀況驚呆了!是啊,以前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啊!其實我也是剛剛認識方言,現在我真怕同學們都把自己家鄉的方言忘了,那是種文化失傳。

  就在這時,一個小男孩哭了感動地說:“老奶奶,您放心,我們不會辜負您對我們的期望,雖然現在生活好了,我們還會要求自己學會方言。”

  我們展開了方言的討論。過了一會兒,晚會結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思考著,今後要多辦這樣的晚會,讓孩子學習很多的知識啊!

  回家,我想查更多的方言,並記住它們,努力吧!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9

  “誒,好好好,慢著點兒的……”走在大街上,隨處可以聽到文登方言,一種樸實的親切感撲面而來。這,是我的家鄉話,也是最親切最熟悉的語言之一。每當這些方言縈繞在耳畔,心中的熱愛便一次又一次油然而生。

  文登這座小城,著實不大,但有亭臺樓閣的朦朧煙雨,轉角長廊的淡淡迴風,更有文化中引人注目的特色方言,成為搖曳在心頭永不散去的記憶。

  印象中第一次仔細聽文登話是街坊鄰居的問候:“你是沒吃晌?”“誒,吃了。”隨後便是一陣攀談。當時不解風情的我撲哧笑了,這是什麼話?從音調到節奏都是那麼“土味”,但“土味”之中還有那麼一點讓我熱愛的風情和熱情。

  自那以後,“土味”方言徹底進入了我的生活。某個週末,我路過一家路邊攤,那上面插著的糖葫蘆一個個又大又紅,表面鍍上的糖在陽光下幾乎反光,當真像是冰塔!我剛準備過去,瞟見賣糖葫蘆的老人——皮膚黝黑粗糙,臉上手上的褶皺像是沒被熨燙過的衣服,我不禁懷疑他的可信度。我悻悻地被食慾驅趕過去。“多少錢?”我盯著他的眼睛。“俺這也不貴,小姑娘要幾根?反正一根三塊,兩根五塊!”說完,樸實的笑容浮現在他臉上。

  不知為何,從他發聲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好像突然有了著落,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原本心中的這樣那樣的擔憂全部消失了,那一刻,我才知道,家鄉話在我心裡已經生根發芽了,我對它的熱愛早已萌動。

  後來,當我在外旅遊時,聽到家鄉話,聽到這“土味”的文登方言,便像回了家似的,那種熟悉感是其他事物如何都換不回來的啊!

  文登方言可能並不聞名於世,但這也是文化的一大重要部分,是成百上千年曆史的沉澱。縱使“土味”,裡面包含的也是文登人民的熱情好客,我愛這“土味”方言。

  無論何時何地,希望文登方言能真正紮根於我心底,能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讓我對它始終保持一顆熾熱的心。今天你問候“吃了麼?”了嗎?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10

  家鄉方言中,說"我爸"為"高大"。從字面看,似乎是對爸的尊敬,既高又大就是爸。其實,高就是我的意思,大就是達即爸或爹,我怎樣怎樣,說成是高怎樣怎樣。比如"我媽"說"高媽";"我們走了"!說"高走了!"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我或我們為什麼就說成了“高“呢!莫不是家鄉家人自高自大的心理作怪吧! 家鄉方言,沒有我,我們,或咱,咱們。也沒俺,俺們這些詞,有的是曹或高或哥。

  比如:"你緩(歇)著,哥(我)走了"。“讓他再想想,曹(我們)走吧!"再如:“你回家順便高(給)曹(咱們)買個暖壺來" 。

  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我或我們為什麼就說成了“高“呢!莫不是老家人因貧窮而自卑,有一點哈巴狗 站土堆直立高聲吠,以希望引人注意呢?還是自卑自憐的心理作怪呢?稱我或我們為曹,是因為,家鄉是三國時曹的屬地,凡此屬地的人,自稱或稱我們或咱們為曹。自稱為哥,大概與自稱高一樣吧。有逞大逞能的意思呢?抑或是僅僅只是一個代詞而已呢?

  家鄉方言,對小孩憐愛或疼愛,叫“麻桿”,孩子漂亮就說“心疼”。為了突出程度乾脆叫“杆”或“心”,就像普通話裡的心肝寶貝一樣。費了好長時間,花了好多心思我終於明白了“麻桿”就是“媽的心肝”。之前請教多人沒人告訴我什麼意思,彼時我特興奮。現在想想,也不知是對還是錯呢?

  總愛鑽牛角尖,曾幾何時,對家鄉方言有了興趣。覺得老有意思呢!這得感謝網路語言的興起。不然,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多少有意思的方言在日漸消亡啊!

  家鄉的方言作文 篇11

  一、 優點:

  1、在活動前期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我們提前一個星期在各班進行了關於舉辦文化展示大賽的通知,在活動開始前的一星期對參賽人員進行了統計,報名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2、活動開始的前五天對於部員進行了工作的安排,之後,又召集了所有的參賽人員進行了初步關於活動流程及安排的解說,並囑咐參賽人員回去後對這次活動做更深入的瞭解並要積極準備。

  3、活動當天,兩個部門的會長及部長都於下午2點到了活動現場,提前完成了會場的佈置,並對選手所準備的影片及PPT進行了試播,確認都能順利播放。活動開始前對選手進行了分組,確定了上場的次序。在活動進行時出現了一些突發狀況,如:評委所喝的開水不夠,在活動環節的時間把握上出現了誤差……這些情況都在我們的積極補救下順利解決了。

  4、活動中途現場氣氛還是活躍的,兩位主持人對現場的一些突發狀況的控制也比較號。

  二、 缺點

  1、在宣傳方面,由於是第一次進行活動宣傳,缺乏相關的經驗,導致宣傳不夠到位,有一些同學不知道活動時間和地點,沒有引發同學們的參與的積極性,導致同學們對本次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強。

  2、在活動當晚,前來觀看此次活動的觀眾沒有預期的那麼多,場面不夠熱鬧。在前期的工作安排方面,雖然對部員們進行了明確的工作安排,但沒有針對部員所分配到的任務進行專門的指導。

  3、由於缺乏經驗,在活動當天,有些工作人員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在報名方面,有些參與者沒有看過活動通知,不清楚活動過程就報了名,加上比賽前會議上強調的力度不夠,導致在比賽開始前還有個別參賽人員不清楚活動流程,沒有準備好相關材料,活動當晚,有參賽選手遲到。

  4、在比賽過程中,由於沒有和參賽人員進行溝通,也沒有與主持人進行溝通,以至於活動時各個環節的時間沒有控制好,第一環節過於冗長,第二三環節被壓縮,活動現場氣氛不是很活躍,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5、活動開始前跟註冊部的溝通也不夠,導致中途收完註冊本,觀眾就離開現場了。

  總的來說,因為是第一次舉辦活動,大家都沒有什麼經驗,導致這一次活動沒有預想中的那麼好,我希望以後的活動能夠充分汲取這次的經驗,爭取把每一個活動都辦好。

  這次活動,是青協與生活部聯合舉辦的第一次活動,在團委及學生會社聯各部門的支援下得以舉辦。雖然,這次活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從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給其他部門一個警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一定會謹記這次的教訓,照顧到各方各面,爭取做到盡善盡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