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經歷數字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過程.yuwenmi小編整理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歡迎欣賞與借鑑。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一:
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第11頁明確指出:數學學習的四個領域的內容包括“數與代數” “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實踐與綜合運用” 。“實踐與綜合運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絡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內容的理解,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絡。
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學生的數學活動只是“智力活動”,或更為直接地說是解題活動。數學教師在黑板上講數學,而學生則每天在課堂上聽數學和在紙上做數學題。所以,對多數學生而言,數學的探索活動並沒有真正開展起來。我們所崇尚的《數學課程標準》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
數學問題來自實際,而學生需要動手實踐來學習、驗證和發展數學,需要動手“做”的土壤來加強數學思維訓練,提高解題及創新的能力。動手“做”數學是實施新課改的一種教學方式,對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活動原則
1、實踐性原則。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充分體現探索、嘗試和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使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
2、主體性原則: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應充分開放活動空間,但要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有效指導之間的關係。
3、趣味性原則。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確定數學活動內容。目標設計、題目擬定、形式選擇、情境創設、效果評價等都應體現趣味性,使學生樂意參與,達到寓教於樂、啟智於動的目的,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4、開放性原則。改進和豐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注重活動範圍的拓展,不侷限在課堂,要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家庭教育的資源和優勢,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聯絡生活和生產實際,從中獲得知識和教育。
5、非同步性原則。允許學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異,在發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因材施教,要在不加重學生負擔前提下,適量適度地開展,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各顯其長,各盡所能。
6、創新性原則。數學實踐活動重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所謂創新是指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和智慧,靈活主動地認識一個對別人來說早已知道的,而對他們來說卻是首次發現的“新規律”、“新性質”或獲得一個新本領,取得一項新成果。
7、主題性原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必須圍繞教學實際開展,且富有層次性,主題鮮明,並符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
8、合作性原則:活動的開展將根據學生差異合理分組,分工合作,共同參與,共同成長。
三、目標
(1)透過活動,使學生更新觀念,提高對數學實踐活動的認識,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其他學科的聯絡,體會數學的價值。
(2)透過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使學生不僅能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能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3)初步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數學實踐活動課程。
(4)透過開展“做”數學活動,創設恰當的活動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擴充套件學生獲取知識的空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得以加強,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提高,逐步促進數學教學模式的改變。
(5)探索活動課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積累有效設計和組織數學活動的經驗。
四、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
(1)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但又不同於數學課。它也存在著一個教與學的問題,也有一個教學過程的問題。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構建開放性教學,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交流與合作。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活動、交流的條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2)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開發校園數學資源。到現實生活中選擇、開發一定的研究專題,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並指導學生圍繞專題去觀察、調查、收集材料,探討問題,然後撰寫小論文或調研報告,測算報告。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案。
(3)面對現行教材學習內容,開展數學課程資源的整合,建構滿足學生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各方面需求的、生動活潑的有效素材。
(4)數學實踐活動評價的研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
五、組織及分工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在實施過程中,始終接受學校的領導,並聘請嶽校長為數學活動課的督導員。在數學組內部,實施組長總負責,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分工負責的管理機制,堅持正常的活動研究,確保活動方案的落實。
嶽校長:數學活動課督導員
馬XX:總體設計,指導落實活動方案。同時進行活動課教學的研究。校本活動課教材的研發。
輔導員:XX(組織活動,輔導學生開展活動)
王XX、:活動記錄,資料收集,文字錄入。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方案二:
一、活動背景:
為了把眾多的物件區分開來,人們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如各個家庭都有一本戶口簿,這樣就把一個個家庭區分開來。我們國家為了更仔細地區分每一個人,1987年實行了身份證制度,凡年滿16週歲持有身份證的男女公民,每一個人都對應了一個身份證號碼。身份證號碼到底是怎麼編制出來的呢?它是如何來區分不同的個體的呢?身份證號碼又能體現出個體的那些資訊呢?圍繞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這次綜合實踐活動。這次活動透過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經驗交流,獲得直觀、真實的印象,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綜合學習、探究學習、實踐學習,全面提高學生主動適應社會變化的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
二、活動目標:
1.經歷數字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過程;
2.瞭解身份證在社會生活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經歷設計學籍號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字應用的廣泛性;
4.獲得一些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5. 透過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觀察、訪問、調查研究、分析評價、資料收集等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索、自主創新的良好習慣。
6.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知道小組合作的重要作用。
7.感受數字在社會管理中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的極大方便,感受社會管理由人文化管理向數字化管理轉化的必然趨勢。
三、活動研究過程:
(一)活動前準備階段:
將班級裡的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為蒐集組、調查組、採訪組、小報組。
蒐集組的同學的主要工作是蒐集儘可能不同型別的身份證,比如說80年代
的、九十年代、最近的身份證。
調查組的工作是透過上網或查閱相關資料向同學們闡述身份證是如何編制出來的。
採訪組的同學的主要工作時向當地的派出所瞭解相關的編制身份證的方法,並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
小報組的同學的任務就是把前面三個組所得到的資訊編寫成小報的形式,向其他同學老師展示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
四個小組先用一週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工作。小組內部的成員之間要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資訊。另外小組與小組之間也要發揮互幫互助的精神,如果自己有其他小組資訊也要給其他小組提供幫助。
(二)課堂中共同研究階段:
在課堂中,各個小組各顯神通,將蒐集來的資料一一呈現,最後對“身份證號碼與學籍號”這一研究課題作綜合歸納。
1、蒐集組的同學展示他們蒐集來的身份證號碼,並向其他同學介紹每張身份證的來源、發證日期等內容。
2、蒐集組的同學談談對身份證號碼的相應數字的猜想。
3、調查組的同學將他們從網上搜集來的所有關於身份證的內容,包括身份證的作用、編髮年份、更換期限等等展示給全班同學。
4、採訪組的同學經過一星期以來,從派出所戶籍部門有關人士瞭解到的身份證的編排規律的資訊的情況,向同學們介紹身份證號碼上每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另外採訪組的同學也展示了他們在派出所與戶籍部門人員進行交談、採訪時的照片。(身份證的編排規律:用數字分別代替省份、地區、縣市、出生日期、戶口所在地、性別,這樣就把一個一個人區分開了。)
5、小報組的同學向全班作了一個綜合性的報告。他們將前面三個組所得到的材料進行彙總整理,然後編織成一張張小報,給這次的綜合實踐活動作了充分的總結工作。
6、同學們已知道了身份證號碼是持有身份證的人所特有的號碼。全中國有
十幾億人口,有身份證的畢竟只有一部分,沒有身份證的人該怎樣區分呢?特別是廣大的中小學生該怎樣把他們一個一個區分開呢?我們班的學生該怎樣一個一個區分呢?請同學們將今天所獲得的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自己設計一個學籍號碼,反映出班級、性別等資訊。設計後請同學們再檢查自己設計的學籍號碼是否合理?
7、請教務處的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學校是如何給每位同學編制學籍號的。然後請他評一評,哪位同學的設計獲得“最佳合理獎”,哪位同學獲得“最佳創意獎”。
(三)活動成果展示階段
各個小組在組長的協調下記錄你們小組參與整個研究活動的過程,以及你們小組獲得的材料、小組成員的,以調查報告的形式記錄下來。
四、活動總結與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成功地走出課室,進入社會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不但培養了同學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拓展了知識面,激發了學習興趣。
同學們撰寫的調查報告雖然不是很符合正規的要求,但對於初一的同學來說,能夠集合大家的力量完成相當已經不錯了。所以總體來說本次活動十分成功。
透過這次活動也使我深深感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和加強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才能具備較高的活動指導水平。才能及時瞭解學生在開展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學習需要,才能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