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學校中秋節慶祝活動方案
2016年學校中秋節慶祝活動方案
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傳統節的來歷及意義的認識,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舉辦慶祝活動。下面是語文迷整理提供的學校中秋節慶祝活動方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1篇】學校中秋節慶祝活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檔案精神,我校計劃在中秋節圍繞 “我們的節日”這一主題開展系列活動,透過活動,引導學生認知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發揚愛國主義教育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一.活動目的:
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秋節為契機,以“我們的節日——中秋”為主題,讓學生知道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什麼叫中秋節;中秋節民間的傳說、民間慶祝方式;瞭解民族的風俗。傳承民族的文化,弘揚民族的精神。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在校園內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使“我們的節日”深入人心,推進學校建立文明城市的工作,促進學生快樂成長。
一、活動時間
2014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三、活動內容
(一)加強宣傳
1、 週一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以“我們的節日——中秋”為主題進行演講,宣傳;
2、 利用主題班團會、校園網開設專欄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和講述與中秋有關的.民間故事。
(二)分階段活動:
第一階段:佳節思月——主題閱讀
1.活動內容:
(1)蒐集與中秋節相關的知識,並在班內交流,讓同學們瞭解中秋節的來歷與含義,並從中解讀傳統節日在生活中的韻味。
(2)蒐集與中秋節有關的故事、、書籍,各班開展有關的晨讀
(3)組織同學們開展中秋節有關的詩歌背誦活動。
(4)開展詩詞賞析講座
2、參加物件:全體同學
3、活動負責人:各班班主任
第二階段:佳節賞月——實踐活動
活動一:每逢佳節倍思親——家庭歡度中秋節
活動二:共看明月皆如此——以“美好傳統節日,多彩民俗風情”為主題寫文章,可以是觀察,節日遊記,閱讀體驗,精彩創意等。
活動三:利用福建文明風、福清新聞網等網站,組織學生開展網上過中秋活動,開展學生與遠在異地打工的父母進行網上對話活動,引導學生向家長彙報學習生活情況,共度中秋佳節。
活動四:創意抒情。在校內設一面“寄情”牆,學生可以把對同學、親人、老師、長輩想說想表達的情義寫紙上並貼在牆上。
活動五: “快樂體驗”活動。開展文明禮儀我示範宣傳活動,學習文明常識,踐行文明禮儀規範。
第三階段:佳節憶月——交流展示、反思評價
活動內容:各班將活動中搜集到的詩歌,故事等資料,活動開展過程中的照片等經過精心設計,做成活動展板;各班透過班隊會的形式,以及經典朗誦會,燈謎的形式開展活動成果交流會。
【第2篇】學校中秋節慶祝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在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以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展示“中秋節”和諧、美好的文化魅力。結合我區開展辛亥首義百年紀念活動實際,開展中秋節日各項活動,引導全體學生熱愛傳統節日、尊重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增強愛國情感,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2週年營造熱烈喜慶、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二、組織機構
總指揮:陸先澤 丁元法
副總指揮:劉紹萍
組員:胡江陵 楊丹 周其國 艾潔 陳雲彪 張定
三、活動安排
1、開展以“愛我中華、報效祖國”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請高一、二年級選取部分班級(不低於3個班)精心選擇歷代詠月名篇佳作,組織學生開展中秋詩文朗誦會、詩詞賞析講座等主題班會活動,活動時間為第二週班會課;並以“詠月”為主題開展中秋詩歌創作徵集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年級語文備課組組織。該項活動要求參與的班級要有相片電子稿、徵文文稿並於 9月12日上交政教處。
2、 高二年級開展以“傳承文明頌中秋”為主題的黑板報評比活動。請高二年級各班班主任精心安排有繪畫、文字處理功底的學生製作一期格調高雅、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黑板報。引導學生在板報中瞭解中華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節日民俗,繼承傳統優秀美德。該項活動政教處將於9月9日進行評比和拍照。
3、開展以“團圓、感恩”為主題的中秋網上寄語活動。高一高二各年級要組織引導學生利用網路媒體,上網寄語、留言,傳送手機簡訊,抒發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黨、感恩祖國的肺腑之言。向外地及國外的親人傳達節日的問候,表達企盼團圓的思念之情,在人人思親情、家家思團圓的氛圍中,提升愛我中華、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該項活動請各班班主任收集好的寄語,以電子稿的形式於9月12日上傳政教處。
四、活動要求
1、精心組織,落實到位。要把開展中秋節主題文化活動作為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內容,作為豐富學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抓手,加強班級、年級領導,精心組織,確保活動有聲有色。
2、鼓勵創新,增強實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角。結合各班實際,創新傳統節日文化的活動形式和載體,使傳統節日和現代學習生活方式相適應,增強活動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