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中的月作文

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中的月作文

  月,在中國人心中已經被神化了。人們賦予了月亮靈魂和精神。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我家鄉的古詩中的月,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恆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詞中大概有三種。

  一、表時間。《詩經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徵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他重聚。這裡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裡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悽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瀰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悽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淒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並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這裡四處漫遊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體現了李白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

  篇二: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在這燦爛的詩文化中,明月成為名家筆下的寵兒,成為一刻璀璨的明珠。

  月,在中國人心中已經被神化了。人們賦予了月亮靈魂和精神。月,在中國歷史上走過了千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嫦娥奔月”的故事婦孺皆知。賞月成為中秋的重大節目。

  遷客騷人,情有獨鍾於月。

  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為千古絕唱。似乎每個人從孩提時就開始背誦李白的【靜夜思】。但只有遠離故土時,方能到詩中的真諦。想到相思,人們會很自然得抬頭望望明月;看到明月,不禁勾起了相思之情。在中國,“明月”於“相思”似乎已經潛規則般結合在了一起。從古至今,無數像李白一樣的異鄉人,看到明月便會很自然地惦念起家中親人同窗故友。明月呀明月,你牽動著多少遊子的肝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曲【水調歌頭】道出了千百遊子的心聲。詩中作者借月抒懷,表達了對親人深切思念,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身雖離,心相依。即使相隔千里,我們不也能共賞明月嗎?就讓思念與祝福趁著月色,乘著清風飛到想念的人身邊吧。明月呀明月,你成為多少遊子感情的寄託。

  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白居易的“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明月,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為月消得人憔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