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利機長觀後感心得

薩利機長觀後感心得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薩利機長觀後感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薩利機長觀後感心得1

  本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20xx年1月15日下午3時26分,薩利機長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在爬升過程中,在起飛之後僅一分鐘就遭受加拿大黑雁群的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

  薩利機長向機場塔臺報告,要求立即折返機場。機場方面隨即指示1549號班機立即折返,此刻薩利發現飛機的效能已經無法完成掉頭的操作,於是塔臺安排客機飛往新澤西的泰特伯勒機場作緊急降落;可此時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已經無法讓客機安全降落於泰特伯勒機場。於是,薩利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冒險讓客機緊急降落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上。拉瓜迪亞塔臺在機長告知即將降落哈德遜河23秒後失去與班機聯絡。飛機飛進哈德遜河河道上空,並以滑翔方式緩緩下降。飛機機尾首先觸水,其後以機腹接觸水面滑行,飛機左側的一號引擎於水面滑行期間脫落沉入河底。最後,飛機於曼克頓附近停止滑行,機身大致保持完整。

  我最初的理解,水面相比陸地迫降要安全點,在網上查了才知道,飛機水面迫降將更加危險。

  原因在於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靜的,水面的起伏與水流完全不可預測,如果一旦飛機的機頭或者機翼先碰到水面的話,飛機很容易翻過去。只有保證以絕對完美的角度滑進水中才能爭取到短暫的漂浮時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哈德遜河迫降才會被稱為奇蹟。滿載著155人的飛機在空中失去了動力,瞬間就要做出決定,隨之是水面迫降,薩利機長面臨多大的挑戰啊。

  208=155。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呢?從飛機撞上黑雁到迫降成功,時間只有208秒,薩利機長用他的沉著與冷靜,憑著過硬的心理素質與長期以來練就的高超技術,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拯救了乘客和機組人員共計155條生命,完成了一個奇蹟。

  觸點一:高超的技術。飛行員的工作是一項重複性勞動工作,週而復始的按照規章要求進行操作,形成重複性疲勞,最易出現的是對規章要求的淡化,簡化流程,往往簡化的流程中暗藏著風險和隱患。風險和隱患的暗藏就如同常人生活中會形成的一些習慣,一般不會覺得有害處,也不會下功夫去改;久而久之,麻痺性的認知會形成“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情形,形成自己的漏。影片裡,薩利機長工作中,嚴守規章流程操作,透過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事,在一點一點的積累中提升業務技能。

  記得中央電視臺有個節目叫《挑戰不可能》,每期選擇多個選手,涵蓋技能、體能、腦力等多個專案的極致挑戰,高超的技術得到最大化的展示。僅是高超的技術,薩利機長最多如《挑戰不可能》般,透過多次的練習,展示一個技藝的極致,而他做到的是對生命的拯救,只有一次機會,不是練習,怎麼實現的呢?

  觸點二:素位而行。正如空管人員對薩利機長的第一印象,他說對方的聲音太冷靜了,讓他不能相信,對方嘴裡說出的是,1549號航班剛剛失去了雙引擎動力。實際上,薩利不僅在飛行時足夠冷靜,即便是在迫降之後,依然沒有亂了方寸。在疏散乘客時,他還兩度檢查機艙,確保沒有乘客被困後,拿上工作日誌,最後一人離開機艙。在上岸之後,他還第一時間要求清點人數,以確保每一位乘客都獲得救助。

薩利機長觀後感心得2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20xx年1月15日,前美國空軍飛行員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這架空中客車A320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薩倫伯格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後在208秒的時間內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

  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商業客機首次成功地迫降在一條河流上,且機上人員無一傷亡,而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憑藉自己的經驗、技術和精準的判斷,拯救了機上155人的性命,也當之無愧的擔得起英雄這一稱號。

  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剖析此影片。

  其一,從危機管理的角度。《薩莉機長》是部很好的危機處理教材,從事件發生到處理僅僅208秒時間,到全部155名乘客24分鐘時間在哈德遜河中被救,涉及到機場指揮塔、紐約水陸警察局、河上巡邏隊、周圍遊船、紐約消防局、全美航空公司等很多部門協作,超過1200個第一響應者、7艘載有130個執勤人員等到場營救,啟動應急預案和危機處理機制,沒有這麼多部門聯合救助,在嚴冬冰冷的河水中結果可想而知,換在其它國家,即使能安全降落,但能否全部安全上岸是個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反應快慢、機制、協作、軟體硬體等。

  其二,從專業敬業的角度。57歲的老機長薩利很熱愛自己的工作,是個專業度、敬業度都很高的典範,駕駛飛機40年,運輸上百萬人,對職業充滿敬畏和熱忱,具強烈的責任感,最後一個離開飛機,一直詢問被救人員數字,是個職業化程度很高的職業駕駛員和機長,所以才能嫻熟冷靜沉著在極短時間內做出準確判斷處理和應對。不僅是技術,還有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

  其三,從英雄主義的角度。什麼是英雄?薩利機長給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不是媒體吹捧出來的,而是一個團隊,在災難來臨前,恪盡職守,堅守陣地,勇於承擔責任,以自己的'專業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後,薩利機長說:“不是的,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員、空管人員、輪渡船員、還有警局潛水小隊。我們都盡了一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倖存下來的原因。”薩利機長用強有力的結尾給出了回應,平凡盡責即是偉大。

  其四,從人性的角度。當體制和人性發生衝突的時候如何選擇,制定制度流程及執行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不能忽視人,制度流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制度流程的目的是工作更有序更高效,把人的潛能充分激發出來,而非抑制人束縛人,本末倒置。人的生命高於一切,以人為本不是句口號。

  《薩利機長》是部難得的好影片,建議大家走進影院用心領悟,除上述幾個角度外,還有親情人性信念,全方位剖析審視理解其精髓,定會有所受益。

  我認為,這部片子最令人思考的地方是在於薩利機長在面對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多方面質疑後,仍能冷靜理性面對質疑,用35秒的時間點贏得了208秒成功脫險的載入史冊的壯舉。精彩的對白:“我有困難區分現實和現在這種鬼狀況”“我不喜歡無法控制局面的感覺,我想找回原來的我”“過去40年我載送了百萬名乘客,但最後人們卻以這208秒來論我的功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