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精選7篇)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精選7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1

  今日,適逢國慶假期,帶著妻子和些許期待的心情去影院觀看名叫《鋼鐵意志》的電影,其實,還有一個小“心思”就是看看這部電影裡有沒有本人的鏡頭。

  在去年暑伏8月裡一天,一則招募電影群演的訊息在周圍傳揚開來,此則訊息經證實不是空穴來風,是《鋼鐵意志》拍攝劇組將在本鋼取景,屆時將會在廠區內拍攝部分片段,現大量招募臨時演員。此劇主要描述在解放戰爭後期,東北解放在即,國民黨殘部邊撤離邊計劃炸燬鞍鋼廠區,在危機時刻,“戰鬥英雄”趙鐵池帶領共產黨部隊直衝復地,殊死搏鬥,搗毀敵特陰謀,趙鐵池化身“鋼鐵戰士”與工程師孫飛雪,老工人孟泰等一同投身於鞍鋼復工復產的故事。

  從來沒有當過演員的我,出於好奇,參與了群演招募,拍攝的鏡頭主要是鞍鋼復產過程中,缺少籌建物資,各級軍民積極響應捐鋼捐物。拍攝時,考慮時代感及劇情的還原性,所有群演穿著破舊的厚厚棉質服裝,一個片段下來,服裝裡個個都是汗流浹背。簡單的幾個鏡頭,拍攝多次才過,拍攝過程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很多東西,首先,此片創作不易,付出諸多;其次,體現了當時背景下全民一心,捨己為國家情懷;更體現了像趙鐵池、孟泰這樣的鮮活人物以鋼鐵般的意志克服重重險阻,經歷千難萬險,終於在廢墟上覆建高爐,再次讓鐵水噴湧而出,不屈不撓的精神!

  影片有一段趙鐵池的動員口號更讓我深深感動,“從今天起,我以生命為熔爐,一定要造出最堅硬的鋼鐵,只要我趙鐵池還活著,這座鋼城的爐火就會永遠燃燒下去”這是什麼!

  這是新中國“鋼鐵長子”風範,這是新中國振興的基石,更是打破帝國主義封鎖,扛起重擔的“鋼鐵脊樑”。還有句趙鐵池臺詞讓我記憶深刻,“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們就要使出百分百的勁兒”,當第一次鑿穿鐵口,看爐內鐵水滾湧而出時,映紅了第一代鍊鐵人的胸膛,更驅散了飽受蹂躪近代屈辱寒夜,這句口號,更是無數先輩為新中國成立、發展、富強,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精神支柱。

  影片最後,短短几年,鞍鋼就從一片廢墟中站了起來,有力支撐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平穩起步,創造多個第一同時,也擔任了諸多角色,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大批鋼材,同時也支援大批技術人才去援助新建鋼鐵企業,更是為一批國有老企業改造提升探出了新路。

  我感慨之餘,自豪感油然而生,雖然自己只是圖一個“好奇”,參演《鋼鐵意志》影片,但觀看影片後,我感覺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因為我也是一名“鋼鐵人”,因為我參演此片,更因為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向老一輩的英雄們致敬,致敬他們無私奉獻才造就了我們今天強大的祖國。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2

  節前觀看了由劉燁、韓雪主演的《鋼鐵意志》,本片講述解放初期,面對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對鋼鐵的迫切需求,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廣大工人階級,克服重重險阻,歷經千辛萬苦,成功修復廢棄的2號高爐的,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新中國的第一爐鐵水,並在技術革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新中國鋼鐵實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電影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屬於正劇,時代特點明確,電影中服化道基本符合年代特點。

  作為一個80後中年人,處在物資匱乏的末期,對一些歷史年代劇,有著不同的情感,我們從小就是在這種電影薰陶和歷史宣貫中成長,所以對這些歷史劇,認可程度,理解程度是不可比擬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更加成熟。

  優秀的地方,我不多說,媒體說得很全了,我說說我看完之後的感覺:

  本片劇情設計一般,更像是一部記錄片,矛盾衝突不夠明顯,硬傷有點多,尤其是間諜王博,劇中多次的做法,明顯不專業,作為一個曾經帶領連隊的連長,敵特鑑別應該有一定基礎吧,這麼淺顯都沒有發現。感情戲做得非常差,如周剛參軍,沒有告訴周母,周母就不會上廠子裡問?這是不是能體現當時的舍小家顧大家,工人階級的覺悟,說明當時對抗美援朝的支援。

  我不知道是因為資金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其衝突的場面很一般。透過恢復2號高爐的過程,刻畫得不夠細緻,本身觀眾對鋼鐵煉製就不是很瞭解,過程中也沒有體現出趙鐵池發揮的作用。恢復2號高爐,主要的幾個場景,工人自願捐出材料,手工敲擊爐內廢鐵,亮點太少。

  劇中幾項衝突,一個爐內洩漏,一個王博炸廠,鏡頭給的高爐和炸藥沒有全貌,讓人感受不到危險,恢復的過程表現過於簡單,鋼鐵意志表現的不夠,儘管這是一部正向宣傳的影片,但我還是希望,能拍的更好,讓現在的年輕人理解,那個年代的不容易。

  各位演員演得都不錯,都是老戲骨,尤其是孟泰扮演者林永健老師,演得真好,配角演技都是非常線上。但是兩位主演表現就很一般,尤其是主演劉燁老師,有幾個地方感覺有點用力過猛,我看到後,直接跳戲了,一個是韓雪住院看望過程,一個是吃韓雪做的酸菜表現,可能導演想表達那個年代人的單純,但是劉老師用勁過頭了,導致出戏。這種劇不用非得有喜劇元素,它本身就不是喜劇的場景,弄得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所以希望導演們認真點,不管是什麼劇,請認真拍攝,不要找任何理由,任何藉口,拍出優秀的影片,我們會買賬的,票房也會好看的,希望中國電影越來越好,能夠拍出更好的影片。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3

  影片主要講述了在1948年,東北,國民黨殘部邊撤離邊計劃炸燬鞍鋼廠區。危急時刻,“戰鬥英雄”趙鐵池(劉燁飾)帶領共產黨部隊直衝腹地,殊死搏鬥,摧毀了敵人的陰謀。趙鐵池化身“鋼鐵戰士”與工程師孫雪飛(韓雪飾)、老工人孟泰(林永健飾)、總經理程時勳(張國強飾)一同投身復工復產。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成功修復廢棄的2號高爐,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新中國的第一爐鐵水,並在技術革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新中國鋼鐵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在觀影之前,小編最初對鞍鋼的發展印象、成就資料屆來自於歷史書,不過據說影片《鋼鐵意志》的主創曾5次深入鞍鋼瞭解歷史,力求真實儘可能地還原當年在惡劣環境下,透過工人們的努力與艱辛,將一塊幾乎成為廢墟的鞍鋼場,以最短時間恢復生產,練出第一爐鐵水。

  主旋律電影題材,內容莊重卻又含東北地區的喜劇元素,故事情節有急有緩,時時調動著觀影之人的情緒。影片中劉燁、韓雪、林永健等老戲骨們演繹的唯妙唯俏,人物塑造的生動細膩,深深抓住觀影之人的心。

  在劇中,劉燁雖然作為男主角一直在走主線,從連長到廠長,專搞事業,對其他情感完全不搭,算是個名副其實的鋼鐵直男。韓雪演繹得挺好,不過角色卻不討喜,對內是無腦崇拜劉燁,對外卻是女權的領導者,感覺很分裂。不過,或許是小編理解不了那個年代的情感吧!

  影片裡最震撼的無疑是國徽制好並升起的場景,作為新中國的第一枚國徽,作為能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象徵著中國工業崛起的標誌,小編內心在吶喊:中國工人萬歲!

  疫情席捲全球,所有人都在萎靡的生存著,我們還是需要看一些這樣展現歷史,歌頌人民的正能量影片,來激勵我們砥礪前行。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4

  電影《鋼鐵意志》燃映國慶銀幕。天空中大雪紛飛,車間外寒風凜冽,高爐裡鐵水沸騰……這“最東北”的場景,彷彿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了70多年前遼寧的那段艱難困苦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改編自真實歷史的影片,為我們講述了中國鋼鐵工業在被帝國主義“卡脖子”大環境下艱難突圍的創業史,以孟泰、王崇倫為代表的鞍鋼工人透過技術革新提升鋼鐵品質的創新史,鞍鋼把最好的技術專家和工人送往全國各地支援鋼鐵企業建設的奉獻史,是一部歌頌中國共產黨、展示工人階級主人翁形象,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也是一部開展黨性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的生動教材。

  去年,我曾幾次到遼寧指導教育工作,對遼寧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這裡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特別是作為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遼寧創造了共和國工業史上1000多個第一,其工業文化地位獨特,其工業題材極為豐厚,有著太多值得歌頌的“遼寧故事”。聳峙的高爐、沸騰的鐵水、鍛造的巨響……像一餐一飯一樣,早已融入人們生活之中,深深植根這片土壤之中。在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背後,發生著諸多我們未曾聽聞或未曾深入瞭解的感人故事。所以,電影《鋼鐵意志》在遼寧產生,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的。影片所呈現的豐富歷史內涵和現實關照,是遼寧對紅色基因的最好傳承、紅色血脈的最好賡續。

  《鋼鐵意志》展現了共和國鋼鐵工業發展的艱辛與不易。1948年2月,鞍山解放。歷經戰火的鞍鋼回到人民手中已是千瘡百孔,工廠幾成廢墟、生產全面癱瘓,敵特破壞、物資匱乏、技術不足、國外“卡脖子”,專家斷言“這裡只能種高粱,恢復重建至少需要20年。”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廣大工人階級,在最短時間內復工復產、煉出第一爐鐵水、煉出第一爐鋼、煉製特需鋼材、培育技術人才……為我國建設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53年12月,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7號高爐竣工投產,帝國主義“卡脖子”的圖謀從此走向徹底破產。這一系列克服重重險阻、歷盡千辛萬苦取得的成績,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鋼鐵意志》反映了新中國第一代鋼鐵人的奉獻與擔當。在鞍鋼博物館,一面厚重的鋼板牆上,鐫刻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千名鞍鋼勞模的名字。“老英雄”孟泰、“青年的榜樣”王崇倫、雷鋒……這些勞動模範是鞍鋼工人的先進代表,也正是這千千萬萬鞍鋼工人撐起了共和國的鋼鐵脊樑。趙鐵池面對鋼爐無法生產的困境時立下“黨派我來這,就是要改變這個現實”的錚錚誓言;程時勳面對美帝國主義鋼鐵侵略時發出“要徹底打垮他們”的豪邁之言;孟泰艱苦奮鬥建成“孟泰倉庫”,刻苦鑽研成為“高爐神仙”,譜寫鞍鋼自力更生凱歌;王崇倫大膽構想加工拉桿特殊卡具,急中生智發明“旋轉串鑄法”,有力支援抗美援朝前線……這些人,以生命為熔爐,鑄就鋼鐵般的意志,與祖國融為一體,與鋼鐵融為一體;這些事,展現了新中國“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責任與擔當,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鋼鐵意志》彰顯了鋼鐵意志的炙熱和力量。電影《鋼鐵意志》中,一爐爐鐵水變成了保家衛國最需要的優質鋼,一代代鋼鐵人也不斷淬鍊成鋼。影片中演繹的不僅是國家鋼鐵事業發展奮鬥的楷模人物,而且更是一種時代精神——鋼鐵意志,是奮鬥、是熱血、是理想。不論是面對國內外專家對於鋼爐現場情況冷嘲熱諷時,趙鐵池的那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咱也得使百分之百的勁”“只要我趙鐵池還活著,我就會讓鞍鋼的爐火永遠燃燒著”,還是孟泰的“煉不出好鋼,誓不為人”,一句句豪言壯語、一幅幅生動畫面,無不承載著鋼鐵般的意志。當為了讓2號高爐儘早恢復生產,鋼鐵人們不分日夜,一錘子一錘子地鑿、一鐵鍬一鐵鍬地挖,他們對國家事業的那股子拼勁,充分展現了新中國鋼鐵人的鋼鐵意志。“國民黨接收3年一事無成,我們只用了半年就煉出了鐵水”,原因何在?正如電影中的臺詞所說:“這是人心啊”,也正如電影的名字所示——鋼鐵意志。

  時代滄桑鉅變,鋼鐵意志永恆。鋼鐵意志傳承到今天,並不斷髮光發熱,必將激勵中國人民自立自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程序中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5

  在很多老一代人的記憶裡,凡是跟鋼鐵相關的物件大多離不開一個“洋”字,洋槍、洋炮、洋鐵、洋釘……這些今天的孩子們都聽不太懂的詞,濃縮著積貧積弱的困苦。

  然而,光靠“洋”,終究是靠不住的。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1949年11月,美國組織14個資本主義國家在巴黎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統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封鎖”和“禁運”。

  從1950年1月開始,美國的“封鎖”“禁運”措施不斷升級。2月,美國要求英國禁運戰略物資至新中國。3月,美國宣佈所謂的“戰略物資管制辦法”。按照這個辦法,被管制的物資共計600餘種,包括機器、交通工具、金屬製品、化學原料等。

  美國還要求所有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國家禁運戰略物資至中國,並威脅這些國家如果不執行,就削減對其的貸款。當年11月,美國商務部將管制的戰略物資由600餘種增加到2100餘種……

  今天我們常常談起的“卡脖子”,早已有之。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志願軍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但當時中國的鋼產量僅僅是同期美國的1/144,有些戰士身上帶的子彈都裝不滿一個彈夾。

  電影《鋼鐵意志》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緊迫”地展開了。103分鐘的影片,分明打開了一部突破“卡脖子”的歷史教科書。

  黨的堅強領導

  從連長到廠長,一字之差,趙鐵池卻需要從頭做起。

  沒有圖紙、不懂技術、零件不全、裝置損壞,還有專家冷嘲熱諷、敵人暗中破壞、戰友血染他鄉……趙鐵池之難,也是時代之困。

  越是立下雄心壯志,就越是要去面對千難萬險。無論是一個人、一家企業還是一個國家,向高處走的路上從無坦途和捷徑。如果說脫下軍裝的趙鐵池還有什麼經驗可用,那便是鋼鐵般的意志。

  千瘡百孔的工廠,一盤散沙的企業,需要毫不猶豫、毫不妥協的領導。“黨派我來這就是要改變這個現實!”在電影裡,趙鐵池的幾場動員講話,如爐火般炙熱。無論清除高爐裡的大鐵砣、還是發生事故時頂著火光衝進現場,在每一個關鍵時刻趙鐵池都衝在最前面。

  這是帶兵打仗“攻山頭”留下的習慣,共產黨人要永遠衝鋒在前。

  “國民黨接收3年一事無成,我們只用了半年就煉出了鐵水,這是人心啊!”電影裡,在鋼鐵專家付三餘的感慨中能聽到人心所向。

  只要有火種,就會點燃更多的“高爐”。在現實裡,鞍鋼解放時只有8名共產黨員,到1949年底已發展到2722名;5200名職工加入工會,佔職工總數的四分之一。黨組織起來的鞍鋼工人,成為鞍鋼全面恢復生產的主力軍。

  有了黨的堅強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才成為可能。1950年初,黨中央發出全國支援鞍鋼的號召。近兩萬名幹部、技術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技工,從祖國各地奔赴而來。其中有500多名縣級以上領導幹部,人們形象地稱為“500羅漢”。

  “一五”期間,鞍鋼產量很快就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份,每年生產的鋼、鐵、鋼材均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1953年12月,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7號高爐竣工投產。帝國主義“卡脖子”的圖謀從此走向徹底破產!毛主席專門發來賀信,稱讚這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

  “全國支援鞍鋼復工”帶來的就是“鞍鋼支援全國建設”。從上世紀50年代起,鞍鋼先後向全國各地輸送鋼鐵建設人才12.5萬餘人,先後支援建設了武漢、包頭、酒泉、湘潭、北京、馬鞍山、本溪、唐山、重慶、攀枝花、齊齊哈爾、撫順、昆明、水城、柳州、凌源等30多家鋼鐵企業。鞍鋼人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

  坐著同一輛軍用吉普車來到鞍鋼,又坐著同一列火車離開,電影裡的趙鐵池和孫雪飛開啟並見證了中國鋼鐵工業從重點突破到四面開花的歷史程序。

  尊重科學,尊重人才

  電影裡,無論是鞍鋼一把手總經理程時勳,還是勞動模範孟泰,或是英雄廠長趙鐵池,只要坐進了技術專家孫雪飛的課堂,就都如小學生一般的規矩——上課不許遲到,回答問題要起立。

  即便倔強如趙鐵池,也明確知道,突破技術難關光靠立軍令狀是沒有用的,要掄起膀子幹,更要俯下身子學!

  於是,孟泰殺了家裡的豬做成紅燒肉給專家們補腦子;“小女子”孫雪飛在課堂上嚴厲起來,“鋼鐵直男”也要乖乖聽話;在總經理程時勳的辦公室裡,還專門給孫雪飛留了一塊小黑板。

  在現實裡,鞍鋼對人才的尊重甚至要超過電影裡的'待遇。

  鞍鋼解放之初“靳樹樑、邵象華、李松堂、楊樹棠、王之璽、毛鶴年”六位專家的人生際遇頗為傳奇。他們同在德國留學,同為國民黨政府接收鞍鋼的大員。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幾天後,鞍山市人民政府市長劉雲鶴特意將六人請到家中,大家高高興興地吃了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自此,他們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

  鞍山市把最好的房子,最高的生活標準給了這些專家,還把鞍鋼真誠地託付給了他們。李松堂成為鞍鋼軋鋼部總工程師,邵象華擔任鞍鋼鍊鋼部總工程師,楊樹棠成為製造部總工程師,毛鶴年為動力部總工程師,王之璽為計劃處副處長,靳樹樑則協助副經理郝希英領導全公司的業務。

  對專家最好的尊重,就是給他們舞臺,放手讓他們施展才華。1949年7月9日,鞍鋼全面開工,史稱“七九開工”。大會上,王之璽被推薦發言,他還與楊樹棠一起,榮獲鞍鋼授予的“一等功臣”稱號。隨後,王之璽又進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他曾撰文回憶:“毛主席問我:‘你這個鋼鐵專家是英美派,還是德國派?’我答:‘是中國派。’”

  這“六大員”都成為突破“卡脖子”的關鍵人物。靳樹樑在解決高爐結瘤、開拓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工藝等方面成就非凡;毛鶴年主持了中國第一條22萬伏、33萬伏、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工程的設計和建設工作,並出任電力工業部副部長;王之璽組織制訂我國第一套鋼鐵產品標準和全國統一的鋼鐵生產操作要點;邵象華則被授予中國工程技術的最高榮譽——“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

  他們中4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獲得了國務院頒發的首批政府特殊津貼。

  依靠群眾智慧,尊重基層創新

  復工復產零件短缺,孟泰打開了他的倉庫,鞍山市民排著長隊獻交器材;沈飛需要副油箱拉桿,王崇倫鑽研攻關解決難題,讓專家們刮目相看……這些電影裡的片段都來自真實的故事。發動和依靠群眾,鼓勵和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也是鞍鋼能夠快速復工復產、攻克技術難關的重要原因。

  1948年12月22日,鞍山市政府釋出了《為號召市民獻交器材運動佈告》,鞍山鋼鐵公司隨後也釋出了《敬告鞍山各界同胞書》。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全市獻交器材的有10745戶,佔全市戶數的39%,共獻交各種器材21萬多件。此情此景,讓原國民黨專家目瞪口呆。

  孟泰,這位新中國第一代傑出勞模,半輩子漂泊不定,當解放軍開進鞍山城,工人們當家做主,年過50的他才找到了“家”。“跟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孟泰一句話,戳中了工友們的心。

  1952年,王崇倫承擔加工飛機副油箱拉桿的任務,他設計並製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桿的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達到一級品。1953年,王崇倫相繼革新成功7種工、卡具,發明了“萬能工具胎”,成為全國最先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線工人,從此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

  戰場上,志願軍急需方便且耐用的軍鎬、軍鍬。鞍鋼的工人們發明了“旋轉串鑄法”,極大地提高了軍鎬的產量和質量。鞍鋼很快就生產出軍鍬和軍鎬共計36萬把,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隨著戰局的發展,志願軍急需大量的炮彈,鞍鋼又接到了緊急生產炮彈鋼的任務。為了達到炮彈鋼所需要的效能,工人們創造出“高溫、薄渣、活躍沸騰操作法”,成功冶煉出“50錳炮彈鋼”。

  這之後,鞍鋼放手發動群眾,探索出“幹部參加生產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在技術改革中實行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的原則”。

  1960年3月22日,毛主席批示肯定鞍鋼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將之稱為“鞍鋼憲法”。由鞍鋼工人們探索的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經驗,在全國工業企業大面積推廣。

  從技術到管理,一線工人和廣大群眾中蘊含的巨大力量讓鞍鋼在一片凋敝中迅速恢復生產,又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題。

  1949年中國年鋼產量只有不到16萬噸,在全球佔比只不過0.2%,到了2021年,中國年鋼產量超過10億噸,全球佔比超過50%,連續20多年全球第一。鋼鐵行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創業史。從無到有,百鍊成鋼,如今的中國鋼鐵已然傲視全球。

  “卡脖子”從來不是一個新話題。從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根鋼軌、第一卷熱軋捲鋼……七十餘年,一切封鎖、破壞、質疑、否定,都成了我們不斷勝利的背景。

  面臨困難時不妨回頭看看一路走來的經驗。在電影《鋼鐵意志》裡,我們看到了邁出第一步的艱難困苦,也看到了“攻山頭”的方法和智慧。堅持黨的領導,尊重科學規律、尊重專業人才,發動和依靠群眾,《鋼鐵意志》裡的啟示,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所有的“卡脖子”,都將成為我們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里程碑”。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6

  《鋼鐵意志》是一部昂揚向上、振奮人心的主旋律勵志電影。

  《鋼鐵意志》是由寧海強執導,劉燁、韓雪、張國強、林永健領銜主演的劇情片。

  一部改編自真實歷史,講述新中國鋼鐵工業艱難初生的影片《鋼鐵意志》在“國慶檔”上映,影片塑造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孟泰等一批有理想、有情懷的鋼鐵工人群像。

  1948年,東北,國民黨殘部邊撤離邊計劃炸燬鞍鋼廠區。危機時刻,“戰鬥英雄”趙鐵池(劉燁飾)帶領共產黨部隊直衝腹地,殊死搏鬥,摧毀了敵人的陰謀。趙鐵池化身“鋼鐵戰士”與工程師孫雪飛(韓雪飾)、老工人孟泰(林永健飾)、總經理程時勳(張國強飾)一同投身復工復產。然而,高爐已成鐵坨,廠區如同廢墟,專家一致看衰,特務暗中觀察,前線戰況吃緊,時間日益迫近……第一爐鐵水似乎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影片中,新中國解放、建設和抗美援朝對鋼鐵的需求日益緊迫,劉燁飾演的戰鬥英雄化身鋼鐵戰士,與韓雪飾演的工程師孫雪飛、林永健飾演的勞動模範孟泰以及張國強飾演的總經理程時勳,共同攻堅克難,以鋼鐵般的意志突破了帝國主義的“卡脖子”,迅速恢復生產,支援抗美援朝。

  電影開始,就向大家介紹了主人公,“戰鬥英雄”趙鐵池,也為後文埋下了伏筆。作為一個在戰場上的英雄,臨危受命,要到百廢待興的鞍山,投身到鞍鋼廠區,執行這樣一項特殊且艱難的任務,工作初期,裝置的簡陋,資源的匱乏,人才的缺少,種種集中在一起,重鑄鞍鋼似乎都是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但是鐵池憑藉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心中的信仰,打擊了反動派的陰謀,克服了工業技術上的難關,折服了一群“目中無人”的專家,把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做成了。

  再到後期提到的抗美援朝戰役,在送戰友登上火車時,我想趙鐵池內心也是極度掙扎的,那時的他也希望自己是一名在一線作戰的戰士,而不是在二線工作的工人。直到孟泰大叔帶回了前線的戰況,從那時起,他的心態才是真正轉變的開始,鞍鋼的成敗也同樣影響著戰場的成敗,克服鞍鋼的技術難題也就是為這個國家做出偉大的貢獻。

  影片還向我們展示了曾被認為“只能種高粱”的鞍鋼,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短時間內實現鋼鐵產量增加640%,有力支援抗美援朝和全國建設的史詩般壯舉。

  真實描寫了第一代鞍鋼人的艱苦奮鬥的歷程,影片表述的情感細膩,細節真實,讓我瞭解到老一輩鋼鐵般的意志,更加體會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真正意義。時代變遷,轉瞬即逝,鋼鐵般的意志,需要我們繼承。憶苦思甜,需要我們銘記,人性的光輝永存,加油努力,發揚鋼鐵精神。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正是靠著這種精神偉力,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奠定了共和國大廈如磐之基。如今,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實現偉大目標的新徵程上,仍然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影片《鋼鐵意識》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指引。

  《鋼鐵意志》是一部很催人淚下的電影,情節緊湊,戰爭場面震撼人心,複習了新中國鋼鐵工業歷史,特別值得推薦去電影院觀看。傾聽歷史的聲音,心中感慨萬分,電影展現解放戰爭時期國家一窮二白,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爬起來,在一片廢墟中建設鞍鋼,建的是鋼鐵,靠的是人民群眾鋼鐵意志夜以繼日的奮鬥,有了鋼鐵就有了槍炮國防事業,保衛國家主權和平的生活再也不受欺負,感謝《鋼鐵意志》還原歷史,現在的生活來源於革命前輩的付出,珍惜今天的生活,一代代傳承這種鋼鐵意志。

  鋼鐵意志電影觀後感7

  “鐵水流淌起來,咱們就強大起來”“黨叫咱紮在這兒咱就紮在這兒”“只要我趙鐵池還活著,我就會讓鞍鋼的爐火永遠燃燒著”“從此我們的人生與祖國融為了一體”,電影《鋼鐵意志》的一句句臺詞、一幅幅畫面,承載著“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責任與擔當,展現著新中國鋼鐵人的鋼鐵意志。8月18日、19日,兩場電影《鋼鐵意志》點映活動在瀋陽舉行,來自省(中)直有關單位的幹部職工代表集體觀看了影片,一起重溫了那段艱苦奮鬥、催人奮進的光輝歷程。

  電影開場,響亮的號角喚醒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在沉穩厚重的工業色調所營造的年代感中,在低沉而有力的鼓聲所打造的空間感裡,《鋼鐵意志》一下子把觀眾帶進了那個激情火熱的年代。

  1948年2月,鞍山解放。為儘快恢復鞍鋼生產以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我黨團結帶領鞍鋼工人階級,克服重重險阻,在面對敵特破壞、物資匱乏、技術不足等種種困難,在一片曾被預言“只能種高粱”的破敗不堪的廠區開始晝夜奮戰。從生產出第一爐鐵水到煉出第一爐鋼,從煉出特需鋼材到輸送技術人才支援全國鋼鐵事業,那裡成了新中國鋼鐵工業的起點。

  回望歷史,那裡有無私奉獻的鋼鐵工人,有舍小家為大家的勞動模範孟泰、王崇倫,有無數關於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奮鬥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成為電影《鋼鐵意志》裡一個個生動的畫面。

  一雙因打磨零件而傷痕累累的雙手讓省總工會機關幹部關鈞木備受感動。“林永健老師演的孟泰讓我看到了什麼是勞模精神,更讓我感受到了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關鈞木說。作為土生土長的瀋陽人,35歲的關鈞木對於工業有著特殊的感情,當他看到電影中第一爐鐵水流出,看到銀幕上每個人臉上的笑容,作為觀眾,他也特別激動,“等電影正式上映後,一定要帶著父母再看一遍。”

  “能夠在電影中感受到當年鞍鋼的生產場景,內心真的特別震撼。”29歲的省總工會機關幹部高藝桐在觀影后說。“認準一件事兒,就要一直做下去,認準一個人,就要一直跟定他。”她自己對這句臺詞記憶深刻。“為了讓2號高爐儘早恢復生產,大家真的是一錘子、一鐵鍬地幹,特別是看到劉燁飾演的廠長趙鐵池這一角色,他對國家事業的那股子拼勁,對戰友、工友的關心照顧,他義無反顧地奔向處於危險中的高爐時所展現的擔當,這些都特別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高藝桐說。

  鋼鐵意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影片中,鞍鋼工人趙剛登上前往抗美援朝前線的火車,揮手告別工友,這一刻,讓52歲的省國資委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韓紅思緒萬千。“電影中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父親。”韓紅說,他的父親在1950年參軍,抗美援朝時父親才19歲。4年後,父親回國繼續在部隊工作,轉業後回到瀋陽進入國企工作,也終於和母親團聚,從那之後父親就一直在工業領域工作,直到退休。“父親這一輩子,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只想著如何幹好工作。記憶中,每到晚上,父親經常很晚才回家,母親也總是會把飯熱好幾次。”韓紅對記者說,“從父親身上看到父輩這一代人的鋼鐵意志,一種無私無畏的勞模精神。”

  《鋼鐵意志》由原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寧海強擔任導演,霍廷霄出任美術總設計,著名音樂人舒楠原創音樂,演員劉燁、韓雪、林永健、張國強擔任主演。該電影是一部歌頌中國共產黨、展示工人階級形象、弘揚“勞模精神”的精品力作,已列為中宣部迎接黨的二十大重點影片。

  “一爐爐鐵水變成了保家衛國最需要的優質鋼,一代代鋼鐵人也在淬鍊中走向成熟,變成了鋼鐵意志,我們的人生似乎與鋼鐵融為一體,難解難分。”影片中演員們所演繹的不僅是國家鋼鐵事業發展奮鬥的楷模人物,而且更是一種時代精神,鋼鐵意志,如鐵水般熾熱,如鋼鐵般強韌,正鼓舞著更多人奮鬥前行。

  “中國共產黨人以鋼鐵般的意志攻堅克難、化危為機,奪取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那種不屈不撓、敢於拼搏的頑強鬥志激勵著我。”省直機關工委辦公室主任王春媛說,自己也要以他們為榜樣,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愛崗敬業,恪盡職守。

  當博物館牆上的資料、文字和照片成為一幕幕經過藝術創作而成的畫面,37歲的楊光明對工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一名省總工會機關幹部,今年7月份,他有機會參觀了鞍鋼生產車間及鞍鋼博物館。對比今天現代化的鞍鋼,楊光明說,當年的工人是有著長子情懷,有著鋼鐵般意志的人,正是他們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無數個第一。如今,他們的鋼鐵意志也傳承到今天,並不斷髮光發熱,我們遼寧的產業工人也正在為我國發展建設貢獻著力量。作為年輕人,我們更應該不負韶華,傳承創新,將鋼鐵意志融於自己的工作中,積極踐行,為遼寧振興發展作出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