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事件改編《薩利機長》觀後感

真實事件改編《薩利機長》觀後感

  比起營救世界,薩利機長的自我營救顯得更加艱難且意義重大。下面是《薩利機長》,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薩利機長》觀後感一:

  由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空難大片《薩利機長》即將於12月9日登陸全國IMAX影院。12月6日,IMAX在上海舉辦提前觀影會。銀幕中逼真震撼的迫降過程令人窒息,然而不少觀眾認為伊斯特伍德對人物、情感、故事的把控更讓人著迷,並驚歎於年近九旬的東木這次如此溫情脈脈。

  和許多好萊塢頂尖導演熱衷嘗試新技術一樣,年近9旬的“東木大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早在籌備拍攝《薩利機長》之初,就被全新的IMAX 65毫米攝影機“圈粉”,最終幾乎整部電影都採用了這臺攝影機進行拍攝。當天在影院觀看該片時,銀幕中平時常見的上下黑邊消失不見,觀眾能在全畫幅的呈現中體驗到多出26%的畫面細節。成千上萬的飛鳥群潮水般撞向駕駛艙窗戶、引擎熄火後飛機與紐約密集的高樓大廈擦身而過等眾多關鍵鏡頭延展鋪滿整個銀幕,完整的空間縱深感將當時千鈞一髮的緊張氣氛表現得更加飽滿,令觀眾彷彿置身機艙中,也經歷了一場驚人的空難生還奇蹟。

  當天出席觀影的還有來自中國民航飛行員協會的成員,這些承擔一線飛行任務的航空公司機長和機組人員也盛讚導演拍攝極具專業性和現場感。不少觀眾在觀看完影片後也透過微博分享了觀後感。“看電影阿郎”認為影片最好的一點就是回到電影本源,“ 導演對人物、情感和故事更著迷,雖然剪輯等技術都堪稱鬼魅,但它並未大於電影的基本層面,規規矩矩但處處閃爍著耀眼的才華。對人的凝視大於對英雄的仰望,情感與審視劑量精準。這也只能是這個年齡的伊斯特伍德,才能拍出的電影,簡潔的複雜,輕盈的厚重。”賬號“航空物語 ”在微博寫道:“縱觀全片,緊急降落的過程並不是重點(但依舊扣人心絃),而薩利機長在事故調查方有充分證據指控水上迫降是錯誤決定的情況下,如何艱難地自我救贖,才是更大淚點。” “艾米愛電影”則 驚歎於年近九旬的東木如此溫情脈脈,“沒想到CE到了老年以後,執導的電影竟是如此的溫情脈脈,不再那麼破馬張飛式的張揚,平凡的人在危機時刻,也有能力做出超凡卓絕的事情。”

  《薩利機長》觀後感二:

  這是一部正能量滿滿的電影,也是基於一樁正能量滿滿的真實事件。2009年美國的一架航班在紐約剛起飛不久即撞鳥而引擎全毀,機長臨危不亂將飛機迫降在了紐約的哈德遜河上,史稱“哈德遜河奇蹟”。然而,就這麼一句話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鐘的長片?

  無愧於好萊塢的工業水準和編劇技巧,這部電影有限度的打亂敘事順序,增強了戲劇衝突,並挖掘了薩利機長本人的性格,把這件雖不平凡但很簡單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來自缺乏戲劇性的真實事件的制約。比如從起飛到迫降就5分鐘時間,執行迫降的英雄薩利機長本人,也沒有多少光輝傳奇的過往可以挖掘,僅僅是在美國空軍服役過而已(這一點電影自然也沒放過,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實反映的也是薩利機長本人技術過硬以及運氣上佳,並沒有多麼崇高,多麼無私,多麼捨生取義之類的關鍵點。

  然而,正是這一種“無料可挖的單調”,帶給了我這部電影裡的最大感動。因為它講的不是什麼超人英雄,而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其實這樁事故里的英雄,遠不止是薩利機長。無論是副機長、乘務員,還是第一時間聞訊趕來的紐約警察,河道巡邏員,全部都盡忠職守,齊心協力,在冰冷的寒風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讓這“哈德遜河奇蹟”得以成真。他們沒有帶病堅持上陣,也沒有捨身搏鬥歹徒,他們不是宣傳片裡的模範標兵,他們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們都是當時在紐約的普通人。這裡沒有領導什麼事,紐約市長就在電視上露了一秒鐘臉。盡忠職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機器一樣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機器,有善惡的主觀選擇權,當每一個普通人都選擇向善的本分,這就是這部電影和這樁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種歸類方法,這是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那麼究竟何為“美國主旋律”?眾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來美國文藝界的政治傾向不斷左傾,似乎關注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常常稱呼的“美國主旋律”,比如讚頌每個人盡忠職守的這部電影,其實是好萊塢幾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對稀少。本片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堅守右翼陣地的少數美國導演之一。

  左翼關注的社會問題和弱勢群體總會引發悲天憫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揚的每個個人無差別的責任感和團結,也許更是社會穩固的基石。

  《薩利機長》觀後感三:

  作為一個災難電影的`集郵控,我覺得《薩利機長》拍得罕見的高階。

  導演有想法,演員有演技,片名有深意,編劇超聰明,角度太別緻,結尾很點睛。

  一個耳熟能詳的舊聞事件,竟被拍出讓人心懸一線的波瀾壯闊感。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起飛,因遭遇鳥擊致兩邊引擎損壞,薩利機長根據多年飛行和臨場直覺,沒聽塔臺迫降到附近機場的指令,千鈞一髮之際選擇水上迫降,全機人員得以奇蹟獲救。

  影片丟擲一個質疑:薩利機長水上迫降的必要性是否成立。與電影名呼應,“sully”的另一層意思是:汙點。

  沒多少跌宕起伏的情節、絢麗奪目的特效、咬牙切齒的反派,但卻給我的餘震很持久。

  《薩利機長》,重新定義美式英雄。看著救援高效有序地進行,質疑嚴謹合理地解開,體系有條不紊地運轉,深感腳踏實地的各司其職是災後倖存的有力保障。

  既然連電影都別出心裁了,我的觀後感也可以別出心裁:薩利機長在救完世界後如何救自己。

  我覺得,比起營救世界,薩利機長的自我營救顯得更加艱難且意義重大。

  飛機升空時遇到鳥擊,薩利機長全程高能且冷靜利落,把河道當成跑道,完成水上迫降界史無前例且無人傷亡的壯舉。

  這場壯舉只花了208秒,但要證明這是一場壯舉則更令人揪心。

  我腹黑地想,如果根據調查組的預測,計算機的模擬,其中一個引擎仍有推力,飛機完全能夠迫降到附近機場,或者證物沒有找到,在聽證會上他幹得好但說不好,那薩利機長會面對什麼?

  他那些遇到意外時的泰然自若,疏散乘客時的來回排查,從行李架上拿衣服給乘客禦寒的周到,最後撤離前穿上制服的體面,以及最後得知155人全部獲救時難以自持的欣慰,可能功不抵過。

  他一生運送過上百萬的乘客,最後的208秒卻將他蓋棺定論,假設調查不利於他,40多年職業生涯晚節不保,提前退休且拿不到退休金,可能瞬間從一個英雄瞬間淪為騙子。

  如果他內心不強大,可能重大事故後的噩夢會把他壓垮;如果失蹤的引擎沒找到,他可能會面臨肖申克那種含冤的遭遇;如果他不積極自救,可能一個冒失鬼的定罪會葬送他的聲譽。

  很多時候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可抗力,像是大雁撞壞飛機引擎那樣,突發,混亂、失控,後果嚴重

  至少在這部電影裡,我認為薩利機長沉穩的自救之路是最大亮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