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校共育的觀後感(通用10篇)
關於家校共育的觀後感(通用10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家校共育的觀後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1
我們家自從上一年級以來,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幫助下,漸漸地養成了一些較好的學習習慣,很快地適應了學校的生活。讀完<<小學生家長讀本>>,總結孩子在開學後這兩個月的學習生活情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造就了孩子良好學習習慣,而一個人擁有一個好的習慣,它將使人終身受益。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從自我教育開始。
父母喜歡看書,忘情工作,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時給她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待孩子的學習,不能光說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好。現在孩子接觸資訊的途徑很多,資訊量也很大,有時她們提的問題,難免把大人難住。大人不學習是不行的,所以我們經常會買書、看書。當你看書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也會在旁邊看書。
有時帶孩子出去運動出去玩,常常會遇到一些常識性的問題,無論是孩子提問還是你問孩子,都要認真對待她所不瞭解的東西,儘可能回答的完美些,這樣既娛樂了又滿足孩子的求知慾,一舉兩得。我們要求孩子幹事情要認真。孩子做完作業,我們會給她檢查一遍,發現她字寫得潦草或出現錯誤,會要求她擦了重寫。有時候,她很不願意,但不能心軟,得讓她記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負出更多的努力。要求她幹所有事情都一定要認真,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過分寵愛,事事包攬,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現在家長都知道對孩子不能過分寵愛,不能為滿足孩子的要求,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在行為上難以約束自己,最終導致自控能力差,沒有上進心,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在家很喜歡聽故事、看書。自從在學校學會了拼音後,我們就給她買了大字的帶拼音的故事書、謎語書讓她自己看自己讀。以前我們總是擔心她拼的很困難無法獨自看懂內容,只要她不想拼就馬上拿起書講給她聽。後來在一次與老師交談中我們懂得了要讓她自已去拼讀,這樣可以提高她的拼讀能力同時還可以加大她的識字能力。
回到家後,我們就不再總是我們讀她來聽,而是要求她來讀我們聽。剛開始的時候她拼的很辛苦,很怕難,剛拼一下就不想拼了甚至連看書的興趣都沒了。我和他爸爸總會留一個人一直陪在她身邊,遇到有困難的、拼不出來的地方就一個個的拼給她聽,難點的地方拼出來一個我們就及時的給她表揚與鼓勵,給她增加信心。就這樣慢慢地她喜歡自己來拼讀,遇到有難度的時候更想表現一下,得到我們的表揚,還跟我們說:“爸爸媽媽沒關係的,不用擔心,再難的我也能拼的出來,我不怕難!”看著她一點點的進步,看著她學會了自己克服困難,我從心底裡為她感到高興與自豪。
喜歡買毛絨玩具、買書,雖然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和書了,但只要她看到特別喜歡的,我就會給她提一些要求,只要她達到了我提的要求,我就會給她買回來,這樣可以激勵她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書包我要求她自己整理,她睡覺以後,我會檢查一下,看是否整齊?學習用品是否齊全?如果沒帶,我會給她放進去,但事後我會提醒她要多多注意,做事要細心。隨著孩子的長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們也都會讓她去做。有時也讓她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們想讓她明白不但要讀好書,而且要學會生活和關愛每一個人。
三、期望值不過高,但仍要嚴格要求,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們同樣也有這種心理。我們不會要求她考試成績一定要達到一百分或怎麼樣一個水平,也不會給她增加多大學習壓力,但要求她做事一定要用心盡力,只要盡力了爸媽是不會責備她的。在平時我們要求孩子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完成家庭作業,儘量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的習慣。如果這點做的不好,我們下班後就會嚴厲的批評她。
過去做什麼事都不緊不慢、磨磨蹭蹭。起床、吃飯、做作業都要反覆地叫,花去不少時間。為了提高她的做事效率,我們一般會讓她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按時或提前完成並做好了,我們也會給予一定表揚和獎勵。透過這樣的鍛鍊,她的做事效率有所提高,同時也懂得自己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時間,儘快努力去做好每件事,事事有勇爭第一的精神。現在,已基本上能在時間上對自己的學習和其他方面做出比較準確的安排,而且可以有時間用於安排學習以外的其他活動。學習已經不成為一項沉重的負擔,而是快樂的,只要早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有時間隨便幹些自己喜歡的事。
我們知道在家還好,在學校就膽子很小,怕老師,不善於與小朋友交往。上課老師提問的時候,也很少舉手回答問題,即使偶爾回答老師的提問,聲音也很小很小。我們在家常常鼓勵她要多多舉手回答課堂問題,哪怕老師總是沒有叫你也沒關係的,只要舉手就表示你已經學會老師講的內容了;如果老師叫了,你就大聲說出來,哪怕錯了也沒關係,老師會告訴你正確答案的。
這樣你會記得比別人更加牢些,以後就不會再錯了。還鼓勵她下課後要多和同學一起玩,多交幾個好朋友。有時間的話我們會常常向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對孩子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奮,並且配合老師不斷地給孩子以鼓勵和信心。對說錯了的話,我們一般都不予指責,始終鼓勵孩子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家裡,營造一個和諧而民主的家庭氛圍,真正把孩子看成家裡的一員,給孩子較大的自由度和一個民主的環境。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想法。學校的教育,尤其是老師的鼓勵與培養,給孩子增添了信心。現在,我們已漸漸發現在這個方面有所進步了,她敢於向我們提問,也敢於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在閒暇時間還會與我們聊一些有關學校的、有趣的事情。
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恆,我們相信自己也能夠發揚優點改掉缺點,發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說到陪孩子讀書,又要有很多一年級家長出來反對了,很多人認為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小時候也沒有要誰來陪才讀書,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毛病,而且這個毛病會越慣越大,最後發展到沒有家長陪孩子就不寫作業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有的家長不陪,一天都不陪!
其實我看不然,孩子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很多事情都不太懂,比如填空是什麼意思?劃線怎麼劃?都要家長的幫助,還有現在一個6、7歲的孩子並不太願意一個人坐在房間裡做作業,家長不在,就會這裡看看、那裡摸摸,玩玩橡皮削削鉛筆,反正就是不做作業,邊做邊玩不專心的壞習慣也就此養成;如果有家長在旁邊陪著,孩子有了約束力就好多了,就可以安心的做作業,家長也可以在旁邊做一些必要的輔導,比如劃線應該用直尺,用橡皮時不要把其他好的字也擦掉了等等,久而久之,不僅孩子掌握了正確使用文具、做作業的一些必要的知識,做作業時專業致志的好習慣也養成了,再大一些,習慣成自然,自己也就有約束力了,我家星現在就說:“嗯,星真是個好人,可以自己管得住自己!”
人們都說小學一、二年級時看不出孩子間的差異,到了三年級,問題就突顯了,哪個是那發亮的金子這時候就顯示出來了,其實,這時除了智力方面的些許差異,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習慣的差異,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所以,在一、二年級這個培養習慣的關鍵時候你陪孩子一段,後面的十幾年根本就不用你太操心了,這也是我訪問了好幾個名牌大學學生的家長時她們說得很重要的一個關鍵。當然,在陪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干預太多,讓孩子養成獨立(善於)思考、獨立收拾書包、書桌等好習慣,否則,一切都白費。如果你覺得乾坐著很浪費時間,就在孩子邊上看看書吧,這樣也可以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對教育藝術、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僅僅是一張嘴、一支筆那麼簡單,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適應當前教育的需要。其中,學校和家長的聯絡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更真實、更全面的瞭解孩子全天候的行為和思想動向。誰重視了家校聯絡工作,誰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動性。家校聯絡平臺的建立是符合當前教育需要的,是當前教育重視的。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陣地,但教育不能僅僅只靠學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家長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養好孩子。
現在的小孩因為生活在網路環境中,成長環境相對複雜,孩子在家庭中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也會延續到學校中。學校老師要更加全面地瞭解孩子的各項習慣和心理狀態、性格特點等,就須得密切聯絡家長,只有老師和家長充分的溝通,共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全方位的幫助孩子成長。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習慣是人的思維定勢,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種習慣;有骨幹教師的一句話就講到,與其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不如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堅持。我們都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最少得21天,在這期間,不僅僅需要學校老師的督促,也需要家長能夠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只有學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將好的習慣堅持下去,我們的孩子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書寫習慣、做作業的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著手,從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中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溝通消除偏差,正確看待孩子。
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乖”,大多數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什麼都好,受不得半點委屈。對於老師的批評有時不能正確看待。其實,老師批評孩子,是老師關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的一個體現,並不是老師對孩子有什麼偏見。如果我們家長、老師保持一致意見,會更有利於孩子改正缺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時,要淡化成績觀,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好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3
近期,透過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的學習,使我有很多收穫,使我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互動,只有家校互動才能更有利於教育,家校禮儀培訓心得體會。孩子健康成長,現在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教育模式也多樣化,這給家庭教育帶來了很大壓力。因此,怎樣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就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不斷地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並以實際行動來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樹立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教育孩子做人要有人生價值,要學會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做人要有一個人生計劃和目標,不能稀裡糊塗過日子,到老一事無成,為了這個人生的計劃和目標,那就要好好學習,因為只有透過不斷學習和進步,獲取更多知識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二、教育孩子凡事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首先自己就要給孩子樹立良好榜樣,關心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問題,比如生活和學習情況,身體和思想情況,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我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解決,家長還要在家中準備一些書籍和學習資料,不僅自己可以學習,還可以作為孩子的參考資料。總之,自己有能力解答就解答,沒能力解答,就翻資料為孩子解答。
三、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在校表現
比如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是否好好上課,能否按時完成作業,有沒有什麼壓力等等,心得體會《家校禮儀培訓心得體會》。每次孩子回家,家長要和孩子聊聊在校的情況。如發現新的情況或有什麼疑問,就能及時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確保這樣那樣的問題能及時教育並督促孩子加以糾正。
四、抓好平時學習外,還要幫助孩子做好階段總結工作
尤其是每次考試之後,要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哪方面有問題,就說明哪方面知識掌握不夠,透過考試後檢查分析,對的要加以鞏固,不足之處要採取補救措施,一般方法與任課教師交換意見找到問題。另外安排同類型參考資料進行強化訓練。
五、給孩子足夠空間,讓他自由發展
在完成必要作業後,其他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而不是讓他學這個,學那個,一般孩子會做一些他感興趣的,比如做手工、畫畫,騎腳踏車,看兒童節目,只要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活動不干涉。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把孩子鎖在一定範圍內,身心得不到休息和調整,就有可能適得其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六、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用童心來觀察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為家長有時可以是嚴厲的父母,有時還可以是良師益友,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用平和寬廣的耐心,沉著冷靜地去對待孩子做的事情,成功了不要喜形於色,只要適當表現和鼓勵就可以了,失敗了也不要氣餒,只要幫助孩子尋找和分析原因就可以了,不贊成不要大呼小叫,這樣會挫傷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孩子沒有一個固定模式,為了孩子應當不斷探索學習,這對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是很有益的。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4
教育孩子需要家校合力,在協調兩者的關係時,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要做好這個工作,很是不容易。很多教師一提起家長,就搖頭嘆息,通常以一句帶有情緒色彩的話道出自己的無奈:“現在的家長,無法溝通……”;另一方面,家長同樣充滿無奈:“現在的老師,不說也罷……”,似乎家長也有一肚子不得不訴的委屈。在家校溝通中,我們通常遇到如下問題:
其一,對家校溝通的錯誤認識。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與家長溝通就是告訴家長孩子出現的問題,或者是在孩子犯錯誤時向家長告狀,這種方式雖然能引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但是很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這當然無法把家長的力量納入到教育合力中來。而一些家長也不能正確地理解家校溝通,認為溝通無非就是問問孩子的身體狀況、學習情況,往往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伴相處。甚至認為溝通應該是學校的事,與家長無關。學校教育是教育的全部,家長不必參和,更不必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來。
其二,家校溝通形式大於實質。由於家長的興趣、需求、動機和利益各不相同,家長在與學校進行溝通的形式、層次也各不相同。家長與學校的溝通主要集中在表層化的參與層次,通常是學校主宰著這類活動。這一層次的參與形式主要有家長會、開放日、學生作品展、家長聯絡薄、家長報告等。
其三,單向灌輸取代雙向溝通。家校溝通方面,很多學校仍然以單向灌輸為主,缺少雙向溝通。家長會、電話聯絡和約見家長是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在這些溝通方式中,學校對家長只是一味的灌輸,很少聽取家長的意見或建議,使得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仍然停留於比較表面化的層面。
其四,隨意性大於針對性。大多數學校只是在學期初或學期末以班級為單位統一召開一兩次家長會,多數是在同一時間,面向全體家長進行。其餘時間均是為了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與個別家長進行溝通,隨意性較強。種活動缺乏計劃性和系統性,家長不能從活動中學習到較系統、較穩固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難以形成時間上和效果上的強化。這即使給予家長家庭教育知識,家長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簡單的技能和零碎的知識,無法從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體系。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家長個體需求
其五,學習問題多於成長問題。在應試教育的今天,教師和家長的主要關注點在學生的學習問題上,而對學生的成長問題關注少了。雖然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比單一的學習成績更為重要,但是在實際溝通中,對學習問題的關注度遠比其他方面的關注度要高的多,排在家長與學校溝通合作內容末位的往往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
其六,家校溝通的時間和空間過於侷限。對於家長而言,雖然樂於與學校溝通,但由於忙於工作,忙起來甚至不能自己親自接送孩子,很難與老師見面,更抽不出時間與老師保持聯絡。儘管學校想出了很多好的溝通途徑,如親子活動、家教講座、家長會等形式,但總有一部分家長很難到學校參加。
面對林林總總的家校溝通問題,家長和教師必須尋找措施來解決。首先,學校與教師密切配合溝通,達成教育標準的共識,建立起一致的,正確的是非判斷觀念;其次,建立寬鬆和諧的家校關係,提高教育工作質量。教師應該尊重、信任家長,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熱情幫助家長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學校與家長都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實現家庭和學校的有效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調一致,才能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健康成長。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5
今天有幸聆聽了楊正偉老師的講座,我深切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有愛心,治班有方的班主任,同時為他的“五個一”構建和諧家校關係深有所感。
我們班主任要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樹立新理念,要站在新時代建設和諧教育的戰略高度,去認識家校配合的重要性,努力做好家校聯絡工作,傾一生的情,去熱愛學生,從而打造別開生面的家校合作新天地,使家校聯絡煥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
家庭、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和生活場所。為了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家庭和學校必須互相協調配合,加強聯絡,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老師要講究方式方法,創新家校聯絡的方式方法,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絡,交流學生在學校、家庭的表現。這對於學生的智育、德育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樣,家長也可以對學校進行訪問,向教師瞭解孩子在校的上課學習及各方面的表現情況,以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創新家校聯絡,步調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從而更好地把班級工作搞好。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6
一、前言
1、班主任溝通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領導者,是溝通學校與學生、家庭和社會的橋樑。而所謂溝通,即指師生之間,家校之間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目前、班主任的溝通方式多種多樣,但面對的家長、家庭也更復雜了,現在的家長職業多樣,文化層度、個人修養、心理差異都很大,學生的家庭形形色色,對學生的影響也是複雜、深遠的。班主任只有有效地進行溝通,才能在師生之間、家校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心橋”,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讓每一位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擁護者和支持者。
2、溝通現狀
作為孩子朝夕相處的老師,忙忙碌碌中卻很少與孩子好好溝通。有時,面對孩子,我們很慚愧,因為我們並不瞭解孩子,更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我們只是把他們當作學習的工具,讓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
場景一:教室裡,老師趁下課10分鐘在講臺旁整理著作業本,按慣例老師清點著本子的數量,座位上一位學生緊張地看著老師,欲言又止,這時老師清點完畢,大聲詢問誰沒交作業,那位學生低著頭慢慢走過來,原來他把本子落在家裡了,可是孩子怕老師,大概想如果老師不查本子或許可以混過去。難道向老師承認自己小小的過失就這麼難嗎?
我曾對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大部分學生對老師的溝通有意見,孩子們討厭老師喋喋不休的嘮叨,討厭用責怪的語氣批評,更討厭命令式的說教,有4位孩子甚至對老師的溝通有牴觸情緒。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我們的老師與孩子、家長走得這麼遠呢?
3、探究溝通障礙的原因
(1)家長對教育工作的不理解;
(2)教育者溝通的耐心不夠;
(3)緊張的生活節奏成了溝通的障礙;
我們怎麼做才能做到有效溝通,讓師生和諧、家校和諧。
二、班主任溝通方式的再認識
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健康地成長,促進學校和家長的友好合作關係。我校會定期給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多次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培訓,同時也利用家長會或其他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聯絡。家長也積極地參與其中,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有所更新和提高。作為班主任的我也不例外,重新審視家校溝通這門學問。
1、傳統溝通方式
作為班主任我無時不刻地在與學生、家長溝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個別交流。可以是面談,也可以打電話。當學生犯了錯誤後,與他促膝相談的總是班主任,在孩子的座位旁、教室的走廊上、辦公室裡……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消除孩子心中的疑惑。每天放學,趁來接孩子回家的機會,家長也會與老師聊上幾句,問問孩子在學校的近況,告知孩子在家的表現。隨意地聊天,拉近了老師與家長、孩子的距離。當然也有家長在適當時候來學校拜訪,與老師就孩子最近的狀況做個別交流。除此之外,每學期必開的家長會也是學生、家長、老師溝通的好平臺。
2、資訊化溝通方式
隨著社會發展,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更為密切了,學校各班級建立了家長微信群,便於家長和教師及時溝通,讓家長及時瞭解子女在校情況,教師瞭解學生的問題。
三、班主任有效溝通的實踐
1、用心呵護——有效個別交流
班級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和學生溝通的效果,和學生進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談話,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增進師生情感,從而促進班集體的建設,建設和諧班級。特別是對待班級的一些特殊孩子,其實每個問題學生背後都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經歷。這些孩子更需要老師的耐心、關心與愛心,尊重他們,用有效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我個人認為事件發生後,老師並沒有嚴厲的批評孩子,而是寬容地與孩子溝通,用心去呵護,相信孩子,最終保護了孩子,這種教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和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們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
2、家長會——有效家校溝通
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學校與家長溝通、交流的平臺,家長的理解與支援,是學校抓好教學質量,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有力保證。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召開家長會,家長會形式多樣,有校長培訓,有家長經驗介紹,學生才藝表演,家長評議學校工作、家長開放日等,就如我們一年級,新生報到前一天,校領導向每位家長介紹了每班的班主任,告訴家長學生入學常規,教師定期與家長溝通自己的孩子在校的情況。偶爾也會邀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來做講座。我們還請家長來參加家長開放日,觀摩老師上課,檢查學校的教學常規,觀看學生才藝表演和師生互動節目。沒過多久,秋假到了,學校組織了活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班主任既是老師,又像是家長的朋友,親密地像似一家人。當然更多的`家長會,是老師把學校一學期的活動以及學生在校的表現,希望家長配合之處與家長做溝通。因為有了形式多樣的聯絡,家長體會到老師教育孩子的誠心與決心,也就更樂意協助老師共同教育孩子。尊重、溝通、合作,始終體現在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之中。
形式多樣的家長會不僅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老師還可以借家長會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溝通。
3、家長開放日——有效監控溝通家長開放日對於家長和我說並不陌生,班主任都是自己班級的主人,家長開放日是家長參與學校話題討論的平臺、更是家長暢所欲言的好去處。我們學校在每次開放日後,發給家長反饋表,對與學校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四、班主任有效溝通的成效
教育界有句俗話,教育好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如何帶動一個家庭,需要學校、教師積極主動、有效地與家長溝通,溝通好了,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現在任教六年級,由於有效地與家長、孩子溝通,收穫很大,我覺得家長對我的態度親切了很多。學生剛入學那會,和家長很生疏,談來談去總是孩子的學習與表現,不僅狹隘,而且很難深入,現在,卻可以自如地和家長一起探討、交流家教問題了,有的家長甚至把家裡發生的事也毫無保留地告訴我,我和家長的聯絡也越來越密切了。和諧的師生溝通、家校溝通,讓我感覺自己成了孩子與家長的一座橋樑。
家校溝通方式多多,以上僅僅是筆者在實際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我會牢記: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家校溝通的目的一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二是為了開發與培養家長的教育資源。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的思索與實踐,相信,只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愛心,從細節做起,快樂溝通,必能架起師生心靈的橋樑。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7
在當今時代,許多國家採取種種形式溝通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聯絡,家庭參與對中小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影響。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的效果,1992年美國城市人壽保險公司所進行的年度調查,大部分教師認為,缺乏家長參與對學校教育是個“嚴重的威脅”,家校合作勢在必行,也理所當然。
家校合作關係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擺正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各自的位置,因為他們在不同的事務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凡事絕不能以誰為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明確各自的角色後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應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一)家校合作中學校領導的角色定位
學校領導首先是鼓勵士氣的組織者,他要對家校合作進行大力宣傳,指導,支援和鼓勵,使學校教職員工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和熱情,並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參與家庭的合作,營造出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圍。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劃人,他要帶頭參與家校合作的學校整體計劃的制訂,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動。最後是家校活動的實施者,合作中有和諧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學校領導透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能夠機智地處理家校間的矛盾。總之,學校領導有責任激勵教師加強與家長的參與活動,同時也可以透過協調、管理、資金支援以及對家長參與活動表示讚賞等方式來幫助學校。
(二)家校合作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他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動資源的開發人。教師進行一次家訪,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開一個家長會,要佈置會場,請家長髮言,請學生代表發言,讓一部分學生作好服務工作,教師準備彙報材料等,所以無論是教師走出去,還是家長請進來都需要教師去組織實施。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必須是平等的關係,教師不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嚴,去影響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長在孩子心裡的地位,教師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告訴家長,讓家長感到榮幸,教師也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偉大和無私,教師是家長和孩子聯絡的紐帶,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隨時隨地因人而宜,許多活動在活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例如:一個學生數學競賽得了獎,如何告知家長,是打電話?發簡訊?帶口信?如果把喜報寄給社群或單位領導再轉交給家長,或許效果會更好。教師用真誠去對待家校合作,一定會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活動來。
(三)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定位。
美國學者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角色分為三類
1、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有關研究發現,當家長的這種角色參與學校教育時,他們能成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長的自信心以及家長對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隨著參與有所提高。
2、作為學校活動自願參與者,自願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可作為班主任的輔助人員幫助教育學生,可就某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可就自身經歷給學生做非正式報告等。
3、作為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全過程,即決策形成、決策執行和決策監督。
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只是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分成上述三種角色的。我認為我國現階段家長應該承擔的角色是:
1、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責者。學校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一旦出現問題,家長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責,為教育的健康發展出謀劃策。
2、學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觀察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要用智慧,用真誠來支援教育,很多家長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參與者,成了一名觀察員。
3、學校教育的鼓勵者而不是批評家。學校教育的發展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宣傳,特別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家長的積極參與,友情配合。
(四)家校合作關係建立的關鍵
在學校管理者、家長、教師這三者中,他們之間的角色轉換,換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的關鍵之一,大家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想,可以彼此諒解,達成共識。
關鍵之二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氣氛。營造合作氣氛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積極的態度,學校教職員工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教職員工度量要大,要能接納家長,有時教師會受到家長的批評,責怪,威脅。和家長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們還是要把家長看作是我們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閡,要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成為合作伙伴,那麼一定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實際的行動,能夠讓家長真正介入學校事務的合作中來。
關鍵之三是與家長合作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老師要有誠心和富有愛心,講話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下列幾種方式能更好地與家長溝通:
1、認真聽對方講話,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2、全神貫注於對方,與對方進行視力接觸,透過相應的身體語言(如身體前傾,面露微笑,點頭,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對方所講的內容上。
3、用開放式的陳述句對對方所表達的意見和情感作反應。
4、尊重對方,承認對方的意見對解決問題的至關重要。
(五)家校合作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須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一)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絡的重要渠道,初中三年內教師對每位學生要家訪一次,班主任每年對學生要家訪一次,家訪過程中要作好家訪記錄,要求家長簽字,面對面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不埋怨、不指責、不批評,切實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髮展,同時,家訪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員結構,家訪過程中要有禮有節,不能告狀式家訪,家訪時,一定要讓孩子在場,教師要有誠心和愛心要多表揚孩子的進步,真正起到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合作關係。
(二)家長會。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形式可以由家長進校舉行家長會,家長會每學期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級組長主持,班主任瞭解學生情況,彙報學生成績,指出學生問題,介紹班級現狀,溝通家長意見。
(三)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以瞭解學校,認識學校與學校保持一致。每個年級都要建立家長理事會,作為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方針、政策的制定,參與學校後勤的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時讓家長進教室聽課,家長與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學更透明。
(四)密切親子關係,為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安排學生做“三個一”即:幫家長洗一次腳、做一次飯、說一句悄悄話。家長安排子女為教師也做“三個一”即:幫教師做一張賀卡、打掃一次辦公室、提一條意見,透過學生這個紐帶把家長和學校聯絡起來。
(五)透過家校聯絡卡、電話、簡訊、電子郵件等及時將學生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健康、獲獎處分、重大活動、調整作息時間、臨時加班或放假等資訊反映給家長,同時也可以瞭解學生在家的情況。
一個深刻、全面和真實的教育,必須是教師要了解家庭,作好與家長合作的心理準備,並且要積極鼓勵家長成為學校的密切夥伴;家長要承擔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事務,本著對教育的負責,用積極的態度成為學校的智囊,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8
教育部關工委主辦的“家校共育,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公開課開播了,一經播出,在學校和家長中引起了極高的觀看和學習熱潮,班級群、朋友圈裡家長們紛紛轉發了公開課並圍繞“家校共育,立德樹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下面,談談我的一些觀後感。
一、家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於為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長提供有效正能量
父母榜樣的力量,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孩子是影印件,父母就是原件,在孩子面前樹立好的形象,養成好的習慣,營造好的家庭氛圍。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父母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手機電腦,但回到家中我們應該放下手機,遠離電腦,陪著孩子或與孩子一起閱讀,或者帶著孩子到室外,走進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關愛大自然,告訴他們自然界中花草魚蟲都有自己的生命,去善待每一個生命,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二、小學生階段生命教育:幫助兒童認識生活的內容、感受生活的樂趣
每一個生命來到世界特別不容易,每一個生命來到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奇蹟。我們要呵護每一個生命奇蹟,呵護自己,愛護自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也要呵護別人,關心和幫助他人。當別人受到傷害,看到別人痛苦時要萌生惻隱之心,不要去傷害別人。與人相處要友善,當別人需要幫助時,要主動幫助他人,在幫助的過程中,享受助人為樂的快樂,這就是生活的快樂。
三、生命教育是從根本上給予孩子生命健康成長的力量
認識自己生命與周圍人生命的關係。爸爸媽媽養育孩子,爸爸媽媽對孩子有養育之恩。老師教導學生,老師對學生有教導之恩。所以,在家尊重長輩,在校尊敬老師,學會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生活。認識生命歷程和人生的辛酸苦辣、進退取捨,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要正視死亡。為了少生病,要注意養成良好的飲食,多進行體育鍛煉,在任何疾病面前,最好的良藥是強大的免疫力。人生中要做出很多次選擇,懂得進退取捨,走好人生之路。
四、扮演好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對兒童進行生命教育中的角色
家長首先是家庭的操持者,要有生活能力,過好日子,用心對待孩子和家庭,傳遞給孩子積極樂觀的生活觀。其次是家庭的設計師,把家裡佈置的有條理,有品位,很溫馨,要讓生活有儀式感,家假日或者家人生日時,大家坐在一起聚餐,讓家庭生活充滿格調。再次,家長是家庭的遊戲王,爸爸帶著孩子玩遊戲,媽媽陪著孩子講故事,讓家庭充滿生機和活力,父母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最後,家長還是家庭的哲學家,要做智慧型的家長,家庭遇到挫折和難關時,迎難而上,給孩子傳遞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
希望透過我的努力,家庭,可以營造出“共時美”,讓孩子將來無論走多遠,心裡始終牽掛著,無論何時,只要想起來就是溫暖的,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想回家、且可以回到家的港灣,愛的港灣!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9
學校組織觀看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播放的家庭教育公開課,讓我有幸聆聽專家講座、接受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感慨萬千!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單靠學校教育不會成功,還需要家校通力協作。學校的專業性可以更好的教育培養孩子,同時也可以給家長切合的指導。透過此次家庭教育公開課,我獲得了更深的教育理解和感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以及想法。學校和家庭要建立相對統一的教育理念,老師和家長需要密切配合,整體做到步調一致。但每個家庭針對自己孩子的獨特性格,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是別人成功的案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一定可行,適合的才是的。
學校注重的是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的教育,作為家庭應該是學校的一個延伸,老師把知識交給了孩子,如何運用知識,培養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就可以完成的,確實有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校老師一個班級40名左右的學生,老師會根據各個學生不同的特點,整體的引導教育孩子,但是沒有辦法如同父母一樣一對一的瞭解指導。同時愛的陪伴也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只有陪伴後才會更瞭解,瞭解後才可能會找到最適合的。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不過分的干預孩子的生活,但是卻需要做到了解自己的孩子,適時的提醒。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初期學習的時候很多是會去模仿,我們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對自己有所要求。以身作則有時候比威逼利誘管用很多。學校的老師不僅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同時能看到每個孩子的優缺點,及時的同家長溝通。我們作為家長,也如同剛入學的學生一樣,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聽取意見,聽取老師們專業的意見,才能更好的引導教育孩子,並且適應新時代帶來的變化。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他們的生命都是屬於自己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只能教會他們知識與道德,他們需要自己學會判斷和成長,最終成就適合自己獨特的人生。
家校共育的觀後感10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單靠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是不夠的,要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必須構建一個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並共同發揮作用的開放的、立體的大教育環境。
家長和學生有著親子血緣關係,其天然的親子之情是無可比擬的。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親密,互相之間情感的感染性越強,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則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因此,雖然常有家長述說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只聽老師的話,但家長的一句話抵教師的十句話的情況也同樣存在。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也深深感覺到,我們在學校裡對學生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剛使學生在思想行為上有了一點進步,但經過週六、週日兩天或暑假、寒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了教師幾天或幾個月的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可見家庭參與教育對學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極大的影響。家校合作教育有利於做到優勢互補,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援,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
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各項有關決策、措施的制定請家長參與,既增強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同時,由於家長最瞭解學生的成長經歷,瞭解學生各方面的需要、興趣、愛好,家長參與制定的決策才更具有針對性。
家校合作中家長透過家長委員會行使監督權,最大限度的保障兒童的權利。
家校合作使教師把與教育物件的成長密切關聯的各方面因素聯合起來,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在家校合作中,學校與教師理所當然起到主導作用。一方面,社會擔負起對家長的教育責任;另一方面,教師有責任面對不同的學生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方法指導,並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
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要求家長主動到學校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參與學校的管理。班主任在家校合作活動中成為一名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教育問題上,與家長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合作關係。家校合作中家長主動參與是關鍵,有了家長的參與才可能稱得上合作。作為班主任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作為合作伙伴,從實際中讓家長真正介入到班級的事務活動中。在班級裡,選擇那些文化層次高,熱心於教育的家長,成立班級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委員協助班主任做一些班級事務,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把學校以及班級的目標和活動透過家長委員告知所有的家長。同時收集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意見。透過家長委員與其他家長溝通,營造一種良好的合作氣氛。另外,我們要暢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家校之間坦率而又真誠的交流是良好家教合作關係的基礎。班主任與家庭之間透過各種媒介和人際交流來傳遞資訊。例如:
1、傳送喜報。班主任把傳送喜報作為交流的手段,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如有趣的發言、比賽的結果、好人好事、學習成績等點滴進步,都以喜報的形式向家長彙報。這種形式的交流密切了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2、建立班級通訊網路。目前電話已經普及家家戶戶,在班級中,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聯絡員負責把教師的要求傳達給家長,同時,家長也可以透過電話向同學或老師瞭解情況,形成一種互動交流。
3、建立班級微信群。教師可以透過微信群,根據本班的特點向家長介紹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針對一些家庭教育問題開展討論。這中形式的交流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4、利用校訊通這個平臺,實現家校的溝通和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和家庭作為並肩工作的兩個雕塑家,有著相同的理想觀念,並朝一個方向行動,要知道,在創造人的工作上,兩個雕塑家沒有相互對立的立場是極為重要的。 ”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教師還是家長,都是要牢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