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夥人企業員工觀後感
中國合夥人企業員工觀後感
電影《中國合夥人》三個主人公代表了世上的三種男人,最令人感動的是貫穿於他們三人之間三十年的友情,歲月無情,友情無價。yuwenmi小編整理了中國合夥人企業員工,歡迎欣賞與借鑑。
中國合夥人企業員工觀後感一: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到有一個問題非常令我感興趣,就是改變。
影片中不停地提到,改變世界,改變不了世界,被世界改變,不被世界改變。
但是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在成東青和王明等人的眼裡,改變是看待這個世界很重要的角度,換句話說,他們在用這個角度去審視著這個世界。孟曉駿在電影的一開始這樣說道,“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變,改變身邊的每個人,改變身邊的每件事,唯一不變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勇氣,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改變世界。”成東青說:“最大的騙子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總是想改變別人,而拒絕改變自己。”而到後面,蘇梅在打給成東青的電話當中說道,“成東青,到底是我們改變了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改變了我們。”
我覺得,如果我們僅僅侷限在這個角度內部來討論這個問題的話,並非能夠得到很深刻的結論。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我們得到的結論不過有三種,yes,no,或者辯證的。然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在什麼情況下選擇哪一種情況。
不過我不想這樣討論,我想跳出來,從一些問題出發,最後談到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承認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個必須要肯定的就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匯出這個結論——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有區別,每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理性出發點和感情出發點都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每個人在追求不同的東西,所以每個人的理性出發點不一樣。而同樣,人類的思維並不是純粹理性的思維,這一點大致是弗洛伊德首先證明的;所以即便是在感情用事的時候,每個人的我所謂的感情出發點也不相同。
那麼既然出發點不相同,對於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就必然有差異,看法有差異,做出的選擇也必然有差異。假設我們選取一個角度,比如說,改變,我們去描述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處理,選擇。我們必然得到三種可能結果當中的一種,yes,no,或者介於兩者之間,不能給出一個絕對的評價。通常情況下,我們這樣處理。於是我們得到了,改變這個世界,被這個世界改變這樣兩種相對的結果。
但是這種推導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點,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被這個世界改變和改變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相對視角的問題。從完全客觀的角度上講,人和世界都在改變,認為人是絕對不變的,就可以說改變世界;認為世界是絕對不變的,就可以被世界改變;而如果採取一箇中庸的態度,那麼兩者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時候大致就叫做了interaction了。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就很有可能導致上面選取的參照點不一樣,從而使得對於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看法。
舉例來說,王明在電影裡說,“我們沒有改變世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但是如果是其他人呢?他們有很大機率說,他們改變了世界。
而第二點問題在於,很多人選擇的角度不一樣,他們的視角不一樣。成東青、王明、孟曉駿在電影裡選擇了這一視角,改變,來評判一些問題;但是很多人未必選這個角度,這是人與人性格之間差異所帶來的。的確,每個人選取相應的視角去評判一個一個問題,這的確沒有問題,很和諧。但是,如果在communication的時候,往往遇上麻煩。這就是為什麼社會上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例如兩代之間的矛盾,婆媳之間的矛盾。當然這只是引起矛盾的一個方面而並非全部原因。
所以我覺得,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其實是自然。有些時候覺得某些人莫名其妙其實是出發點完全不同,相差甚遠。社會上的東西,人身上的東西,思維上的東西,不像是科學,有著共同的公認的公理或者基本事實,在每個人的心目當中,都會存在著不同的公理系統,這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看法的差異。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很難用科學意義上的對與錯來評判人的思想與行為。因為一種公理得到的對,在另一種公理系統當中,可能就是錯的。
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我想不得不講講這與法律等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的聯絡。這兩個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思想,而另外則是行為。儘管我們在一些行為上需要統一,但是這種統一行為可以透過不同的思想指導得到。舉個例子來說,經商誠信這個問題,有人天生覺得人應當誠信,所以他做生意誠信;而對於另一個人來說,他天生喜歡掙錢,結果發現誠信給他帶來的收益遠大於不誠信的情況,所以他同樣也會選擇誠信。這兩種思想是不同的,但是他們導致的結果可以是相同的。
一個人自出生以來就在發展當中,整個世界也在變化當中,所以都在改變。誰改變了誰這個問題是不是有意義,我不太說得清。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你願不願意,這種改變必定是自然的,人的反應也是自然的。這種自然的意思,大致就是日然而然的那個意思。平時很會改變的人很有可能突然變得固執;一貫固執的人很有可能那一次突然變成相反性格。而這一切,都必然是隨機因素與既定因素所導致的一種自然的過程。這種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外部作用能夠相應地影響其程序的一種自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自然是難以模擬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提前預知採取怎樣的行為會促使向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影響的因素太多,隨機的因素也太多,而且,沒有可控的實驗給我們做。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被世界改變還是改變世界,乃至於改變不改變這個問題討論起來真得是沒有多少意思的。最終要的其實還是,自然。
中國合夥人企業員工觀後感二:
也許我就是一個關注細節的人,也許我仍然需要從這樣的電影中尋找前進動力,也許,這一切都只是因為我想的太多,而讀書太少。反正,我是被電影中的那種熱血、友誼、奮鬥感動了,俘虜了,所以,我覺得它還不錯。只因為它似乎給了我所需要的正能量。(好吧,我不是一個定力很強的人,居然還需要藉助外力獲取奮鬥的動力,也許也就是一時興起)
1.電影架構
雖然看的電影不太多,可是,每次看國產電影,總有種缺點什麼的感覺,可當真說不出是缺什麼。就像這部,感覺情感發展其實略牽強,尤其是前半部分。不過再想想吧,本篇講的是他們共同的事業發展的歷程,所以校園生活簡短一點是可以的,不過應該可以處理的更好的,發展的不那麼僵硬的。
事業發展的歷程,可能是情感帶動比較多,所以覺得處理的還蠻好的。
2.電影立意
too young too naive,這是這部劇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我們永遠不能瞭解現實到底有多殘酷,象牙塔中的我們,被保護的太好,經歷的太少,所以永遠不知道。
不斷受挫,越挫越勇,最終有所成就。
3.人物性格
孟曉駿:從小生活優越,教育良好,沒有過什麼失敗,一直堅信“美國夢,即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一直對美國充滿美好幻想,然而真正到美國後,直接間接受到的歧視讓他信心受挫,心裡留下很厚的陰影,混不下去回國後的孟曉駿,依然無法從那種陰影中走出,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如意,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從而有了一種執念,也因此與兄弟產生矛盾。
生活在象牙塔,樂觀積極,同時也有那種優越感、虛榮心,失敗後心理嚴重受挫,too young too naive,在他身上表現的及其明顯。當放下優越感之後,他成熟了。
王陽:典型的浪漫主義性格,性格瀟灑、隨性,追求生活的閒適,重兄弟感情,對於利益沒什麼野心,過的去就行,並且始終不曾變化。及時行樂
成冬青:土包子一個,傻不拉幾,卻又那麼一股子執念,想得簡單、執行力強,一直在經歷失敗,反而練就了一顆無堅不摧的心,總是敢迎難而上、勇於承擔(頂得住壓力),敢於承擔壓力。軸的很,一根筋,卻能始終這樣,不忘初心,軸到極致,什麼都怕做到極致,他說明了這一點。
4.經典的話
too young too naive.
其實最大的騙子是我們自己,我們總是想改變別人,卻拒絕改變自己。
當我們的額頭爬滿皺紋,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讓它們也爬在心裡。
總有一個東西,可以讓我們戰勝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