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觀後感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觀後感
感動中國的每一位人物都是偉大的,令人欽佩的。下面是頒獎範文,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觀後感一:
孫家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階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1958年畢業於蘇聯茹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歷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五院(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副院長、院長,七機部總工程師,航天部副部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訊衛星的總體設計,領導衛星研製和發射的技術管理工作,在解決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相關技術的國家。
孫家棟經常說:“1967年國家要搞人造衛星,當時也是沒有搞衛星的人才,我個人也只是具備了一點最基本的條件。所以主要靠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靠國家發展所創造的環境,對我個人來講主要還是靠機遇。”“我能夠主持衛星總體設計工作,得益於中國航天事業的穩步發展。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為自己提供了‘平臺',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成就了自己。”
孫家棟把自己看得很簡單:反正國家需要你到哪裡,就到哪裡。交給任務,就把工作做好。2007年是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的關鍵性一年,這一年也是孫家棟最為繁忙的一年。為了探月工程能夠按計劃順利實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協調落實,他還肩負著中巴資源衛星和北斗衛星總設計師的重任。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有時一週內要去三四個城市,打“飛機計程車”成了他的家常便飯。這一年裡,年近80歲的孫家棟10次進入發射場,在發射現場指導了5次衛星發射任務,主持、參加了近百個與航天有關的會議,空中飛人似的從北京飛了20多個地方。從9月初嫦娥一號衛星進入發射準備狀態開始,一直到11月26日衛星出圖的近百天時間裡,孫家棟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探月工程的實施中。衛星發射成功後的一個月裡,孫家棟雖然人在北京,但心繫“嫦娥”,天天都坐鎮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時刻關注著衛星每個動作的準確性。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說:“他總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給他買四五雙。”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那一刻,全國的電視觀眾在電視螢幕上看到了一個被攝影師搶拍到的鏡頭,當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的揚聲器裡傳出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的訊息時,大家全部從座位上站立起來,歡呼跳躍,擁抱握手,而孫家棟卻走到了一個僻靜的角落,他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在偷偷擦眼淚,這個鏡頭令許多人動容。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觀後感二:
王定國,“延安五老”之一謝覺哉的夫人,生於1913年的她,是目前仍然在世為數不多的長征老紅軍。她以百歲的壯麗人生,見證大國的崛起,併為偉大的時代謳歌!
如今,百歲高齡的她,腳步依然忙碌,還時常外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作了人們認為在這個年齡不可能做到的事。新年伊始,記者來到王定國位於北京北四環附近的家中,看望並採訪了這位值得至深崇敬的百歲老人。
見到王定國老人時,她正在家中和子女打麻將。王老打牌,乾淨利落,落牌之聲,清脆有力。閒時,王老愛打麻將,身邊的人說,她只要一上麻將桌,立馬精神百倍,“大殺四方”。記者不禁好奇百歲老人為何有如此之好的身體和精神,王老的小兒子謝亞旭道出“秘訣”:“我們老太太是一個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她對吃穿住這些物質上的東西看得開,沒有任何要求,有時出門回家餓了,就吃包泡麵,還不用水泡,就幹啃。老太太常說,兩萬五千里長徵都走過來了,還有什麼挺不過來的。”
90多歲高齡,重走長征路
1933年12月,王定國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出任四川營山婦女獨立營營長、川陝蘇區保衛局婦女連連長,為紅軍送彈藥、清剿土匪,拿過槍、上過戰場……1935年3月,王定國調入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前進劇團,自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路。
回憶長征路上的'艱辛磨難,王老出奇地平靜,“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們文工團要做宣傳鼓動工作,行軍途中跑前跑後,走的路遠不止2萬5千里,應該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還凍掉一個腳趾頭,“就是用手一撥,趾頭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過往的艱苦歲月,王老不願多談,但長征在王老的記憶中永不磨滅。
“母親一直想去當年走過的地方看一看,看看革命老區,看看當年的鄉親。我們知道母親心底有重走長征路的心願”,謝亞旭對記者說,2004年,王定國91歲,恰逢紀念紅軍開始長征70週年,謝亞旭跟母親商定了重走長征路的計劃,“那段時間,母親情緒非常好,很興奮。但考慮她年事已高,不可能沿原來的線路再走一遍,我們就挑選了一些關鍵點,比如她參加紅軍的地方、入黨的地方、第一次打仗的地方……並打算用幾年的時間來完成她的心願。”
2004年,91歲的長征老戰士,重新踏上了長征路。
王老重走長征路的第一站選在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轄的瀘定縣,紅軍長征時期著名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戰役就在這裡發生。“到達瀘定縣,我們稍作休息就走上了鐵索橋,那天的江水特別湍急,站在橋面往下看就直頭暈。但母親非常興奮,站在鐵索橋上不用人攙扶走了一個來回。站在瀘定橋上,母親把我們招呼過去,對我們說,‘長征中我走的不是這條路,但你們父親是從這條鐵索橋上過去的,當時他已經50多歲了,我這次帶你們到這裡來就是讓你們感受父親他們當年的不容易’”。當時王老的三個兒子謝烈、謝雲、謝亞旭陪在她身邊,一起重走長征路,“像這樣的話,母親一路上說過多次,在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政府父親當年住過的房前,母親也說過,並且要求我們做兒女的,要帶自己的孩子到這裡來看看他們的爺爺,讓他們不要忘記過去、忘記歷史。”
“彈指一揮七十年,血染山河馬列堅。立新革舊非常業,星火燎原乾坤傳。七十年後又進川,心潮難平語萬千。”這是王老2006年為紀念長征勝利70週年而作的詩。幾十年來,她最喜歡穿的衣服是紅軍的灰軍裝、八角帽,最喜歡寫的字是“紅軍萬歲”,她還曾寫道,“70年前,我和我的戰友們為了中華民族的命運,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萬里長征。雪山、草地,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戰火硝煙中,無數英勇先烈為了理想信念而奮鬥,最後成就了偉大的勝利。從紅軍長征到今天,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了理想和信念矢志不渝地奮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