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精選8篇)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精選8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
一日閒來無事,看了前央視女記者柴靜自費百萬,耗時一年時間拍攝的反映霧霾情況的記錄片《穹頂之下》。此片一經播出便在網路上備受矚目,很快點播便過億次,並形成了各種討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片必將加速我國的環保程序,恰逢兩會期間,必定成為媒體討論熱點,對治理霧霾起到積極的作用。
自媒體由於網路的自由對促進社會監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人民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的新聞自由,輿論自由。每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只要有創意,有內涵,積極向上每個人都是一個新聞單元。
環境問題成為目前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人們在改革開放30年來,享受到了物質文明,環境文明成為生活新的訴求。如果只為經濟利益,犧牲環境,犧牲健康,乃至犧牲子子孫孫的生存條件,那麼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發展經濟時欠下的環境賬已經到了償還的時候,轉變發展模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能源升級換代,提高煤油產品質量,調整能源體制格局,都已經刻不容緩。
現在我國已經處於一個重要的轉型時刻,必須下定決心治理環境汙染,哪怕犧牲一部分的經濟增長,犧牲一部分的就業機會,必須走節能減排的發展模式,環保部門必將在未來成為最重要的執法部門。環境保護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
人的道德文明很大一部分反映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生態環境的熱愛之情。人是自熱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不是獨立的,他會影響到其他事物。我們的亂扔垃圾會影響環境的整潔,我們每多開一次車就多排放一次尾氣,我們賣賣一次皮草製品就促使了一個動物被殺害。我們應該團結起來用自己的行為來對抗霧霾,每個人都做出一點貢獻,就可以讓天再藍起來,水再清起來。
道德文明促使環境文明,只有環境好了每個人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證,才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才能更好的享受陽光雨露,才有好心情。自己為環保出一份力同時也是在保護自己的父母、孩子。希望大家眾志成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破霧霾這個可怕的蒼穹,還中華大地一個美麗清新。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
最近柴靜概念在網路迅速火爆起來,在網路和股市幾乎無人不知,在這個影片發出後幾天時間環保B 股票連續漲停,相比與降息這種重大利好,柴靜概念完勝之,也因此讓一個大家熟悉的名詞再次成為媒體焦點,就是霧霾。
什麼是霧霾呢,我們生存的這個大氣中懸浮著許多顆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這種顆粒物有自己的專業名詞就是PM,一般當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絨毛能夠阻擋過濾,但對於PM<2.5微米的細微顆粒,我們將直接吸入肺泡,這種細微顆粒物是各種含有重金屬汙染物的組合,是強致癌物,人體吞噬細胞無法消滅它,就積澱在肺泡內,阻塞氧氣順利進出,而更小的0.5微米的顆粒物則直接可以進入血管,形成血栓,而霧霾就是指PM2.5的顆粒物,過去我們一直沒太關心他,總誤以為就是霧,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有50萬人死與因霧霾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們不要簡單的把它看作一個數據而已,他其實是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累積而來的。
霧霾的源頭,60%來源與燃煤,燃油,這些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汙染物,發電,鍊鋼,暖氣,汽車排放物,等等成為霧霾的主體,工業化革命以來,大多數的研發創新都是以環境汙染為代價的,人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必須為此承擔後果,十九世紀的英國是如此,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
從演講學角度來看柴靜的這次主題演講,絕對堪稱經典佳作,他從切身體驗來開場,樸實不嬌做,瞬間引起人對資訊的認同感,而在表述過程中有理有據,言簡意駭,整個演講時間不足1/3,卻通俗易懂,完全發自內心的一種真誠表述,而口語化的演講更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
另一個亮點就是多媒體的使用,資料,訪談,動畫的完美結合,讓這場演講更具說服力,其實多媒體真的是非常棒的講道輔助工具,卻經常被傳道人排斥,他們總用不屬靈作為理由將這個工具束之高閣,工具其實是中性的,是否屬靈取決於使用它的人是否屬靈,和工具無關,在聖經中,當參孫被捆綁在非利士營盤內,神甚至使用一個驢腮骨作為兵器,幫助參孫大大擊殺非利士人,想不明白為什麼現代傳道人卻一定要排斥多媒體呢,作為工具,多媒體對講道時視覺化的傳遞資訊有很大幫助的,聽和看同時接收資訊,印象會更加深刻,我們真的不應該盲目去反對,舊約時期神讓何西阿先知去取一個將來會成為妓女的女子為妻,向以色列人傳達資訊,告訴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願意迴轉,神也願意接納,這種視聽例子聖經有很多,包括亞哈王,大衛王,都有這樣的經歷。
但是這些不是重點,重點的是從這場演講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紀之前,幾千年裡大自然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然而之後的不到兩百年時間,整個自然界已經被人破壞的千滄百孔,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步,這種破壞之快,讓人難以想象。
從工業化革命開始,人的智慧已經開始發揮到極致,各種創新層出不窮,人開始驕傲的以為,自己將主宰大自然,開始否定神的主權,高舉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肚腹為神,無神論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人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來滿足自己那已經被啟用的無止境慾望,人追求享樂,抗拒神的約束,人性也因此變得更加殘暴,歷史上唯一的兩次世界大戰,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人開始狂傲不拘,目中無神,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神真的嗤笑人的愚昧,因為人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主人。人肆意揮霍不屬於自己的資源,必將遭受自然的強力報復。
工業化革命的一個標誌就是煙囪,煤炭成為這個時期的能源主體,鍊鋼,發電,取暖,都需要大量煤炭,燃燒過後就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還有一種叫褐煤的,燃燒過後有一半的廢棄物將以顆粒物狀態懸浮在空中,為此十九世紀的英國遭受了嚴重的酸雨,霧霾。至少有幾萬人因此死亡,隨後每一個開始工業化國家,幾乎都要經歷這個汙染,無法避免,而發動機的出現,促使另一個能源的大量使用,石油,飛機,汽車,輪船,都在使用石油,石油燃燒過後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和苯並芘,對空氣的汙染更加嚴重,並且是強致癌物。
古代流放到偏遠的地區形同與死刑,而汽車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的出行,偏遠地區的流放變成了瀟灑的旅行,但是汽車的排放物卻在默默毀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冰箱的出現,大大改變人的飲食習慣,可以足不出戶每天吃到新鮮的蔬菜和魚肉,但是冰箱內的氟利昂,卻嚴重破壞了賴以生存的臭氧層,核子裂變的發現,帶給人們清潔的電力,也讓人好似睡在一個炸彈上,完全沒有安全感,人在享受自己的成果的`同時,卻在為自己埋下死亡的種子。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只是大自然的管家,我們無權主宰一切,現在是最危險的時刻,讓我們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共同維護我們自己的家吧。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3
今天晚上我看了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它深深震撼了我,使我難以入眠。對於中國環境問題,我感觸很深,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同命運。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影片聚焦霧霾問題。這部紀錄片透過影片網站、社交網路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讓人們開始關注到霧霾汙染的嚴重性,引發人們對環境汙染的熱議。
在身邊,我就感受到了環境發生的變化。比如說以前的北江,那時水還沒有被汙染,有很多人去那裡玩,有人划船,有人釣魚,還有些人玩水上摩托艇。那時有藍天,有白雲,晚上可以看星星。幾年後,北江的水變黑了,沙灘上有很多腐爛的死魚散發著臭味,再也沒有人來這裡玩。向遠處看時,就像蒙著一面輕紗,而且有藍天白雲的日子變少了。
我非常感謝她,她讓我認識到霧霾汙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呼籲中國人關注環境問題。她使我們引發思考:如果環境繼續惡化,工業汙水亂排放,無限制地排放燃料廢氣,河水被汙染,森林無限制砍伐,天空永遠陰森森的,酸雨氾濫,人類有什麼未來?帶給我們的就是疾病,癌症,毫無生氣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的後代問:書本上說的藍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春天的小鳥呢?我們該怎麼回答?也許我們只能說:那只是曾經,再也回不去了。我們怎麼對得起子孫後代?
為了我們生存的家園,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要行動起來,一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不要讓後代生活在穹頂之下,讓天空重新出現藍天白雲,讓河水依然清澈,讓春天還有小鳥。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4
或許你們並沒有看過《穹頂之下》,又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不把它當回事,將自己置之度外。那麼,我將告訴你一個令你震驚的訊息:全年有50萬人死在大氣汙染之下。聽到這可怕的噩耗後,難道你還會認為大氣汙染只是一個人造成的嗎?我確信,你們還會懷疑,那就讓事實來說話吧!
今日,我想讓你們都明白什麼叫做可怕:河北,山東,上海這些城市的鋼鐵產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強。特別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頂之下》中,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藍天和白雲嗎?”小女孩回答道“白雲,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藍天只看見過有一點點藍的”到了那裡,你們心中都想問:為什麼那裡會看不見白雲和藍天呢?罪魁禍首就是——大氣汙染。原因是:鋼鐵廠中有粉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PM2.5的“誕生”過快。導致環境汙染,嚴重的可能會產生霧霾。霧霾遮蔽了藍天與白雲,汙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中國。你們不妨想一想唐山人們生活之艱辛,每一天看著塵土飛揚,霧霾蓋天,他們為了生存又不得不頂著這令人憎惡的霧霾。而霧霾的“父母”不正是人類嗎?此刻人類是在自食惡果。
我們必須從此刻開始,珍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將它們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為君之道。要從長久的方面去研究問題,不要只顧著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蒼生所依懶的世界。生命僅有一次,莫讓利益害了自己,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護環境,我們何愁見不到藍天和白雲呢!
《穹頂之下》告訴我:環境勝過利益。同時也改變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愛護環境這條正道,令我受益匪淺。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踏上對抗霧霾的陣營來!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5
"沉寂了許久的前央視主持人、知名公眾人物柴靜,2月28日釋出了個人影片作品《穹頂之下》。在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影片作品中,柴靜再次運用了她所擅長的新聞深度調查,也以感性和個人經歷出發,並以“私人恩怨”來強勢介入公共話題,吸引注意力,引起廣泛共鳴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穹頂之下》簡單來說講的就是霧霾的嚴重程度,以及它正在以超出人類預期的速度和影響力在干擾你的生活,治理很困難,每個人、每個具有日常行為能力的人都身陷其中,你感受到了被影響,你就有一份責任。
霧霾本身是個宏大而複雜的問題,至少透過《穹頂之下》,我們應該知道霧霾的產生不僅僅是單邊的邪惡或者壞事,它是某個歷史時期的難以規避的產物,如今我們到了治理它的時候,但治理之難也是顯而易見,因為它同樣牽扯到你的日常生活,其威力並不比霧霾本身對我們的影響力小。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穹頂之下》這部僅耗資百萬的影片作品的正面意義正在彰顯,哪怕是那些陰謀論的發散,以及對科學素養的質疑和關於影片新聞技術上的批評,那也是在烘托“環保”和“健康”這兩個關鍵詞。畢竟《穹頂之下》是一部作品,任何觀看和關注了的人都有權利對之表達自己的觀後感,you can you up這種氣餒的說法並不是適合。等我們忘卻了“柴靜”以及“穹頂之下”之時,還能以積極的態度去審視和關心自己的環境和未來,那就是成熟的標誌和《穹頂之下》本身的意義。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眾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汙企業施壓,而非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6
"穹頂之下——這個名詞在最近並不陌生,這是柴靜自制的紀錄片,我們借用她的雙眼平視著中國當今環境的現狀,這部影片的確給了我們警示作用,這也又讓人們在心中重新草擬了一道道德的標準,無可厚非的是這部紀錄片的確有著不同凡響的積極作用,至少我已經學會打12369來維護我自身的權益 。不過這一切都是從她的眼睛看見的,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標準在衡量,道德標準人人有異,所有人都不是純粹的聖人或者純粹的壞人。
觀看完後我有很多疑問,這便好奇的查了查資料,實際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汙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氣汙染。但是眼睛卻全部的往空氣汙染上看,很簡單:空氣汙染能擴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汙染卻留在當地。後來我才知道1級致癌物地這個1級只是一個因果性的標準,這僅僅說明致癌性證據充分,吸菸的危害遠大於霧霾,委婉的說一句聽說你吸菸可能戒菸帶來的好處比帶口罩防PM2.5更好。這讓我想起一類人,這類人是一旦有事情影響到他自己的生活圈,這便揭竿而起,以聖人的方式討伐影響到自己的人或事,卻不顧影響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說的秘密,便肆無忌憚地責備,聖人不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關心著世人嗎?
人的出發點總是是利益,柴靜女兒天生腫瘤與霧霾其實並無直接關係,有可能與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齡產婦有關,此外柴靜女兒出生與美國,說不定這與產地有關?總而言之嘛,紀錄片就是現實生活的見證,歷史的忠實寫照,因而能以其無可爭辯,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和來自生活的特有的藝術魅力去影響激勵和啟迪觀眾,不過關不關係道德的事兒需要觀眾們自己斟酌。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7
“你見過星星嗎?”“沒有。”“你見過藍色的天嗎?”“見過藍一點兒的。”今天,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柴靜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影片中柴靜採訪一個三歲小女孩時,兩人的對話。和小女孩的聲音一起出現在影片中的是一個灰濛濛的畫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圍,頭頂上方是一團團黑色煙霧狀的東西,和小女孩稚嫩、純淨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就是霾!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透過現場調研、查閱資料、走訪專家、對話官員、收集資料等途徑,終於拍攝了這樣一部100多分鐘的調查紀錄片,詳細地向我們解說了“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裡來,我們該怎麼辦”三大問題,層層深入,針針見血。看著那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一個個鏡頭……我的肺都幾乎不敢呼吸了!原來霧霾如此嚴重,原來霧霾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透過這個影片,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有關霧霾的知識,更喚醒我原來那種麻木的環保意識!正如柴靜最後說的那段話:“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
我們有責任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可以是潔淨和美好的。”是的,我們有權利去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光明;同時,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這個世界的潔淨和美好,責任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與柴靜同行!平時上學,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來回;不是太冷或太熱的天氣,儘量不開空調;過年過節,不燃放煙花爆竹;看到汙染環境的現象,要敢於制止或舉報……同時還要做好環保宣傳,告訴身邊的大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樹;少浪費,減排放……雖然我們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盡一份應盡的責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參與,攜手共治,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從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員,人人都盡到自己應盡的一份責任,那麼我們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藍”,那個小女孩就能看見滿天的星星!
關於霧霾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8
昨日我們的班主任朱教師帶領我們看完了這部影片《穹頂之下》。看完這部片子後,我相信全班同學肯定都會很震驚。從那一條條就算決定了要管理好霧霾,但一次都沒執行過的、透明的法律、從那些影片中展示出來的惡劣天氣、從那些頂著官職,卻從沒有對霧霾所行動的空頭官員來看,中國就算外表再強盛又怎樣,中心也是腐敗的,單單從治理霧霾這方面來看,中國就不行。
近年來,“霧霾”已經成為一個令中國人都絕望的名詞,它不單單是在傷害著我們的身體,也威脅著那些即將出生的孩子們。在“霧霾穹頂”下,柴靜作為一個母親是恐懼而絕望的,世上沒有一個母親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柴靜在片子自述,她製作這部影片的初始動機是為了給自己出生即患腫瘤的女兒追求一個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可是,她以個人身份,自己花費約100萬元,並耗時一年多製作這部專題片,完成的一是個對關係中國億萬孩子生存安全的環境問題調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難”,母親柴靜在片中表達的焦慮和渴求,是為天下孩子,當然也是為所有生存在這個“霧霾穹頂”下的全體中國人發出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看到,柴靜作為一個非霧霾研究的專業人員,為了幫忙觀眾解答“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樣辦”,不僅僅竭力收集相關資料、進取向國內外專家求教,並且不惜冒險充當在對人體傷害極大的PM2.5裡的實驗物件。這是柴靜作為一箇中國人,為了全國人們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現實中呢,劣質石油、煤炭、廢棄煙……這些被列為中國成長的標杆,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汙染著,正如紀錄片裡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那裡邊必須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只要我們認知霧霾對人類的危害,放棄我們的私心和懶惰,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為減輕霧霾做貢獻。這就是母親柴靜真正要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