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隱入塵煙觀後感(通用7篇)

關於隱入塵煙觀後感(通用7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隱入塵煙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隱入塵煙觀後感1

  有句話說,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稻盛和夫先生在書中闡述,人一生要做對兩件事,選對事業和找對愛人。因為太陽昇起時,要投身事業,太陽落山時,要與愛人相擁。

  國學告訴我們,儒家讓人拿得起,道家讓人放得下,佛家讓人想的開,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想的開,就達到了莊子所說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逍遙遊狀態。

  可是回到現實,也就是這部影片《隱入塵煙》呈現的場景和故事,還真是顛覆認知,震撼了我。生長於普通家庭的我,第一次見到實實在在的,帶有畫面感的貧窮,落後,樸實,木納中帶有些許有趣,與貪婪,壓榨,漠視,冷酷混雜交織成曲,雖然勤勞,但仍然無法改變的結果,回望整部影片,結局無法改變,但過程仍有美好。

  上面我們說人一生有兩件事要做好,找對愛人和事業。可是影片告訴我們,這世界有人,出生就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們講物質盛宴,物質與他們的關係是,活著都拼盡全力。

  我們羨慕大鵬展翅,能量大,飛得高,心向外求,不甘。可心向內求,仍然不滿,我們吃飯時,想著睡覺的事,睡覺時,又焦慮吃飯的景,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獨特的閃光點。不要仰視別人,心有不甘,不要輕視自己,自甘墮落,更有甚者不要,輕視那些還不如自己的人。人生開幕之時,已經拉開距離,只希望謝幕一刻,了無遺憾。

  我們平凡甚至平庸,可是我們遇到了九年義務教育,讓我們有了選擇的權利。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年代,地域的差異,面向黃土背朝天一輩子,甚至沒有離開過生養自己的地方。沒有選擇的權利,碌碌無為,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但你能說他們不幸福嗎?他們安心於自己能做的事,同時也安心於自己不能做的事。安於現狀,安於一切安排。你能說他們不懂生活嗎?有了自己的家,很知足。你能說他們沒有情趣嗎?他們懂的在彼此手腕上種花,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找到對方。

  我們眼中,他們不幸,物質匱乏,被人壓榨,但他們依然誠信,踏實過生活,能享受生活回饋,也能接受生活最低處。他心歸處,是心安。

  我們太容易有代入感,有比較,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無論多麼努力,過好這一生都不容易。影片隱入塵煙中的主人公,彼此肯定,彼此需要,有愛,有歸屬,雖短暫,但擁有過。

  鄉村生活和城市的喧囂是有區別的,一樣的是,無論在哪,每個人最終都將隱入塵煙。

  隱入塵煙觀後感2

  這兩天看到網上熱推的一部電影《隱入塵煙》,看完後,心裡五味雜陳,沒有落淚,就是壓抑、無奈。“麻繩專挑細處斷,噩運只找苦命人”,這句俗語,用在這部電影裡再恰當不過了。

  電影講述的是西北農村,一對夫妻艱辛生活的故事。男主馬有鐵,排行老四,也稱馬老四。大哥馬有金和二哥馬有銀已經去世,他三哥日子過的不差。但他只能寄居在村裡被棄置的空屋裡,守著一頭驢過日子,被村裡人笑話,“再也沒有比你更窮的”。

  女主,曹貴英患有遺尿症,常年在哥嫂家的“後棚”裡過著被人嫌棄的生活。氣虛,一條腿還不利索,幹不了重活。由於沒有生育能力,在哥嫂的安排下,介紹給了鄰村大齡單身汗馬有鐵。

  馬有鐵和曹貴英結婚後,他的生活也有了盼頭,他不嫌棄貴英身患疾病,他勤勞種地,心存善良,為了給貴英補身子,他從三嫂家借了10只雞蛋。讓它們孵化雞仔,在貴英兩口子的悉心照料下,破殼而出的雞仔,就像孕育了新生命一般。他們倆人踏實、勤勞,靠自己的雙手住進了自家建的房屋,也種上了莊稼。貴英說,她從來沒想到自己能擁有一個家,可見丈夫給了貴英足夠的依賴。眼看著,兩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可天不遂人願。貴英在給丈夫送飯途中,因頭暈一頭栽進了河裡。就這樣,互相依偎著的他們,卻天人永隔。“哀莫大於心死”的馬有鐵在還完了他當年的承諾後,吃下貴英臨走時給他送飯時的雞蛋,飲藥而亡,也離開了人世間。

  馬有鐵,一個憨厚、心地善良的人,村裡收糧老闆需要大量輸血,讓村民捐血,可是所有人血型都不符合,唯有馬有鐵是稀有“熊貓血型”。我以為捐一次血就足夠了,哪知收糧老闆不知足,讓馬有鐵總共捐了3次血。每次找馬有鐵時,都開著他的白色寶馬,導致後來我在影片中再看到白色車輛,心都會一顫,害怕讓馬有鐵繼續捐血。在第一次捐血時,醫生和護士的對話真讓人心生不爽,“他沒有傳染病,可以捐了”。人家捐血救你們的命,你們卻嫌棄我髒。收糧老闆就像魯迅筆下“吃人的人”,有鐵在捐血時,還不忘給收糧老闆說把鄉親們的糧款給他們吧,他們也不容易。他的這個舉動就像天使那麼單純,不求回報。就連賣麥子時,也讓收糧老闆把曾經自己買給貴英的大衣相抵,他不佔人便宜。本來1000斤,他說840斤,把前面的兩件衣服160相抵。這段有些像《活著》中福貴兒子,徐有慶給校長捐血一樣,他們都是奔著救命去的。

  鄰居開玩笑對馬有鐵說,你給老三家幹了那麼多,人家有電視、大房子。馬有鐵也不說話,他三哥和他三嫂嫌棄著貴英兩口子,貴英在他家看了會電視,弄髒了凳子,便說貴英是“瘟神”,就連最後都要利用馬老四兩口子的低保,給他兒子申請了城裡的貧困住房資格。馬有鐵心地善良,他看到掉在地上的燕子窩,也會給放回去,桶裡的蝌蚪,也要放生。就連最後,他將一直陪伴著他的那頭驢解下了轡頭,還它自由。那頭驢和他一樣任勞任怨,比那些所謂的鄰居強百倍。

  影片中,馬有鐵和曹貴英兩口子從未離開過土地,當記者採訪馬有鐵,有新房子(政府為貧困戶申請的房子)時,感受如何?馬有鐵說我那些雞啊,豬啊,怎麼辦?他們是大地的兒子,善良、心懷感恩,有著大地的厚重穩妥,他們從土地之母中獲得的寶貴的資源,所以他們懂得感恩,懂得一言九鼎。在貴英去世後,馬有鐵把家裡的糧食全賣了,以抵前面買糧種,買化肥的賬,他兌現了他的承諾。在土豆成熟時,給那鄰居家送兩袋土豆,以抵前面的羊糞錢。等到雞下蛋了,給三嫂還回去前面借的10個雞蛋。

  在玉米成熟的時候,貴英走了。貴英去送飯時,一頭栽進河裡,村裡那麼多鄰居看著,竟熟視無睹。沒有人下水去救貴英,更沒有人去田裡喊馬如鐵,告訴他事實。當馬有鐵拉著剛掰的玉米棒走到村口時,才有人給他說去看看你女人吧。馬有鐵把貴英打撈出水時,已經晚了。這事挺可悲的。

  一直以為影片裡的事情發生在離我們很遠,原來不遠,就是2011年。劇中字字不提愛,卻事事都有愛。馬有鐵和曹貴英,他倆沒有玫瑰花的約定,只有麥子花的“心照不宣”。在馬有鐵外出未歸時,那麼冷的天,貴英手提著煤油燈,一直等著丈夫,懷裡的那一罐水不知換了幾次,就為了見到丈夫,讓他有口熱水喝。兩個人如此純潔的愛情就像麥子花,特別純粹。

  看完電影,壓抑了我許久。一群落後保守的老年群體,現在成了鄉村社會的主體。將桂英和馬有鐵,兩個被家族拋棄的人邊緣化。他們嘲諷不斷,甚至馬有鐵,為了讓收糧老闆活下去,結清村裡村民的糧款,主動去捐血,這樣都沒打動那群頑固不化的人。即使貴英他們兩口子處於邊緣化,但他們從不失對生活的希望。麥苗,雞仔,它們都為新生命,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各自是那麼脆弱,彼此卻又是那麼珍貴。影片中最後推土機的出現,轟隆轟隆地,推倒了貴英和馬如鐵建的房子,所有的一切都會“隱入塵煙”。

  隱入塵煙觀後感3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關於“陪伴”的電影。

  在西北某農村,年近四十的馬老四還打著光棍,他一直在哥嫂家做免費的勞動力,可是哥嫂卻嫌棄年齡愈來愈大的他成了累贅,於是以兒子結婚為由,把他趕了出去,不是直接趕,而是給他找了一個女人,以讓他結婚成家的名義把他趕出去。那個女人叫貴英,也是個苦命的人,從小像牲口一樣被人打罵,沒有生育能力,就這樣這兩個村子裡最邊緣的人被身邊的親人強行撮合成了夫妻。沒有人想到,平時任勞任怨默不做聲的老四是個心細溫柔的男人,他要攢錢給她買衣服、帶她去醫院看病,她感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溫暖,兩人一起在田間勞作,一起暢想有房子住、有電視看的未來……可是意外來臨,貴英溺死,逆來順受一輩子的老四也殉情了。

  為什麼老四能忍受四十年來獨自一人的悽苦,卻忍受不了陪伴了幾年的貴英離去?因為一旦感受過被陪伴的溫暖,就很難再有勇氣面對之前異常冰冷的世界。

  為什麼陪伴那麼珍貴?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竟然能夠互相理解,互相給予關愛,就像電流與電流接通,會帶來驅散黑暗的燈火通明,也帶來內在的光明。在這光明裡,你看清了,有人懂你,你也懂他,而透過你對他的懂,你更懂你自己了。當一個人被人懂,當一個人自己懂自己,他就不是孤獨的,因為有一個懂他的人、懂他的心在看不到的地方與他相知,與他同在。

  人生的本質就是孤獨,和是否窮富美醜沒有必然關係,人生充滿了混沌焦灼,人情刻薄冷漠,被理解,被愛,本來就是一件機率很小的事情,一生中能遇到一個互相理解,互相陪伴的人,是多麼幸運又浪漫的事。可是經歷後再失去,又是何其的殘忍,這是馬老四殉情的原因,遇到貴英之前的苦並不覺得苦,可是沒有了她的陪伴,人生的苦沒有了頭,他在世間本來就沒有什麼羈絆,唯一的老夥計——那頭驢子,放生了也好,可以不再像他那樣勞苦一輩子,這是他反抗自己命運的形式,也是對貴英短暫陪伴他一程的謝意。

  馬老四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那個能夠撫慰他心靈,理解他的人。貴英也是,她不幸又足夠幸運,她遭別人嫌棄,可是她卻是他的眼中的珍寶、心頭的春意。真正的愛情,不一定是那些偉大的人才能擁有,善良和溫柔的人會遇到。

  隱入塵煙觀後感4

  朋友圈幾個老師都在分享《隱入塵煙》這部電影,在看電影之前,我就知道這是一部在甘肅本地拍的農村電影。對於真實的故事而改編的電影電視劇以及小說我都非常喜歡看。加上甘肅這兩個字,由於感同身受,我就更加的迫切。

聽說騰訊影片可以看這部電影,我就下載了騰訊影片,可是要會員。忍住沒充會員,就又解除安裝了它。微信一朋友給我推薦了夸克這個軟體,說它可以免費看,於是我又下載了這個軟體,果不其然它可以免費看電影,所以沒有騰訊會員的就下載這個軟體看吧!聽說好多會員影片在這裡都可以看,此外這個軟體還有其他一些用處,各自慢慢發現吧!先看免費的電影吧!

  迴歸這部電影,西北的一個農村大齡老漢馬有鐵和一個身體殘疾、小便失禁的姑娘曹貴英結了婚。結婚之前的他雖然有生活不錯的三哥三嫂,自己也一直為三哥三嫂幹苦力,但他一直寄居在村裡被人擱置的空屋中,守著一頭驢生活,生活的並不幸福。結婚之前的她,住在哥哥嫂嫂家的木棚裡,由於身體的疾病,常年被人嫌棄。加上不能生育,更是很難嫁出去。經她哥哥嫂子的“安排”就和馬有鐵結了婚。

  沒有了解,就領了結婚證。第一個晚上,他睡下了,她還不敢睡,一直坐在炕上直到天大亮時才迷迷糊糊的睡著。還是坐在板凳上手扶著炕頭邊睡著的。

  不久村裡有了有償拆空房屋的政策,他們兩個面臨無家可歸的窘迫,在相互的幫襯下,他們搬離了寄居在別人的空房,兩個人辛辛苦苦蓋了房屋,之後就有了他們的新家,躺在床上兩個人還能說一會知心話。包括第一次見面時彼此對彼此的感覺,包括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後來借了鄰居的十個雞蛋,用電抱了雞娃。兩個人默默地關注著雞蛋的變化,成了雞娃的爸爸媽媽,對小雞們的心疼如同對他們寄居在被人遺棄的空屋房簷上的燕子一般。當後來依據村的政策拆除空房屋時,他們兩個關心著寄居在屋簷下的燕子。他擔心燕子被鏟死,要求再停幾天。可是那些人不管,於是他就大喊著,好讓小燕子們在環境的逼迫下趁早學會飛翔。

  他是善良的,自己獻了好幾次血救助了一個人。她也是善良的,她捨不得讓他抽血,要求抽她的.血。可她的血不能用,看著他被抽了血,她急在眼裡痛在心裡。他是愛她的,在縣城幫他侄子用驢車拉結婚用品時,給她買了一件大衣。她也是愛他的,在他沒有回到家時,大冬天的夜晚她懷裡揣著一個暖水瓶等他回來。她換了一次又一次熱水,凍的瑟瑟發抖,只為了讓他喝一口熱水,暖一下受凍的手。

  在兩個人的相互幫襯下,生活越來越有了盼頭。他們種了玉米土豆麥子,有了自己的糧食。他對她很好,他對她的好還引來村子其他女性的羨慕與嫉妒,說她是最幸福的女人,有他這麼心疼著。唯有一次他對她說了重話,那是她兩次沒有把麥垛扔給他,還弄壞了麥穗。可很快他就對她道了歉,讓她別生氣,坐在他壘好的麥窩裡。就這樣他趕著驢車拉著麥子和她。

  然而,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並不長久,有一次生病的她給在田頭忙碌的他送吃的,一時頭暈掉進河裡淹死了。兩個人的幸福生活才剛開始,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哪怕他不再年輕,哪怕她身有疾病。死了的人死了,啥也不知道,可活著的人怎麼繼續生活呢?

  他淡定的把他貼在坑後牆的兩個人結婚的喜字換成了她的遺像,在她的手上再一次貼上一副麥花,這麥花是他們兩個人共同的美好回憶,承載著彼此對彼此的愛與依賴。他又淡定的買完了他們的糧食,還完了所有債務。放了陪伴自己多年的驢。安靜地一個人吃了一個煮雞蛋,手裡拿著一根用麥草編的驢兒躺在坑上。她對他說過,編的驢兒比真養的驢兒自由幸福,因為這樣的驢兒不被人使喚。所以他選擇拿著自由幸福的驢兒去另一個世界找她去……

  而他們用一滴滴汗水辛苦建起來的家也被剷車剷倒在地,隨著他們一起消失在人世間……

  有人說《隱入塵煙》全劇沒有一個苦字,但苦到了極致,全劇沒有一個愛字,但愛到了骨子。麻繩傳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來於塵土,歸於塵土……

  也有人說,沒有說愛,卻愛的驚天動地;沒有說苦,卻苦的徹頭徹尾……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被有人暗示準備好紙巾擦淚,因為它太苦了。我喜歡看真實的感動到淚流滿面的電影電視劇,我也經常會被劇裡的情節帶入,眼淚一把鼻涕一把的。我也很享受這份哭泣,因為這是洗滌心靈的眼淚,哭後的我會更加的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然而看完這部電影的我居然沒有一滴眼淚,我很淡定,不是說我沒有同情心。

  沒有哭涕,看完之後,更多的是一種思考。生活本有各自的苦與難,這只是千千萬萬種苦難的一種。我沒有對他們的命運感到悲傷,也沒有為他們的結局淚流滿面。相反,我為他們感到慶幸,為他們擁有短暫的幸福感到歡樂,為他們在大千世界裡遇見彼此而感到知足與幸運。

  是的,他們很苦,但是他們的相遇相知相惜相愛相守的幸福早已蓋過了他們的苦難。人一生中,能有幾個人遇見這麼善良而實心對彼此好的人呢?他們因為遇見彼此,而讓我忘了他們的苦難,只記得他們的彼此擁有。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們兩個的真情使他們兩個沒有白來世間一趟。就算短短一生又能如何,他們真正地活過!這就夠了!

  所以我這就是我沒有哭涕的原因吧!

  隱入塵煙觀後感5

  由於電影院排片少,我在愛奇藝上看完了《隱入塵煙》,但我還是覺得它值得一張電影票。該片講述了2個西北農村被各自家庭拋棄的“多餘人”痛並快樂著的心路歷程。故事講述的背景是10年前後的甘肅,很多人覺得農村早就不是這樣了,覺得這部電影醜化了農村,不夠真實。而我恰恰在2013年有幸參與了甘肅天水的一次支教活動,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裡依然貧窮,依然有很多留守兒童和讀不起書的孩子,住的是滿屋裂縫的泥瓦房,沒有獨衛、空調和網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當時我一個蘋果前前後後洗了很多遍,用了很多水,那些孩子瞪亮了眼睛看著我說:老師你用了我們一天的水!我當時羞愧難當。又或許是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對鄉土亦有著一種強烈的情結,能夠真切體會到農民與土地的那份情感,於是也就能透過《隱入塵煙》對土地的描繪產生較為濃烈的共情,會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更為深刻地體會到馬有鐵與曹貴英他們夫妻倆對土地的那份情感。邊看就會想到小時候摘茄子、棉花、豆角、在地中間搭個小木屋守夜防止有人來偷西瓜、踩著打稻機打稻穀的很多畫面。其實這部電影很好的詮釋了選擇的一種意義,不管是無奈還是自願,有愛的人總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一生。當我們也一無所有,沒有任何門路,你只是為了生活而努力的時候,試想你最渴望的是什麼,你需要的是什麼。馬有鐵和曹貴英只是初次見面情生何處,但善良有愛的人會選擇如何去愛。原本至暗的人生,卻因為選擇重燃起了愛的希望,當一個孤獨的人感受過愛,便再也無法感受孤獨了。觀影的時候雖然看到的是別人的苦難和回憶起自己曾經的苦難,但也不覺得苦,更多的是一種感動和回味,因為比起以前的生活不會再差了,邁出去的每一步都是在向前。

  你見過蹭網蹭流量,但你見過蹭電視的人嗎?他們本來是去鄰居家借雞蛋的,但卻被電視劇情深深吸引,鄰居問他:你給兄長幹了大半輩子苦力連個電視機都不捨得買嗎,說起來真是諷刺。我記憶中家裡是在09年前後才有了第一臺21寸的小彩電,這個時間點和這個故事也有很多吻合的地方,這個時候就會回想起自己兒時在村口小賣鋪蹭電視等姐姐晚自習下課的場景,夏天滋滋冒汗,冬天瑟瑟發抖,那個時候的心裡應該也已經會覺得不好意思了,因為也不消費就在那裡蹭電視。還有一個深深被觸動的點是男主馬有鐵出發去城裡拉傢俱之前,女主曹桂英說了一句天黑,走慢一點,我當時的想法是這個時候有鐵會感受到被關心,被愛嗎?這只是我的想法,電影裡沒有過多的陳述,在我心裡這是愛或者說某種連線的開始。18年的年初爸爸在浙一動了大手術,我很恐慌,前前後後的在蘭溪和杭州兩地來回奔波,姐姐也終於在爸爸手術的那一週回來了,那個時候就感覺很踏實,姐姐呆了一週,臨走的時候我們在電梯口擁抱了一下,她說了一句:我以後會多回來的,我會做個更靠譜的姐姐,你還有我呢!那時候就真的熱淚盈眶了。從小有點自卑要強的我,也在姐姐這一抹光亮的照耀下慢慢成長,成為了一個能扛事兒的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人因為沒有切身感受不知道大地有什麼意義,甚至有鐵和貴英,原來也未必知道。《隱入塵煙》的劇情非常平淡,即使涉及生生死死,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兩個孤獨的人,相擁取暖,在荒地上胼手胝足,一磚一瓦,蓋出房子,種出莊稼,養雞,養豬,兩個人以前也勞作,但,都不是為了自己,被奴役的兩個人,相濡以沫地建起一個家園,開始為自己勞作,四季更迭,細水長流,艱辛中也有無言的浪漫。

  人的一生往往有這樣幾個階段:心比天高的無知與快樂、愧不如人的奮鬥與煎熬、毫不回報的憤懣與失望,淡然自若的平凡與頹廢。貧窮讓人很卑微,身子永遠蜷縮著,說話永遠怯生生。開春的種子、肥料要到店裡去賒賬。原房主一句話,第二天一輛驢車,就拖著所有家當離開房子。但是,相比於卑微,往往窮人的自尊心卻異常的珍貴。被村裡惡霸拉著獻血,結果對方出錢給買了一件大衣,他卻要用麥子抵賬。有鐵總說“一碼歸一碼”。他怕欠別人人情,怕別人真當自己是窮人。所以即使是十個雞蛋,他也要還回去,即使是有資格申請樓房,他也要自己砌磚蓋房。有鐵可以接受窮的現實,卻不願接受被當成窮人的侮辱。有鐵家中的那頭驢,被使喚了半輩子,讓它走,它也不走。有鐵從未拒絕過其他人的請求,幫了他們半輩子忙,有委屈就自己受著,到頭來還遭受冷眼嫌棄,有的時候,生活距離他們都是很遠的一件事,可他們依然在努力過好每一天,種好每一顆種子,蓋好每一塊磚,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很多時候我們迷茫常常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而是我們什麼都沒做。任何人都會迷茫,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生活的本質其實就是堅定地做自己,享受孤獨與無聊才是人生的高超所在。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不要眼眶一紅就覺得人間不值得,聚散有時、榮枯有數,得失難量。要學會和自己和解,慢慢來,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努力生活,改變能改變的,給自己定期設個小目標,讓生活有個念想。一定要記住,生活和工作本來就無淨土,世間本來也各有各的苦,熬過去了我們才能脫胎換骨。

  苦難和浪漫是並存的,我並不覺得導演是在用浪漫消解苦難。透過鏡頭,就能看出導演對土地、人們飽含的深情,沒有刻意美化,因為本來就是那麼美,在四季交替人事變遷中,大時代的投影也是印痕清楚的:荒廢的房屋、拆遷和補償,七千多斤糧食,只收入幾千塊錢,除去化肥種子,所餘無幾,但即使如此,有鐵都很滿足——假如貴英在就好了,可以一起享受收成,但貴英沒有等到這天,夢想曾經有,但終究破碎了,而每一塊碎片,都稜角分明地扎進心裡。對於結尾處,老四有沒有隨貴英而去,我看到了很多爭議。說老四到城裡過上新生活的,論據是片尾曲最後的那句話。更多人相信他完成了給驢自由、賣糧食、還賒賬、吃雞蛋一系列動作後,把一切置身事外,心裡只留下對貴英的思念,便去找她了。我覺得編劇並沒有給觀眾答案,去了還是沒去,早已不是最重要的。救了村裡的富人,富人剋扣依舊,村民不戴感激;順應侄子幾次三番拆遷,侄子只會催促,毫不留情;一碼歸一碼是他的底線,卻也無人勸退。當城裡房子申請下來後,老四再也沒有剩餘價值了。他活著,死在這片土地;他死了,活在夢中的雙喜。我更願意相信片尾那行字是美好遠景,在政府幫助下,千千萬萬個馬老四,過上了身在雲端,心在曠野的好生活。苦難不是財富,面對苦難的思考才是。雖然金錢都流向了不缺錢的人,愛流向了不缺愛的人,苦難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啊,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

  隱入塵煙觀後感6

  很少有電影讓我有衝動看兩遍的,《隱入塵煙》是個例外。

  這部電影裡展現的人物和生活都離我很遙遠,但是卻深深打動我,為什麼?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0多年前甘肅農村貧困地區一對患難夫妻的故事,由導演姨夫本色出演的男主人公馬有鐵是個老實巴交、勤勞善良的老光棍,四十來歲,一直在哥哥家幹活,被哥嫂當驢一樣使喚,等到孩子大了就想趕他出門好騰出地方娶媳婦;知名演員海清飾演的女主人公曹桂英是個身患疾病的中年婦女,常常漏尿,走路走不穩,左手總是不停抖動,不能生育,一直寄居在哥哥家後院的窩棚裡,被哥嫂視為累贅。兩人在雙方哥嫂及媒婆的撮合下成了夫妻,帶著一頭驢,住到無人居住的土房子裡。馬有鐵對桂英十分呵護,桂英也是盡其所能地關心丈夫。但好景不長,原來的房子被房東拆除以換得補償款,夫妻倆只得搬到另一所無人居住的土房子裡暫時安頓下來,同時開始像燕子一樣壘土造房子,不久又被第二位房主趕了出來,也是因為房子要拆除,拆了好拿補償款。幸好自己的房子已蓋好。拖欠村民地租及工錢的無良奸商張永福得了重病,需要輸入RH陰性“熊貓血”,村上只有馬有鐵血型匹配,於是張的兒子便專程前來求救,馬有鐵為了全村人的利益答應輸血,前後共輸了三次血,都是無償的。兩人歷盡艱難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窩,桂英卻病倒了,有鐵去田裡收苞谷,桂英拿了饃饃和雞蛋,硬撐著去村口盼望,在水庫邊坐著,頭一暈便落水了,等有鐵回來跳入水中,打撈上來的是桂英的屍體,左手還緊緊地抓著裝有饃饃和雞蛋的塑膠袋......有鐵平靜地料理後事,祭奠亡妻,並將所欠債務(包括向鄰居借的十個雞蛋)一一還清,隨後便在家裡喝了農藥......

  影片基調沉重、壓抑,悲情色彩濃重,但表現手法很豐富,細節處理匠心獨運,全劇使用方言對白,以致很多人以為看的是紀錄片。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是真實。田野風光、勞動場面、生活場景乃至人物對白都是那麼自然而然,毫無違和感,突兀感,且有著入木三分的表現力。有幾個場景印象特別深刻:

  一、桂英冒著嚴寒,手裡拿著一盞小燈,懷裡捂著一瓶子熱水,去迎接進城幫侄子拉傢俱而晚歸的有鐵。寒冬的黑夜裡,桂英手中的小燈特別耀眼,瓶子裡的水還冒著熱氣。這個鏡頭是一種隱喻—桂英的出現,給有鐵孤寂冰冷的生活帶來了光芒,帶來了溫暖和希望。後面桂英的突然離世,讓有鐵的世界重歸黑暗,喝農藥殉情便是必然。

  二、夫妻倆在麥田裡除草,桂英不小心剷掉了一顆麥苗,很心疼,拿著麥苗怔怔地看著,半晌不說話,這時有鐵輕輕地說了句話—“麥子有麥子的命數,還不是到夏天讓人割掉了!”這句話是寬慰,也是自嘲,麥子的命運與他自己的命運何其相似呀!

  三、有鐵在水田裡勞作,從水裡撈上來兩隻小蝌蚪,他把它們捧在手裡,彎下腰,慢慢地攤開手,小心翼翼地將蝌蚪放回到水裡。這個細節表達了什麼?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有鐵善根之深厚,可見一斑。

  我認為這部影片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這世界總有陽光照不到的角落,總有惡人欺壓善人,總有一些人悄無聲息地隱入塵煙,你我怎能視而不見?!有人說這部電影在“消費苦難”,我要說“此言差矣!”苦難需要被看見,弱小的生命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更有力的救贖。

  隱入塵煙觀後感7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見過農村最幸福的生活大概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愈長大也愈發能理解和嚮往這種平淡的生活,以及這種平淡生活裡的愛情。

  而《隱入塵煙》這部接地氣的國產劇,讓我看到了一段鄉村愛情故事,看到了兩個髒兮兮的人,兩個滿身苦難的人,兩個不知道愛是什麼的人,因為彼此的陪伴而獲得了新生,因為見識到了愛,被愛溫暖,最終也因愛走向了死亡。

  影片中這一對生活在西北荒原上,用一日三餐和春播秋收的平淡生活來填滿自己人生的中年夫婦,無時無刻的不再向我們展示著他們自身“奄奄一息”的有關於生活的命運。

  而如今,當我們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習慣了用金錢、鮮花和物質堆砌而起的曇花一現的愛情,像一個獵手般在不斷地尋在下一個獵物的出現,不管以什麼方式和手段,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培養嫖客與妓女的這種情感,只是為了滿足一下肉體的需求,有如程式形式的走過。而影片中他們的愛情是“給你一個饃饃,吃去”是“上車吧,我給你做了一個窩窩”,一點不矯情,反而充滿了濃厚的、質樸的、沉甸甸的情感。我願意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兩個這樣的人,在某個角落裡如此樸實的相愛過。

  影片中貴英死了之後,在他們的新家裡。馬有鐵正在吃一個雞蛋,這是他平生中唯一一次吃下了雞蛋。有的人說是為了壓一壓農藥的苦!我更願意相信他是為了不讓貴英擔心,因為貴英最後走的時候手裡死死拽的就是給有鐵送的吃的。看完了心情很沉重。而畫面左邊是貴英的遺照,她被裝在一個木相框裡,直勾勾的盯著有鐵,一動不動,有些呆滯。此時有鐵抬頭看了她一眼,又默默的低下頭去,完成了兩個人的最後一次對視。

  國內大銀幕已經很久沒有這麼接近大地,接近泥土的電影了,基調沒有很沉重,節奏也沒有多緩慢。不僅僅有動人的細節,別緻的趣味,還有相濡以沫的浪漫。太久沒有見到這麼寫實又有詩意的畫面,以至於細看這些真實的鏡頭都覺得殘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