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經典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拯救大兵瑞恩》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在二次大戰中一行七人小組尋找並保護一名叫瑞恩計程車兵,讓他回到他母親身邊的故事。yuwenmi小編整理了《拯救大兵瑞恩》,快來看看吧。
經典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一:
東方 是丙戌年冬月初五,西方是聖誕節,也正逢週末,看片計劃自然要如期進行。挑來挑去,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成為一個決定。此片在九八年上映,也掛上個上世紀 的影片這樣的調侃。斯皮爾伯格做為本片的導演,湯姆.漢克斯為主演,都大大增強了這部二戰題材影片的看點。從商業角度這就是賣點。內容的深刻,創制手法的 獨特,使得影片的藝術價值同樣不容估量。
影 片主要講述的是在二次大戰中一行七人小組尋找並保護一名叫瑞恩計程車兵,讓他回到他母親身邊的故事。同樣體現了斯皮爾伯格的“拯救一人既救助全人類”的思想 主旨。故事從老瑞恩回憶的諾曼底登陸戰開始,灰灰的天空和灰灰的海面,透射出冰冷的氣息,那種叫人瑟瑟顫抖的色調充斥著整個畫面。當渡船開啟藏門的一剎 那,德軍的子彈掃射了進來,士兵相繼倒下。緊接著,挪動、奔跑、掩護、呼喊、爆炸、鮮血、屍體等等,彷彿每一步都是生命與死亡的分界線。跳下船、跑上岸、 潛伏在敵人堡壘前的沙包後面直到衝過火力封鎖並摧毀它,米勒中尉帶領他的部隊為這次登陸立了一功。然而他說出“怎樣的一番景象啊。”時,取得成功的背後是 眾多戰士的身軀,這其中就有一名叫“瑞恩”計程車兵。
一名、兩名、三名,戰務後勤收到三份不同瑞恩的殉難書,令他們難以相信的是,他們是親兄弟,只有一位老母親,也就是說,那一天的上午老母親要收到三份殉難信。美軍副總參謀長為此感到無比的傷感,為了說服部下去尋找並把這位母親的最後一個兒子帶回祖國,意味深長地念誦當年林墾總統為陣亡士兵家屬書寫的手信。
剛剛結束的搶灘登陸,米勒中尉與戰士們還在為剛才的一幕幕回味伸長,前線長官就在體探之餘,將這個最高機構下達的特殊任務。中午時分,一行七人開始了尋 找這個不知身處何方的瑞恩。這裡,經歷過兩次戰鬥,失去兩位戰士。他們都曾抱怨犧牲七人為救回一人是否值得。同時同名的瑞恩也為小組帶來激動於失落。米勒 中尉曾說“這小子,看他值不值得我們去救他。”
第二天的下午,他們在第三次遇到敵軍時,偶然地發現了瑞恩。但是對於失去幾位親兄弟的瑞恩,悲痛之餘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就這樣離開戰場回家,他要繼續奮鬥在戰場上,為自己保衛的橋做最後奮戰。米勒中尉答應了他,戰鬥之後既要離開這裡回到母親身邊。
準備埋伏圈過後,米勒中尉與瑞恩坐在一起閒談,說起家裡,說起往事。一番兒女情長後,緊張的氣氛隨之而來。緊張的戰鬥貫穿整個故事的結尾。最後米勒中尉 在瑞恩的面前陣亡,臨死前,對著瑞恩說“不要辜負我們。”痛苦的瑞恩最後變回老人,並回到米勒中尉的墓地前,告訴他自己活得很好,沒有辜負他,並叫妻子證 明給米勒中尉。
一部不錯的電影,一段不錯的戰爭回憶。電影上 映的時候,很多的二戰老兵看後唏噓不已,感覺到又回到了二戰現場。這都要歸功於攝影師卡明斯基和斯導的對於這部電影主題的深入瞭解以及對於藝術再現上的傑 出表現。影片當時採用的是高感光的膠片和紀錄片的裝置,就是做到那種粗糙的質感,那種畫面上的大顆粒就此誕生,而且結合拍攝是的手提式拍攝搖晃的視角,出 奇地美,這個美是來自它足夠真實。那種連續的搖晃的長鏡頭,那種不合節奏的剪輯,都是從真實還原戰爭場面的藝術表現角度出發的。在光源的運用上,並沒有過 多地去塑造人物而去使用反光板或是多點光來表現,單一光源運用很多,即使人物的面部表現不明瞭也無所謂。那種夾雜在人物面部、身體,還有景物、樹木、廢墟 等上面的黑色,都是具有明顯的明暗交界線的塊狀。對錶現人物內心的抑鬱,無助,以及在戰爭下人們心中的那種厭倦恐懼,都起到很好的詮釋。
影片中,前26分鐘用來展現了諾曼底登陸戰的驚人場面,在影片的前期建制上,已經讓觀眾們怔住個半晌了。也許很多人第一次看都說:“這他媽怎麼拍的?” 在這裡,運用這樣的建制,第一,提高了影片的精彩程度,更主要他告訴你戰場上可不是好玩的,是血腥的。這可是給看慣國內戰爭片那種軍號一響,千軍萬馬如潮 水般踏過敵人的頭顱,人都沒傷一個的中國觀眾一即顛覆以往印象的作品。第二,交代了影片的時代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與重要人物。對整個影片的開始鋪墊了一個足 夠刺激與足夠戲劇化的段落。第三,影片開始的老人回憶,也帶出了一個故事前提,就是這個人是誰?一個懸念;他的回憶,故事足夠真實。
影片在戰鬥中開始,在戰鬥中結束。也同樣是老人回憶開始與回憶結束而結束,首尾是呼應的,也是一個意識整體。不能不提到的是片中最先進入戰爭時空的,是 海灘,強調了環境,其次出現的就是漢克斯扮演的米勒中尉,還有他的手,特寫的手,顫抖的手。這一元素在片中多次出現,最後在米勒中尉死後,還是落到手上。 這一元素,豐富著米勒中尉這個人物的本身。他顫動的手,表示他個人的健康在戰場上生死攸關之中是多麼的無所謂,也強調了他經歷了足夠多的戰鬥,是戰鬥給他 帶來了這樣的迫害。正因如此,這隻手,代表著法西斯,那是不健康不和諧的躁動。同時米勒本人代表著真正中的人們,被戰爭所累,不僅僅是一隻手,更是身心的 受傷。再後來表現米勒的瞬間失聰也同樣是表示了他本人以至所有身處戰爭的人們,受到的人本之上的侵害。最後,米勒中尉死去,眼神中表現了這一事實的同時, 又再一次將鏡頭停留在他的手上,它停止了跳動,也就是說,米勒真的離開了他的將士們,也標誌著戰鬥最後,侵略者是必將死去的。的確,諾曼底之後,盟軍就取 得了轉折性的勝利,手的涵義表露無疑。
影片中,第一幕結尾的 情節點一,是後方的一個忙碌的打字間。也正是這裡,發現了瑞恩家三個兄弟都陣亡的消系,也正是這個戲劇性情節揭開了影片的中段,帶出了小組奉命去拯救大兵 瑞恩,並推動故事的繼續前進。同樣,故事的第三段結局的發起點也是這樣,由一次偶然機會發現了瑞恩開始,他們繼續了最後的結局,一切的解決。
影片之中,表現了導演的一種民族情節。由於導演身為猶太人,所以更有情感在這樣的一部題材裡面去講述故事。實際戰爭,生靈塗炭,身處那一特殊時期的人 們,他們在殘酷現實面前能做的又是什麼?生活空間被摧毀,人身自由的被限制、被剝奪、人格的被殘缺以及靈魂的被變態,這就是戰爭對於人本身所做的。也只有 在那個非常時期政治力量是最大的,它可以領導一切。建造一切並摧毀一切。本片對於戰爭的揭露不是建立在故事情節上的,使用鏡頭和那接近真實的畫面來講述 的。它叫眼睛告訴你的大腦,戰爭有多可怕,戰爭有多殘酷。生命已經在戰爭之中變得渺小,甚至微不足到,他們只是去向某一政治陣營搭建勝利堡壘的磚瓦。
退出大的歷史背景表現,對於影片裡面的人物,我們看到了是漂浮與海面上的一粒穀殼,隨時都可能被打溼淹沒。但他們仍然堅持著漂浮著。要做的就是一直漂到 岸邊,生根發芽。這是人類的希望,人類最偉大,最值得自豪的特性。這也就是人性。當人失去了希望,那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慾望,死亡也就無所謂了。是希望叫 米勒中尉一直帶領憤憤不平的隊員尋找下去;是希望叫他們戰勝一撥又一撥的敵人;同樣也是希望叫米勒中尉在臨終前叮囑瑞恩“不要辜負我們……”它是推動人去 做一件未知事物的動力,超越慾望的動力,是文明的,是高階的,是理想化的,是美好的。相反,發動戰爭,塗炭生靈,瘋狂掠奪則是慾望,醜惡的,自私的,無理 由的,原始的,野蠻的。
他們希望勝利,希望回家,希望去種自 己的莊稼,希望去看望自己的母親,希望同心愛的女孩結婚,這成了米勒中尉等人的動力,戰鬥下去。他們要勝利,是更多土地的慾望,更多資源的慾望,更多女人 的慾望,更高權力的慾望,這就成了法西斯的戰爭的動力。影片中也同樣,拯救一人為了回到他以前的生活幸福下去。殺死一人,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資源揮霍下 去,鮮明的對比,告訴你這就是戰爭。
經典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二:
《拯救大兵瑞恩》,斯皮爾伯格1998年神作,久聞其大名是在各種電影專著中。《拯救大兵瑞恩》的標籤很多:斯皮爾伯格、二戰、戰爭片、美國精神。網上有關影評多如牛毛,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我來說,選在這個時候看《拯救大兵瑞恩》完全是出於《倫理學》通識課倪老師的要求。因此,我的切入點或多或少與這堂課的聽課感受有關。
影片開頭近半個小時的戰爭場面讓我噁心,這麼直觀地看戰士們在戰爭的各種殘酷血腥的死法還是第一次。這半個小時裡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是:瑞恩和這群人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拯救他?他怎麼了?
答案在半小時後揭曉,諾曼底登陸成功了,傘兵瑞恩被困在了敵人後方,而他的三個兄弟全部在戰爭中死亡,家中的老母親只剩下了這個唯一的兒子。美國作戰總指揮部得知情況之後,決定組織一個小分隊前往救援,米勒上尉和他的七個部下,外加德語翻譯厄本。在戰火依然燃燒的歐洲戰場,敵方危險重重,他們毅然上路,只為一個上級的命令,只為實現對一個他們不認識的母親的諾言。而死亡,隨時可能到來。
風雨交加中的逃生、危險暗藏的伏擊、長途的跋涉、兄弟的相繼犧牲、希望的日漸渺茫,我困惑了:這麼多人去救瑞恩值得嗎?為了瑞恩犧牲這麼多戰士明智嗎?疑問不攻自破。
米勒上校把這場尋蹤看成一場賭注,殊不知他內心的痛楚。每個人在戰爭到來之前都曾有過美麗但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夢想,有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幸福。米勒在面對部下要離開時沒有表現出任何吃驚,在踏上這條沒有回頭路之前,他或許預料到了這一切的發生,但對他而言,戰場上的使命比什麼都神聖。米勒說,到蘭姆勒帶瑞恩回家能讓我回到妻子身邊,我會擔下這項任務。你想退出?你想回去戰爭?沒關係,我不會阻止,我甚至還會替你申請,我只知道,每多殺一個人,我就離我的家越遠。拯救可以救贖在戰場上瘋狂殺戮的罪惡,於是,沒人想再退出。
所有人生命的`價值此時被大大的簡化,即救出瑞恩,然後回家。陸續犧牲的戰士,臨死前都會說一句話,“媽媽,我想回家。”還有一封寫好的帶給家裡的信。因此,拯救大兵瑞恩的人的終極目的和瑞恩的終極目的融匯一體,即:實現對母親的承諾,平安回家。這正是人性中相通的地方,沒有人想繼續戰爭,那麼拯救瑞恩,可以逃避戰爭;瑞恩平安回家即是對米勒他們平安回家願望的變相實現。這即是米勒及其部下不顧一切拯救瑞恩的終極價值。
於是就有了麥克對米勒上校的說的話,“或許在這場混蛋戰爭中,拯救瑞恩成了唯一的好事。”他們的無畏犧牲為瑞恩平安回家搭建了橋樑,生之價值得以如此高貴地彰顯。
我又在想,假如瑞恩不能平安回家呢?假如戰爭永遠無止境的繼續下去呢?他們如此的犧牲有意義嗎?
答案在遇見瑞恩後,在誓死守衛橋的戰爭中揭曉。
是啊,拯救出瑞恩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他們可以對戰事撒手不管然後撤退回營等待歸期了。但首先是瑞恩遲疑了,他無法接受兄弟的死訊,他要堅守戰場,這是他的使命。那麼,米勒他們呢?瑞恩已經找到了,可是戰爭還在繼續……沒有了回頭路,只能和瑞恩一起保衛這座孤橋。接下來又是一場血雨腥風,僅存的幾個兄弟也相繼離開,就連麥克也倒下了。米勒上校一直的信念崩潰了,他要怎麼回去?就這樣回去嗎?顯然不能,於是他衝到了敵人坦克面前,就那麼無奈地坐在那,用抽搐的右手握著槍,一搶一搶的射向迎面駛來的坦克,他的表情很從容淡定,用自己的生命來試圖結束這場混蛋戰爭吧,該死的沒完沒了的殘殺。
米勒努力擠出最後的笑容,對瑞恩說:“詹姆斯,別辜負大家……”
幸好援軍來了,戰爭有了勝利的曙光,可是那麼多兄弟在戰爭中走了。
瑞恩會怎麼想?這是我最後思考的問題,他怎麼面對那麼多為了救他而犧牲的生命?他還有勇氣繼續活下去嗎?
鏡頭回到影片開始,年老的瑞恩面對米勒上校的墓碑老淚縱橫,他說:“我每天都想著當日你在橋上說的話,我盡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這已經足夠,至少這讓你覺得我沒有辜負你們所做的一切。”瑞恩最後問妻子,“我是個好人嗎?跟我說,我這輩子沒有白活,跟我說,我是個好人。”眼淚止不住往下掉。
傳承生命的價值,米勒和一部分兄弟為了拯救瑞恩而離開人世,瑞恩為了感恩必須要好好活著。我在想,如果這個故事不是發生在二戰戰場,還會有這麼壯美嗎?因為戰爭看不到的盡頭耗盡了戰士們的精力,他們的心靈已遭受殘酷戰爭的蹂躪,已處於崩潰脆弱的邊緣,於是在這深刻的絕望中,他們把嚮往自由、嚮往美好生活的夢想寄託在瑞恩身上,此時他們所做的鬥爭不再是盲目的持槍殺敵,而是為了拯救一個士兵的生命,從而避免了淪為戰爭的機器。這也正是影片把故事背景設在二戰的獨特意義之所在,生命價值一場華麗而壯美的昇華,並且得以傳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