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通用9篇)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通用9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通用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叫作《典籍裡的中國》的電視,它是一部講述中國古代典籍的綜藝。

  首先,會播放一個由中國國家戲劇院院長田沁鑫組織的典讀會,以此來知道演員們吃飯於這本書的理解。典讀會過後,便是話劇正式開演,撒貝南以穿越的方式與古人相見,共同探討經書、古典的奧妙,其中,有英勇無畏、“三過家門而不回”的大禹、滿腹經綸、周遊列國的司馬懿,中間,還會穿插著專家們的講解,節目最後,還會對此做出總結,《典籍裡的中國》記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以穿越的形式表達了當代讀書人對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個人觀看時,心中都會有一股驕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許是對祖國的驕傲,或許是古人遠大理想而自豪,總之,都是因為中國。

  《典籍裡的中國》是一檔特別的綜藝節目,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趣有味,有知識,更多的是對古人的尊重,既讓我們覺得莊重無比,又並非嚴格。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這部節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裡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裡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百姓知道後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採訪他的地點。

  為什麼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燬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鬥被殺,他的母親後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尚書》不僅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3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由此,我瞭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裡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裡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於牆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為護《書》死於兵劫,妻子為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圖》。

  當我在節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著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裡。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

  以前,我在書上看到過“徐霞客”這個名字,知道他的故鄉在江陰,但對他的生平事蹟瞭解甚少。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裡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瞭解。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邊,晚上便去往蒼梧之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麼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

  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徐霞客長大後,初心未變,便開始遊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時,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損失辛苦得來的資料。徐霞客生命最後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徵”,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遊天台山日記》、《遊黃山日記》......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於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蹟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5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框架。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他從小飽受戰爭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戰,慎戰,安國,全軍”的思想。其祖父孫書立下過赫赫戰功,教育孫武“止戈為武”。戰爭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太平日子,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孫武成人後,叔父為保護他,將他送去吳國。孫武曾輔佐吳王闔閭稱王,在著名的柏舉之戰獲勝。後因吳王沉迷享樂,孫武十分失望,於是歸隱山林,安心修著兵書,便有了今日之《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中華民族不是好戰的民族,但我們知兵,善於用兵。孫武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們知兵,重戰,慎戰,但我們認為“戰”是為了“不戰”,戰爭不是爭權奪利的籌碼,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信止戈為武,踐行“鑄劍為犁”。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基因裡,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時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孫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衛著家國,使兵家思想代代相傳,流芳千古。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6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遊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於後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遊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麼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遊列國之事,關於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並沒有深入瞭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後一點貢獻。

  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遊說,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後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鉅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遊列國失敗了,但“周遊世界”成功了。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7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瞭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裡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後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於農業手工業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彙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鉅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於《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於《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穀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

  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8

  該節目創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為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目中呈現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於陳國內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於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於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去陳國。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國幽谷這裡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美德。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眾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為。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後世影響深遠。

  小學生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9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並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並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可吳王並沒有領悟,之後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爭是為了保家衛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最後,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為兵器,生而暴虐,犁為農具,寓意和平。戰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後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裡。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