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精選6篇)
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1
“兵者,國之大業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裡的中國孫子兵法》之後,我們對這句話可以倒背如流了。
孫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於官宦世家,青年時期家族慘遭誣陷,獨自出逃,他帶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紙。他隱入山林,遇見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與他相約以粥,後向吳王七薦孫武,使其任將軍之職。
柏舉之戰可以說是孫武人生的巔峰時刻。但是戰後,伍子胥為報家仇而對楚王掘墓鞭屍,這也導致他與孫武一刀兩斷。與此同時,吳王窮兵黷武,拒絕了孫武的計謀。這是孫武理想破滅的時刻,上天給了他無以倫比的條件,卻又親手破滅了他的希望。
孫武註定不得其志。各國諸侯都不會認同他的“仁”,人間總是存在戰爭。他悲憫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劇世界,看著保衛一方水土的城牆被攻破,想到強徵來計程車兵屈服於他人的刀劍下,見證腐朽諸生和昏聵君王鬱鬱而終,而這一切,都會在血雨腥風中不斷重演,生生不息。
孫武的不得志,還表現在與伍子胥的決裂上。他再也見不到那個如同乞丐一般倉皇的人共他探討兵法,他等不到那個忠誠其國的將軍與他共同鋤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劍熔鑄成犁,將暴戾轉為平和與安定。可是,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會擁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與赤膽忠心?他只能釋然,想著伍子胥死前會不會在雪夜之中想著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後獨坐長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孫武口中的“仁”,且沒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們兩個將永遠被書寫在這本兵法中,作為摯友、兄弟,千古流傳……
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2
到底什麼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裡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目的程序很有新意,採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乾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鬥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願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鑿開牆壁,卻發現被他藏在牆壁裡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於是他用自己的餘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後悔,這需要多麼大的毅力和勇氣啊!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於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代讀書人撒貝南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後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華夏經典,絃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3
最近幾天,央影片道推出了《典籍裡的中國》第一期,觀後我震撼不已。
《典籍裡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曆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裡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後,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南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瞭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後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彷彿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裡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4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瞭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裡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後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於農業手工業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彙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鉅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於《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於《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穀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
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5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並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並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可吳王並沒有領悟,之後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爭是為了保家衛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最後,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為兵器,生而暴虐,犁為農具,寓意和平。戰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後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裡。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看典籍裡的中國觀後感6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遊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於後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遊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麼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遊列國之事,關於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並沒有深入瞭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後一點貢獻。
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派弟子四處遊說,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後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鉅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遊列國失敗了,但“周遊世界”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