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通用8篇)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通用8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1
最初的喜歡是因他的名字——學良,漢卿,愛國壯士味十足,卻又帶了一點優雅的精緻。
那種喜歡是遙遠而空洞的,雖然當年也曾驚歎於歷史書上他如少帥這稱號一般的氣質,但也絲毫沒有興致去進一步瞭解什麼,從這點來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裡只是偶爾出於好奇點了PPlive上的《西安事變》,我之前並沒有看過胡軍的劇目,並覺得這個人的長相,稍稍有點辱沒了他。然而,那偶爾的一個點選,卻一發不可收。以至於那時我便想,一定要寫點什麼,來紀念這個男人,紀念這樣一種率直的,秀氣的,赤誠的,高傲的光華。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覺得用淳樸率性的《詩經》來形容同樣的他最為合適。
東北人,率性俊朗,渾然天成。卻擁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膚,當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氣,皮膚好得像個瓷娃娃。
電視劇中宋美齡一度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真實度雖不可考,當年宋美齡把少帥介紹進上海上流交際圈,時常相伴卻是不假。
謠傳更有甚者,據說墨索里尼的女兒對其一見鍾情。而趙四風流朱五狂,不過是從側面印證其威儀之表罷了。
甚至到蔣介石先生逝世之後,隱退多年已然高齡的少帥出現於靈堂,在場的新人舊識仍要讚歎“漢公風度”。
但再勝的外表,也不過是綠葉而已。少帥被嵌入歷史冊頁,主要是兩件事——東北易幟、西安事變。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風流舊史,便如同一個重大日子的好天氣,叫一切鮮明生動起來。但那日子卻無法改變,正如其赤誠率性無法改變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最愛的鏡頭是第6集,宋子文問他,對當年東北易幟可曾後悔。他說怎麼可能。當年土肥原轉達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援他當皇帝。他擁有東北三省的土地,三千萬人民,全國最強的兵工產業,還有自己的邊業銀行,若他當皇帝,就沒有溥儀什麼事了。卻讓土肥原帶回去兩句話:“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與裕仁是同庚;二、我張學良,永遠是一箇中國人。” 一旁的趙四靜默地看著他,眼裡卻是說不出的崇敬。那時我突然理解了趙四的心情。
我之前是無法理解趙四的。名門閨秀,花容月貌,卻不惜與父決裂,與少帥私奔,得到的也不過是個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據說還曾有誓言——漢卿不愛聽的她絕對不說,漢卿不喜歡的她絕對不做。之前想不通,當一個女人付出所有的時候,不是已經失卻了自我麼?那時卻突然明白,崇敬而已。必是懷有同樣的崇高,卻因種種而無法達到那般成就,那麼面對如此威儀赤誠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犧牲呢,“你的夢想,正是我的夢想”而已。趙四對他,應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張學良,我以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轉也”的是兩件——國家、兄長。每一件皆可驚天動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張學良偏遇上了兩件,並是互相矛盾的兩件,也難免會成就一段比小說還精彩的篇章。
雖然臺灣和國外也有不少人對西安事變對歷史的作用持否定態度,但不論手段方法,少帥對國家,對抗日之赤誠是毋庸置疑。
據說最初他想當濟世良醫,堅決不願從軍。張作霖卻給他一把刀說,醫生一次只能救一個,一把刀卻可以殺很多人。
他率軍入關與軍閥大戰時,曾在即將得勝時主動撤軍,因為他不願炸掉黃河大橋。當時他寫信給對方首領說,中國造一座大橋不容易,他捨不得炸燬。如若真要分勝負來個你死我活,他提議一對一決鬥,免得死傷無辜。——後來國民黨高層元老讀到那封信也無不佩服其文采膽色。
他崇敬蔣介石,期望他成為專制的領袖,以為如此才可救中國。於是他東北易幟,率東北軍入關結束了中原大戰,其威其勢,莫說其他軍閥,蔣介石也是忌憚的。但他一心擁蔣,即便蔣先生在他失去故土之後讓他去窮鄉僻壤打紅軍,即便蔣先生在他兩個師全滅之後不補充兵源不安撫其將士而是直接撤銷了兩師番號,即便他讓戴笠經常走動時時監視。
張學良的回憶錄裡也說,他始終都沒有想過要背叛蔣介石。他從南京到西安,三番五次地進諫抗日,不住地苦口婆心地勸說,據當時知情人回憶,到最後張學良是跪著哭著求蔣先生讓他去抗日。堂堂少帥,竟為這兩件事哭泣下跪,也算驚天地泣鬼神了。可惜電視劇沒有那個情節,許是害怕損害胡軍的血性形象。
那麼照此發展,若其後沒有西安事變,反而不像是少帥的作風。而事變之後他單身赴南京請罪,也在情理之中。
他送給蔣介石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 政見之爭,宛若仇讎”便是把他一生矛盾地堅持的兩件事,都寫盡了。
只是他暮年之時對記者說的那句“我的人生到36歲就結束了”讓人不免嘆息。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英雄與美人,便能成就一段風流傳奇。何況是受爭議的英雄,何況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何況是撲朔迷離的糾纏。
張學良的最愛至今仍是迷,因他說過他最愛並非趙四,而在美國。但其實,這些都無所謂,六十歲的大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本身就是一個童話般美麗的傳奇。
終其一生,或許最打動我的,是他的“情重”。對國,對家,對人,率性而情重。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2
今天,我看了媽媽推薦的一部電影《西安事變》。看完後,我被張學良和楊虎城兩個人的精神深深打動了。
西安事變是講述了張學良將軍在勸說司令無效的情況下,毅然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劫持了蔣司令,逼他抗日,並且最後在蔣司令同意抗日的情況下送他回南京,對此很多人不理解。對於這個問題他是這樣解釋的:“我本來就沒給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給他面子,使他沒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張將軍一樣深明大義,為了祖國,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諫不行的情況下直接用兵諫他的上司,讓他不得不抗日。因為他意識到了他的敵人是日軍。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聯絡,並且不顧蔣司令的勸阻堅持抗日,總結起來,張學良少帥的特點就是敢作敢當,深明大義。他在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選擇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對張學良的認識,下面,我再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發。
我的啟發是明白了即使在很嚴峻的情況下也要堅持正確的做法,並且要果斷,不要猶猶豫豫的。
總之,我看了這部電影,真是受益匪淺。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3
站在後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張少帥在當時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選擇,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涼之地的結局要好,因為出於對這段歷史的著迷在大學期間近代史的一篇論文裡面我還特地的寫了西安事變這事。
儘管從大家有英雄主義、陰謀論、利益論等各種角度出發來探討少帥的背景、實力、和利益關係、勢必抗日的決心等等,但我個人還是覺得少帥是個英雄人物,他給了東北人民一個交代,給了國家一個交代,也給了自己的兄弟一個交代。
我想也許是我的視角不夠全面,才會有對少帥和他背後的集體那樣的崇拜,他還是太年輕了,在後人看來也許還有更加好的辦法即可積極抗日又不至於賠上自己的半輩子,可是少帥就是這樣逼著蔣先生再次直面日軍。
也有人會說“誰風流誰狂”又怎麼來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塗也不至於後來的節節敗退?這些歷史我沒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個人一件事的總是有理由的。而我無比崇拜少帥很大原因在於他在重要的關頭挺身而出,這就足夠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帥!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4
跨過了一個春節,才把《西安事變》完完整整看了一遍,她談不上是鴻篇鉅製,但卻真實再現了那段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
我之所以喜歡看,一是因為演員演得都很好,我最欣賞的還是鄭玉演,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演得最好的人物了,很多細節都拿捏到位;二是劇本寫得真實,甚至一些對白都是按照史料來得;三是劇中揭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重要史料,特別是張學良和宋氏兄妹,以及青幫頭子杜月笙之間的關係,另外事變之前西安城內各方的間諜活動也有所涉及,事變之前西安城內複雜的政治環境也在劇中充分表現出來。劇中揭露的很多史料多數人並不瞭解,但卻對事變的'成功或失敗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這個過程中一個細節的變化都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比如事變前一天早上戴笠給蔣孝先發的電報,以及錢大均無意中向張學良透露了蔣的離陝時間等。
美中不足的是,劇中對張楊兩位將軍在事變之後的情況說得過於簡單,包括張學良回南京的路上以及被審判的過程,都沒有涉及,楊虎城的獄中生活和被害過程也沒有談到,其實我個人認為這些史料對於充分認識蔣司令陰險狡詐和器量狹小是非常重要的。
我給這部劇打了五星力薦,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看這部電視劇,去了解那段歷史。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5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把30多集的電視連續劇《西安事變》給看完了,真是感慨頗多啊!以前在歷史書中看到有關西安事變的文字十分有限,而經過這次觀看電視劇《西安事變》之後,對西安事變的整個經過有了一個詳細,深入的瞭解。從這次事變中我更加對張學良的深明大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感到欽佩,而對蔣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無信而所不恥。
也對愛國將士張學良將軍的悲慘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這樣一名愛國將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雖然張學良將士已離我們而去了,可是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我們永遠都懷念這位愛國將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將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6
中央8套電視劇《西安事變》晚間剛剛播完,給人以震撼,使人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這幾天,中央8套在8—11點白天又在重播,意猶未盡,每一天不睡懶覺了,起來又在看,不覺使人浮想聯翩……
西安事變的硝煙早已散盡,這段歷史離我們也越來越遠。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巨大,我們不能忘記。若沒有這次事變,國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後多少年。若沒有這次事變,還會發生什麼……
央視電視劇頻道正在播出連續劇《西安事變》。總的來說,該劇依然秉承幾十年來大陸主流觀念對“西安事變”的評價,即認為該事件促成了國共合作全國抗日,“豐功偉績,永載史冊。”可是,該劇不像以前的一些有關影視劇那樣把蔣介石醜化成不堪入目的“賣國賊”,也不再把“西安事變”完全歸結為張學良受共產黨“抗日主張”的“感召”,這使它減少了一些與歷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該劇仍然有意無意地隱去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歷史事實,比如共產國際在中共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轉變中的關鍵作用,張學良、楊虎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決策最初是出自於一些長期隱藏在其軍隊中的中共黨員和一些被稱為“託派”的中共“左派反對派”,等等。所以,作為一部“歷史劇”,它帶給觀眾的“歷史認識”仍然不免膚淺和偏頗。
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相繼淪陷,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後勝利會師。當時的形勢是國難當頭,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蔣介石倒行逆施,頑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不變,仍然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東北軍、西北軍繼續“進剿”陝北延安的紅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東北軍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漸渺茫,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逼蔣抗日的兵諫“西安事變”。
以“大歷史”觀來看在“西安事變”歷史舞臺上表演的各方,其“歷史邏輯”也清晰可見:蔣介石有著使中國真正統一的“雄偉抱負”,其在日強中弱的現實下是否真有“攘外”的決心暫且不說,但先“安內”以解除後顧之憂的策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點兒審時度勢的眼光;中共高舉“抗日”大旗自然是出於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但在當時的情景下顯然首先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只可是其巧妙地將生存需要附著在了“國家大義”的口號之中;張學良,有“大少爺”的狂傲自大脾氣,懷著殺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將軍”的恥辱和想開創自我的“新局面”的衝動自然強烈,蔣介石想單純以“親如父子”的感情駕馭他顯然是過於自信了。由此能夠說,當年國、共、張三方在“西安事變”舞臺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他們從各自思想理念出發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也包含他們對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必須程度上都是受“大歷史”操縱的結果。
在劇中,胡軍扮演的張學良英氣、帥氣、剛毅、果斷、霸氣,些許匪氣,豪爽偉岸,盡顯男子漢的陽剛之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想象當年的張學良似乎就應當是這樣。楊虎城老謀深算,沉穩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蔣介石兩面三刀、陰險狡詐。宋子文眼界開闊與大氣沉穩,宋美玲外交風範與個人魅力,趙四小姐純情溫柔與堅貞不渝,陳誠聰明俊拔與唯命是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無情的。”的確,張學良、蔣介石金蘭之交,座上賓、階下囚轉瞬間,令人嘆息和扼腕。張學良和楊虎城當時的悲壯和之後的命運又使人傷感,但我總以為,我們經過對“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研究,以史鑑今,從而對此刻和將來的社會發展方向有所思索,這卻是十分必要的。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7
央視八頻道的《西安事變》電視劇看完了。劇中儘量真實地重現了以往影響中國命運的西安事變事件,也力圖能更加細膩的刻畫出影響了中國命運的歷史人物民族英雄張學良。
張學良和楊虎城出於愛國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決然發動了對蔣介石進行武力扣押實施兵諫的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幫忙下,迫使蔣介石最終停止了內戰,從而拉開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國序幕。
然而張楊兩位將軍的命運去所以事件的發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轉折,張學良事後被蔣介石軟禁達55年之久,而楊虎城則被暗殺。劇情最終是張學良置楊虎城等將領的極力勸阻於不顧,執意親自護送蔣回南京。蔣回府後,私宴張學良,宋氏兄妹作陪,飯中,蔣極為大度的許諾張學良很快就能夠回去領兵去收復東北,同時故作輕淡的讓張學良寫份本次事件扣押領袖的請罪書,張學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於不顧,不假思索,慨然揮筆。待送走張學良後,蔣立即摸起電話,命令軍事審判委員會立刻開庭審判張學良。就此,張學良開始了被軟禁55年的漫長囚徒生活,所有的領兵收復東北的夢想都化為了泡影。
其中劇中饒有興味的是,當對張學良抱有極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質問蔣介石為何不守信諾時,蔣說的話很有意思:我不是沒勸他不要來南京,可他非要來,我有什麼辦法又說:南京政府不是我一個人的政府,連我都因管教不嚴而想引咎辭職,只可是他們不允許而已。言下之意,張學良是活該自投羅網。這幕場景既反映了老於政治算謀的蔣介石的陰險,但更嘲弄性的諷刺了張學良政治上的幼稚和無知。
的確,拋開了正義和自我的實力去妄談忠義,以書生意氣和俠客精神想感動蔣介石,無疑於以肉飼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杯具,其又怪誰在劇中,就張學良最終的命運而言,真有虎頭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嘆又感到不值也!
裡面有周恩來勸說張學良的一句話:政治是無情的。倒是能夠警醒人們杯具之所在。
當然,評論只是對於電視劇中,至於歷史原貌究底如何,張將軍為什麼會最終選取那樣的結局,就不得而知了。
紀念西安事變80週年:《西安事變》觀後感 篇8
這個星期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西安事變》。它講述了西安事變這一愛國運動的起因,經過、結果,讓我更加的瞭解了當時中國的局勢。
西安事變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夜,一聲巨響,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打破了東北大地的寧靜,原來是日本侵略有預謀製造的,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侵略東北,他們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藉口,進攻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瀋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而這件事變的真相在戰後才被揭開。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又出現了西安事變。日軍佔領東北後,又將侵略魔爪伸向華北,在中華民族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停止向紅軍進攻,並親臨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陝北的紅軍。
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後,西安局勢極為動盪。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陷於紛爭四起,群雄割據局面而內戰一起,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趁,從而利於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不記宿怨提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釋放蔣介石的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向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方向轉變。
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張學良釋放了蔣介石,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