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通用17篇)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通用17篇)

  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

  這是一部什麼片子呢?喪葬、親情、家庭教育、死亡教育等等。感覺導演或者編劇想糅合的東西太多了。看的時候嗚哈嗚哈嗚哈,看完了好像除了那幾句金句,並沒有太多記憶點。

  整體看下來就是《入殮師》糅合進了其他一些喜劇、衝突元素,反而模糊了主題。如果單純對喪葬主題感興趣,建議看《入殮師》就好。

  看到最後,始終沒等到趙照的《人生大事》同名主題曲,電影確實沒有歌曲立意深刻,如果真的採用,感覺反而會有些違和。《送別》和《小星星》跟劇情契合度更高。

  有兩處感覺轉折的有點生硬。一處是小文外婆的舞伴願意花巨資生前辦皇帝式的喪禮,雖然後文有交代,還是覺得有點為了驚世駭俗而驚世駭俗。另外一處是小文生母突然出現及其驚世駭俗的經歷讓人錯愕。

  另外,莫三妹與父親之間的隔閡和矛盾這個坑始終沒有正面填補。小文、父親病床上交代二哥去世緣由和信件,都有側面推動,但是導演始終沒有正面去處理這種疏離感。

  電影反覆強調人生除了死亡無大事,可是人生就是由許許多多小事組成的呀。正是這些日常小事構成了我們的人生。所以把每一天都過好,真正活過的人是不會怕死的。就像孔老夫子講的:

  “未知生,焉知死?”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2

  看完講述殯葬行業的《人生大事》,很驚訝,卻也很“欣慰”,終於有導演關注到這一方面了。我的親人去世時,我也遇到過很暖心的殯葬工作人員,他們改變了我對這個工作主觀上的歧視,後來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淡忘掉過去的傷心事,也淡忘掉這個工作。這個看似吊兒郎當實則善良有擔當的“莫三妹”,他與小文的相遇相知相處,都在一步步反映著角色本身的成長曆程,我想,失去外婆的小文和任性不聽話的三妹,或許是彼此生命中的救贖。電影最感動我的兩個畫面,一是小文被親媽帶走,最後卻穿著與三妹最初相遇的衣服,拿著紅纓槍,跑向三妹,那個總喊著外婆去了哪的小姑娘,終於又有了新的依靠……二是三妹把爸爸的骨灰做成煙花,綻放在江邊,煙花墜落的那一瞬間,我真的淚崩……。

  電影把殯葬行業的人們,稱作“種星星的人”,很溫暖很親切。我想,如果每一個逝去的親人都會化作一顆小星球,他的親友就是星球身邊的暗物質,縱使再不能相見,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網的永恆組成。朱一龍的情感每次都爆發的恰到好處,很容易把人帶入戲裡,電影有笑有淚,值得一看。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3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電影,都覺得很榮幸。電影,其實,是一本形於色,付於聲的書,用戲劇在詮釋生活並補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並不會厭的書。

  我以為它悲情,其實並不,小文的人生濃縮了市井裡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渾渾噩噩的人生,因為小文,多了光亮,一個是童年正在悲慘,一個是有過殘缺不全的童年,他們,是互相取暖吧。

  還有,是不是,大人們,畢生追尋的都是在彌補自己殘缺的童年呢?三妹對小文的愛,其實就是彌補童年的缺愛吧。上一輩非打即罵,永遠不被讚揚的愛,即使成年後,在生活裡被理解了,也終究無法釋懷,因為童年,無法再來。

  中國人向來是看重死後哀榮,三妹從對白事的不理解,到漸漸體會他所做的事能帶給逝者親屬的安慰,並逐漸成為真正的種星星的人。

  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的身後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想讓留在這個世界的親人可以不用太傷心,不會太難過,三妹,帶著他種星星的隊伍,在市井裡穿行,把一顆顆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難以說愛的老父親。

  鏡頭一直鎖定在,窄巷,雜亂,衝突的環境裡,彷彿,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場景。

  可是,它不悲傷,也沒有故作悲情,大概是上了年紀的原因,已經漸漸少了很多情緒,對悲,其實不會大悲,對喜,其實也沒有很多喜,所以,它的溫情,讓我覺得會會心一笑,然後,對生活以歌。

  粉色的,畫滿星星的骨灰盒,飛上天和煙花做伴的葬禮,想念親人的時候,就抬頭看看星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願思念化作星星伴我們溫暖前行。

  看完出了影院,在路過的水果店買了一個大大的桃子,然後,像他們一樣,狠狠的咬了一大口,脆脆的,香甜的,聲音,真好。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4

  去看這個電影之前,我沒有看劇情,沒想到開頭的劇情,是以老人離世為題材,話題很沉重,對於孩子來說可能不適合,但是,每個人終究要經歷,不如讓孩子從小了解,對人的生老病死有所認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面對漫漫人生路有個思想準備。

  每個人的人生各不相同,有的富貴,有的平凡,有的輝煌;有的步步高昇事業有成,有的碌碌無為卻被視為沒有出息。即使有的人年輕時候走過彎路,歷經坎坷和磨難,但是,幡然醒悟之後,洗心革面,浪子回頭金不換,猶如重生,重新揚起人生的風帆,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閃耀出善良、友愛、尊重、孝道的優秀人性光芒。

  電影中說:“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對成長、挫折和成熟,不可避免旦夕禍福,都要面對無法預測的生老病死,在這個漫長又短暫的生命中,要活的精彩而有意義。

  小時候都不能理解“死”含義,像電影中的小姑娘尋找死去的外婆,就給她說:“外婆化為青煙,飄到了天上,變成了一顆閃亮的星星。”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在靜謐的夜晚,仰望著滿天繁星,傾訴著自己的心事。

  電影中有句臺詞:“天上的每顆星星都是守護著愛著你的人。”你可能會想到你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哪些愛著你的人;你可能又會想到無私愛著我們的父母,也可能會想到在我們面前撒嬌的有時候氣人,有時候可愛的孩子們。

  面對愛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動,從生到死,愛都在我們的周圍。《人生大事》的片花中說:“謝謝你,溫暖我。縱有悲歡離合,縱有艱難挫折,人生大事就是好好的活著,努力的活著,善良的活著……”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5

  這是2022年,我第一次走進電影院去觀看電影,看到抖音上以及這部電影的評價是非常好,所以呢!也是特別好奇的並帶著一些自己想法走進了電影院。

  整體電影下來的感觸就是,人生除了“生和死”其餘的都是小事。

  剛開始是小女孩從睡夢中醒來,怎麼也叫不醒自己的外婆,也許對於小朋友可能是外婆睡著了還沒有醒,但是並不知道外婆已經離開,其實這個點是非常感觸的,但是沒有感觸到我,也許跟自己的成長有很大的關係,長這麼大我沒有見過自己的外婆長什麼樣子,甚至連記憶都沒有,所以沒有辦法讓自己有共鳴。

  其實我挺佩服三哥的爸爸,雖然說他對孩子是以嚴厲的,但是這也是一位父親對自己孩子的愛,在他爸爸去世後所留下的信,挺佩服一位父親的偉大,知道自己隨時都會離開在寫信的時候,那種對孩子的愛,讓他的孩子去猜自己想要以那一種方式離開這個世界,這一點自己是非常感觸的。

  也許是自己活得太過於人間清醒了,有得時候自己也會在想如果那一天自己要是要離開了,會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呢!又有多少人會記得你,又有多少人會為你難過呢!又有誰會為你哭泣!

  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最想要問自己的一個問題,也許是自己想早了,但是人活著總有一天會離開啊!我只是以後會遇到的問題提前想了而已。

  最後說說小女孩吧!這麼小小的年紀演技爆棚,其實這反應出有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大人不能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留給一個孩子來承擔,應該給一個孩子有一個愛的、健全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人生我們是子女、未來也會是孩子的父母,更應該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愛,願我們未來都能生活在愛裡。

  人生很長、好好體驗,讓愛充滿生活。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6

  早上看完了電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觸。尤其是開頭,看著小文叫不起來外婆,恍然覺得這是驚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來,最親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燒了,多麼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著殯葬行業、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處理小文外婆後事時遇到了小哪吒——小文,兩個歡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後三哥的父親去世,小文的母親帶走了小文,經歷了生離死別後的三哥幡然悔悟,開始熱愛自己的工作,養著找回來的小文,開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並不複雜,只是夠動人。像小文與三哥,是不打不相識的關係,磨合後又成了相依為命的關係;像老爺子與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棄的關係,最後還是父慈子孝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一開始可好可壞,相處久了卻又自有真情在。

  還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無大事”,電影裡則排除了生,變成“人生啊,除了死,無大事”。什麼是人生的大事呢?是電影中婚慶店與殯儀店代表的延續與死亡,還是悲歡離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還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或大或小,好過不好過都得過。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發生,處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

  只是說起來容易,談死亡還是太難。小時候,那些疼愛我的老人離世都沒去過;未來,又希望活著的親人們長久地活下去。最害怕醫院,最不想看到離別的時候。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7

  電影故事是以喪葬行業展開的,讓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禮或者如何有體面的離開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電影開頭所展現的那樣,死亡,是人人所避諱但終要面對的話題,就像醫院北面的喪葬店,只是看著冷清而已。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陰差陽錯得跟隨主角從事喪葬工作並且最終接受事實、相互照顧的故事。聽上去有些無聊,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感受到了電影傳達給我未曾想到的——死亡雖然應嚴肅面對,但可能也真的就不過如此。

  例如將喪葬店安排在狹小熱鬧的衚衕裡,兩邊是婚慶店和理髮店(好像是),初看是這麼格格不入,雖鄰里間偶有摩擦,但最終也都接受並相處融洽,讓我感覺它不再那麼礙眼了;雖然葬禮貫穿了整個電影,哀傷的情感是逃不過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禮的形式以及它所帶來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還有一些其他的事件,雖然有些戲劇性,如兩個主角間的相互救贖、女友的離開、朋友的結婚等等。

  這些都讓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來要面對的死亡,可能我們當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顧,對自己負責。

  回想起之前看過的一些探討與死亡相關的電影,比如入殮師、尋夢環遊記、百鳥朝鳳等,雖然這部和它們有些差距但故事的背景更讓我熟悉,而且現在我才發現它所表達的好像也都是為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入殮師講的是關於這個職業的故事,讓人們探尋工作的價值,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認真對待,生活也應是如此;尋夢環遊記是說一個人的社會性死亡即當現實中沒有人再記得你時你才算是真的死去,也是告訴我們要好好生活,值得被他人記住。

  電影結束後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麼呢?可能人生的各個階段不同吧。那我現在又在意的是什麼呢?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8

  9點走出電影院,和彬彬一路稱讚好電影,情節緊湊,演員線上表演,主線清晰,溫暖深刻,我哭笑不得,將是今年的高分電影,是的,這是看完電影后最準確的感覺!好電影總是讓人們在走出電影院時思考。

  下午,我在微博上熱搜了一下電影介紹。人物介紹中的男主角莫三梅很快引起了我的興趣。在此之前,我看過日本電影《殯葬師》和韓國電視劇《遺物整理師》,這些都是很棒的影視作品。因為我對殯葬行業不熟悉,我對這類題材有一種自然的探索慾望,看完電影,我會對這些職業周圍的相關職業和故事產生真誠的敬意。

  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至少有兩個話題,一個是性,另一個是死。然而,我們最不想提到的是我們必須永遠面對的。當我們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來面對這些問題時,它們可能會成為刺痛我們的劍。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位自媒體博主上次說的話:人們想用慾望來掩蓋恐懼,但他們忘記了慾望只是恐懼的本體。

  不小心又離開了,回到電影本身。這部電影說了什麼?因為一場葬禮,男主角的第三個哥哥遇到了小女主角小文,三天的寄養變成了後來的收養,然後透過一系列的事故實現了相互治癒。

  說幾部電影,我哭了好幾次。(以下內容涉及劇透,想留點懸念走進電影院可以回頭看,哈哈。

  片段1:三哥告訴小文,奶奶死了,變成了煙,變成了天上的星星,那天晚上三哥起床發現小文不在床上,走到門口發現小文獨自坐在院子裡看星星,然後聽著奶奶生前的聲音小文,今天生日早點回來,奶奶給你準備了最喜歡的食物姐姐,今天太陽太陽,不玩很長時間,女孩曬黑不好看等等,這個聲音的內容出現了幾次,每次聽我都忍不住溼了眼睛。想想我們的生活,忽略了最常見的關心。

  片段二:三哥確認收養小文後的一天晚上,小文躺在三哥耳邊說:我不怕,因為我有父親。小文吵鬧、哭鬧、不聽勸告,不是奶奶走後的自我保護。

  片段三:三哥抱著父親的骨灰盒,在海邊以煙花的形式為父親完成了最後的送行。這裡還有一個小細節。他父親的遺書說他想要一個特別的告別儀式。沒想到,他會一直盯著三哥看。煙花點燃後,停頓了幾秒鐘。三哥向前走了兩步,然後煙花破了,從細節上可以看出,編劇和導演都很用心。盛開的煙花點燃了整個星空,在三哥的眼睛裡也看到了火光。這裡完成了父子之間的最後和解。除了感動,還有一種浪漫的感覺。原來,揚骨灰也可以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精彩的情節。喜劇在近兩個小時的內容中也佔據了很大的空間。老人辦活人葬禮,小文誤食彈珠,建仁從白雪浴室裹浴巾,小文和小胖的幼兒園表演等等。這些看似搞笑的內容及時緩解了一些沉重的情緒。

  當然,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演員的精彩表演。在此之前,朱一龍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知不知道的公子哥身上。後面有一些作品,但似乎都在比較積極的框架內,沒有給我太多驚喜。這一次,莫三姐讓我又變成了粉絲。人物描繪了我的生活,我的眼睛裡有很多情緒,比如短褲、花襯衫和寸頭。小演員更令人驚訝,未來可期。配角對建仁(可能是名字加分,哈哈)和吳倩印象深刻。

  最後,用老人在病床上說的一句話結束這篇文章零散的觀影經歷。人生除了死,沒什麼大不了的。

  願我們都能成為點亮星星的人!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9

  “種星星的人”是這部電影賦予殯葬行業的特殊稱號。“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我也曾坐擁于山野之中,抬頭遙望每一顆星。科學灌輸多了,也就失了感性。總在想象宇宙恆星的存亡,卻沒有想過每一顆星都可能是某個人心裡最掛記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會不會常常遙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親呢?

  在我心裡,小文就是一個小哪吒,跳脫、調皮,卻又把該放在心裡的人放在心上。從小和外婆一起成長,卻在一天早上醒來外婆匆匆地離去。小文,不要傷心,你睡著了,外婆會變成星星掉落進你的夢裡的;小文,不要難過,難過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聽一聽外婆的聲音,外婆就在你身邊。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穫了一個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兩個小時涵蓋了三哥蛻變的一年。從原來的自私、對生活無方向的三哥變成了一個愛女兒的好爸爸;從原來對殯葬行業有異議到現在子承父業,變成了一名合格的“種星者”。三哥也許不懂父親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裡推。其實就像歌詞裡寫的一樣——“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種星星的人”。相信這個行業,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顆星星,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

  我最感動的是老莫變成煙花消逝於長江之上吧。沒有滿堂的哭聲、沒有滿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裝在一個最平常不過的罐子裡。留下一封家書,讓兒子選擇一種最特別、最體面的離開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沒有看到呢?在二兒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摻進煙花,成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許您已經變成了一顆星星,看到兒子的作為,估計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傳遞出來的觀念是“人生除死無大事”。就像老莫最後說的“人生就像一本書,總是要翻到最後一頁的。只不過標點符號不同,有的人是句號,有的人是省略號”。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宇宙恆星更大的事,人生裡沒有什麼·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願意相信,只要你願意投入生活,人生這本書的標點符號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區槐安路七十三號上天堂,我是種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0

  昨天晚上坐在樓下抽菸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了朋友跟我推薦了最近的一部電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從去年10.16開始就再也沒有走進過電影院,於是欣然買票,決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個敘事過程中也多有提及。導演或許是想透過人物之口表達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雲煙。這與《蘭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異曲同工的感覺,只是一個只強調結束,一個還強調了開始。

  除此之外,我覺得比較出彩的地方是兩個與血緣、感情有關係的片段。所以我戲稱這部電影不該叫《人生大事》,應該叫《愛、血緣、送葬人》。愛就不必解釋,這部電影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對父母的愛,血緣在下面的文字裡我會予以解釋,送葬人是男主的職業。

  為什麼和血緣有關呢?我覺得血緣這個問題在電影裡進行了模模糊糊地講述。影片最後,小文的親生母親來尋找小文,三妹就將小文送了回去。在這裡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生和養,這兩種恩情到底哪個更重要。為什麼親生母親來尋找時就要將孩子送出去,難道孩子的意見不值得詢問亦或是一天養育責任都沒盡過的人,可以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嗎?

  當然,影片中對這個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而是在最後以小文親生母親加入了三妹這個團隊來圓上生和養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我去探討這個問題,也就是血緣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個更重要。

  我個人是傾向於養大於生的。

  其實影片對血緣關係還有很多描述。比如男主和父親吵成那個樣子,最後由於小文的牽頭以及兩個人之間確實有著生養關係,所以兩人才能重歸於好,父親也終於開始認同了男主。當然我覺得這段處理得還不錯,包括男主的父親承諾,只要小文喊他“爺爺”他就願意幫這個忙。這都能體現出老人對血緣以及傳承的重視。

  說回片名,《人生大事》。在影片開頭就通過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試作為了一個矛盾點。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試爭取機會,同樣也是大事。對矛盾的集中點,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裡陪母親的遺體,還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試。當然最後選擇的是陪孩子考試。這彷彿表現了在我們心裡,對下一代的感情總要比對上一代更厚。

  囉裡囉嗦寫了很多,彷彿想用分析的刀將這部電影解剖開來一樣。但是我想,電影是應該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鳴。這種分析只是一種看後的思考罷了。在影院時,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悲歡離合。

  電影的整體敘事過程中還有兩單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實都可以討論一下。一個是家中的小孩由於心衰去世,而父母總是忙於事業,在孩子住進病房之前沒有進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後追悔莫及。另一個是老人由於獲得了拆遷款,家裡一直在鬧,於是乎決定自己將拆遷款花光,為自己辦活人的葬禮。兩者都表現出了當下的一些矛盾。還有在收養小文後,幼兒園老師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說再忙也應該過來抽時間陪孩子。

  前兩個小故事就不展開了,表現得還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後一個陪孩子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展開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經去過農民工子女比較多的幼兒園當志願者。

  我們當然承認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父母們並不一定有那個能力、經歷、時間來陪伴孩子。這個真的是,很複雜的一個矛盾。誰都希望能陪孩子長大,但是有的時候生活真的很殘忍。就像留守兒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條件得不到保證。這些問題不是說說就能解決的。

  大概就是這樣吧。電影是好電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這部電影啟發來的,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還應當去尋求共鳴,這才是對它的尊重。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1

  《人生大事》監製是導演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滾蛋吧,腫瘤君》的韓延。在採訪中韓延就說:“我創作題材很簡單,生老病死。”而本片導演是劉江江,2008 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畢業後在河北廣電工作 . 給電視臺拍欄目劇《村裡這點事》,做了十一年。(作為石家莊人的蛋殼君上學時很少看電視節目,所以對這個欄目劇沒有看過,對導演並不熟悉)。2017 年時節目停播,導演重做職業規劃,殺向了電影圈。2019 年平遙電影節的陌陌 · 平遙創投中他自編自導的專案以華北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後更名為《人生大事》)入圍。有了十多年生活劇的積累,加上韓延的監製對人物情感的把控,作為導演劉江江初次大熒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畫的角色形象也顯得十分生動。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殯葬儀式,把生死輕鬆化的電影。對成人與孩子對死亡的不同視角、不同理解做了現實和浪漫的處理,從意識上減少了談論死亡的恐懼和拒絕。影片劇情融入各種家庭矛盾、複雜親情關係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強了莫三妹與父親、朋友、小文之間的戲劇衝突,有笑點有淚點,朱一龍和楊恩又之間的幾場情感戲,笑點和淚點有鋪墊和爆發點,精準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引發共鳴反饋。因此對這部電影情節的理解沒有人群限制,哪個年齡層次都會找到笑點和淚點。地域風俗與方言的差距雖與大多數人生活有些距離感,但人物性格的兩極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儘管影片有種放大矛盾,強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讓莫三妹與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禮體驗真情可貴,前女友物件的死讓兩人關係和解,“死而復生”的轉折和“失而復得”的不捨無不讓人笑中帶淚,引發思考。雖然影片劇情圍繞“死後”發展,但處處都在尋找如何更好活著的答案,畢竟人生大事不止於死,活著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親情的困擾、有情感的不捨,有生活的壓抑,面對這些年疫情防控隔離所見所聞的生死離別的無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緒的適時釋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釋懷。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2

  《人生大事》,拍得真不錯,我二十歲時特別喜歡看大英雄國仇家恨比較宏觀的故事,到了三十歲,有了一些人生經歷和體驗後,我更加喜歡看小人物小故事,那些細節和平凡角落看似平凡的故事。

  三哥是種星星的人,這是一部溫馨的電影,劇情很緊湊,人物個性也很鮮明。臺詞也都很精簡和戳人心,每一句臺詞的存在都是為了豐滿這部戲的情感。

  最讓我動容的是,奶奶微信裡的叮嚀聲,因為再也聽不到了,意味著永遠的離去。還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淚崩了,孩子的情緒已經爆發了,她不再是一個沒爸沒媽的孩子了,世上有個人很關心她。

  人,生來孤獨,來是一個人,走是一個人,出生結婚是喜劇,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劇,所以把上天堂的旁邊放一家婚慶公司,包括裡面結婚的場景,都是為了戲劇衝突,表現人生的悲歡。其實,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時的'失落,但是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生死之外無大事。

  這個故事圍繞著“父女”情為主要敘述線,一邊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電影開頭的兩個鏡頭就刻畫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別是一桌的藥物和牆上哪吒的年畫。

  另一邊是為了愛情去坐牢,釋放後還被綠的廢柴中年,父子之間、男女之間、甚至和鄰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後卻是一個“表裡不一”的善良人,這樣的戲劇怎麼能讓人不動容,為了收養一個不相關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謂的事業,為了曾經的舊愛出手整理情敵的遺容。表面的剛硬和內心的柔軟,觸動了每個觀眾最深處的內心。

  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這部電影很治癒,讓我想起來類似的幾部電影,《七號房的禮物》、《海蒂和爺爺》、《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值得!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3

  有人說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其實我覺得不是。中國人只是不會輕易談死,並不是忌諱死亡,而是更敬畏生命。再遠的歷史我不太清楚,但我們的爺爺輩兒還有戰爭、饑荒的記憶,那時候的很多人都不是幸福的死去的,更多的可能是被迫、被害。所以他們會認為生本來就得之不易,不積極向前看就是浪費了生命,談論死亡更是對生的不尊重。

  《人生大事》這部片子講述了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在刑滿釋放不久後的一次出殯中,遇到了孤兒武小文(楊恩又飾),小文的出現,意外地改變了他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

  故事的主人公“三哥”,大名“莫三妹”(朱一龍飾),是一名刑滿釋放人員,他爸爸、大姐稱呼他為三姑娘。

  他爸爸不喜歡他覺得他不好好對待「人間天堂」,他鄰居覺得他常常接觸死人比較晦氣,他女朋友還給他戴了綠帽子......他應該也認為自己太衰了。

  所以他給我的感覺是“沒安全感、沒出息、沒自信”,還有一些空虛,好像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活著。但又有一些不服輸,平時偽裝得兇兇的,像一個不成熟的小男孩。

  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雖然外面讓人稱他“三哥”,但其實內裡還是“莫三妹”,他需要爸爸的誇讚,需要朋友的支援,也需要一個值得他努力拼命的人。

  遇見小文之後,三哥的眼睛裡慢慢開始有了光,對於殯葬也更加敬重了。

  電影裡打動我的兩個片段:

  第一個是小文在小女孩的骨灰盒上畫畫。

  對於小女孩的父母來說,骨灰盒上的星星能夠帶給女兒一些溫暖。短時間內接受自己的寶貝已經不在了這件事是非常難的,他們埋怨自己平時只顧工作,沒有好好陪伴女兒,這可能也是對現在忙碌工作的爸爸媽媽們的警醒吧。讓我感覺死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放不下的生人。

  第二個是三哥整理老六的遺容。

  老六是三哥的情敵,但他看不得曾經的愛人痛苦,也多虧了小文給他勇氣所以答應了找老爺子幫忙。做完這件事之後,他看到了家屬們得到了一些慰藉,從這裡開始,三哥才算真正的成長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來了小時候鄰村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因為被車壓到去世了,當時聽村裡人說女孩也是看不出樣子了,她的媽媽找人為她用洋娃娃做了漂亮的樣子才下葬的。小時候只覺得她的媽媽好愛她,現在想想,這件事無論是對生者的意義更重要。

  對了,最打動我的還有老爺子的這句話:

  “人生好像一本書,每個人都會翻到最後一頁,人生除死,無大事”。

  最後

  還活著,那些都是小事,都可以解決。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4

  去電影院的路上,老爸問我:“今晚看啥電影?”我答:“人生大事。”再問:“啥子是人生大事?”我答:“生和死。”這是我第一次帶爸媽看電影,看了一部殯葬題材的影片,相信他們也是印象深刻。雖然影片圍繞冷門的殯葬行業展開,但卻並不讓人感到陰冷和恐懼,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

  首先談談《人生大事》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倒黴殯葬師大叔和一個可憐孤兒的故事。詳細點說,就是時運不濟的殯葬師男主(莫三妹,人稱三哥)拉走了女主(小文)剛去世的外婆,小文從此為找外婆纏上了三哥,之後發生了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情,這個過程中有歡笑、有痛苦、有憤怒、有成長,也有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久而久之,痞裡痞氣的三哥對小文開始莫名地心疼和愛護,並收養了她。透過撫養這個可愛的小姑娘,三哥的人生也出現新契機。男女主雙向救贖,影片笑點和淚點齊發。溫暖的電影、溫暖的情景、溫暖的家人。

  接下來談談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三哥的父親去世了,為了完成父親最後的囑託——為他辦一場特別的葬禮,三哥將父親的骨灰製作成了煙花,在夜空中綻放,讓“挫骨揚灰”變成了“生如夏花之絢爛”。然而,煙花再美也只不過是一瞬間,像極了人的一生,從出生到長大,到成家立業,再到老去直至死亡,大部分人窮極一生都在奔波勞碌,到頭來發現人生恰如一場煙火,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也不曾留下。所以,人啊,既然是哭著來的,一定要笑著走過這一程。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情節是影片的一開始,小文的外婆去世了,三哥為她整理遺容並帶她去火化。此後,小文一直追著三哥問:“我外婆呢?”忍無可忍的三哥向小文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告訴她外婆被燒成煙飛到空中去了,變成了天上的星星。所以在小文眼中,死亡就成了裝到大盒子被燒成煙,然後煙又變成了天上的星星,可以一直陪伴大家。在小文的認知中,人死後變成了星星,殯葬師成了“種星星的人”,死亡好像也變得溫暖了起來。

  影片還有很多不錯的情節,為了孩子倉促送走老人、為了事業遺憾送走幼女、為了錢送走自己等等,真實、搞笑又發人深省,是一部值得和長輩一起觀看的好影片。

  “人生就像一本書,你翻到最後一頁才知道,有的人是句號,有的人是省略號。人生,除死,無大事。”當下,我們要做的,是珍惜身邊人。當懷念故人時,抬頭看看天上,只要你相信,他們就在那裡陪著我們。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5

  最近新上映的《人生大事》獲得一致好評,在朋友的推薦下,昨天下班便奔向影院一睹為快了。

  這是我第一次看殯葬題材的電影。或是覺得自己正值青春年少,死亡離自己還比較遙遠;或是覺得自己閱歷不夠多,生死這類相對比較有人生高度的電影,自己一個人也看不明白,便很少主動去接觸觀看。但是看了之後,打破了我對這個電影原有的看法。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朱一龍飾演的殯葬師莫三妹在刑滿釋放不久後的一次出殯中,遇到了楊恩又飾演的孤兒武小文。在三妹和小文後面的接觸相處中,兩人之間經歷了很多事情,慢慢地產生了別樣的感情,小文的出現,也意外地改變了莫三妹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

  本以為這類電影在看的過程中會比較壓抑和悲傷,結果完全沒有。前期比較輕快歡樂,先從莫三妹的出場上看:剃了個寸頭、鬍子拉碴、身穿花襯衫大褲衩、腳踩拖鞋、脖子上還戴著個粗鏈子,一口武漢方言並時不時說個粗話,儼然一副混混模樣,很有喜感,也給我們一種反差,感覺和傳統印象中嚴肅莊重的殯葬師形象不符。

  電影后面部分就挺打動人,我以前自詡“菠蘿頭”,但還是忍不住哭得稀里嘩啦的,嗚嗚嗚,怎麼就給整破防了呀!

  第一次哭,是半夜小文獨自起來,坐在外面看著夜空中的星星,然後在兒童手錶裡翻播著外婆給她發的語音,聽完一段又一段,那時候小小的她還不明白外婆已經永遠地離開了她。

  第二次哭,是小文過生日,三哥四處找人幫她把手錶裡面的資料修復好,再縫製在玩偶裡面送給小文,或許小文已經忘了外婆的模樣,但是能讓她聽聽外婆的聲音,有個牽掛也好。

  第三次哭,小文的親生母親來找回小文,面對小文的離開,同時又收到父親離世的訊息,三哥一個人躺在床上,悲痛不已。

  電影整體的情感真實且感人,並不是強行煽情讓你哭。除了對生與死的思索,更多對劇中人物父子情、父女情、婆孫情、母女情等親情的刻畫,用簡簡單單又真實的故事打動人。現在還記得小文在學校對三哥職業的稱呼是“種星星的人”。這大概是我見過對於殯葬行業工作者最溫柔的稱呼了吧,小孩子是真的很美好呀!

  有人說:這是一部講述死亡的電影,卻滿眼都是活著的珍貴。不由得感慨,我們都要好好珍惜眼前人,給身邊的親人愛人友人多些陪伴與關懷,人生就這一趟,當然要活得溫暖而又熱烈!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6

  這是一部什麼片子呢?喪葬、親情、家庭教育、死亡教育等等。感覺導演或者編劇想糅合的東西太多了。看的時候嗚哈嗚哈嗚哈,看完了好像除了那幾句金句,並沒有太多記憶點。

  整體看下來就是《入殮師》糅合進了其他一些喜劇、衝突元素,反而模糊了主題。如果單純對喪葬主題感興趣,建議看《入殮師》就好。

  看到最後,始終沒等到趙照的《人生大事》同名主題曲,電影確實沒有歌曲立意深刻,如果真的採用,感覺反而會有些違和。《送別》和《小星星》跟劇情契合度更高。

  有兩處感覺轉折的有點生硬。一處是小文外婆的舞伴願意花巨資生前辦皇帝式的喪禮,雖然後文有交代,還是覺得有點為了驚世駭俗而驚世駭俗。另外一處是小文生母突然出現及其驚世駭俗的經歷讓人錯愕。

  另外,莫三妹與父親之間的隔閡和矛盾這個坑始終沒有正面填補。小文、父親病床上交代二哥去世緣由和信件,都有側面推動,但是導演始終沒有正面去處理這種疏離感。

  電影反覆強調人生除了死亡無大事,可是人生就是由許許多多小事組成的呀。正是這些日常小事構成了我們的人生。所以把每一天都過好,真正活過的人是不會怕死的。就像孔老夫子講的:

  “未知生,焉知死?”

  看電影《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00字 篇17

  最近一直打算帶伊伊去看《侏羅紀世界3》的,然而看過的朋友一致差評,於是帶她去看了口碑不錯的《人生大事》。不很地道的武漢話很接武漢的地氣,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我看得頗受感動。看完電影,我問她,電影好看嗎?她說,好看。我又問她,你流淚了沒有啊?她說,沒有。我便戛然而止。我在想,她之所以覺得好看,是因為不打不相識的這對異姓父女的結緣充滿了戲劇性,有趣而溫暖。

  而我之所以喜歡這部影片,在於它娓娓的道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所謂的人生大事是要找一件值得用心的事情去做。用心去做的事情,大到英雄們的拯救地球,小到芸芸眾生的七情六慾。只要你用心的去做,活著就有所附麗,就有所方向,就有所堅強。一旦有了附麗、方向和堅強,什麼樣的艱難困苦,什麼樣的崎嶇險阻,都不能阻攔人們戰勝之的勇毅,而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也因之呈現。

  朱一龍飾演的“三丫頭”“三哥”人生並不順遂,童年更是充滿憋屈,沒有感受到父愛,對老頭子充滿怨氣。然而,他始終是善良的人,這份善良來之於對死亡的同情,對生命的認知。“人死了後會變成星星,在天上看著你”,這句臺詞似乎並不僅是對小文的安慰,更是他自己真心的認為。所以他不願給他死去的二哥磕頭,他也不忍心扔棄可憐的小文。“敬神如神在,敬鬼如鬼在”從事殯葬行業的他們認真的做著這承受了不少白眼的職業,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大事。當老父親猝然離世後,三丫頭才真正理解了他,當他把父親的骨灰打向天空,化成絢爛的煙火時,煙火震撼了所有人都眼眸,煙火中,他逝去的老父親應當滿心安慰的看著這個他一直疼在心裡的兒子。語言是蒼白的,這特別的儀式傳遞著父子倆在心靈上的和解認同。

  人生大事,也是死亡。影片從小文外婆的離去開始,在三丫頭的父親離去時走向結束。其實後面的大團圓結局我倒覺得畫蛇添足。人生大事又絕不是死亡,它是外婆對小文的千叮嚀萬囑咐,它是三丫頭老父親給他留下的遺言厚望,是嚴厲和“不近人情”背後的眷眷的心。人生大事,是有愛的溫暖,也有愛的嚴厲。當我們用愛和溫暖擁抱人生時,生活就會向我們緩緩的展開鋪滿鮮花的路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