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今年最懂女生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2016今年最懂女生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由周冬雨、馬思純主演的安妮寶貝同名電影《七月與安生》,於28日在各大影片網站上線,繼上映期間爆棚的好口碑後,在網上再次掀起了口碑高潮。辨識度極高的周冬雨,靈動演繹了李安生,網友感嘆道“周冬雨是為大銀幕而生”。
2016今年最懂女生的電影《七月與安生》一:
在我的觀影史上,最好的電影都是西方的,後來韓國的一些電影不錯,越來越好看,但自從我1988年從美國留學歸來,對中國電影的印象卻是:還沒有到能夠看的程度。
回顧中國電影的歷史,小時候看過些描寫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的電影,比如《小兵張嘎》之類的(我們小學的一位長著娃娃臉的小女生還被選中在電影裡出演一個群眾演員——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電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個樣板戲,全世界電影史上沒有見過的奇觀是:為了一個電影的評價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開會定奪(以大慶王進喜為原型的《創業》)。你能想象美國總統副總統開會定奪一部好萊塢電影能不能上映嗎?那個時候大家完全沒有電影可看難道不是必然的嗎?
改革開放之後我去了美國,回來後看到中國有電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傳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國際電影節得獎了。我把近年來的獲獎電影分成兩類,一類是浪漫主義的,一類是現實主義的,前一類如張藝謀的電影;後一類如賈樟柯的電影。這些電影不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經達到了電影藝術的巔峰。然而,不客氣地說,屬於商業電影範疇的各種型別片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像郭敬明韓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專業導演做的,只能說是蹣跚學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錦華,問她對《小時代》的評價,她老實不客氣地對我說:你別跟我提這個,那根本就不是電影)。所以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型別片還沒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來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劇片,票房動輒過億的都是這類,中國觀眾對於宣傳教育片的反彈以一種誇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除了喜劇片,嚴肅一點的全都無法接受,沒人看。記得《萬箭穿心》上映前,營銷忽發奇想,想讓文化人來幫助宣傳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後想句宣傳詞。我看後覺得非常好,想的宣傳詞是:這是曹禺《雷雨》之後最好的一個悲劇。沒想到被他們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傳語中出現“悲劇”二字,票房就完全沒指望了。難道中國的觀眾已經完全受不了任何嚴肅和沉重的話題了?
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嚴肅主題的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在艱難地發展著,我們看到比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繪了一個普通的人際關係,一個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過《七月與安生》之後,我欣慰地感到:中國的寫實主義電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準了,而且已經相當好看了。影片描寫的是兩個女孩的友情,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以及後面發生的一系列衝突,悲歡離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驗著她們的友情,她們的友情命運如何?是中斷還是延續?最終是個什麼結局?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帶著這個懸念,從頭到尾,不能釋懷。一個劇,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這部電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節讓人覺得合理、合適、合乎人物關係的邏輯。就像沈從文有一次所說的,寫小說的秘訣就在於“合適”,這是最見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國的電影觀眾除了被宣傳受教育和無厘頭搞笑之外,也會慢慢成熟起來,而成熟起來的觀眾需要思考,需要感動,不僅需要被逗笑,還需要跟著劇情流淚,需要能夠在自己的人生中引起共鳴的作品。就像那些得獎影片可以被分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類一樣,型別片中也有這樣兩類:在那些懸疑片、喜劇片中,其中的情節都是人一生也不會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從來不會在現實中遇到的人,這就是浪漫主義的電影。而我相信,人們絕對需要現實主義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經歷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人,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我看來,《七月與安生》就是這樣一部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影片。
所以我想在這裡報告大家一個好訊息:中國的電影真的能看了。
2016今年最懂女生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二:
七月與安生,在她們的13歲那年,因一隻小松鼠結下深厚的友誼,從此她們的人生就有了彼此的影子。
七月安靜、文雅,是天下父母眼中的乖乖女,是一個在父母臂彎下幸福成長為父母眼中的孩子,在大人的眼中,她讀大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一切都是這麼的井然有序;而安生性格與七月迥異,從小就沒有父母在身邊,她不知道女孩子發育了要穿戴文胸、也沒有到一家人其熱融融地圍在一桌子吃飯的溫情,而且在七月面子總是顯得有些自卑,是七月讓她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也是七月讓她不再孤單。
初中畢業後,是她們人生軌道的分叉路,七月上了高中,安生上了職業中專,七月在高中戀上了家明,讓安生備受“冷落”,畢業後的安生愛上了吉他手,泡吧、和一群遊手好閒的人混在一起,而七月按部就班,考上了大學。最後到七月大學畢業,兩人在餐廳一起吃飯,七月讓安生隨便點,還點了最貴的龍蝦,在安生面前的每句話都顯露了她的優越,這讓安生很不自在,終於安生爆發了,她為了得到一瓶免費的紅酒,當著一群陌生的朋友對著一瓶紅酒一飲而盡,似乎想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不愉快都發洩出來,之後說著自己以前的種種心酸。不同的生活環境真是會造就不同的人吧,原本兩個單純可愛的小女孩,如今卻大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對之前在一起生活學習的美好回憶吧。
兩人因為家明相撕,到最後,安生把家明讓給七月,而七月選擇讓家明逃婚。之後安生和七月又重歸與好,而此時的友誼似乎比以前更深厚了,好的友誼,不管經歷了多少的風雨,只會讓這份友誼更真實、更深厚!
我為這部影片打9分!
2016今年最懂女生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三:
《七月與安生》並不是一部可以隨便就分到青春片或者愛情片範疇內的電影,不是隻要有校園成長就一定是說青春,不是有三角戀就一定重點在愛情,本片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它沒有刻意迴避相似電影的橋段,卻能在這些橋段中找到一些更深層次的感悟,不是橋段不狗血了,而是創作者不再用以往同類型電影狹隘的眼光來處理這些橋段了。
本片是曾志偉兒子曾國祥的第三部長片作品,對比而言,之前的《戀人絮語》和《最後一夜》都只是新導演的個人習作,難登大雅之堂,而曾國祥這一次卻是有了十足的進步,並且在導演功力上顯出了自己老道的地方。在各種香港電影裡面跑跑龍套,演演男N號的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導演方面的才華,這真的讓人為他感到高興,又一個值得關注的香港導演崛起了。
曾國祥對於視聽語言的把握讓整部電影充滿了生命力和感染力,這年頭看到一部真正具有靈魂的華語電影,真的太不容易了。
《七月與安生》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對好閨蜜近20年的分分合合,因為一個男孩,因為生活方式以及人生態度,她們之間爆發的一次次矛盾以及不管怎麼撕裂依然彼此依偎的友情。
但是,小爺非常堅定地認為,本片深層講述的,不僅僅是愛情、友誼、成長,而是人生、命運以及世界上每一個矛盾的自己。
這不是一部僅僅拍攝給女性觀眾看的電影,而是一個能夠觸及到每一個人內心的電影。
七月,一個學生時代品學兼優的乖寶寶,過著父母安排好的生活,享受著看得見未來的愛情,如果沒有那些變故,她可能會平凡的結婚生子,平凡地工作升值,平凡地死去,生命中唯一的一抹生命力可能就是自己的好閨蜜安生。
安生,一個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放浪不羈,志在四方,她是一個和七月完全不同的存在,一隻哪裡風大就往哪裡飛的.小鳥。她的人生在那些變故之前,只有勇氣和自由,她享受的前方無法預知的生活,但是自己有一個唯一避風港,那就是七月。
就是因為七月和安生這兩個姑娘如此的不同,才讓她們產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因為,其實她們不過都是偽裝者,看似享受自己現在的狀態,卻又不由地嚮往著對方的生活。
其實,影片從頭到尾最最核心的是兩個設定,第一,就是人生的互換,不知不覺中讓七月和安生兩個人的人生軌跡發生180度的變化,第二,就是過去和小說的兩個時空,以網路小說《七月與安生》為回憶的觸發點,卻又讓小說部分產生了一個新的故事維度。正是這兩個核心的設定造成了影片的數次反轉,虛實之間,愛恨之間,使得整部電影的層次特別豐富,情感的感染力不斷遞進達到頂點。
其實,小爺不想說太多的劇透和影片宣傳呈現的東西,在我看來,本片中的七月和安生其實是一個人,一個人的兩面,一面如火,一面如水,不光光是對於每一個女人,對於每一個男生也是一樣。
七月象徵著安定與平穩,安生象徵著冒險和未知,這是人生的兩條截然不同的路,我們人生的遺憾在於我們可能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路,而七月與安生幸運的是她們可以彼此交換自己的故事甚至換位體驗,一個自己活出了兩段人生,讓彼此成為自己最後的港灣。
七月和安生就是一對矛盾體,在人生的每一個節點,相愛相殺,相離相聚,所有的歡笑與苦痛塑造出下一個階段的自己,每一段經歷都可能改變自己的軌跡。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想過自己的人生能否如同小說一樣精彩吧,不過,因為我們猶豫,我們慫,我們選擇了世俗,最後,人生中總是會有各種遺憾。
我知道,
即使我們再放肆,
也不一定能夠成為安生,
不一定能環遊世界,
不一定可以四海為家
但是,
如果,
僅僅是如果而已,
當我面臨選擇的時候,
我依然有放肆的衝動,
我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白活。
——致每一個活在安生心中的七月以及活在七月心中的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