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電影觀後感(通用10篇)

《孔子》電影觀後感(通用10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1

  《孔子》這部影片講述了孔子從年輕到衰老的故事,說明了他的大志與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為。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而孔子後來從宋國移居到魯國。那是正是宋朝,人們信奉周公的仁與禮,孔子也將仁禮視為約束自己的兩個條件。那時的孔子從一介蔗民到被魯君識中才華提為相國,可是他卻被其他同僚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離開魯國。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願老師一個人走,便跟隨孔子。被逐以後,孔子和眾弟子周遊列國,傳經授禮。可是,這種日子並不好過,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很多危險。衛國請孔子的弟子:子路去衛國當大將軍,抵擋外來侵略者。子路為了保護小小的衛軍,被敵人殺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後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聽說後,雖然十分悲痛,可是卻說他是君子。終於,魯國大司徒醒悟,請孔子回國。途中,馬車正在過冰河時,冰面突然裂開,使孔子的弟子顏回和載有孔子書籍的馬車掉入河中,顏回有自救的本領,完全可以馬上上岸,可是他卻一個猛子紮下去,盡力把書籍打撈上岸,就這樣,顏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覆上下,體力終於支撐不住,被凍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撈上岸,孔子緊緊地抱了他八個小時,要知道,顏回是他最心愛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復生,弟子把他拉開。經過了十幾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將近七十歲的時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魯國。他時刻不忘顏回提醒他的那句話:您知道您為什麼被逐嗎?是因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別人身上。孔子一邊撫摸著《春秋》,一遍自言自語:人們敬仰我,是因為它,人們誤解我,也是因為它。說罷,他把這部書交給侍僕,命燒掉。

  孔子文采奕奕,說話出口成章,面對敵人的威脅仍從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車,嚇退了齊國的500乘兵馬。孔子語言條理順暢,說的話大都被世人謹記,如在影片中出現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等。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揚天下。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然人體會到深受教育,人們能在悲觀或樂觀的場景中得到知識。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2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裡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裡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

  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麼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

  面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於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著理想進發。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3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透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透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4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於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透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5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名家選講》課中,我們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較深的瞭解。接著,我們又觀看了商業電影《孔子》,我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產生了許多感想。其中,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屹立了數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信念,儘管他被愚民們誤解和嘲諷,他被權貴們妒忌和排擠,他被君王們猜忌和放逐……在電影《孔子》裡,在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這幾個最具有戲劇性的被進行過改編的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可以聽到,他對魯定公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公山狃對他的拉攏而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與齊國會盟時對齊景公說的“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魯君的勸說“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對南子說自己的信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這些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平時日常的言論、行為和思想。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學生、歷代儒家的倡導與發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刻,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因此,孔子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裡,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在並將長期建立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和進行誠信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需要我們從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現代化、網路化的社會里,我們及其後代們仍舊需要仁,需要義,需要禮,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禮儀廉恥……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以後的日子裡,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悲劇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獨的。我們知道,人是渴望能夠被別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都說明知音難覓,被別人理解是很難的。更何況孔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其理想之高遠,境界之宏大,更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別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獨,說:“莫我知也夫!”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與!”這裡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沒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誰?這是何等的孤獨。在影片《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為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他,可見,孔子的知己是多麼的稀少啊!以致於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喪予”!從南子的話語當中,我們清楚地瞭解到,“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就更進一步地說明,孔子要找到一個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的人難啊!這也註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並且,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是沒有中斷的。在電影《孔子》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還是難尋知己的。孔子給後世的是一個仁者形象,心胸曠達。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極為孤獨的人。可見,在當時的社會里,千里馬是有的,但缺少伯樂;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悲劇形象。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裡,我們更需要伯樂,需要知己,不然,我們同樣會註定生活在孤獨的自我圈圈裡。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統治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和滿足其奢侈私慾,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徵暴斂,社會極為動盪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立”。由於現實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則它們之間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這樣,他的“理想國”在當時戰亂紛爭不已,各國都謀求強權的社會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現實是那樣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樣高遠,而他又始終堅持理想,不願向現實低頭,因此他到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處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卻又壯志未酬這便是孔子政治悲劇的主旋律。就例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為種種陰謀阻撓而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迷戀於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魯君反過來勸說孔子:“你應該學學寡人,裝點呆,賣點傻。你的師尊老子不是說過嘛:無為,方能無不為。”從這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都幾乎沉溺於利益、權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聖人反而會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同樣地,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再讓我們身邊社會上的聖人再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了。

  當然,商業電影《孔子》給我帶來的感想還有很多,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於孔子及其儒學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探討、學習和倡導發展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孔子會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同時,我們也應該吸取由於當時社會的侷限性給孔子帶來悲劇的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6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裡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裡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裡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裡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裡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7

  一個懶散的下午,一部經典的電影,一位傳奇老者,半世顛沛,看盡世間疾苦,半世官場,體驗勾心鬥角,一生一世,堅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愛人的聖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這便是人們對他的理解。

  我們只知他被人們推上儒聖的高度,卻未知其所經歷的艱辛苦難,我們只知他滿身仁義道德,卻未知其所思所想。我們只從古書中瞭解到他所做的偉大的事蹟,卻忘記了即便再偉大他也只是個人,有七情六慾,有所思亦有所想。我們只知其偉大,未知所付出的艱辛。

  他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在他贏得一些功績後,不曾驕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師,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使得我們深思。

  最為諷刺的,便是他遊歷各國時,向路人詢問渡口方向,路人們卻只是反問道“他不是無所不知的聖人嗎?怎麼連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過他也是個人?

  最讓我敬佩與迷惑的是他周遊衛國時,衛國國君給予他極大的支援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種豐厚的條件,他都全部拒絕,並選擇離開了衛國。我敬佩他的所作所為,卻疑惑為何不接收極大的利益,選擇了帶著眾弟子們遊歷受苦。

  最覺得他做法有誤的,是他放下一切,周遊各國,弟子們跟隨他受苦,他考慮過弟子們的想法,關心過他們的安全,但卻未能帶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過於他教出的弟子,當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說要等他回來接回夫子,可最後卻做了把夫子逼出魯國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後再見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動的是他為了一個家奴,不惜與勢力極大的家族對抗,為了救回顏回,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顏回的身體,雖然只是改編,但足以見得,哪怕聖人也有人類最基礎的情感。

  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他還是那個孔夫子,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已無人記得,但他帶給我們的,卻無法忘記。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8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裡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裡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著:“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儘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這裡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9

  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處處不得志,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他飽嘗憂患遭受了太多非議和世人的誤解,也承擔了太多責任,但精神從未磨滅……這位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這一生處處碰壁,歷經滄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擁有,不斷昇華。

  開篇時,他用巧妙的語言和他的機智將漆思弓救下,運用計謀與他國抗衡,展現出他的智慧和過人的本領。卻也因此受害,從此開始周遊列國。孔子依舊堅持以禮治國的信念。他十分執著。

  在雨中離開,歷經風霜雨露,卻又仰天大笑。顏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隨令他感動不已;在列國間傳播思想卻也天不隨人意;弟子不斷離開選擇從政,顏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幾年的漂泊之旅,顛沛流離,嚐遍人情冷暖,事態世態,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從始至終,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念,這令我感觸頗深。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支撐著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從未放棄。我們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對於信念搖晃不已,經受不住磨難,沒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個人都應不忘初心。

  “告訴我,我做錯了什麼?”

  “您錯就錯在過於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魯君系身上。”

  “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麼就應當改變自己的內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終於回到故土魯國。他鬚髮皆白,當他跪在故國國門前吶喊:“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終於回來了。”我聽到了,那是來自顫抖的靈魂內心的呼喊。這聲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致力於整理文獻、從事教育。他這一生揹負太多,坎坷磨難無一不施加,縱使遭受世人誤解唾棄,依舊初心不改。他希望透過教化影響人們。他是偉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電影觀後感 篇10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