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觀後感

岡仁波齊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岡仁波齊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岡仁波齊觀後感1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於得以成行。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菸,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著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雲彷彿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說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後,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佈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聖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著布宮,或繞著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聖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聖。老人逝去便逝去,咱們繼續朝聖。導演並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麼神聖,多麼牛逼。它就在那裡,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為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後,終於決定去珠峰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為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後,到達珠峰大本營,並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說下,又陪著他玩狼人殺,他終於被遊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於真善美埋藏於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於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於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聖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並沒有講述什麼故事,如果老朝聖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迴圈,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後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彷彿有所得。片子的最後老朝聖者死去後,年輕一輩的朝聖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著地。但又彷彿老人的死並沒有帶給他們什麼觸動。故事最後朝聖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後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聖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

  命運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會凡塵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內心不必受到諸多煎熬。命運不好的`人如我,生而為人,必被俗事煩惱,便下決心斬斷三千情絲,卻也無法避免輪迴苦道。只好心懷善念,一心向佛。

岡仁波齊觀後感2

  去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彷彿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唸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儘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複”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複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裡的這些重複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優秀的影片裡被闡釋為“救贖”;但弔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裡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唸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重新整理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岡仁波齊觀後感3

  何謂信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

  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核心,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

  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岡仁波齊峰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藏語意為神靈之山。

  神山神秘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眾多的奇峰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多種教派共同奉岡仁波齊峰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沿著固定的轉山路線,徒步行走約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憑著心中的信念,征服一個個陡坡,一座座險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裡,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後,才算功德圓滿。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

  信仰是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氣凜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在灑脫,是粉身粹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視死如歸,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迫切,還是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的堅定。信仰之於人,人人有異,各個不同,信仰在心底開花,在靈魂昇華,給予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給予人們明燈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