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精選46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精選46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

  據瞭解,“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授課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課。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天宮一號”進行授課,向我們青少年講述了失重環境中的物體運動和液體表面的張力情況。

  失重是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在失重的環境下,人可以隨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看,這是王亞平在向我們演示單擺運動。只見她把小球向後拉了一小段,然後鬆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往復擺動,而是神奇地飄浮了起來。王亞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點,再鬆手,小球還是沒有做往復擺動。這是因為小球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覆力。

  這時,王亞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而且一直在轉,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樣。再換個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圓周運動。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只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繞著擺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卻不行。

  王亞平又從飲水袋中擠出了一個小水滴,這小水滴就像一個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她還把一個金屬的圓環伸進水袋裡,製成了一個水膜,並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點一點地變厚,形成了一個水球。王亞平姐姐還向水球中注射了兩個氣泡。

  等把氣泡抽出來後,又把紅色的液體注入了水球中,紅色的液體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擴散開來了。水球也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水球,像一個紅色的水晶球。

  這就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太空授課時的情景。這次授課共用了40多分鐘呢。我認為這樣的課特別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的時候,同學們個個都很專注認真,沒有一個說話的。有的託著下巴,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也來不及擦。

  透過這節課,我萌生了一個理想: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艙裡隨意地飄來飄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實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科學的無限魅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說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於宏觀上發射和執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溫度表、幹吃麵、尿不溼、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透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

  這天下午,我們看了一場關於航天教育的直播,印象深刻。直播開始,先是幾個學生提出了問題。都是以“如果帶某件東西去太空,它會不會怎樣”來問的。我們班的每個同學也各想了一個問題,其中我的問題是“如果帶水到太空裡,它會變成什麼形態”。帶著疑問,我們繼續看直播。

  現在鏡頭在地面課堂,先是介紹了待會要在太空做的實驗:水膜張力實驗和泡騰片實驗,我比較期待泡騰片實驗。然後介紹了神舟一號返回艙和天和核心艙,最後介紹並演示了組合體形成過程,非常形象、有趣。

  鏡頭轉到“天宮課堂”,航天員帶我們“參觀”了天和核心艙。先是運動區,航天員看上去“胖胖的”,是因為太空這個環境,血液會往上流,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和心血管功能下降。為了身體健康,宇航員會穿上企鵝服,用跑步機和腳踏車鍛鍊手腳。再是廚房區,太空的廚房功能也很齊全,還能吃到冷藏的新鮮蘋果。然後是實驗區,宇航員在這裡做實驗,還給我們看了在失重條件下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尤其是心肌細胞,一閃一閃地,很神奇。

  現在是我最感興趣的環節:做實驗。水膜張力實驗開始,在太空裡是失重的,所以水膜比較牢固,還可以加上很多水,形成一個大水球。透過觀察,我發現水球裡呈現的是倒像,還有些扭曲。在水球中注入氣泡,水球裡會有一正一反兩像。另一個是泡騰片實驗,在剛才的水球裡注入藍色顏料,放入泡騰片。漸漸地,水球中出現了很多氣泡。聽亞平老師說,這個藍水球就代表我們的地球。

  我還知道了許多有趣的知識。比如在太空站看到的太空是黑色的,一天可以看到十六次日出等。

  “我是01,我已出艙,感覺良好。”“我是02,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我是03,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聽著直播裡的這些話,我也想用直播裡的一句話結尾,“我們看你們出艙,感覺良好!”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

  在地球的上方看著屬於中國自己的太空站,在茫茫宇宙中,神舟十三號又是如此的耀眼。今天我們就透過電視直播的方式,隨著宇航員們去太空旅行。

  在下午後兩節的閱讀課中,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我學到很多,也瞭解到了很多。

  太空倉並不是特別大,但裡面的裝置很齊全,有跑步機,有廚房,廚房裡還有冰箱,微波爐,還有工作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王亞平老師也帶我們一一參觀了一番他們的太空艙,讓我們感到太空艙是那麼的神奇。

  太空上因為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實驗。最有意思的是成雙像,一個倒立的像,還有一個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夠漂浮起來,那麼就能夠輕易做成一個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讓它變成一個水球,用針管將水球中的氣泡吸出,等水球中再無水泡後,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個大氣泡。這時你將會驚奇的發現,在剛剛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氣泡,成了一個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雖然在物理上學過關於像的問題,但還真沒見過這種奇妙的現象。

  在太空竟然連轉身都與地球上的轉身不同,在地球上我們能輕鬆自如的轉身,但在太空上卻不能,當你在太空上轉身時,上體和下體轉的方向一點也不同,轉身時身體是擰到一塊的,根本就轉不了身,但如果一隻胳膊打圈再轉的話,就很容易轉過去。

  我們不僅觀看了有趣的實驗室,還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識,就如宇航員的衣服是怎麼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僅能看小說,還能看電視,聽音樂等等,根本不用擔心會太無聊。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由我們來建立,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認真學習,長大後和他們一樣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讓祖國像太空中那顆最閃耀的星一樣,永遠閃耀著光芒。讓我們向宇航員致敬!向祖國致敬!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5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為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秘。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6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透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麼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7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8

  今天的午自修,我們看了宇航員阿姨叔叔給我們上的天宮課堂。上課的內容是那麼神奇,時時刻刻吸引著我的眼球,讓我始終沉浸在好奇之中,它使我探索到了一個我完全不知道的嶄新的世界……

  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要數雙球實驗了。只見阿姨從袋子裡取出了一片水膜,就像一張透明的塑膠膜。我想:這太不可思議了,水不是液體嗎?怎麼變成水膜了呢?她將水膜放到一個支架上,支架由一根細鐵柱與把柄組成的,再將支架放在了桌子上。又拿來了一袋再生水,將水袋的水擠入了水膜中。我想:水不會流下嗎?這不可能呀?就在我這樣想誰,水球出現在了我的眼簾,出現在了螢幕上,這好神奇呀!隨後,她又將一支針管插入水球中,在裡面弄個小氣泡。

  我這是弄不明白,就在這時阿姨給我們解釋了水球的原理。原來在太空站中,水失重了,水的表面的擴張力大大增加了,就形成了水球,當你站在水球后時,同學們會看見一個正面的阿姨,一個反面的阿姨。這使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我想:在太空中與在地面果真不一樣。

  乒乓球試驗也引人入勝。阿姨將水瓶中倒一些水,將乒乓球放了下去,再用管子一壓,乒乓球沒有反上回來。我想:浮力難道消失了嗎?怎麼乒乓球沒浮上來呢?這使我大吃一驚呀!在中國的各地同學做了一模一樣的試驗,乒乓球浮了起來,這叫作對比實驗,事實證明太空中乒乓球的浮力幾乎消失了。

  其次喜歡的是旋轉實驗。在太空中葉叔叔想要旋轉,他嘗試了游泳式,甩手式,普通式等等,最終甩手式成功了,還有將手伸直與收攏的,伸直時旋轉速度慢,收攏時旋轉速度快一些。這跟地面上旋轉完全不一樣啊!太神奇了!我想。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讓我收穫多多,知道了許多在太空中的特殊現象,也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知識。科學,充滿著神秘,等著我們去探索。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9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0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網際網路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透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1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螢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示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絡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15:40開始,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2

  12月9日下午,三位中國空間站的宇航員給我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太空科普課,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激動地守在教室的一體機前,目不轉睛地盯著大螢幕。終於,螢幕裡傳來了來自太空的聲音,期盼已久的太空授課開始了。王亞平老師先給我們參觀了空間家園:有睡眠區、衛生區、活動區以及工作區。我以前在書上了解到太空處於失重的環境,猜想宇航員在太空睡覺應該有睡袋吧。哈哈,果不其然,真的有睡袋哩!空間站裡有一個小廚房:配備冷藏箱、微波爐等。新鮮的食物可以放在冰箱裡保鮮,宇航員想吃時即可拿出來享用。太空艙裡還有通訊裝置,這樣就可以實現天地對話啦!

  精彩紛呈的太空實驗真是令我大開眼界。王亞平老師取出了一滴水,可是這滴水並沒有往下滴,而是在空中飄浮了起來,感覺在變魔術一般。這是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乒乓球放在水中不會浮起來也是這個原因。她告訴我們:太空的失重環境會影響宇航員的心血管系統,使血液濃稠度增加。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他們會穿上一種特製的衣服——企鵝服。另外,為了適應太空的環境,他們平時還要做多種形式的鍛鍊呢!

  葉光富老師給我們展示了細胞學實驗。我看到心肌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閃閃發光,非常神奇、漂亮。太空轉身可不像地面上那麼容易:人體上半身左轉,下半身卻會向後轉,真是太奇妙了!隨後王亞平老師展示了水膜實驗,只見她小心翼翼地將自己和女兒一起做的花放入水膜中,花朵在晶瑩剔透的水膜中緩緩綻放,好美啊!最精彩的要屬水球實驗了。你瞧,王老師用一個簡單的圓環就做成了一個水球,她用注射器往裡面注入了藍色顏料,水球慢慢變成了一個“藍球”,宛如我們的地球模型。接著她又往水球裡放了一顆泡騰片,水球裡很快出現了許許多多小氣泡,水球“沸騰”啦!

  天宮課堂結束了,我還意猶未盡。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3

  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課上,宇航員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多實驗,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太空裡轉身。

  轉身?大家一定覺得這很簡單吧,想怎麼轉就怎麼轉。在太空裡可就沒那麼簡單了。一轉,你有可能飛;再轉,可你使出了吃奶的勁,卻發現自己的身體紋絲不動。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轉身呢?那就讓我們看看,宇航員是怎麼挑戰這個艱鉅的任務的。

  第一種方法是用游泳的方法挑戰轉身。只見男宇航員葉老師一離開位置就飛了起來,在太空艙裡飛來飛去,完全沒有了方向感,更別說什麼可以挑戰成功,能找到方向感就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是我,怕早就嚇得哇哇大叫來吧,你想,身體不受大腦控制的飛來飛去,下不來,又站不穩。

  第二種方法是用嘴巴吹一口氣。嘴巴吹氣身體就會轉彎?這不是說夢話吧!不過,現實就是這樣神奇,只見葉老師一吹氣,身體真的轉了起來。可是,這個動作可堅持不了多久。如果吹的時間太長,身體就有可能會缺氧,所以男宇航員吹了一會兒就停了下來,連連叫道:“不行了!不行了!”第二次挑戰又失敗了。我不可思議地看著影片,心想:“轉身都那麼難,太空生活真不容易啊!”

  第三個方法開始了。這一次女宇航員讓男老師把雙手側平舉,然後舉起一隻手,用力甩動。身體就轉動起來了。但是,如果把雙手放胸前的時候,身體就會轉得更快,像一個拼命旋轉的小陀螺。可轉的時間長了就會頭暈,所以也沒有轉很長時間給我們表演。我覺的那一定很刺激,不亞於玩過山車的感覺,還可以看周邊場景那才叫一個好玩。

  第四個是和地面上一樣的動作一樣的方法,在太空展示的時候身體想要向左但手卻向右,反之相反,轉了好幾次可還是不行,剛要下來卻還飛了起來,不知是沒站穩還是一下子轉不下來了。這一個場面差一點把我給笑死了。

  第五個方法也是女宇航員想出來的。她一隻手在那轉轉了過去,女宇航員要他換一隻手再來試試,也轉了過去,終於挑戰成功了。

  這一次“天宮課堂”真的讓我大開眼見。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4

  12月9日,被稱作最硬核直播課堂的“天宮課堂”開課啦!這是讓同學們從不同緯度感受祖國強大、樹立中國夢的好機會。上海市市八初級中學千帆中隊的孩子們懷著期待與夢想觀看了“天宮課堂”。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首次進行太空授課。3名航天員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向青少年演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水膜張力實驗等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們的驚呼聲、掌聲不絕於耳。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時,比如往水球裡放入泡騰片,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學生都屏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水晶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水球中的氣泡翻滾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航天員演示的奇妙物理現象在無數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顆有關“星辰大海”的種子。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循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太空出差的頻率更快、時間更長,無不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遊蒼穹、“羲和”追日……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大片。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樣難得的“天宮課堂”,對學生來說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學課。這次授課活動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5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衛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著,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裡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說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6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裡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髮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週,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歎,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麼連線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樑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7

  今天下午,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一號的直播影片。以前在新聞中看到過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短暫的片段講解,今天親眼目睹這當時的情景,真的很激動。

  影片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航天員們做的小實驗。其中有乒乓球實驗,先準備一杯水和一個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裡,球自然就會浮起來,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裡,再用木棍壓一下這個球,他就會沉到水底。還有一個水膜實驗,首先用一個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的時候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隻水管插進水球裡,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開。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卻毫髮未傷,真的很奇蹟。但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它讓我們瞭解到失重的環境裡,物體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理。

  透過這一次的觀看影片,激發了我對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這個神秘詭異的太空,想去研究這個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興趣,讓我充滿了對太空的幻想。所以作為初中生的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的去學習,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許我們還會在那裡代代繁衍下去,開啟不一樣的生活。太空生活讓我充滿了無線憧憬,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實驗空間站讓我們去探索。

  也是透過這堂課,我瞭解到我國的航天技術,我為之而感到驕傲。也要向航天員們的不怕吃苦,做事認真、紮實,永不放棄的精神學習,讓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祖國做一份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8

  中午吃完飯回來,陳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影片,影片的擺設非常奇特。到處都是把手,裡面還站著三個人。

  咦?這是什麼?我懷著疑惑的心理繼續往下看,才知道原來這是天空課堂。是三個人在太空中的生活,今天這堂課是給我們講科學知識有多有趣。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乒乓球可以在杯子裝停留,並且不動。亞平老師讓正在看直播的同學在玻璃杯中到一半的水,然後把乒乓球放進水中,把浮起來的乒乓球用手指往下按,再鬆手。乒乓球全都扶起來了。於是亞萍老師也在杯子裡倒水,固定住之後,就用棍子把乒乓球往下壓,再一鬆手,發現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上也不下,不會像在地球上乒乓球一樣浮在水面,而是留在了杯子中央不上也不下,不動了。我頓時驚訝萬分:乒乓球怎麼不上來了呢?難道牛頓說的地心引力失效了?但是當聽完亞萍老師的話以後,我就不這麼驚訝了。原來太空中是沒有地心引力的,所以乒乓球才不會浮上來,我點了點頭,心想:原來是這樣啊!

  看完這個科學小實驗之後,後面也有一個小實驗吸引了我的眼球。放大鏡還能這樣做?在太空中,水是不能在正常杯子裡的,所以他們喝的是純淨水,並且裝在袋子裡,還插了一根吸管。亞平老師用手擠出來了一點水,水成了一個個小水珠,不會掉落在地上,非常神奇。接下來,還有更讓我覺得新奇的東西。只見她拿了一個圈,放入水中做出了一個水鏡,從水鏡的對面看裡面的東西,是放大並且倒著的。亞平老師說這是凹透鏡的原理。兩面都是水,還是橢圓形狀的,就形成了放大鏡。

  等看完了天空課堂的第一堂課,我不禁感慨道:“原來科學還能這麼有趣啊!"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19

  2021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託舉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時隔1個月,天和核心艙又迎來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出差半年。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天宮課堂”第一課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職業自信。航天員王亞平曾寫給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陸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和無數個夜不能寐的堅持,成為了今天我們在太空的底氣!”航天之路雖然遍佈荊棘與淚水,航天人的夢想與信念卻一直堅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堅守和付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天宮課堂”背後是航天強國的科技自信。從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到實現我國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幾十年來,我國航天人同舟共濟、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天宮課堂”背後是大國的擔當自信。一切離不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和14億中國人民的關心支援。中國人來到太空的背後,是一個國家數十年的付出與堅持,更是一個民族跨越千年的苦盡甘來、厚積薄發。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0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十二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1

  太空生活趣事多,航天員在太空中要生活六個月,也許你認為在太空中生活一定是快樂的,一定是艱難的。下面就來看一下三位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太空中都是怎樣生活的吧!

  一提到生活,我就有疑問了,我們在地球上睡覺和在太空中有什麼區別?因為太空中沒有了引力航天員們睡覺要在睡袋裡。有意思吧!

  吃飯大家並不陌生,在太空中的水和飯都失去了引力會飄在空中,航天員可以在空中吃飯,太好玩了!

  我喜歡宇宙,喜歡太空,祝航天員們早點歸來,平平安安、身體健康,我們都期盼你們的歸來!上了這一課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理想,將來報效祖國,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奮鬥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2

  今天下午,我們全體同學上了一節特殊的課,授課地點在空間站,授課教師是航天員,一節生動有趣的“天宮課堂”開始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在軌介紹,展示了他們在中國空間站中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葉老師的空中轉圈表演,我瞭解到了很多關於失重的知識。“天宮課堂”,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國科技的發達,同時,也激發了我探索太空奧秘的興趣。唯有現在好好學習、奮發圖強,日後才能展翅飛翔,飛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3

  今天我們全班一起觀看了航天直播課,幾位宇航員叔叔和阿姨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的科學課。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細節大公開,太空行走、特別的航天服、失重環境下的細胞觀察……

  樁樁件件都讓我感到大開眼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各種表現:失去了重力的約束,水在太空中會變成一個個小水珠。更神奇的是,沒有重力的情況下,浮力也就消失了!如同魔術般,水在宇航員叔叔的手中,乖乖地變成了水膜,厚水膜,甚至一個水晶球,真是讓人嘖嘖稱奇!觀看了這堂直播課,我感受到太空的魔力,科技的魅力,更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投身祖國的建設!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4

  “天宮課堂”太精彩了!航天員叔叔阿姨給我們介紹了太空家園:睡眠區、運動區、生活區,功能齊全,應有盡有。

  行走、轉身這些簡單的動作在太空中居然這麼“艱難”,真想親身體驗一下。叔叔阿姨還給我們做了許多實驗,雖然我現在還有些看不懂,但是覺得特別神奇!

  現在的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以後也去探索太空奧秘!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5

  我們學校週五的下午組織我們上了一節妙趣橫生的網課——天宮課堂。我上過學而思網課、EF網課,還有疫情我們在家學習時上的空中課堂等,而天宮課堂是我上過距離最遠的網課了。

  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和王亞平擔任老師,做了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和水膜實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泡騰片實驗。

  首先王亞平老師把水擠到一個像放大鏡但沒有鏡片的物體中後,中間出現了一個水球,然後她把顏料擠到水球裡,水球立刻變成了藍色,就像一個藍色水晶球。之後宇航員將半個泡騰片緩緩放到水球裡,水球裡漸漸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氣泡,隨著水球裡的氣泡越來越多,水球也變得越來越大,王亞平老師說:“這就像我們生活的地球”。

  天宮課堂結束前,航天員老師們熱情的給同學們送來祝福。翟志剛說:“太空科技,奧秘無窮未來屬於你們。”葉光富說:“天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希望同學們張開夢想的風帆,向無盡的宇宙遠航。”王亞平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此次天宮課堂第一課激發了我對宇宙空間的嚮往。我想這是祖國的偉大,科技的進步,我們的幸福。我們要讓航天精神,科學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我期待著下一次天宮課堂開課。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6

  今天,我們在家統一線上觀看了天宮課堂的第二課,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老師給我們同學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精彩特別的太空科普課。

  這次課堂主要分為5個實驗以及空間科學設施介紹與展示,這些實驗看似通俗簡單,實際蘊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識,如失重環境下水錶面的張力作用,透過旋轉把密度不同的水和油分層等等,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最後一個小實驗——太空拋物實驗,頂流冰墩墩也驚喜現身,在實驗中冰墩墩被丟擲後竟然做直線運動,在兩位老師的手中飄來飄去。這個實驗的原理是我們最近剛學到的牛頓第一定律,而且獨一無二的實驗現象是隻有在太空這種微重力環境之下才能看到的。這次珍貴特別的知識展覽讓我驚喜萬分,也收穫滿滿

  同時,我也明白了許多學習上的道理,在提問過程中,有一名同學十分誠懇地問老師們:“我以後能當航天員嗎?”“當然”。“太空教師”王亞平上一次的天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為我們講課,“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望過去,原本遙不可及,神秘深邃的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中國的一個個飛天夢正在實現,身為青少年的我們應當向航天員們學習,走好每一個腳印,去迎接未來星辰大海的征程。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7

  看到三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航天員竟然在空間站為我們授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不足百年的時光。中國這隻東方雄雞已然屹立於世界之巔,從一窮二白到現在的科技強國,這是多少代中國人奮力拼搏的結果。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的成功,為中國的航天英雄們點贊。

  看著三位航天員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各種知識,那些只有在太空才有的神奇場景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別是那個“冰雪實驗”讓我歎為觀止。王亞平阿姨用吸管緩緩擠出一個水球,水球就這樣慢慢地脫離水袋,因為重力的緣故,水球就這樣漂浮著,接著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只見茅根一觸碰這個水球,水球竟然變成了冰球。後來經過王亞平阿姨的解釋,我才明白,這是過飽和乙酸鈉液體球迅速結晶變成固體,雖然外觀像“冰球”,其實是有熱度的“熱球”。這些神奇的實驗激發了我探索知識宇宙的強烈興趣。

  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所有青少年。謝謝宇航員們為我們帶來的精彩一課,謝謝大自然和宇宙饋贈的一切,當然最要感謝的當然是我們強大的祖國。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8

  今天盼望著,期待著,《天宮課堂》第二課終於要和我們見面了。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本次授課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

  我們學校全校學生線上收看了“天宮授課”特別節目,叔叔阿姨們用太空講課的方式,傳授了我們很多的科學知識,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原來遙不可及的太空能變得觸手可及!書中的那些太空奧秘的知識在航天員叔叔阿姨的操作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證明!若不是親眼所見,我們無法想象科技原來是那麼神奇的一個東西!瞧,在太空授課中,航天員向大家介紹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最後,現場還進行了學生提問的天地交流環節。

  這次太空授課真是令我大開眼界,看了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學世界真是太神奇了。科學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改變著我的世界觀,因為科學的力量,我們走進了太空,這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的授課,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學的力量。同學們歡呼著,大叫著,直呼不可思議!此時此刻,我下定決心,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去學習,學習更多的知識,去探索更多的奧秘!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29

  在3月23日,我在電視上觀看了天宮課堂的第二課,三位宇航員身在太空空間站,化身老師給我們傳授科學知識;製作科學實驗;分享空間站的實驗櫃。我對宇航員做的”冰球”實驗特別感興趣——將小蘇打和白醋攪拌,會形成過飽和溶液,只要用少量三水合醋酸鈉晶體觸碰他,就可以讓他析出結晶,形成“冰”,但這種“冰”是熱的。我對這個結果十分疑惑——為什麼冰會是熱的?過飽和溶液又是什麼?為什麼過飽和溶液經過外界的刺激可以析出結晶?而水卻不行?

  經過我搜索資料,思考後,我解開了心中的疑惑。過飽和溶液是指一定溫度、壓力下,當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已超過該溫度、壓力下溶質的溶解度,而溶質仍未析出的溶液。這種溶液不像水,他十分不穩,在經過外界刺激就能形成結晶,這種結晶雖然像雪,卻不是雪,所以是熱的。

  在實驗探索之餘,我不禁感到了祖國的強大,雖然我們祖國對航天事業的研究起步晚了些,但是,我堅信,中國一定會大器晚成,成為航天事業的引領者!正如主持人所說,“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0

  “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在廣闊無邊的宇宙中,存藏著無數的奧秘……

  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空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帶領著我們探索宇宙,在這次“天空課堂”中,我們跟隨著航天員參觀了他們的航艙。空間十分低矮,四周擺放了許多的器材,就連床鋪也沒有太大的空間,王亞平的床頭還貼滿了一張張與女兒站在一起的照片。看著他們一個個繪聲繪色地為我們講述著知識,我不禁鼻子一酸,這幾位航天員一定都非常想念家人,但是他們為了能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舍小家為大家,飛向宇宙,去攀登航天科技的高峰!

  而在航天員做的實驗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冰雪實驗,只見王亞平老師拿出了過飽和醋酸鈉溶液滴在空中,立刻變成了一個頑皮的小球,接著王亞平老師又拿出樂沾滿結晶核的毛根輕輕碰了碰水球,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只見小水球慢慢變成了晶球,這讓我驚歎不已,原來這是因為乙酸鈉溶液在溫度高的水中溶解度非常高,很容易形成過飽和溶液,在這種溶液中,只要有一點結晶核顆粒,就能放出熱量,變成“熱球”。

  這幾年來,我國的科技正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汽車導航、掃碼支付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生活,努力克服困難,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為祖國出一份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1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給我們開啟了奇妙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淵,也給中國的載入航天事業提供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攝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入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

  在地球上做課程中的實驗會有什麼現象呢?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感興趣的同學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把水和油加入到一個透明容器中,嘗試分離水和油;讓一滴水夾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兩隻手指慢慢分離,觀察透過這種方法形成液橋的最大長度,並思考為什麼會產生液橋。同學們撰寫了自己的實驗報告,並錄製講解影片,將課程學習激發出來的興趣和思考付諸於實驗探索,這體現出對科學的崇尚,也激勵著學生不斷進步。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課程雖短,但餘韻悠長。“天宮課堂”激發著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把熱愛科學、追尋夢想、探索未知的種子撒向更多好奇的心靈。同時,這場生動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充盈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揚追夢逐夢的萬丈豪情,讓航天夢、科學夢代代傳承。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2

  今天我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的天宮課堂,從中我獲取了許多知識。我知道了1992年,我國確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第一步“上的去,回的來”,第二部“出的去,對的上”第三步“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中國能取得如此,宏偉的航天成就離不開幾代航天員的艱苦奮鬥。

  接下來,主持人老師為我們講了幾個重要的知識點,首先,失重,的重力並沒有消失,接著老師,透過一個小實驗解釋了完全失重現象。接下來,老師又告訴我們地球引力提供了空間圓圈運動的向心力。最激動人心的時候到了,航空站的幾位老師親自為我們介紹了幾個實驗。首先是太空“冰雪”實驗,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形成液體球,結晶和顆粒打破液體穩定狀態,迅速結晶,而液體球結晶外觀像“冰球”實為“熱球”。第二個實驗是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膠板連線起來。第三個實驗告訴我們,在空間站水和油並沒有自然分層。迅速旋轉小瓶時,水油在離心作用下實現分層。接下來是天地互動環節。讓我印象最深的問題就是第一位網友提出的在空間站裡流眼淚是怎樣的?回答是在,空間站內無法自然流淚,而是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或者在眼角停留。

  此次活動對我的感受是,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利於國家的人。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3

  昨天,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課堂”,在我眼前,掀開了空間站的神秘面紗,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做了很多實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沸騰水球”,在失重的情況下,水滴慢慢積累成一個透明水球,水球漂浮在空中,往裡滴入藍色顏料,透明水球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晶球,再往裡加入泡騰片,頓時,“水晶球”裡就綻開一朵朵絢麗的“煙花”,看的我目瞪口呆。透過這次實驗,我感受到太空無窮的奧秘。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4

  今天可真幸運,我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了充滿奧秘的《天宮課堂》。叔叔阿姨們用太空講課的方式,傳授了我們很多的科學知識,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原來遙不可及的太空能變得觸手可及!書中的那些太空奧秘的知識在航天員叔叔阿姨的操作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證明!若不是親眼所見,我們無法想象科技原來是那麼神奇的一個東西!瞧,在地面會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可是當它來到了太空中,只要輕輕一碰,就乖乖地沉在水底!

  同學們歡呼著,大叫著,直呼不可思議!此時此刻,我下定決心,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努力去學習,學習更多的知識,去探索更多的奧秘!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5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天宮課堂”活動在12月10日下午面向全球進行直播。我也準時的觀看了太空實驗,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王亞平老師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易透的水球。

  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裡,那不用說,水球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簡直是一個奇蹟!我也好想去太空啊!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6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和葉光富老師。這一課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實驗,有冰墩墩太空拋物實驗,有溫熱的冰球實驗,有拉不斷的液橋實驗,還有分不開的水和油實驗。

  透過這次的天宮課堂,我體會到了科學的神奇與魔力,雖然其中的科學奧秘我還不太懂,但是科學的種子已經深深埋入我的心裡。今後我一定好好學習,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向我們國家的航天工作者致敬!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7

  廣袤無垠的太空、神奇的空間站和裝置、和藹可親的航天員老師、奧妙無窮的實驗現象……當我再次見到三位身著深藍企鵝服的航天員老師那面帶笑容的面龐時,不禁激動萬分。空間站裡的漂浮身影妙不可言;多式多樣的太空實驗裝置令人歎為觀止;妙趣橫生的太空實驗,更令我驚歎科學的奇妙無窮。我的心中燃起了對航天員無限的崇敬。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夠走向星辰,征服大海,揭開一層層迷霧面紗……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8

  “天宮課堂”為我打開了一扇航空技術的視窗,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太空的奧秘與神奇。在太空拋物實驗中,航空員丟擲一個“冰墩墩”,它並沒有像在地面上一樣掉落,而是沿原有方向勻速前進,在感嘆不可思議的同時,更加堅定了我努力學習的決心,少年強則國強,等到將來的某一天我也可以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39

  宇航員王老師展示的“液橋實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兩塊液橋板上滴2個水珠,再將它們粘合在一起,緩慢拉開,在水的表面張力作用下,兩塊板的中間彷彿架起了一座水橋。但是在地面重力的作用下,水的表面張力顯得微不足道,我們就看不到這樣的實驗現象。不過我用另一個小實驗讓水的表面張力“現了原形”:在一個盛滿水的玻璃杯裡不斷放入回形針,我大概放了80個,可以看到水面圓鼓鼓的但是水卻沒有溢位來,彷彿有一個神秘的力量拉住了水分子,這個神秘的力量就是水的表面張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0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徵。今天是我第二次坐在“天宮課堂”裡,觀看三位“英雄”為我們展示有趣的4個太空實驗。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真是太神奇了,因為他們的身體處於失重狀態,就像小魚兒似地到處遊走。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天花板上。而今天的實驗更吸引我,分別是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和太空拋物實驗,長大了我也要遨遊太空,帶著爸爸媽媽去無盡的世界探索。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1

  作為一名家長,我始終認為科創教育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也是未來的趨勢。培養孩子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是實現創想的成就感。科普書籍雖然豐富,但也只是紙上談兵,對於孩子來說,在這個年齡他腦子裡有創想,然後這個創想能落實,這也是對他的一種自信心的提升,是十分有意義的。同時鍛鍊孩子在實踐中反覆試錯,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2

  透過”天宮課堂”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原來宇宙飛船90分鐘就能繞地球飛行一圈,一天要繞地球飛行16圈。還了解到”科學實驗櫃”的神奇作用。等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名航天員,為偉大的祖國做貢獻。

  家長:透過”天宮課堂”進行科普教育活動,不僅可以讓青少年走進航天,而且可以幫助青少年瞭解航天,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3

  此次的“天宮”課程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小時,卻使我們收穫了很多知識,大家都意猶未盡。三位宇航員老師為我們做了很多實驗,他們繪聲繪色的講解,使我們對相關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液橋”和“離心力”兩個實驗,讓我們感受到了宇宙的奇妙。後來,他們又講解了空間站儀器裝置的各種知識,從中我們體會到了祖國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4

  盼望著,盼望著,《天空課堂》第二講終於與我們見面了,節目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觀看時,不禁感慨“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壯麗追求。神舟飛船再啟航,刺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永攀高峰、拼搏進取的精神品格!”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5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面向全球進行直播,王亞平再次變身“王老師”為孩子們進行太空實驗。

  其實,在國內外進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實驗中,孩子們不僅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青少年參與太空實驗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5種。

  一是參加專業的研究實驗。科學家進行太空實驗時讓一些學生負責其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二是為學生設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學生在有關人員的指導下自己提出實驗課題進行實驗設計和實施,收集實驗資料、分析實驗結果,最後寫出實驗報告。

  三是參加載人航天工程活動。一些是為了航天工程任務的需要,讓學生參加硬體或軟體的研製;另一些是學生創意大賽中的獲獎專案在載人航天器上進行實驗。

  四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實驗。學生們在教室完成模擬太空相應條件的實驗,或者進行空間站上專業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的實驗,目的是透過對比地面實驗和太空實驗的結果,讓學生們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五是教育性示範活動。航天員在太空進行簡單有趣的太空實驗,並將它拍攝下來,做成影片教材,提供給學生,以便進行航天教育。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 篇46

  今天下午,我看了新一期的《天宮課堂》。這一次的課堂又一次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這次的《天宮課堂》第二課,主要是在三位航天員老師的帶領下,瞭解在地球上和太空中的科學知識和差別以及空間站內的神奇器械。

  這次的的課堂又給我增添了許多新知識,比如:萬有引力,“冰雪實驗”等。這些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沒有接觸過,一切都是那麼神奇。讓像我這樣對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青少年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這些知識。

  除了神奇的科學知識,我還看到了空間站上一些稀奇的器械。比如懸浮實驗臺、無容器實驗櫃等。通過了解得知,空間站上的實驗器械都是有利於科學家們在醫學、化學事業上作貢獻的。並且,這些器械的發明也是科研工作者們的結晶。

  能夠做到這樣,讓航天事業和醫學事業取得重大成就,說明我們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富強,越來越偉大。

  “巾幗鬚眉共築航天夢,吃苦攻關同示強國心!”正如這句話所說的,從1992年我國確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到現在,我們已經在航天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你是否為今天的中國而驕傲呢?

  這次的課堂讓我領悟到科技進步之快,讓我也想加入這龐大的隊伍中去,緊跟科技的步伐,追隨夢想的腳步前進。作為一名中國人,我驕傲!

  這次的《天宮課堂》第二課,我學到了很多,瞭解到了很多。希望我們的中國更加富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