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精選6篇)
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精選6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1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感動世界!
隱姓埋名,報國心皎潔的于敏;捨己為人,為霞尚滿天的朱敏才夫婦;率先垂範,量與江海寬的趙久富;無私奉獻,涓滴見滄海的“炎黃”;含辛茹苦,愛子心無盡的陶豔波......他們都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他是一個風風光光的外交官,她是他的妻子一個小學教師;但是,他們還有一個職業——貧困地區支教教師。放棄了退休後城市的優越生活,他們來到了條件艱苦海拔1300的山區。以前那些安逸的生活似乎從沒出現過,他們住進了與學校廁所“一面之隔”的房子。不管條件怎樣艱苦,他們都用全身心的精力去面對,這從孩子們那一句句話語就足以能感受得到。10年了,為了孩子們他的腿腳不靈活了,她的眼睛也模糊了,他們不捨得看病;他們的衣服破了,就將就著穿,更不捨得買!可是,就是這10年他們一共給學校捐款350萬元!......
她每次回北京都是為了山區的孩子們,自己的兒女也需要父母的愛呀!可是為了大山孩子們自己的孩子她沒有過問一次。她總是匆匆來,匆匆走的時候她都恨不得把保險單給自己的女兒。這難道不是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捨己為人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嗎???
他叫朱敏才,她叫孫麗娜。這些平凡的名字造就了一個個不平凡的的人;而這些不平凡的人卻造就了一起起“感動中國”的偉大事蹟!!!
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2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不是傑出者才善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
高原反應有多可怕?我沒經歷過,也不知道。但當我知曉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鍾揚教授如此頻繁地前往青藏高原的原野,去採集了四萬多棵種子,為我國的植物基因庫添上了輝煌的一筆時,我的腦海中便浮現出這幅圖畫:鍾揚教授不斷用一張信用卡,買中國基因庫擴充套件包”、中國分子進化擴充套件包”與中國植物學博士”這些商品。那張信用卡上沒有卡號,只有身體健康係數與精神強度係數”這些字。
鍾揚教授說: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死神好像對他不斷用生命貸款不耐煩了似的,開玩笑一般用一場車禍奪去了他的生命,讓他的年齡永遠定格在了53歲。我想,這對他自己來說,雖有遺憾與傷感,但他高尚的學者的靈魂,一定還在純潔神聖的青藏高原的某處,繼續研究。或許在尋找新種子,或許在祈禱騰格里(長生天)再誕下更多學子。
看了鍾揚教授的事蹟後,我想到了自己。若我只有一個月的生命時間,前一週我定要馬不停蹄地去看我想看的世界奇觀;後三週我定要發憤學習化學我最鍾愛的學科與我的人生方向。若有可能,我也想為祖國獻一份綿薄之力。不為什麼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只為證明我真實地、火一般地存在過。然後倒數第二天,我須和親友們好好團聚;最後一天,我只求在寧靜的湖畔度過,無人打擾,最好還能釣釣魚,然後面帶微笑地平靜地睡去。
現在我想我對泰戈爾說的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有一個一知半解了。這正是我從鍾揚教授身上得到的最大啟發。
然後,我還意識到時間是有多麼珍貴,因而我決定要成為一個懂得自主學習的人,從被學習牽著鼻子走,變成我甩著鞭子喝罵著騎著學習走錯,是跑!
我很清楚,鍾揚教授並沒有逝去,他只是化作了一顆種子一顆熱愛科研與渴望孕育出無數學子的種子,在祖國的藍天上久久地飄蕩。我也懂得了他的精神,我也要做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3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於家庭來說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願。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發現周圍出現了越來越多發育障礙的特殊孩子,其中最嚴重的要數自閉症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快樂成長,家長更是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社會壓力和生活煎熬。那種煎熬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孤獨症,後來才知道孤獨症國際通用說法叫自閉症。
兒童孤獨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目前還找不出準確的發病原因,沒有相應的治療藥物和有效手段,前景比較暗淡。我的心情隨之也黯淡起來。我能給孤獨症孩子和孤獨症家庭做點什麼呢?於是,寫了一首歌。歌寫好了給誰呢?這時,吉林通化的劉叢鳳來了。她就是一個做孤獨症的專門家,為了做孤獨症她幾乎傾家蕩產,在所不惜,是這個地區做孤獨症的第一人。也因此我認識了我國做孤獨症的第一人——田惠萍。
田惠萍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曾在四川外語學院和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任教。期間,她被公派到德國留學兩年。1993年3月創辦中國第一家服務於孤獨症兒童的公益性組織—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任所長至今。曾榮獲中國國際交流學會及中國青少年基金會頒發的“展望獎”,曾被美國《讀者文摘》(亞洲版)評為“今日英雄”。
她還是中國“心盟”網路組織的發起者,作為全國最早的孤獨症兒童康復先驅機構的創辦人。
有報道說:20多年前,當4歲的兒子被確診患上孤獨症時,田惠萍幾近崩潰。這種病在現實生活中早已存在,直到1943年,美國精神病醫生凱納才提出這一概念並確定下來。由於兒子是中國第一批被診斷為孤獨症的患者,田惠萍也是十分茫然,連她自己也是第一次聽說。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孩子無法再跟正常人一樣去上幼兒園,更不可能達到學齡後去讀小學了。“不僅是孩子,作為母親,我也將跟孤獨症長期共處了。”
1993年,田惠萍從重慶來到北京。當時她只有一個信念,要辦一所學校,要把像兒子一樣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邊。幾個月後,中國第一家服務於孤獨症兒童的公益性專業機構——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她估計,孤獨症在中國兒童中的發病率為萬分之八到九。而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估算,我國有10萬精神殘疾兒童,其中絕大多數為孤獨症兒童。而包括成年人在內的孤獨症患者,國內達數百萬之多。
孤獨症發病原因至今不明,因此醫學上並沒有有效地治療方法。透過專業性訓練有些症狀可以明顯改善,但疾病將伴隨絕大多數孤獨症患者一生。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建立了為孤獨症兒童及家庭提供社會服務NGO。由於缺乏政策性支援,很多NGO面臨著巨大挑戰,主要是經濟壓力和技術壓力。後者突出表現在怎樣提供以專業技術為基礎的優質服務,如何培訓教師等方面。
2005年,在德國米索爾基金會的資助下,透過一系列行業培訓活動,由星星雨發起成立了“心盟”孤獨症網路。田惠萍說,心盟的使命就是透過資源整合、行業建設和權益倡導提高成員的服務能力。目前,其成員近60家,遍佈全國各地。兩年來,已組織過11次能力建設培訓,6次教師培訓,組團赴德國訪問1次,資助4家機構完成戰略規劃。
田惠萍是個理想主義者,正是患病的兒子讓她的生活發生了完全有意義的轉變,“走向了一條更有價值的路。”現在,田惠萍的孩子每週一到週五在一家成人智障專業機構接受訓練,“雖然他還是一個典型的孤獨症患者,但生活得很好。”
2009年,通化的冬天格外寒冷。田惠萍突然來到了通化。她要為通化市的孤獨症孩子和孤獨症家庭、孤獨症工作者盡心出力。那些天,她和她的夥伴吳良生,冒著風雪,一場一場地報告,一地一地地輔導,匠心獨運,苦口婆心,誨人不倦,精誠所至,讓通化人很感動。
作為當地孤獨症愛心協會的名譽會長我有機會和她有了較多的接觸。論起來,她稍稍大我一點,但看起來她更顯年輕一些。她是一個一見面就能給人十分深刻印象的人,是一個聽著十分駭人但一接觸就能融洽相處的人,是一個有經歷能夠看輕一切的人,是一個不知天命,不知疲倦,不畏艱險的人,是一個啥都想知道、都想嘗試的人。它特別的愛說能說。在我主持的座談會,她自己就能說上幾小時。
那些天,她在通化電臺逗留的時間最長,參加通化電臺組織的媒體座談會,做客安琪的《百姓說事》直播間,接受通化電臺名牌欄目王燕的《百姓訪談》。我們之間的交談廣泛而有成效。她對通化的文化歷史饒有興趣,她對通化的風土人情,情有獨鍾,因而深得通化人的喜愛。
臨別我給她總結了六個“不”,這就是——不辭辛苦、不避風寒、不知疲倦、不恥下問、不辱使命、不畏艱險。
六個“不”遠遠概括不了她做人做事的風格、風範,但通化做孤獨症的朋友都願意記住這六個“不”,因為這是田惠萍在通化的一個寫照,也是我和田姐友情的一個見證。
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4
有人說平凡襯托偉大,但不如說是平凡孕育了偉大。不平凡的2020,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讓我們由心的感動。2020年感動中國中每一個人物都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內心,而最讓我感動的是萬佐成夫婦。
誰能想到在一家腫瘤醫院的旁邊,只一牆之隔竟會有一家“抗癌廚房”,在廚房裡做飯的又不是什麼大廚,而是病人家屬。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很早以前在醫院旁擺攤賣油條,每當他們收攤回家時總有病人家屬請求用他們的餘火做些飯菜給病人吃,夫婦倆從未拒絕。甚至,在收到越來越多的求助後他們買了十幾套廚具專門放在小巷裡開了一家“抗癌廚房”。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夫婦倆從未想過從中盈利,他們定了一塊錢的價才勉強收支平衡。
夫婦兩人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就讓病人吃的好點,讓家屬少些遺憾。”
他們似乎完全為了初心忘了自己。為了病人他們不去旅遊不去休假甚至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連年也過不了。但他們的內心仍然是快樂的,他們開導過的教導過的人都感謝他們,牆上有一排排的電話號碼,他們都想邀請老人去家裡做客,小小的巷子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溫暖,令無數人為之感動。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這兩位六旬老人無私的愛與善。
夫婦兩人,如此平凡又如此偉大,他們的善他們的愛足已感動中國感動人心。
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5
上週五,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有誓言保護敦煌的樊錦詩,有堅持不懈、勇於出擊的中國女排,還有守護未來孩子們的安全的糖丸爺爺顧方舟其中,黃文秀的事例最令我動容。
優秀共產黨員黃文秀,用她的生命詮釋了初心與責任。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黃文秀從她來到廣西樂業縣百坭村那一刻,就發出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錚錚誓言。她不等不靠,踐行著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的理念,用腳丈量了百坭村每一寸土地,用情感打動了百坭村每一位百姓。短短一年時間,村裡就做成了許多過去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修通了水泥路,建起了4個蓄水池,發展起砂糖橘、油茶樹、八角、水稻種植等特色產業,有88戶418人順利實現脫貧。群眾脫貧致富了,但雷厲風行的黃文秀卻在一次山洪中不幸去世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0歲,她的為民情懷為黨員幹部和廣大青年做出了榜樣。功名不過塵與土,唯有孜孜不倦,踐行初心,迎難而上,勇於擔當,方可無怨無悔,為世人所敬仰。
文在心,秀於行。扶貧工作如長征之路,漫長而修遠,黃文秀高學歷、高資質卻甘於躬身扶貧一線,她用生命踐行了黨的誓言,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的目標,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甚至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也無怨無悔。我們要學習黃文秀同志身上克己奉公、知重負重、堅韌不拔、甘於奉獻的精神。
我們是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身上揹負著少先隊員的使命與責任。我們需要好好學習,學好知識,腳踏實地朝著一個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苦幹實幹,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不負青春韶華,繡出少先隊員的美麗畫卷!
故人已逝,風範永存!
2021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6
今天,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讀完了張桂梅的優秀事蹟,心裡有頗多感觸,讓我激盪不已。
張桂梅是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也是每一位教師思想、行動的楷模。首先她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具有崇高的師德:愛崗如命,愛生如子,是一株咬定青山的松樹,紮根在教育最基礎的崗位上,一去就是幾十年。二十多個榮譽,足以證明她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揮灑的汗水和心血,為社會培養一拔又一拔合格的建設者和高技能人才,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張桂梅還是一名優秀的中共黨員,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人對祟高信仰的不懈追求和不斷超越。正因為有無數個張桂梅的奮鬥,才有力地撐起了國家的脊樑,不斷超越,在國際事務中居於舉足重輕的地位。
在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作為彝良縣職業高中的黨員教師,我要以張桂梅為榜樣,學習她為了教育事業發展而捨去小我;學習她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奇蹟,抒寫人生優美的華章;學習她在基層教育崗位上踐行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