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通用7篇)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通用7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 篇1

  愛,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飢寒交迫的人感受到溫暖;愛,是一場灑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裡的歌謠,是孤獨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就正是這樣愛,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他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這讓我對他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他是一位年過七旬的爺爺,也是一名研究軍事的科學家——黃旭華。這位令人心生敬佩的爺爺,讓人久久難以遺忘。爺爺為了國家,為了國家的軍事,而努力奮鬥。他研製核潛艇,即使生病了,他堅決的心也毫不動搖。1957—1985,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他沒有回過家。家人去世了,他也只是專心致志地研製核潛艇。回家對他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他那堅持不懈,舍小家為大家的鑽研精神,更是讓我感到敬佩和尊重。泰戈爾曾說過:“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這不正是用來形容他的嗎?爺爺默默無聞的工作著,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不奢求名利與回報,只為國家做出貢獻。黃旭華,這個名字會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難以抹拭。

  還有一位已經九十一歲高齡的爺爺,他的名字叫劉盛蘭。也許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受過他資助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爺爺自己家境貧寒,住在一間簡陋的小屋子裡。他靠撿破爛瓶子賺錢生活。爺爺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是他對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孩子卻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資助,從十元,二十元,五十元······這樣一點一滴地積攢著。他佝僂的背影,時常出現在廢品堆裡;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卻阻擋不住幫助別人後出現甜甜的笑容;手上佈滿了老繭,這也正代表了他對別人的幫助。

  十元,二十元······在爺爺的眼裡,那些並不僅僅是錢,更是一份幫助,一份支援。而在他人眼裡,卻是無盡的感恩和愛戴。老爺爺的愛心持續資助著每個人,毫不動搖,也感動了每個人,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深深的把我的心給感化了。那些受資助的人會銘記著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感動中國》中的十大人物,讓我知道了,原來人間不僅有小愛,還有大愛。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分幫助;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種關心;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句溝通的話語。

  有了愛,生命的旅程上的寂寞可以化為快樂;有了愛,孤單可以演繹成交流;有了愛,歡樂可以綻放滿園的花朵。愛真是個奇蹟。一直從汙泥里長出的夏荷,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淨的花兒;一隻細小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裡發出星星般閃亮的光。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 篇2

  今天晚上,我懷著激動地心情觀看了《2014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節目介紹了十大傑出人物的先進事蹟,其中最使我感動的有兩位人物。

  第一位讓我感動萬分的是已年過九旬的胡佩蘭奶奶。她是一位婦科保健醫生,今年已經98歲高齡,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身上常年綁著鋼板。即使是這種身體狀況,她還是堅持每天上班,並親自為病人做檢查。當她的學生說:“您休息一會吧,讓我來。”胡佩蘭奶奶卻毅然拒絕了,因為她的心裡始終牽掛著病人呢!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她為病人開的藥很少超過一百元。胡佩蘭生活節儉,捨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感動中國欄目這樣評價她,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2014年1月22日凌晨5時30分,為病人操勞了一輩子的胡佩蘭奶奶離開了這個世界,彌留之際她留下了最後一句話:“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蘭奶奶的故事,讓我潸然淚下,感慨萬分,劉盛蘭爺爺的故事卻讓我感到一個普通人的力量。他是一位普通村民,73歲的時候,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自己的助學行動,這是老人的初衷,但最終的捐助規模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裡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感動中國欄目這樣評價他:燭殘年風,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他用自己的大愛給世人講述著崇仁厚德!

  他們的故事,感動著你我,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睛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 篇3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溼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啟用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開啟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才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悅的來源,但付出後的喜悅更持久。我們要相信那些美好,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對身邊的人而言,遠離現實和功利的我們會帶給他們更多陽光的生活態度。如果我們還沒有那樣博大的胸襟,也沒有高尚的奉獻精神,也不要氣餒,並不是每個人都要那麼高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積極的道德和消極的道德里面,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和精力踐行積極的道德,那麼我們可以先從消極的道德開始,選擇不傷害、不破壞、不賤踏。所以,我們要做個溫暖的人,你我溫暖,身邊的人就溫暖,世界也會有溫暖!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們疲於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鑽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都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都說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於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於有愛,在於堅持愛、傳承愛。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 篇4

  在我們身邊意味著這些人可能是他或者他們,也可能是你或你們,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之所以有意義,恐怕更重要的是在於將“我與我們”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否則,每年一度的評選與頒獎就只是流一流眼淚、顫一顫心靈或是當作幾個月後中高考作文中的材料多次打磨後呈上考卷——除此之外,感動過後,再無其它——這絕對是一種再無可比的悲哀。能夠被感動,源於靈魂的不懈怠和心靈的不麻木,但這二者並不必然導致個體行為上的改變和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換句話說,在感動與行動之間,存在一個距離。

  感動中國評選的意義在於,它每一年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即使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勞俱增、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美德似乎逐漸消失的當下,我們身邊還是好人更多,勤勞、勇敢、善良、堅強的中國人還是會在角落中不經意的觸動我們,使我們明白自我內心中對善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美的嚮往,使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可以感動自己時,重新激發起對生活的信心和繼續前行的力量。在這個層面上講,感動中國評選出的每一個當選者,也許不都能讓你覺得感動,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們,但只要每年的10個人中,哪怕有1個能夠使你心生嚮往與渴慕,願意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沒成功,也有積極且巨大的意義,愛與善從來也不是大而無當,非驚天動地不可的,它是每一個嚮往、渴慕、追尋的念頭、火花,匯聚在一起,才是“大”中國。

  感動到行動,存在一個距離。如何將這個距離縮短,不僅僅是一個感動中國評選可以單獨回答的問題。愛與善的傳遞,也許並不像人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那樣簡單,否則何以解釋我們每每會留下感動的淚水卻還總是發現頻頻發生的假惡醜呢?縮短距離,必須承認個體的軟弱和不完美,檢討我們自身是不是讓太多的趨利避害遮蔽了愛同類的普世情懷?縮短距離,必須在著手於個體的精神建設同時,盯緊社會環境的引導和政府職責的追問,就像今年的當選者之一高淑珍,在她那個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心辦起的殘疾孩子學校事蹟中,為什麼看不到政府相關部門的作為?事蹟中的種種,的確越是艱辛就越是令人感動,但如果相關職能部門真的“及人之幼”,她是不是就能少一些苦苦支撐的艱難,或者讓更多有愛心但無力的人們更敢於出手相助?如果個人的愛心與善行,填補的是政府的缺位,那麼感動之前,更應該有對制度的追問和反思,否則,該管的卻沒管,再多的感動,也必然孤獨。縮短距離,就在於每一個做好自我本職工作的人,再多做一點的那一點智慧;也在於即使不能行善,也決不向惡行妥協的那一絲堅持;

  有了這一點一絲,縮短的距離背後,就是愛與善的花朵,不止於感動而感動不止。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 篇5

  今天,我在電腦前靜靜地看完了《2012感動中國》。裡面有許多令上千萬人感動的人物,觀看時,我的情緒也在不停的變化,時不時的落淚。《感動中國》一共介紹了十位令人感動的人,其中有堅守藏區十二年支教的胡忠、謝曉君夫婦;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的吳孟超;託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無比鋼琴師——劉偉。

  劉偉十歲時就失去了雙臂,但這並沒有將他打垮——他在殘奧會上獲得了兩枚金牌。充滿希望的他似乎就快離夢想不遠了。可是,厄運並沒有就此結束——一場重病讓他不能在劇烈運動。希望又一次破滅,劉偉似乎快絕望了。但令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劉偉又重新站起來,開始學習鋼琴,20歲就能達到專業七級的水平!劉偉的事蹟震驚了世界,他向世人證明:中國人永遠志不殘!

  看到他能夠重新站起來,我很高興,同時又想到了自己。我雖然不殘疾,但我也不能做到這樣。想起我因為自己一點小小的食物就放棄,想起我因為一句話就失望,就覺得這真不應該。既然我的身體無殘缺,又有什麼理由就可以這麼輕易放棄呢?

  當我感慨萬千時,耳邊響起了劉偉的頒獎詞:“當命運的繩索無情的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的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 篇6

  觀看了感動中國,我為之震撼,為之動容。他們不愧為我們國人的道德模範,是我們工作的楷模,是我們踏上奮進道路上的航標。

  劉偉——一個無臂男孩,他那堅韌不拔的毅力時時激勵我。他這樣說過:“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著。”從他的身上我看到沒有摸不到的巔峰。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點困難,我有時都想退縮,現在看來,其實世界上並沒有什麼難事,只是自己懶惰、沒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在去四川藏區福利學校支教前,胡忠謝曉君夫婦都是成都中學的老師。胡忠看了一篇關於甘孜州康定縣塔公鄉一所孤兒學校急需老師的報道後,動了支教的念頭,來到交通不便的四川藏區教學,3年後,謝曉君帶著3歲的女兒也來到這裡。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不是不孝順,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長大了,能更好的回報社會、孝敬父母!

  他們的事蹟都是普通的,積微小成偉大的事業。我們都在細小處體會到偉大的人格,現在的我們越來越希望在平民之中發現感動,發現人物,發現人才,而“草根”情結應該是我們共同所珍藏的,小人物的力量雖然微小,但是給全社會帶來的一種示範卻是影響深遠的!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影片觀後感 篇7

  感動的力量,有的時候來自瞬間的壯舉;有的時候也會來自於經年累月,一生只為一事來。在今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我為她感動。 ——題記

  今天,我在家中觀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儀式。其中,一位紮根在大山裡的教師,用自己36年的青春,都花費在大山孩子的身上,她就是支月英老師。

  《感動中國》委員會給她的頒獎致辭是這樣的;你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絢爛了兩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辮。

  這位老師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大山裡的孩子。讓一個從牙牙學語的孩子到慢慢識字,到知道懂禮貌,有學問,一直到飛出大山,支月英為他們付出了許多。本來可以走出大山的支月英,卻選擇留在大山裡。有的人說支月英是傻子,她特傻,她是這樣回答的;“大山裡需要我這樣的傻子。”2006年的一天,支月英的一隻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她的女兒長大對她說“媽媽,你是一個好老師,但不是我的好媽媽。”支月英長期在學校裡陪著大山裡的孩子,給了她們像母愛一樣的愛,但對自己的兩個女兒卻充滿了虧欠。

  支月英不顧家人的反對,堅持自己的信念。1980年,支月英來到偏僻的白洋村小學,每天跋山涉水,來到這裡。家人曾想讓支月英回家,她也動過心,如果人人都想著走出大山,大山裡的孩子誰來教育?支月英用自己三十六年的青春,教育出兩代人。從“支姐姐”變成“支媽媽”。支月英的這種精神,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堅定,什麼是操守。

  看了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內心感動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有一次,我看見家門口有好多小朋友都騎著腳踏車,輕鬆自如,隨心所欲,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於是,便央求媽媽給我買一輛腳踏車。買回來後,我發現,原來騎腳踏車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先開始,一隻大大的“攔路虎”擋在我面前,上不了車。媽媽告訴我,首先,推著腳踏車,等腳踏車的速度越來越快時,在座上去。我按照媽媽說的做,腳踏車越來越快,我還沒坐上去,就摔了個眼冒金星。慢慢的,我嘗試著坐上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我成功了。可我又發現另一隻“攔路虎”正在前方等著我。下不了車。腳踏車開始搖搖晃晃了,我想跳下來,可不知從何入手。只聽“砰”的一聲,我和腳踏車一起摔倒在地,摔得我頭昏眼花,眼冒金星。我再也受不了這種疼痛了,決定再也不學腳踏車了。

  想到紮根大山36年的支月英的故事,一股力量使我上進,我在心裡默默地告訴自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再一次的拿出腳踏車,這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起初,我還是害怕之前摔得眼冒金星,頭昏眼花的事情再一次的發生。但在想想,如果不摔跤,怎能學會走路。有一就話不是這樣的嗎

  “失敗乃是成功之母”不失敗哪兒來的成功?我鼓勵自己前進,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我變得越來越強大,慢慢的,我學會了騎腳踏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支月英用實際行動,註釋了這句話的含義。也讓我明白,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這句話。

  支月英的力量無比強大,為我照亮前方的路。今後,我要向支月英學習,學習她那種有信念,堅持的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