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觀後感
《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其實在未觀看紀錄片之前,在我心裡,對這座意義非凡的橋已有過多角度的瞭解。無論對於外界來說,它具有多大的跨時代的意義,對於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中交人自己造的橋。
無論是在影片還是照片上,遠遠望去,這座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超級工程,以靚麗的容顏橫臥伶仃洋上,它彷彿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我為它而自豪,為自己是一名中交人而自豪。
因此,我對我的同事們建造這座大橋過程中的艱難與困苦,也是感同身受。從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現在,期間蘊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壓力,都是可想而知的。這座全長55公里,涵蓋了公路、橋樑、隧道以及人工島等多項不同領域的綜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技術的超級集合體,很多關鍵技術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沒有經驗可循。據瞭解,該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規模之最的背後,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施工期間,曾遭遇了近40場颱風,在去年臺風“天鴿”來臨的時候,緊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員。儘管颱風如此強烈,但由工程人員精心打造的大橋卻安然無恙。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給予的考驗中逐漸強大。
然而,最大的挑戰還是建橋本身——沉管隧道。讓這個長達33節,每節重達8萬噸的大傢伙完成與深海的接吻,可以說是最困難的環節,因為容許的誤差率只能在2—3釐米範圍之內。為了將工作做好,要調動萬噸的巨無霸吊臂船隊。在沉管的關鍵期間,工作人員甚至幾天幾夜都沒閤眼,對資料進行反覆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捲起的淤泥天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不能繼續,又要將8萬噸的沉管重新運回岸邊,再按照工序重頭來過,這讓多日未閤眼的工程師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只是稍作調整後,又繼續開始指揮重複沉管工作,最後直到成功完成對接。連日來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因為太困紛紛倒地而睡,看到這一幕,我對他們肅然起敬。
如今大橋成功貫通,惠及了三地人民。一橋飛架,將珠海和港澳兩地的通行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一個多小時,壓縮到只有20到30分鐘的車程。對於三地發展來說,港珠澳大橋是一個越來越近的開始,而對於我們建設者來說,港珠澳大橋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束,因為還有許多的大橋等著我們去造,我們也將前赴後繼。
正如旁白所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我們中交施工團隊,正是因為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