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精選20篇)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精選20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

  曾經,辛亥革新這個名詞總是在前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

  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僅僅從前史教師的口中得知罷了。辛亥革新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可是《辛亥革新》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統籌藝術欣賞性和前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示了辛亥革新這段前史。

  《辛亥革新》中有一句孫中山說的話讓我浮光掠影:“死不是革新的意圖,革新是改動命運,為全國人獲取美好;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價值交換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回顧前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岌岌可危,公民深受壓榨。革新關於其時的人來說是改動命運,更好的日子;關於孫中山等一批革新家來說是前史賦予的不行推脫的責任和任務。他們要為全國人工一個安靜溫文的國際,縱使這些被役使久了的人們早已麻痺,不知安靜溫文為何物。

  《黃花崗勇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此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勇士為了革新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由想問:為什麼要革新呢?獻身了那麼多性命的革新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新》才對革新者的選取有了更清醒的知道。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新家也不想這樣。僅僅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絕望了,說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安排內閣的時分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廣憲政的誠心。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新。只要革新才幹改動命運,才幹為全國人獲取永久的美好。

  曾經,我一貫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暫時大總統讓坐落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盜取革新果實。但我在《辛亥革新》中找到了答案。由於孫中山希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系的政體可以完好,所以他許諾將暫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儘管說孫中山不應讓坐落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新》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法。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有必要的用心優點:完畢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新儘管沒有改動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公民悽慘的日子境遇,但它完畢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準則,消除了皇帝準則,打破了君主代代相襲的準則,使民主共和的觀念家喻戶曉,爾後發作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新提醒了一個真理:前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行阻撓,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2

  那是一個人民麻木愚昧的年代,也是一個人民開始覺醒的年代。

  無數覺醒者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革命的旗幟。

  1911年,那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已到了危亡之際,清廷喪權辱國的行為,激起了革命派的強烈不滿,決心奮起反抗,推翻清政府。

  影片是以秋瑾犧牲開始的。她戴著沉重的鎖鐐,堅定地踏向絕路,而唯一讓秋瑾停下腳步的,是旁邊一位母親懷裡年幼的孩子。那時的她,是不是想起了自己那即將失去母親的兩個孩子?周圍人的沉默和麻木的眼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廣州之戰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曾經在歷史書上看到過的黃花崗眾多烈士,就這樣在大螢幕上被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林覺民就義前對張鳴岐的一番鏗鏘有力的話語,讓我熱血沸騰;徐宗漢等人冒死收葬各個烈士的遺體,讓我感到悲憤;而林覺民之妻見到林覺民的親筆《與妻書》時的真情流露更是讓我紅了眼眶。這只是影片中不算很長的一部分,卻帶給我諸多感受。

  用鮮血鋪就的革命道路上,一個又一個後繼者邁著堅定的步伐,不畏生死。為了拯救國家和民族,一個又一箇中華兒女用自己的熱血喚醒了人民麻木的心靈。是怎樣一種對祖國的熱愛,才能讓他們毅然衝上戰場去揮霍自己的青春?是怎樣一種深厚的情誼,才能讓他們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軀為同伴們開出一條生的道路?縱使前路茫茫,他們卻始終沒有放棄理想,而是用盡自己的力量,為衝破黑暗增添一絲又一絲的希望。

  而我們呢?無數革命烈士的精神就是我們的榜樣。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可比起他們,我們遇到的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他們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而我們付出的可能只是離成功最後的一點努力;他們需要的是面對生死的坦然,而我們需要的可能只是面對挫折的一絲勇氣。

  挫折不是對我們的打擊,而恰恰是在讓我們不斷磨練自己、完善自己。在挫折中,我們會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與夥伴攜手同行;在挫折中,我們會吸取失敗的教訓,總結後穩步前進……我們會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轉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風中飄揚的五星紅旗時刻提醒著我們肩上揹負的使命。讓我們在挫折中不斷前進,我們的精彩未來,由我們的努力決定!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3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歷史需要溫情和敬意,更需要反省和批評。各種紀念的同時,我們更應有更深入的反思。張黎導演的《辛亥革命》提出了幾個特別值得後人反覆思考和品評的問題:

  一是為什麼革命?

  關於這一個命題,張黎先後是有得出了兩個不同結論的。其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給出的答案,顯然更多的是為了實現國家強大。該劇的主題曲選擇《歷史的火山》這樣的唱詞,便是明證。而《辛亥革命》一開始就以鑑湖女俠秋瑾赴死時的獨白,作了新的不同的解釋:革命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是人們擺脫奴役的狀態。

  無論那種,革命的目的都是崇高的。但表述的不同,絕不只是玩弄文字的把戲,而是反應了創作者關注重點的根本性轉移。《走》更多地是冷靜地刻畫晚清至清末的各方政治勢力,細緻地描述國家走向共和的艱難不易,強調的是國家強大和復興的歷史使命,與當時興起的大國崛起思潮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革》動情於革命黨人的犧牲精神,借秋瑾之口直白地說出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謀個人的幸福,而不是口號式的振興中華,與當下公民意識的逐漸覺醒不謀而合。

  二是革命黨的失誤。

  影片最後重點講述了南北和談與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問題。對於這一點,張黎無疑是敏銳的。可以說,辛亥革命,最難的是武昌起義,但最該引起重視的是與袁世凱的妥協和臨時約法的頒佈兩項。

  根據歐美的歷史經驗,革命的終極結果是走向憲政,而憲政的基礎與實質是各派別在實力對比基礎上有原則的妥協和基本的相互信任。基於此,革命黨在這兩處的表現,無疑是讓人失望的:一方面,正如李劍農先生所言,《臨時約法》一是隨意更改國家政治體制,輕易地由總統制變為責任內閣制,是“對人立法”,缺乏憲法至上的政治精神;二是希望用一紙約法取得革命黨在戰場上想都不敢想的問題,超越了實權派人物袁世凱接受的底限,是“過渡限權”;另一方面,正如主流人士所指責的那樣,革命黨在定都和袁世凱就職問題上,無疑是遷就了袁世凱的。

  這樣的失誤,最終造就民國初年的歷史悲劇。袁世凱甚至和革命黨人一樣是許多的歷史失誤不斷累積的犧牲品。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4

  歷史總是那麼真實,卻又那麼令人難以面對。

  百年之前,帝國主義的侵越打破了那沉重的國門,清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眾多有志之士在屈辱和憤慨中決絕向前,意圖壯大中國,揚我國威。

  在這片古老寬遼卻硝煙四起的土地上,多少英雄人物為了孕育民族自由站了出來,他們是人,不是神,當然害怕面臨死亡,害怕那冷血無情的把把屠刀,支支槍管……他們為了真理和民主的自由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的咆哮聲驚醒了沉睡中的雄獅。

  辛亥革命,一個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在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進的文化與思想的青年,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與民主,悄然成立了一個個革命的團體。這些團體成為了革命的火種,成了日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也就是他們,當許多仁人志士還在為如何打破帝王統治的鐐銬而冥思苦想時,在中國湖北武漢,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為中國從封建統治走向新時代而打響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槍。

  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的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士兵鳴槍衝出營房,佔領了楚望 軍械庫,震動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了。經過一夜的激烈奮戰戰,革命軍佔領武昌。幾日後,武漢三鎮全部光復 。

  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兩百多年的清皇朝,還使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也同時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這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為走向民主共和奠定了基礎,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可這次革命是偶然爆發的嗎?不,他是必然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貧窮愚昧的,只要中國還處於落後捱打的,這次起義一定會爆發,它是封建統治下的必然產物。

  時過百年,歷史的硝煙已經散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先烈們的革命事蹟。是他們的鮮血和他們的生命的鋪墊,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而作為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們必須牢記歷史,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品質,努力學習,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5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程序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域性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儲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剷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勳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6

  電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溫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艱辛、可歌可泣的歷史。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內有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內憂外患下的祖國滿目瘡痍,逐漸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就此屈服,於是,實現民族復興成了幾代人的夢想,無論是由農民領導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還是走上層革新路線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再到打破了兩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幾十年間,無數有識之士前仆後繼,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鑄就了一部救亡圖存、民族抗爭的中國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這場幾乎吸納了當時所有中國先進分子的民主革命,雖然最終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它終結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消滅了世代相襲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更是給苦難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權、民生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傳統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束縛,也為後來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的形成和傳播掃清了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為近代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再回到電影中,當目睹年僅32歲的秋瑾英勇就義時,我動容了;廣州起義後,當看到林覺民烈士的遺體被殘忍的敵人拋入水中時,我憤怒了;當聽著起義的號角,相隔百年見證武昌首義的勝利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感人之處,莫過於這些革命者很多都來自富足的家庭,他們甘願拋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告別自己的親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今天我們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中上課,而我們能夠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幸福生活,試想一下,若沒有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的中國又將會如何?忘記歷史是一種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歷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孩子們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照顧好祖國未來的“花朵”。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7

  “爸爸,什麼是《與妻書》?”餐桌上,我一臉鄭重地問道。

  “是林覺民寫的嗎?‘書’就是信的意思,‘與妻書’就是寫給妻子的信。你怎麼會問這個問題?”

  “因為今天我們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辛亥革命》,那個林覺民在參加廣州革命前給妻子寫的,他被清皇朝殘忍地殺害了,我覺得他為了革命慷慨赴死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從前老師對我們介紹各種革命的時候,我總是聽得雲山霧罩,不知所云。這次看完電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到底什麼是革命?為什麼要革命?

  電影裡孫文說:“革命就是救治中國。”

  100年前被殺害的第一位女革命烈士秋瑾說:“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為了這種理想,秋瑾臨刑前可以笑著帶著木枷、拖著腳鐐,她的笑容是那麼從容、那麼溫馨。尤其是當她看到那個正在媽媽懷裡吃奶的孩子後,她輕輕地停下了腳步,她的眼裡流露出母愛的光輝,那一刻我在她的親切的笑容裡悄悄留下了眼淚。

  黃花崗被害的烈士林覺民在《與妻書》中說:“革命是為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為了這種理想,當敵人企圖勸他投降時,儘管滿臉血汙,他卻極其堅定地說:“不必了,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當我看到他的遺體在水中浮沉,最終被同盟會會員冒死打撈上來的時候,我震驚了,我從沒想到:原來有這麼多人願意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

  無論是當時的大元帥,還是戰場上默默無聞的“小湖南”;無論是始終戰鬥在第一線的徐宗漢,還是為革命飲彈身亡的唐曼柔,他們全都是拿生命當磚石,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革命之中,他們渴望建立“共和制”國家,他們渴望實現民族的復興與富強。

  正是因為理想,他們才能在戰鬥中發揮出無窮的力量,才能贏取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現在的我,還是一個正在求學的孩子,我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我希望自己能夠在求學的道路上逐步找到可以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方向,一旦理想確定,我必將向那些勇士們學習,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將勇敢地走下去!

  我願那些在革命征途中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8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辛亥革命是一場震撼人心,轟轟烈烈的革命,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在100年前,戰爭的硝煙蔓延在各地。革命聯絡的不只是性命,還是命運。今年的紀念辛亥革命的電影《辛亥革命》上映,它的上映讓人們都更加了解辛亥革命。

  電影主要記敘了在晚清末年,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推翻清政府,在之後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等一批革命黨犧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孫中山在海外召集同盟會骨幹,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與徐宗漢,秘密潛入廣州。然而廣州之戰終因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大批革命骨幹犧牲,黃興身負重傷。徐宗漢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於黃花崗。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歡欣鼓舞。立即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振奮了革命軍士氣。陽夏戰打得異常慘烈、艱難,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最後打敗清廷,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

  電影還原的是歷史事實是不是主旋律電影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歷史的真相。這部電影展現了100年前的戰爭,讓觀看的觀眾彷彿回到辛亥革命。這部電影注重細節與展現,讓觀眾感同身受。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雖然有一大批革命戰士在革命中犧牲,()但有些人的死輕於鴻毛,有一些重於泰山。他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和平,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愛國之人。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百姓。我們都愛我們的祖國母親,我們雖不用效仿孫中山,從一個醫生,變成革命帶領者,國家大總統,但我們的愛國可以轟轟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我們也可以為社會出力,讓祖國美麗。

  革命烈士們,愛國戰士們。你們為群眾獲得幸福,獲得尊嚴。你們用生命保衛國家,平息濃濃的煙火。不管是赫赫有名還是默默無聞的戰士,你們都一樣,都一樣是中國的恩人。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9

  辛亥革命是什麼?

  不是為一家一姓的權力爭奪、改朝換代,而是為國體的新生,確立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是樹立自下而上、國家、政府由人民選舉產生,元首、官員是人民公僕的新政治理念,改變王權天授、王土王民、殺伐隨意的專制獨裁政體。

  這是中國歷史的真正進化。

  《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為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遊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

  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魯迅所說的捨生取義的志士。

  今天的人們,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己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誣陷。

  革命也許不能完成所有的歷史使命,革命或許會留下歷史的遺憾,但中國近代歷史革命的進步意義,不容抹殺。智者如楊度、康有為贊成君主立憲,主張所謂理性地改良政治,歷史已經給了這些有學問而無見識的學者以響亮的耳光。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的毒害,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史冊!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鬥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永遠值得中國人民尊敬和紀念!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陰荏苒,一百年轉瞬即逝,今日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可否認辛亥革命為我們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矗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但我們也應適時回望,銘記歷史,在歷史經驗教訓中,把中國做大做強!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0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部教科書。它見證了過去,也啟迪著未來。

  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在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背景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透過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

  1895到1910年,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徐錫麟等一批革命黨先驅先後犧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孫中山先生組織力量在廣州發動起義。廣州之戰終因革命黨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的革命骨幹壯烈犧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遺體,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看到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為了民族前途,國家命運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情操所征服了。我們的民族有這樣偉大、這樣無私的人,又怎能沒有燦爛的明天,光明的未來?接下來,清廷在四川又一次喪權辱國的行為,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緊急抽調前去鎮壓。與此同時,湖廣總督瑞?開始對革命黨人逐一捕殺,革命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佔了總督府,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

  風雨飄渺的清廷只好請袁世凱出山,率北洋軍鎮壓革命。革命的危急關頭,孫中山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說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援清廷。接下來的陽夏保衛戰打得異常慘烈,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毅然決定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圖大業。長江戰艦在行進中,傳來了多省宣佈獨立的訊息,黃興等人備受鼓舞。

  終於,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紹儀和伍廷芳終於坐下來會談,達成共識,支援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當看到孫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我的心被先生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情懷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更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開拓了道路,是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透過觀看《辛亥革命》,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先驅是在怎樣的一個風雨飄蕩、血雨腥風的社會中為我們爭取到現在的和平、安詳而幸福的生活的。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向先驅們學習,努力為社會的進步,民族的進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1

  "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這是中國革命的教父孫中山先生一句對於人生大義的領悟。

  今天我滿懷著感動看完了《辛亥革命》這部影片,我深刻的意識到這是一部中國人必看的一部好電影,在離《辛亥革命》還差兩個月就到100週年紀念的時候,中國的藝術家、導演、演員在這樣的時刻給全中國人民奉獻上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電影素恰是振奮人心和具有吻合時代意義的。

  我懷著情感去觀賞著那些理解革命意義的演員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飾演那些英勇赴義的革命先驅者。我的心,充滿感激,感激那些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光明奮鬥過的勇士,那些付出年輕生命和傷殘痛苦的先烈;感激那些前仆後繼、不懼危險、任然堅持著為全體國民的未來拼搏並奉獻人;感激那些導演、編劇、演員為我們帶來的一部具有偉大的革命意義題材的影片。

  這是每個不瞭解《辛亥革命》意義的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一部電影。很多的年輕人不瞭解歷史,不理解革命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懂得,中國人現在的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進步,都離不開那些曾經先輩們曾經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做過什麼。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應該去看看,再去問問--他們為什麼要去那樣犧牲,那樣去做?他們是怎樣做的?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的幸福和安康是怎樣得來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不能不尊重我們的歷史,更不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無數先烈們灑出熱血鋪成的通往光明殿堂的基石,如果我們遺忘了他們,遺忘了他們付出生命的意義,那麼我們怎樣能夠去尊重自己的存在,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康?

  中國人民長久以來一直生活在千年的封建黑暗籠罩的統治下,我們如今的哪怕一點點陽光的生活,都是用無數英烈的血醞釀成的一道道光。祭奠為開拓光明而付諸血汗與生命的先輩,就是我們後代要繼承他們的精神,為了尋求更加光明的未來而繼承發揚他們無畏的勇氣與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就是在歷史的革命中可以見證到的愛與博大情感的力量,只有見證並繼承了那樣的情感與正義,生命的意義才不會消失並得以延續,生命的價值就是繼往開來的為更多的人的光明去奉獻自己。艾青的:"我的眼裡為什麼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的淚水是用血肉鑄成的河流。

  在救贖自己的路上,常常被歷史先烈們的英靈感動著,常常被情感高尚的人物滌盪著自己的靈魂,人有了這樣的感動,才沒有浪費每一天生活的意義。

  個人建議,在《辛亥革命》即將到來的100週年紀念的時候,在《文化漫談》開展下研討革命的話題,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和歷史切機的一個非常好地題材。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2

  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觀後我百感交集,熱血沸騰,我想大聲吶喊……

  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一個朝代的無能,吶喊一個沉睡的巨人!

  一個落沒的王朝總是平覆一個輝煌的王朝。在清朝歷史的足跡中,我找到了屬於康乾盛世的那一個,盛世滋丁,安居樂業。但畢竟康乾盛世畢竟只是曇花一現!更何況其經濟水平、軍事實力遠遠比西方的歐美國家落後呢。到了晚清,一時的盛世瞬間便成空中樓閣——1840年,英國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國開炮,外國商人攝盡所能,大量鴉片浩浩蕩蕩破門而進。鴉片氾濫,氾濫了中國人們的心;鴉片蠱惑,蠱惑著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聲炮響打破了沉醉於“天國”的美夢。這只是一個王朝淪陷的開始罷,翻翻沉重的歷史吧——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血寫的事實刺痛了雙眼。今天的我們不能僅僅為外來的侵略者的無理而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而感到憤慨,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們透過歷史看清了所謂的文明人的嘴臉,當他們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氣揚時,還不知道腳底下踩碎了多少他們的“文明道理”。他們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國土上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野蠻的分贓。回觀歷史,那些歲月已過去,我們更應該撥開一切來看清自身的問題:閉關鎖國,思想落後,這都是一個民族致命的弱點。當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軍捕獲槍斃時,看看吶,圍觀的竟是一群中國人啊!麻木的心有誰能喚?麻木的人有誰能喚!

  這時,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發了……

  我要大聲吶喊,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們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觀看歷史,我們看到:在檀香山上,在興中會中,烈火待燃,炮火待發。各國志士,華人華僑決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建立共和國。當武昌起義的炮火打響,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正在給他的妻子寫《與妻書》……他的眼淚潛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寫不盡的纏綿悱惻,捨不得擱筆,一閣,就是永別。他沒有悲悲切切,而是大義凜然表現出一個男子漢愛國氣節。再看秋瑾被捕後,英勇不屈。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紹興軒亭口刑場,她目別祖國藍天,慷慨就義,年僅31歲。她以一腔熱血,終於喚醒了中華民族;還有許多許多這樣的仁人志士,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探索新中國,揮灑自己的滿腔熱忱……

  辛亥革命的炮火,響遍武昌城頭。連綿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終成歷史。悲哉!秋之為氣;壯矣!瑾其可懷。寂寞黃花,碧血永悲:風雲變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為革命而付出了鮮活的生命,而他們的功績是永遠也不會被歷史的風沙所沖刷,永遠不會……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今天這個用無數生命會換來的世界!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3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著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揹著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汙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崑崙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著“天下為公”,意味著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建立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迴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著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鬱地凝望著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著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著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裡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溼-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裡,迴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裡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4

  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

  當無邊的黑暗蠶食著中原大地,當腐敗的統治奴役著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瀰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

  秋 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

  青石板上伴隨著鐵鏈劃過刺耳的咣噹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敘說,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

  心裡,許是放不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心裡,許是放不下眷意濃濃的親情……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寧靜溫和而令眾人無言以駁。

  秋瑾身處麻木的社會,遭眾人不解,但她依舊堅持自我,起義失敗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奮鬥不息。青石板上高潔淡雅如白蓮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駐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覺民:白衣飄袂,傲然如白梅

  他,僅僅一襲白衣就足以構成殘酷戰爭中最美的一道風景,臉上革命的驕傲足以讓末路之人看不到生還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俠肝義膽,鐵骨錚錚,利落的裝槍上膛,迅捷的瞄準射擊,一舉一動,凌厲中飽含詩意,白衣上點點血色漫延而開,踉蹌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這是獨屬於林覺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隱藏的是堅韌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動的是義薄雲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燒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脈。

  面冠似玉,肝膽如鐵,心地赤誠如朝陽。即使沉屍於水下,嘴角依舊有淺淺的笑意,此情此景,悽美如畫,可不難讀出其中的深韻。也正是這個人,讓我心疼,卻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輕而熱血的生命換取了畢生的信仰,卻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自古情義難兩全!

  他們,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綻放出革命的芳華……他們用身軀支撐起黎明前的曙光,他們用生命鋪築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們用熱血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們用信念維護了泱泱大國的不屈。他們的生命之花,開得無比悽美,無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驅,那年輕的生命,那不屈的靈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動人的鏡頭。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5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著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揹著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汙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崑崙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著“天下為公”,意味著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建立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迴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著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鬱地凝望著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著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著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裡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溼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裡,迴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裡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6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去觀看了這部電影——《辛亥革命》。這是每個不瞭解《辛亥革命》意義的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一部電影。很多的年輕人不瞭解歷史,不理解革命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懂得,中國人現在的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進步,都離不開那些曾經先輩們曾經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做過什麼。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革命?為什麼一個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麼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麼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孫中山在演講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武昌首義後,黎元洪指揮漢口炮臺兩炮轟走了蔭昌的軍艦,成為袁世凱出山的導火索。袁世凱率領北洋軍順利攻克武昌後,停止了進攻,開始在清廷與革命黨之間尋找押注的機會。革命之火在軍事上完全可以被撲滅,但袁世凱太明白自己的命運,他不能再給滿清權貴一個兔死狗烹的機會。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讓這一思想開始中國人心中紮根。孫中山回國後,力排眾議,堅決提出要早定國體,即以民國、共和取代君主專制。當孫中山被17省代表選舉為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孫中山指出,大總統的意義不在於誰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國幾千年專制君主的傳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為此,孫中山將民國大總統一職,作為推動袁世凱造反的誘餌。《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為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遊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我們向他們致敬!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希望之光。我們身為中華的兒女,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7

  一百年前的那一夜,廣州起義的第一聲槍聲,劃破了夜的長空,它引起了全國各地各部起義軍的積極響應,拉開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序幕,吹響了中國人民,崛起反抗的號角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早己生活在和平新時代,富強新中國的我們,又一次在電影的熒慕上,回顧那段歷史壯歌,重溫那段革命滄桑,這不禁使所有人都感慨萬千。

  在孫文的精神支援下,在黃興的英明領導不,起義軍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戰!一個個無畏的戰士奮勇地戰鬥著,槍彈擊垮了一批又一批清軍部隊,一位位果敢的英雄,英勇地獻身了,鮮血塑就了一個又一個不朽傳奇!廣州起義失敗了,卻喚醒了更多中國個的自由意識,更多的人開始為了共和的統一目標而奮鬥,隨著各路豪傑的浴血奮戰,終於,那個統治了中國200餘年的滿清王朝被推翻了,那個稱霸了中原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

  在這期間,無數戰士為之浴血,千萬英雄為之獻身,正是有了這些愛國、救國的勇士,才促進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是他們用汗水和鮮血,為我們鋪設了前進的道路,為我們奠定了共和的基礎!那麼,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戰士,願為了革命而獻岀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呢?片頭秋謹生前的一句話、便點明瞭這一點,她為了革命而死,為了讓更多孩子有幸福溫暖的家而死!中段黃興戰敗後的一席話,也曾激起我分入的深省,他說:這隻手,我還要留著它抓槍!這句話若深入理解,便可發現,黃興是為了革命而戰,為了遇難的弟兄而戰,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戰!細細思索,其實每個人都是在為了革命而戰,為了信念而戰!

  辛亥革命,每個人都懷有同樣的信念,為了革命戰鬥!

  信念的力量是強大的,是崇高的!它就如一根堅立不倒的柱子,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支撐著每一個生命,堅強地迎對人生的挫折與劫難!有了信念,才有成功,信念,堅定我們人生的方向,鞭策我們不斷地努力,灑一些汗水,付出一些努力,沒什麼大不了,重要的是你為了信念!信念將支撐你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步入人生,最美麗光華的頂端!信念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當你堅信自己能成功時,你必能成功!高尚的信念,將支撐著我們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支撐我們笑看失敗,瀟灑生活!

  革命,為信念而戰!生活,為信念而努力!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8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只是從歷史教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可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說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職責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說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僅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向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期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能夠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說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必須的進取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19

  在暑假期間,我觀看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辛亥革命》這部電影中重溫那場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見證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那鮮活的畫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經無數個為了今天的中國而英勇奮鬥的情形。我也從電影裡,深刻的體會到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今天的我們是無比幸福的,但我們也絕不能忘記我們是踩在先烈的身軀上過來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並激勵自己為如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而不斷奮鬥。

  電影一開始就以秋瑾的犧牲拉開序幕,從第一個鏡頭就給我們一種沉重的畫面。然後就是1911年4月27日,黃興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由此建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軍則不止此數。這裡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裡放著的各種的“與妻書”、“絕命書”,他們是懷著一種怎麼的心情走的?安靜的畫面壓的我喘不過氣來,連哭都沒有勇氣。電影裡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覺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革命總是要死人的,這些革命烈士們面臨著死亡,毫不退縮,英勇奮鬥,直至革命勝利,如此的英勇、如此的大義,這才是真英雄,無畏的革命先驅,他們的精神令人佩服不已。正是革命志士有這份愛國之心、不怕死的精神,最後才起義成功,邁向“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偉大理想,才得以建立中華民國的。

  時代一步一步向前進,正是辛亥革命使中國推翻了清王朝,迎來了新時代!雖然在最後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但是畢竟讓中國醒了過來!使東方的雄獅醒來!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孫中山先生,他無疑是偉大的,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選擇為了全中國人民而奮鬥,他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現了“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的領導下,大批革命黨人和無數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旗幟之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這每一次的反抗都有可能是要掉腦袋的啊可是他卻是義無反顧。

  雖然我們現在生於和平年代,但是也要有愛國的熱情與精神,要學習先烈們的犧牲精神,發揚中華精神!

  辛亥革命觀後感900字 篇20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歷史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辛亥革命》。我覺得這部影片看後卻久久不能釋懷。

  這部電影,細膩,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影片片頭寧靜的那段告白,秋瑾帶著腳鐐走向斷頭臺的那一刻,初影時間很短卻讓我最為感動,犧牲就義前她說:"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頓時,我有一種眼淚要衝出眼眶的感覺。

  今天當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真的不要忘記那些流過鮮血甚至犧牲的革命先烈,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及堅定地信念換來了我們今天的歡笑和幸福。戰爭的場面讓人揪心,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勇敢的拋家棄子,拿起捆綁的手榴彈衝向清軍。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的事蹟,一幕幕不能忘記的場面,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

  片中的旁白說:"這場革命所謂何事?"秋瑾說:"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溫和的世界。"林黨民說:"革命是給天下人謀求幸福。"孫中山說:"革命是使全國之人無一貧者,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這一句句,無不感人肺腑,而我流淚的原因是他們的美好願望。這些願望多麼美好。他們為了他們的願望拋頭顱,灑熱血,只為國人能過挽回失去的尊嚴!

  片中的主人公孫中山,從一位醫生成為中華民國民選總統的轉形,不僅推翻了封建帝國,發動了十一次武裝起義,其間越挫越勇,百折不饒,歷盡磨難,其堅定地愛國信念,深深的感動我們。為了給國家留下光明體系,他毅然辭職讓位,以總統一職換袁世凱叛清,實現共和制度,其偉大的人格令人景仰,這樣的不畏困苦,不畏挫折,為了自己的信念最終成為了一大偉人。如今,我們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所以孫中山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正因如此,當時的熱血青年才追隨他,為之奉獻生命。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問,一百年前如果沒有這些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追尋新的希望,那麼中國將是怎樣的場面?慶幸的是,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和戎馬疆場的機會,我們該以新方式去開拓進取,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最後,謹以此緬懷我們心中的革命先烈,希望我們能夠發自內心的去保持對於前輩先賢們的崇敬,並以其為榜樣,激勵自己,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和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