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範文(精選19篇)

2021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範文(精選19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1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範文(精選1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

  有人說楊振寧是 20 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

  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中國政界、學術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

  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麼重要的工作成為精緻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傑作。這使得他對於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

  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於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於優美的實驗極為欣賞。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2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憑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TVB最佳女主持”獎項,該紀錄片聚焦內地扶貧故事,播出後備受好評,此前,該片也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定為2021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拍攝過程中,主持人陳貝兒親自帶領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個貧困地區的轉變,從南部熱帶雨林到雲貴高原大峽谷,從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親自攀登四川涼山的攀天梯、溜鋼索渡過怒江峽谷,讓觀眾感受到了貧困地區曾經的“窮”,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紀錄片片名,“無窮之路”,四個字,是國家解決貧困地區民眾困難的決心,這曾是一段很艱難的路,如今終於“通”了。

  據香港大公網報道,本月2日晚,TVB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21”,陳貝兒憑藉《無窮之路》獲得“最佳女主持”。不過由於陳貝兒目前在內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頒獎禮,所以她透過影片領獎。

  獲獎後,陳貝兒也在個人社交媒體感謝了團隊以及觀眾的支援,“多謝、多謝大家支援!多謝公司,一直給我很多機會。我好幸運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個節目,我以我們的團隊為榮!我們會繼續努力!”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3

  2021年,一部反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評分9.5,片子的主創是香港的媒體人陳貝兒。出發前,她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脫貧成功的質疑。陳貝兒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為真。是真的要親身去看、去聽。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對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腳軟不說,有恐高症的她身體一度抖到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一路走來,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貝兒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看法。陳貝兒:我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的報道,說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的,國家為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大。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全面詳實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無窮之路》播出之後,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眾讚譽不絕,香港觀眾也好評如潮。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4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一套播出。郴州女孩江夢南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同獲感動殊榮的還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於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

  在江夢南半歲時,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聽力完全喪失。

  從此,她就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著口型讀唇語和別人進行交流。

  最開始,江夢南靠著反覆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並練習發聲,往往一個音節父母重複上1000次她才能學會。

  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著鏡子學口型、摸著父母喉嚨學發音,透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

  在江夢南的印象裡,身為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唇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

  在學校,江夢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聽講”是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但對於江夢南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無法一直看到老師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只能透過看板書和課後自學來跟上進度。

  儘管如此,聰明、好強的江夢南憑藉不服輸的勁頭,自學完五年級的課程之後,直接跳級升入六年級。從小到大,江夢南沒有上過特殊教育學校,一直在公立學校讀書。

  在十幾年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她憑藉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和汗水,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順利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全部課程。

  一個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為何要選擇遠在北方的吉林大學?江夢南說,一是自己的偶像張海迪也畢業於吉林大學,她說要跟隨海迪阿姨的腳步。同時,江夢南一直有一個“英雄夢”: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最終,她選擇了吉林大學的藥學專業。

  “心有目標腳踏實地,不必患得患失。”2018年9月份,江夢南又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在學術研究的路上繼續前行。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5

  彭士祿,1925年11月18日出生,廣東省海豐縣人。1956年畢業於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後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結業回國。

  曾任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電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廣東省委常委、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士祿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執行的全過程,並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除錯和試航工作;參加、組織研製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80年代初,提出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要素,為大亞灣核電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秦山二期核電站的建設中,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自主設計、建造兩臺6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並親自計算主引數、進度與投資,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為表彰優秀總設計師頒發的《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狀》;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彭士祿一生經歷起伏跌宕,為我國核動力領域作出重要貢獻。他常揣著“明白與糊塗”:“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6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1套綜合頻道播出,吉林大學校友江夢南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出生不久,江夢南就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左耳損失大於105分貝,右耳聽力完全喪失。從此,她就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在父母的幫助下,她靠看著口型讀唇語和別人進行交流,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和堅強的信念,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和汗水去堅持學習、努力生活。

  2011年,江夢南以615分的成績考入了吉林大學藥學院。在母校學習、生活的7年時間裡,在學校和學院領導、師長的親情關懷下,在身邊同學的熱心幫助下,江夢南順利完成了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全部課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獲得吉林大學自強自立大學生標兵、白求恩醫學獎學金、東榮獎學金等榮譽和獎勵。母校為她減免了大部分學費,老師為她的學習、科研付出了極大的心血。畢業前,江夢南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接受了耳蝸再造手術。

  2018年,經母校推薦,江夢南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在成長的路上繼續前行。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7

  有這樣一個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核潛艇而奉獻一生,它的名字叫彭士祿。

  彭士祿的童年可謂是艱難坎坷,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為革命而被敵人殺害,一年後自己的父親也被殺害了。他的父親原本是地主家庭的男孩兒,卻和自己的親人們一起革命,一起對抗那些剝削勞動人民權利,自由的人。父親的死使彭士祿成為了孤兒,同時也成為了一位四歲的逃犯。

  父親去世後彭士祿跟著自己的奶奶東躲西藏,曾被27個家庭撫養過,而這些撫養過彭士祿的媽媽們也因為他,而被敵人一個個地殘忍殺害。直到15歲,彭士祿才被周恩來找到,結束了11年躲躲藏藏的生活。

  十幾年後,彭士祿去蘇聯留學學習機械專業,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許多領域的技術都非常落後,中國急需要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研製核潛艇,彭士祿聽到這個訊息後,立馬將專業改為原子能核動力,為祖國奉獻力量。他回國後便消失了,因為研製核潛艇是國家最高的機密,所以研究人員在此期間不能與外界聯絡。彭士祿和同事們沒有任何的研究基礎,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國外圖紙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來的一艘核潛艇模型。關於所有潛艇的書籍都是英文版,所有的研究人員都不懂英語,彭士祿便組織同事們學習英語,每天凌晨五點便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在背英語單詞。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和同事們基本瞭解了核電站級潛艇的原理,便開始了十三年的研究。

  彭士祿回憶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吃的只有饅頭和野菜,住的地方到處都是蟲子,如果哪天不被咬幾個大包都覺得不正常了。

  經過彭士祿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參加了海上訓練。

  彭士祿為了研究核潛艇隱姓埋名十三年,他為祖國做出了何等的貢獻?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8

  她是一名聽障人士,憑藉讀唇語考上清華大學博士,她叫江夢南,剛剛當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

  對她的頒獎詞是這樣寫著,“從無聲裡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裡,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時間回到29年前,在江夢南僅有半歲時,因為肺炎誤用藥物,導致她的左耳損失了大於105分貝,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床上被診斷為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雖然在她1歲時就配備了助聽器,但聽障問題並未得到解決,“上課”對江夢南而言十分吃力,硬生生地聽了幾年課後,她練出了讀唇本領。從此,江夢南開始了用觀察唇語去“聽”別人說話。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她考出了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在2018年,江夢南的困擾得到了緩解。研究生入學前,她在右耳植入了人工耳蝸,告別了26年的無聲世界。然而,人工耳蝸只是解決了“聽到”,但由於聽覺中樞空窗期太長,需要堅持聽覺言語康復訓練來解決“聽懂”的問題。

  2021年試用整合騰訊天籟音訊AI技術和騰訊會議遠端康復功能的“美訊聽寶”後,江夢南的聽力康復變得更簡單高效,聽力康復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江夢南從未停止探尋“最佳化交流”的方式,她嘗試在“美訊聽寶”APP上,透過騰訊會議接受遠端的聽覺康復訓練。這是騰訊天籟行動推出的首個整合“聽力測試+AI輔聽+遠端聽力康復服務”的平臺,可提升單音節識別率66%。

  3月3日晚,江夢南入選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就在同一天,也是全國愛耳日,騰訊天籟行動啟動2.0升級,中國聾人協會、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社、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聯通、騰訊公益、南方週末等機構共同發起“天籟聽未來行動合作體”。

  為了幫助更多青年聽障人群的掃清聽力障礙,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會議天籟實驗室聯合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天籟青年人才基金”,宣佈未來一年內將為100位以上聽障青年人才進行人工耳蝸手術補貼和聽力言語康復補貼,使他們聽得更好,說得更好,打破聽力壁壘,掃除身份障礙,在各個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華,更好地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像江夢南這樣的聽障人士還有很多,他們仍在等待像天籟行動這樣的科技公益專案救助,為生活帶來新改變。”中國殘聯執行理事會理事、中國聾人協會主席楊洋表示。

  如今已是廈門大學博士的趙蚰竹,在“天籟青年人才基金”的幫助下植入人工耳蝸。目前,蚰竹的盲聽基本可以達到60%。儘管有些聲音還聽不太明白,但是它帶來的新鮮、生動、豐富的聲音讓蚰竹非常興奮。

  隨著“天籟青年人才基金”的成立,希望有更多的“江夢南”和“趙蚰竹”受益,掃除聽力障礙,更好地向社會施展才華與抱負,實現自己的夢想。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9

  我要比洋人強。這句話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小時候立下的承諾。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天,小振寧家來了幾位客人,他們問小振寧長大想不想做大官,而小振寧卻說他不想做大官,還說:我要比洋人強!原來小振寧一天在大街上撿樹葉時看見一個車伕正在很努力的拉著黃包車,而車上的洋人卻破口大罵車伕,還用皮鞋蹬車伕的脊背。小振寧看後很生氣,很憤怒;還有一次,小振寧看到幾個持槍的洋人正在欺侮一個佝僂著背的盲人乞丐。從此,小振寧就立下承諾:我要比洋人強。後來小振寧發奮學習,1945年,他前往美國深造,受到費爾米教授的高度評價。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從我要比洋人強這句話,從中我體會到楊振寧從小就有愛國的精神,他寧願自己不做大官,也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這種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像楊振寧這樣愛國的人士很多,徐悲鴻就是其中一個。徐悲鴻年輕時就在法國巴黎徐梁畫院和巴黎國力高等學校學習繪畫。他在畫院向一個外國學生挑戰,看看誰是人才。從此,徐悲鴻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繪畫,為祖國爭氣,為中華民族爭光!他經常到羅浮宮,凡爾賽宮和巴黎各大博物館去臨摹世界名畫,一去就是一整天。最後,徐悲鴻用他自己的努力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你們看,徐悲鴻和楊振寧這兩位愛國人士為我們祖國爭了多少口氣啊!但是也有部分中國人不知道愛國,不把愛國放在第一位,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就出賣祖國利益,這真是中華民族的敗類。例如日本侵略中國時有些人為了身存,竟然投靠侵略者,去和日本小鬼子並肩作戰,他們還配得叫中國人嗎!

  楊振寧先生是跨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他心繫祖國科教事業,為國家的科技發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0

  小學畢業後,江夢南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績考入郴州市六中。2011年高考,她以615分的成績考入吉林大學。

  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江夢南因無法聽見播放的錄音,只得捨棄聽力部分,在少了佔總分數35%比重的聽力分數情況下,她依然順利通過了考試。

  一個交流不便的湖南女孩,為何要選擇遠在北方的吉林大學?江夢南說,一是自己的偶像張海迪也畢業於吉林大學,她說“要跟隨海迪阿姨的腳步”。同時,江夢南一直有一個“英雄夢”:治病救人,祛除病痛。

  最終,她選擇了吉林大學的藥學專業。

  江夢南碩士時期的研究方向是吉林大學教授楊曉虹幫她選的。楊曉虹清楚,由於江夢南聽不見聲音,進實驗室會有一定危險,所以讓她選擇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方向。

  江夢南最初根本無法透過唇語讀懂專業術語。三年研究生期間,楊曉虹在涉及專業術語時,都會寫下來給她看,有時候甚至會寫滿十幾頁紙……這一切,江夢南始終銘記。

  “心有目標腳踏實地,不必患得患失。”2018年,她考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啟博士研究生的學習與生活。

  江夢南曾經認為,透過個人努力來克服身體殘缺帶給自己的困難、並與健全人站在同一個跑道上是一件很酷的事。後來,她意識到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平等、包容、無礙的環境,人人都能公平地生活與工作,是一件更酷的事。

  涅盤重生後的江夢南,如一隻心懷大愛的鳳凰,將愛的種子播撒到故鄉。早在大學期間,江夢南迴到郴州家鄉時,總會到特殊教育學校做義工,探望那些視力、聽力、智力存在障礙的孩子。

  “我從小的目標就是能夠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希望能夠為其他人祛除病痛。”在3月3日晚播放的頒獎典禮上,江夢南講起了自己的心願:“不管是健全人還是殘障人士,大家都能平等的生活。”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1

  在1971年,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美國“禁止國家”的名單當中劃去了中國。於是,他立馬申請回國,成為了第一位訪華的學者。回國後,國家領導人接近了他,還和他談了很久很久。從那之後,幾乎每年他都要回國,並且成為了中國溝通的橋樑。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家庭還在溫飽線上掙扎。而楊振寧呢?他拒絕了馬里蘭大學提供的高薪職位,把美國唯一的房產賣掉,捐給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同時把清華大學給他的工資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後來清華大學給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權,而沒有要所有權。

  除此之外,他從80年代起,就開始在中國旅居,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資金給各大高校建造頂級的實驗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華高等研究院現在已經是世界頂級的研究機構。

  同時,他還為國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頂級的科研人才,比如:現在清華著名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是由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建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頂級計算機人才。

  無論是招募人才,還是募集資金建立一流實驗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發起設立給科學家頒獎的各類組織,他5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著,同時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他還幫助清華建立起了凝聚態物理系,在研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始終如一地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並發表了多項成果。

  而另一件讓他進入公眾視野的事情就是反對對撞機,實際上,他在剛回國時,就被邀請去探討中國是否應該建立對撞機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當時參與會議的科學家中,只有楊振寧一直在反對建造對撞機。

  他認為,當時中國很貧窮,能花錢建造的對撞機都是西方國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術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麼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這些錢去發展計算機、晶片半導體、生物、機械工程方面的領域。

  楊振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貢獻,很難用一篇文章全部書寫完。2019年度的“求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2021年9月22日,在清華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年華誕,國家也特意為這位偉大科學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2

  痰多得從鼻子裡、口腔裡、嘴裡面都湧出來,缺氧特別嚴重。他說飛機大炮都沒把我打倒,我到了這個地方,得了這個怪病。最後,他就去世了。這個話也刺痛了我,這也是激發我要從事這一項研究的一個起因,一個動力。

  從此,吳天一開始了他六十多年的高原病學研究,而在當時的中國,這是一項空白。為了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吳天一人生的黃金時代,多數是在青藏高原的調研中度過的。山路崎嶇,需要騎馬行進。在騎兵支隊當過兵的吳天一,常常笑稱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騎手。

  在調研途中,吳天一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14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就戳入心臟。100天后,他又出現在了馬背上。在高低壓綜合艙的人體實驗中,吳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瑪卿山科考,雙眼白內障;長期高原奔波,導致慢性高原心臟病。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3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於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

  尚在襁褓的江夢南,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半歲後便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為了讓女兒更好地融入社會,江夢南的父母毅然放棄教女兒學習手語,而是讓女兒學習發音和唇語。

  最開始,小夢南靠著反覆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並練習發聲,每個音節父母都要不停地重複,“如果有音節只要重複上1000次我就能學會,那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江夢南直言,偶爾也會因聽力障礙感到低落,但她總有辦法開導自己:“我很羨慕別人可以輕鬆地和朋友聊天,可以打電話、聽歌。每當這時,我就告訴自己,聽不見也有聽不見的好處,至少睡覺時不容易被吵醒。”

  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著鏡子學口型、摸著父母喉嚨學發音,透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

  在江夢南的印象裡,身為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唇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在學校,江夢南一直以普通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聽講”是學生獲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但對於江夢南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無法一直看到老師的嘴型,所以更多的時候,她只能透過看板書和課後自學來跟上進度。

  儘管如此,聰明、好強的江夢南憑藉不服輸的勁頭,在小學四年級之後,自學完五年級的課程,直接跳級升入六年級。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4

  吳天一是我國著名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學專家、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工作,曾讓他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後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患白內障……

  紮根高原六十載,他常年奔走為牧民群眾送健康,每到一個地方就問“哪裡海拔最高?”被牧民親切地稱為“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這位84歲的`老人,腳步略顯遲緩,卻目光堅毅,他腳下的高原印記著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奮鬥的足跡。1958年,經歷了朝鮮戰場洗禮的吳天一跟隨部隊調防到青海,在這裡他見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設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願軍的戰友尤其讓他印象深刻。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5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世界屋脊上,這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帶領醫學團隊,常年跋涉在離藍天、白雲最近的天路。50多年來,他推動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群眾心中。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實驗,讓吳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難,曾多次死裡逃生,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後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得了白內障。即使是這樣,六十多年的時間裡,吳天一始終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戰鬥,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醫學領域填補了世界空白,構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學體系。

  “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為高原醫學的研究,吳天一院士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個世紀來,他始終堅守在青藏高原上,守護著高原人民的健康。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6

  TVB 脫貧紀錄片《無窮之路》大獲成功,陳貝兒居功至偉。陳貝兒的成功離不開“真誠”二字。

  她的真誠自始至終貫穿著《無窮之路》的拍攝前前後後。在拍攝之前半年,陳貝兒自掏腰包,請了老師幫自己惡補普通話。期間還加強鍛鍊身體,為應對日後的拍攝儲備體能。為了更瞭解採訪物件,特意花時間看完了23集電視劇《山海情》,為的是為日後採訪《山海情》的原型謝興昌作資料上的收集。

  陳貝兒說:“人與人之間貴在真誠,我沒把採訪當成一件工作,而是打心底裡想知道他們的想法。”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7

  天梯和溜索。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會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民眾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的。去懸崖村的必經之路,是用鋼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級。不要說叫你親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圖片你也會嚇得兩腿發軟。更不要說爬上去之後還要下來,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下來時更困難,特別是對有恐高症的陳貝兒來說。但陳貝兒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體能上的困難,親自上下了懸崖村的天梯,前後花了十多小時,目的是體驗一下當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就讓無人機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攝乘溜索過怒江那一節,隔著螢幕都可以感受到陳貝兒是極其害怕的,剛開始的時候連眼睛都不敢睜開。但本著對拍攝的真誠,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完成了拍攝。

  陳貝兒對祖國也充滿著真誠。《無窮之路》的播出,讓香港觀眾有了更多的瞭解祖國的途徑和機會。在TVB製作的英文版《無窮之路》中,陳貝兒親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真實的中國。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8

  陳貝兒主持的紀錄片《無窮之路》,拍攝團隊穿梭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貧困縣瞭解各地民生。報道稱,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曾預料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她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陳貝兒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說,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報道稱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為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的”。她感慨,中國脫貧工程比聯合國早10年完成,“這是因為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港媒還稱,《無窮之路》播出後,不僅內地觀眾讚不絕口,在香港也好評如潮。陳貝兒透露,很多香港觀眾朋友給她留言表示很感動,因為這個節目讓他們瞭解國家發生的變化。

  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觀後感 篇19

  話說現代科學有兩大支柱,一個是相對論,一個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的黃金年代是上世紀的前30年。到了上世紀的40,50年代,量子力學日臻完善,連計算機之父約翰諾依曼這樣的人物都不得不放棄研究量子力學,轉投其他領域。

  此時的物理學家們一直都在嘗試,用對撞機來獲取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結果就是撞出了100多種粒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物理學家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如何才能把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當時科學家們就發現,這麼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費米子,一類是玻色子。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打一個比方,假如一個東西可以無限切分,切到最後切不下去時,就會剩下基礎粒子,其中費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顆粒”,佔據一定的體積,最基本的費米子有夸克,電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膠水,透過傳遞“相互作用”把費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學家發現,宇宙中一共存在著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

  其中,膠子可以傳遞強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傳遞電磁相互作用,還有一種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賦予粒子質量。

  在這個基礎上,科學家們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場”的概念,就把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了起來,創立出了一個叫做“標準模型”的理論,這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的又一座理論物理高峰。

  楊振寧和他當時的研究生助手米爾斯一起做出的楊米爾斯理論,就是“標準模型”的理論,解決了強力的機制問題,用楊米爾斯理論來強力的科學家一共有5位,這5位被分為2批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僅如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還幫助其他科學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的一個新方向。於是,物理學家溫伯格和格拉肖在楊米爾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弱電統一理論,實現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

  在這座物理學高峰當中,楊振寧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那這樣的科學成就在物理學領域屬於什麼樣的江湖地位呢?

  客觀地說,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由於都曾憑藉一人之力完成了一個核心理論的創立,因此他們應該屬於獨一檔的存在,僅次於他們的是了量子力學和標準模型的奠基人們,他們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個核心理論的創立,而楊振寧就應該排在這一檔,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學家,比如:物理學家聶華桐就曾說過,我們常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的海森堡、薛定諤和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我想楊先生的名字就應該算在裡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