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讀後感-高一

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讀後感-高一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2觀後感-讀後感-高一,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我是一點都沒看過的,但是老是聽見周圍人的誇獎和讚美,所以我就想看看這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是不是像大家說的那樣精彩。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昨晚21:00在中央一套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第一集《腳步》。

  看完之後內心真的是蠻感動的,是因為美食的美好,更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情。片子雖然是記錄美食的,但是中間穿插的人文情懷,我覺得特別好!美食和人文搭配的渾然天成,更有人情味、更真實,既能突出勞動人民樸實和可愛,還能彰顯勞動最基層人民存在的一些社會現實。如果只是一味描述美食的食材、加工過程和最後的成品,單調又失情感,倒成了一部空洞的純粹美食記錄片了。

  一、中國傳統的美食真是一絕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這裡不得不讚美一下攝影師的水平,拍得真的特別好)都是來自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並沒有來自城市裡高檔的大餐廳裡。無論是天麻的藏族小夥白馬家制作的蜂蜜粥(具體名字記不清了)、四川養蜂夫婦老譚家的豆花、陝西寬寬的勁道的褲帶面、苗家的雷山魚醬、山東的大蔥捲餅、還是福建泉州蘿蔔飯都是來自最平實的鄉間勞動人民之手,感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把中國的傳統美食沿襲的這麼美好!

  二、中國傳統的`優良作風得以繼承

  相比於美食,《腳步》中的各個人物的故事更讓人感動,親人間的溫情是最難以言表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天麻的藏族小夥白馬為了弟弟上大學給弟弟湊學費,替父母減輕負擔,上山挖靈芝。為了慶祝弟弟即將上大學,白馬送給了弟弟一份特別的禮物——天然的

  蜂蜜。然而這美味營養的蜂蜜竟然在一顆幾十米高的大樹上(這相當於十多層樓房的高度),白馬就是靠著樹藤的纏繞和用斧子在樹上刨下的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概用了四個小時才到達樹冠。為了取得蜂蜜,白馬擺脫樹藤,在樹冠上慢步行走,點燃燻草(為了防止馬蜂蜇咬),最後到達了蜂窩,取得了蜂蜜。看到白馬去蜂蜜爬那麼高的大樹,我真的挺害怕的,太危險了。但是哥哥為了送弟弟這份特殊的禮物,寧願冒險前往,親情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

  四川養蜂老譚夫婦為了養家餬口,一年11個月在外四處漂泊養蜂,這一養就是二十多年,父母的漂泊才換來了兩個孩子在家的穩定生活。夫妻間的相互包容、忍讓和愛,讓老譚夫婦覺得哪裡都可以是家。有付出才有收穫,想得到美味的蜂蜜、想讓兒女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辛勤勞作,說明了可愛的勞動

  人民一直在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艱苦奮鬥和腳踏實地的作風。

  三、彰視訊記憶體在的社會問題片中也反應了一些社會問題:

  在廣東打工李建英的父母半年來只能在收割玉米的時才能回家小住半個月,在這半個月裡,在收割玉米的同時,一家人全體出動製作雷山魚醬,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女兒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罈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鉅變,這樣的鉅變產生了更多的留守兒童(中國留守兒童的總數竟然和英國的總人數是一樣的),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很有可能出現心理等問題,有什麼辦法能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麥客一天只能割一畝多的麥子,最多掙200元錢。然而機械割麥機割一畝地麥子時間很短,而且才100多元。長此以往,中國傳統沿襲下來的麥客就會慢慢消失。我覺得機械效率雖高,但是可能遠不如人們在麥田地邊割麥便聊天更有人情味。而且,這些“被淘汰”的麥客也失去了季節性的“工作”,沒有了收入,只能靠其他的打工方式賺錢。社會的進步可能會使一些傳統消失,但是真的不希望幾十年之後再也看不到中國的傳統風土人情了。希望這些美好的傳統能一直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就像我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一樣!

  中國人“無論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