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金婚觀後感(通用8篇)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通用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視劇金婚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1

  偶爾在朋友的簽名裡面看到推薦《金婚》這部電視劇,加上之前也聽別人說過這部電視劇拍的很成功,所以就準備看了,50集呢,我是帶著歡笑帶著眼淚終於看完了,感觸真的很深。難得讓我在電視劇裡面領悟到這麼多,所以想寫下來。

  佟志(男主角)跟文麗(女主角)在朋友大莊的婚禮上偶遇了,還伴過嘴,也許是緣分吧,兩個人竟然被安排相親,就像現實中一樣,吵過架的兩人,怎麼可能會對彼此有好的印象呢,但佟志憑著自己的一份執著,終於把文麗追到手了。50年的風風雨雨終於開始啊。如果有哪個男人像佟志那樣對老婆,我相信這世界上也不會有離婚的了。文麗是一個很愛乾淨、很講究的知識分子,而佟志是產線上的工人,一個老粗,但因為愛老婆,為她改變,這點讓我真的好感動。

  就像所有的封建社會家長一樣,重男輕女的思想真的很明顯。舊社會那種對下層人的歧視也表現的很好,更讓我相信真正的友情,無論如何都是不會不離不棄的。大莊那麼一個吊兒郎當的人,但對佟志的友情一直到死都沒有變過。

  感情再怎麼好,也是經不住誘惑的,剛開始很反感佟志精神上的出軌的,但是後來才發現,他真正的是一個好男人,在出軌的邊緣,他可以很理智,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他是一個有老婆、有孩子的人。他寧願被很愛他的那個很優秀的女人(他也愛她)恨一輩子,也沒有背叛自己的家庭。試問有幾個男人可以做到這樣的呢?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文麗最終發現了,誰也不能忍受第三者的插足吧,所以她寧願毀了他的前途,也要把他拉回來,這個也讓我懂了,婚後的男人為了自己的事業,是真的會忽略家庭,為了這個,矛盾就一直C上他們了,期間還分居過,兩個年輕的人,只顧自己的感情,卻忽略了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大,小女兒跟兒子天天生活在充滿吵鬧的環境裡,最終女兒變得很叛逆,因為父母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管她,所以她變的好壞,不珍惜自己,到最後終於出事了(打胎),可後悔也來不及,想補償也補償不了。兒子長大後,也是不聽父母的話,因為他一直認為父親從小就不關心他,不在乎他,所以幾次把父親氣倒。

  父母一輩子都是為了子女,有操不完的心,也可以為了子女什麼事都肯做,也敢做。以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就是,再好的朋友在生意場上也會反目,說的挺對的。大寶(佟志兒子)跟好朋友合夥開了一個公司,因為他挪了60萬的公款買了房子孝盡父母,最後卻被最好的朋友告上法庭,而根本就不給他任何機會,直到佟志給他下跪,他才答應了只要還了60萬就不追究責任,本以為會賣那房子就可以了,沒想到患難見真情,三個女兒都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還了那60萬,最終房子還在,可天有不測風雲,大寶在一次應酬中因為酒後駕車,而出了車禍死了,這就告訴我們,酒後駕車真的很危險,是要賠上性命的賭注。失去兒子的父母,哪裡會承受得住這種打擊呢,但人還得為活著的人更好地活著。所以佟志從痛苦中走了出來,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孫子身上。

  結婚50年,叫金婚,真的很難有幾對人一起風風雨雨走過這50年吧。這50年經歷人生的輝煌,也經歷人生的低谷,但最終兩個還是不離不棄,互相鼓勵,互相支援,遇到事情一起解決,我們羨慕的同時,也值得我們學習。至少我的感觸很深,學到很多的東西。

  結婚後的朋友,一定要來看看這部電視劇,因為從這部電視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經營我們的婚姻,祝彼此幸福吧。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2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看過《金婚》這部電視劇嗎?裡面誰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看,為莊嫂直爽,敢言敢做,詼諧的語言所吸引,每次她出現必會伴隨我們一家人的笑聲,她雖然身材不是特別好,長得也不算太漂亮,但是她就是有一種別人沒有的能力,輕而易舉就會讓無數的人喜歡上她。再看,遠不似之前那樣輕鬆,因為我發現,我們老是莊嫂莊嫂的叫,甚至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她在丈夫的背後,人們不熟知她的名字,用一個嫂字來稱呼她,,這一叫就是一輩子。這也是一種不幸吧,似乎可以從中體會到她的無奈,對她也有些許的同情。

  她就是典型的活的沒有自我的那一種舊式的中國女人,一生以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為首,她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姿態擺得很低,她靠著這場婚姻,從農村來到了大城市。擺脫了農民的身份,從今往後,不需要和土地打交道。在這場婚姻中,他們的關係是不平等的,莊嫂內心認為自己配不上他,莊嫂把丈夫對她的迎娶看作是一個天大的恩賜,所以在莊嫂對他很小心,也很服從他。

  婚姻最大的不幸或許就是不愛吧,沒有愛的基礎,婚姻就像一盤散沙,他本性懦弱,娶莊嫂不對是滿足了他大男子主義的做法,滿足了他的需要被照顧的願望,他放著嬌美動人的初戀情人梅梅不娶,反而娶了一個農村來的,長得不算漂亮的人,不就是他腦子中封建男子的那種劣根性嗎?婚後他依舊不老實,老是在婚姻這座城裡去試探,不斷尋花問柳,他們的日子從來不乏爭吵,可也就是這吵著吵著,轉眼間,他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過了幾十年了,離了彼此都不習慣了。記得他對佟志說過一段話,印象特別深刻。年輕時沒把她當回事,這老了老了,反而離不開了。我想這是他說過最動人的情話了吧,假如讓莊嫂聽了。會覺欣慰吧,從前是莊嫂追著他跑,噓寒問暖,現在是他追著莊嫂跑,角色反了過來,這也是一開始我們想象不到的。

  我想,這對莊嫂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吧,雖然沒有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但風風雨雨幾十年的朝夕相伴不也讓兩個人誰也離不開誰了嗎。莊嫂到老了迎來了自己的好日子,丈夫兒子都讓著哄著地,小小的一個她,折射出現實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婚煙的不幸,沒有愛情的婚姻卻可以相守,到老反而恩愛有加,說幸福吧,似乎也算不得。

  莊嫂是時代女性的縮影,她身上有小市民精打細算的氣息,也有勞動人民那種根子裡的善良與樸實。她在糧食極其匱乏的年代,把自己的丈夫和兒子照顧得極好,甚至還能吃上肉。想想在那個年代吃個飯都上頓不接下頓的,肉更是想都別想了。這多虧了莊嫂精打細算,把自子家的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她靠著精打細算、潑辣性格,如願讓家人住進了大房子。其實我從心底是很喜歡這種性格的。但是這種情況假如放在我身上,我想,我沒有勇氣去廠裡大哭大鬧吧,結果可想而知。

  清高會讓我們失去很多東西,心裡明明很想要卻因為拉不下身段,放不下面子,讓眼前的東西從我們指縫中溜走,著實可惜。身處社會免不了沾染世俗氣息,雖為我們所不恥,但是我們從內心深知我們必須得樣做我們無力改變這個現狀。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跟清高相比還是會選擇前者吧。

  她雖市民氣息濃重但她善良熱心,我想這也是她和文麗這兩個極不同的人成為好朋友,可以冰釋前嫌的原因吧。

  看完電視劇,不禁想起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的一句活:“直到他們老得下面柔軟了,對妻子的那顆心才開始柔軟,開始帶著妻子上街吃飯購物,給妻子買禮物,甚至在公開場合情深意切地發表愛的宣言,感謝妻子多年來對他執著的愛。”沒有愛情的婚姻無人看好,可就是這樣不被人看好的愛情卻在莊嫂的經營中牢固不堪。這是讓所有人想不到的,為之驚訝的。莊嫂一生為別人而活,老了似乎才體會到那種被人愛護的感覺,看完,不禁為莊嫂流淚,高興。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在自己的付出下終於在大城市中,在自己家中有了所謂的話語權,有了地位。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3

  說下列話之前,應該肯定我對這個戲裡幾乎全部演員的上乘表演和人物塑造是非常佩服的。但是這部戲的劇情,實在是很有問題。這主要是作者的責任。

  認真想想,剝去各色畫皮,《金婚》這個戲,恐怕和類似的家世系列戲一樣,就是垃圾。我想看看中國影視,所以我希望我看到的每一部作品都很好,看到《金婚》,我希望他也是一部好作品,在每看一集的時候,我希望下一集能給我理由說這部作品很好。看完了,瞭解了全部劇情,我也還是希望我對它不良的印象,都是因為我自己理解得不對。但是很不幸的,uTube上熱情上傳的網友MChineseDraa'sChannel又傳上來《王貴和安娜》,給我揭示了一個看金婚是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繼清宮戲之後,是不是又在流行家庭歷史懷舊戲。如果說清宮戲是力圖逃避現實,相當一部分這類歷史懷舊戲裡瀰漫著“現實的就是合理的”的想法。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接受現實是一回事,在文藝作品中和其他文化作品中把“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在我看卻有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除了在現實面前做一定的妥協,人們應不應該追求理想和美好。現實生活中有重男輕女的問題,那麼在文化作品中是不是就應該把重男輕女當成金科玉律一樣來遵從?現實生活裡家庭有終日鬧吵架分居的,文藝作品中的家庭是不是就應該以此為生活內容?而這兩樣事情就是《金婚》整部戲自始至終的內容。

  在某些方面隨著年月的推進這個家庭對過去的歷史作了反思,透過四個孩子的口對家長在他們幼年成長過程中自私表現作過批判,但是當家長回過頭來向孩子們解釋過去的歷史的時候,他們不是實事求是地做自我批判,而是採取撒謊的辦法為自己的配偶文過飾非,媽媽把爸爸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來,爸爸把媽媽的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來,達到的是同一個目的,是把孩子們本來客觀實際的.觀察解釋成子虛烏有。作者讓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表現夫妻兩個共同的“為對方維護形象”的目的,籍此表示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愛”和“體諒”,但是他們這樣做的方法是撒謊,效果是矇蔽自己的子女,同時教會他們繼續像自己一樣“撒謊不打草稿”。

  而在重男輕女這個問題上,這個家庭的母親文麗根本沒有任何改進。假如這部戲的作者有藉口說前二十年他是在反映一部分人中間的現實的話,當他用“姍姍懷了男孩子”來做把佟志從喪子之痛中喚醒過來的唯一武器的時候,他把統治了作品此前四十集的重男輕女主題原封不動的貫徹到了五十集始終。

  應該說,中國社會很大部分,大概除了貧困農村之外的絕大部分,人民的想法恐怕是超越了《金婚》作者樂此不疲的“重男輕女”觀。作者在這種思想指導之下,對於殺害女嬰採取了寬容甚至是縱容的態度,用自己的作品來宣揚這種惡行。舉例來說,佟斯博事故身亡之後,佟家兩個家長之一說,“姍姍留了這個孩子,還不是為了給佟家一個孫子”,把話說完整了,就是假如是個女孩子,就必然又去打胎了。

  以一部膾炙人口的戲裡不加批判的反覆強調一種道德上有問題的做法,作者到底是在“承認現實的就是合理的”,還是在宣傳一種不合理的東西?在這個家庭無止無休花樣翻新的爭吵上作者採取的是一樣的態度,甚至透過女兒們照顧父母的健康情況而說的一些寬心話來把這種完全無視子女福利而肆無忌憚的爭吵合理化,說這種爭吵是彼此有感情的表現。

  所以,在反覆說服我自己是我對這部戲的理解偏頗了之後,我的懷疑仍然不能消除,那就是,這部戲本身確實就是垃圾。看到作者簡介中這段話之後,“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學寫作,發表過中長篇小說和散文一百多萬字,無甚影響;九十年代末為生計謀,開始寫暢銷書”,“為謀生計開始寫暢銷書”這幾個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既然作者為了賺錢把作者的社會責任棄置不顧,說這部書是垃圾,恐怕並非誇張。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4

  鄭曉龍導演,張國立和蔣雯麗主演的最新家庭倫理劇《金婚》打造出近幾年中國內地以家庭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的又一高潮。從《牽手》到《中國式離婚》,再到《金婚》,三部婚姻劇十年視角的轉換,恰好影射了國人婚姻觀的十年變遷,不得不引起廣大老百姓的思考:對中國文化傳媒發展的認同與展望的思考,對後現代時期婚姻觀的重新審視的思考等等。筆者認為,《金婚》的平均收視率之所以達到16。45%,單集收視率達到20%(資料來自2007年北京電視臺的收視率表),主要由於它所展現的生活狀態相對較為真實,受眾群體面積大,因此,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大都會在故事中找尋到影子,從而達成共識。

  就名字不難看出,電視劇《金婚》講述了一對夫妻由結婚到金婚共五十年的婚姻史。故事開始於新中國熱火朝天的1956年,文麗(蔣雯麗)與佟志(張國立),一對平凡夫妻,他們的婚姻始於陽光燦爛的五十年代,經歷了上世紀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到如今的新世紀,經歷著新中國歷史上變化最激烈最巨大的五十年。筆者認為,這部電視劇不僅是男女主人公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史,也是一部新中國發展的共和史。此劇以編年體形式,一年又一年地講述這對夫妻五十年坎坷婚姻之路。

  電視劇《金婚》從頭至尾都透著一種調子——平淡。聽過這樣一句話,雖說玩笑,卻也不失為一種評價,“看了《金婚》的人,想離婚的,不離婚了;不想結婚的,忙著辦酒席。”不可否認,有些誇張,但同時也說明,作為傳播工具,它已然達到預期效果了。想離婚也好,不想結婚也罷,原因很多,其中自然包括婚姻這座墳墓不單單斷送了青春、熱情,也斷送了生活的“激情”與“浪漫”。然而,《金婚》卻喚起觀眾淡忘已久的理念:生活原本就是平淡得一絲精彩都不曾有。因,再激情、再浪漫的狀態都無法逃離“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牽絆,一個連“活著”都無法保障的人,又如何談“生活”?於是,“平平淡淡方是真”似乎又回到觀眾的眼簾。

  筆者認為,電視劇《金婚》相對真實、客觀地展示了夫妻家庭生活。新婚燕爾的親密、七年之癢的疲憊、中年的“精神出軌”、老年的相濡以沫,無不表現的淋漓盡致。婚姻,似乎有些定律,似乎各有各的規格,然而夫妻婚姻間常見的幾道坎兒,也許無人能夠避得開。進入中年的夫妻,大都存在著交流貧乏、審美疲勞、甚至出現冷戰的現象。劇中男主人公佟志,中年面對事業家庭雙重壓力,情緒失落,對主動親近他的漂亮女人動了真情,精神出軌。得知此事的妻子文麗在悲痛振怒之後,變得成熟,作為妻子和四個兒女的母親,她奮力支撐家庭度過這個重大危機,她不吵不鬧忍辱負重,照顧重病的婆婆,教育兒女;佟志徘徊在情感與責任之間,在他內心深處,妻子和家庭仍是第一,在人生最關鍵的選擇點上,在激情與浪漫的誘惑下,佟志還是選擇了家庭,選擇了親情。責任,一個太沉重,卻無法割捨的詞語,它纏繞在每個家庭之中,牽絆著每一個道義之士。

  夫妻,原本就是“老來伴”。愛情,自是個浪漫與激情並存的荒唐事,卻永不會是長久的,只是瞬間罷了。筆者並不排斥,也不怨恨愛情,相反非常相信那一瞬的美好,留住回憶。只是,生活不需要愛情,需要更多的是親情,夫妻間的親情多過愛情,也牢靠過愛情。電視劇《金婚》結束於男女主人公互相攙扶著走在茫茫雪地裡,那一刻,會讓人有種心頭一震的微妙,不是酸、也不是疼,是感嘆!

  作為媒體專業作品,電視劇《金婚》的某些故事情節不乏有些刻意煽情,刻意製造悲劇氛圍來贏得故事的曲折度。筆者認為,這大可不必。既然是選擇貼近百姓真實生活,就不必再選擇與生活較為脫節的情節。劇中主人公的小兒子,在被父母親人們的感動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然而編劇選擇以他酒後駕車死亡,作為他的個人結局,筆者認為此舉有些畫蛇添足,觀眾這樣的眼淚不賺也罷。再則,對於男主人公佟志中年精神出軌的情節,似乎有些受到某種束縛,伸展不開的嫌疑,可謂是無奈萬分,卻又嘆不敢言。筆者認為,不妨大膽一點,展現得更為裸露一些,為整部電視劇增添更多現實性。

  毫無疑問,電視劇《金婚》是部佳作,能夠帶給觀眾許多情感共鳴。在如今西方媒體虎視眈眈國內媒體市場的同時,本土媒體如何發揮其自身優勢,抓住大眾之所求、之所想,已然提上了日式日程。筆者認為,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將其進一步深刻剖析,同時與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相結合,紮紮實實地走好每一發展中的步伐,切勿“登高望月”,不切實際。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5

  不知道是社會影響了現代人對婚姻的看法,還是婚姻本身就是這樣的波折……在我身邊有很多人都結婚不久就離婚了,其實他們都並不是真正因為感情的原因而分開的。大多數人都是因為結婚後的一些瑣碎小事而鬧得不愉快才導致的離婚悲劇!雙方在結婚前總是愛得那麼死去活來,什麼山盟海誓、情海生波……一旦步入婚姻的圍城,就會淡薄甚至變質……因為結婚後就要為家庭的瑣事而操勞,一些在婚前看得很淡的,甚至並不在意的東西——物質,在婚後就變成了重要的而不可忽略的了!

  有些人在結婚前並沒想那麼多,只知道彼此相愛就滿足了,整個人都被愛衝昏了頭腦;所以就出現了閃電婚姻。可是在結婚後,才發覺:婚姻並不是在所理想中的那麼完美,只有愛情而沒有面包的婚姻是那麼艱難,一切都是那麼的力不從心!於是就開始了相互的抱怨,爭吵不止……到最後的不歡而散!

  看到他們今天這樣的現狀,我不禁感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當代,愛情是那麼的脆弱!他們把婚姻當兒戲。如果當初結婚前,他們考慮深遠一點,也不會有今天彼此的傷痛。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有的人自私,冷酷,虛偽,當愛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發生衝突時,舍情而取利者也!

  同時也讓我看到:沒有“麵包”的愛情就像開在水中的浮萍一樣,沒有根基,沒有長久下去的保證,愛情不單是有情飲水飽。如果要步入鞏固的婚姻,就得考慮到生活所必須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說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在此,我想提醒一下正在為“麵包”而鬧不快的情侶們:雖然在沒有物質保障的空洞,愛情沒有太久的生存空間!但是,如果只是暫時的工作不如意,不必有太大的擔心,畢竟現在年輕人的機遇有很多,很多事情都是有變數的,也許機遇就在不遠的前方呢?當然,機遇是垂青給有準備的人的!其實,男女之間的感情,並不是害怕沒有“麵包”,而是害怕在沒有“麵包”的情況下還不想些補救的辦法!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愛情最終會轉化為親情!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6

  這是很多人對愛情、婚姻的真摯嚮往。

  “金婚”把婚姻比成黃金,其實婚姻比黃金更珍貴,畢竟兩個人牽手走到一大把年紀,要經歷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悲喜,太多的酸甜苦辣。

  看電視劇《金婚》,感慨頗多。感慨最強烈的是,婚姻之路沒有捷徑,只能由兩個人慢慢地走,苦要吃,樂要享,婚難離,情難斷,就像體驗一次危險而幸福的旅程。而《金婚》的真實讓人震撼。該劇不是大張旗鼓地高大全式地謳歌“婚姻萬歲”,男女主人公經歷了性格不合、吵架不斷、為兒女操心、第三者介入、白髮人送黑髮人等種種矛盾、痛苦,在婚姻的鐵軌上翻天覆地想分開、出軌,但是面對親情,他們最後都回到了幸福的婚姻軌道上。

  演一部《金婚》,並不需要太多的時間。但是《金婚》卻讓人似乎真實地觸控到50年光陰。《金婚》以編年體的形式,一年又一年地講述了這對夫妻五十年坎坷婚姻路。年輕漂亮的小學數學老師文麗(蔣雯麗飾)和重型機械廠的青年技術員佟志(張國立飾),結為夫妻。他們從年輕到年老,從熱戀到婚姻中的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以及為人父母直至祖父母,經歷漫長而坎坷的五十年婚姻路。

  《金婚》講述的是平凡人的平凡婚姻故事。張國立扮演佟志一出場,會突然想到他過去演的皇帝、財神、紀曉嵐等印象深刻的熒屏形象,但是一眨眼,我相信這的確就是一個普通的技術員。因為這個人物寫得非常真實,而張國立的表演也很真實。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年輕時,他們是一對歡喜冤家,妻子文麗是北京人,漂亮活潑,酷愛前蘇聯愛情小說,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浪漫嚮往,小資情調嚴重。丈夫佟志是重慶人,在家排名老小,獨子,他性格開朗風趣幽默血氣方剛,但非常實際缺少小資情調。

  剛開始看《金婚》,有些恐婚,就像看《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一樣,對婚姻圍城感到恐懼。因為佟志、文麗初婚時,他們從性格到生活習慣格格不入,又早早為人父母,婚姻生活中從衣食住行到子女教育到婆媳關係再到性關係,處處矛盾,經常為小事打得天翻地覆,好在兩人互愛對方,爭吵過後總是和好如初。中年時,他們進入婚姻疲憊期,因為工作夫妻兩地分居。佟志遭遇年輕女人情感誘惑,文麗初聞此事,大鬧廠黨委。夫妻之間越來越缺少溝通,他們經常陷入更危險的冷戰之中,婚姻似乎走到盡頭。此時,那位曾經誘惑佟志的年輕女性再次出現在佟志生活中間,人到中年的佟志,在事業與情感雙重失落下動了真情,精神出軌。得知此事的文麗不吵不鬧忍辱負重,照顧重病的婆婆,教育四個兒女。佟志徘徊在情感與責任之間,在人生最關鍵的選擇點上,在激情的誘惑下,佟志還是選擇了家庭,選擇了親情。最終他們度過人生最黑暗歲月,牽手走進金婚。

  劇中張國立和蔣雯麗,從20多歲一直演到70多歲,張國立和蔣雯麗都表示好像把自己的前半生回顧了一遍,把自己的中老年生活提前過了。在50年的共同生活中,雖然有風風雨雨,打了,罵了,吵了,分了,但來來回回折騰,最後還是回到了最初一起建的那個窩裡。也許結婚就是讓愛情變為親情,而婚姻面臨危險時,親情則顯得大於一切。是為《金婚》觀後感。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7

  《金婚》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視大劇,諸君有目共睹,不須贅述。其中的幾集很引人,我還看了兩遍。這裡,只是想把該劇對筆者的啟發,歸攏歸攏,閒暇時與諸君共同思索、玩味一番。我想,應該是有些裨益的。

  一,明白了,什麼是金婚。

  以前,筆者一直是於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較為天真的以為,所謂的金婚,一定是十分難得的一種圓滿。總以為能夠走向金婚的兩口子,一定是一輩子相敬如賓,彼此幾乎從未紅過什麼臉兒。相伴一生中,一定是根本不會存在其它什麼“故事”。一定是同經風雨,同見彩虹,相依相偎才走到了金婚的彼岸。

  看過了該劇,我才明白: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兒。哪裡有半個世紀從不爭吵,從不打鬧,從不磕絆,從不執迷的夫妻呀?!所以,該劇是如此地吸引人們一集一集看下去。劇裡濃濃的人間煙火味兒,飲食男女味兒,和《神鵰俠侶》中那楊過和小龍女陽春白雪式的愛情相比較,確實顯得太凡夫俗子了,太庸碌平常了。但是,長居於世俗社會而非神話傳說中的芸芸眾生,還是更願意接受這草根百姓的金婚,帶給我們心田的滋潤和撫慰。

  唯其真實,才更靠譜兒;唯其無華,才更暖人。

  二,摒棄海誓山盟的愛。

  該劇在各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很是豐滿、傳神。特別是在男主角佟志和二號女主角李天驕所謂的婚外情這一部分戲中,展現出了編劇和導演的藝術功力。

  如,佟志面對天驕時,那種真誠卻又木訥的姿態,幾句簡短而又遲疑的話語,就很好地把他心底波瀾漸起,外表上卻頗感無奈的情態,給完全表達了出來。

  天驕在該劇中的戲份,不是很多,卻很重要,不可或缺。有關天驕的不多的幾場戲,在這整個50集電視劇中,實際上起著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佟志和天驕之間,沒有那些我們常見並習慣了的情話、套話、海誓話、山盟話。有的,就只是那一種寡言少語的相對,那一種默然長久的凝神。只有這些,實際上已經是足夠了。真正的感情,應該是在心底深藏的,並不需要外示於人。

  海誓和山盟,似乎是大多數情感影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場面。似乎是不如此安排劇情,不足以吸引觀眾。而在《金婚》中,我們卻看不到如此場面。我們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種方式的愛的表達。即天驕式的愛:默默無語,痴念半生。

  世間事,特別是情事,大抵如鍋燒水。用厚度較薄的鍋燒水,熱得相當快,但關火後涼得也是相當快。而用底厚幫厚的鍋燒水,熱得速度雖慢了些,但停火後,鍋中水冷卻得速度卻慢了許多。

  相對於那些如流行歌曲《熱情的沙漠》高唱出的海誓山盟式的愛,筆者倒是更喜歡如蘇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淺唱出的無語凝視之愛。這歌曲歷久彌新,我還能哼上幾句: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著我不作聲。我想對你講,但又難為情,多少話兒留在心上。

  電視劇金婚觀後感 篇8

  春節前,由大牌明星張國立、蔣雯麗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金婚》在全國熱播,我因工作繁忙只看過幾眼,沒有完整地看過哪一集。我嫂子、我岳母、我愛人可能基本上是全過程觀看,所以經常能聽到她們的一些觀後感言。尤其是我愛人金屏,不時地拿著《金婚》裡的一些感人的故事來教育我。所謂“感人”主要是指夫妻在一生恩愛的道路上,應該如何珍惜,如何寬容,如何尊重對方等方面。據說這部連續劇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轟動,頗有當年的《渴望》、《四世同堂》等連續劇的影響力。

  今晚我開啟電視以後,山東衛視《天下父母》欄目正在播放一檔名為“金婚58年見證”的專題片,節目邀請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大家庭作為故事主角。

  這個大家庭的主角是一對農民夫婦,他們來自河北遵化縣下面的一個農村,老太太73歲,老先生也78了,他們一共養育了7個孩子,5女2男,到現在已是4代同堂,這些子女凡是能來的大都來到了錄製現場,個別第四代小孩在海外留學。

  這個節目非常好,基本講述的是老夫婦這58年來的酸辣經歷,以及帶領這個大家庭走到現在所歷經的各種艱辛和磨難。在講述回憶的過程中,欄目組穿插了為老農夫婦舉行結婚儀式的內容。老夫婦倆穿上了結婚禮服,老先生給老太太贈送了鑽戒,老太太給老先生贈送了帽子,過程非常的溫馨。

  在講述這個家庭從四、五十年代一直到現在的坎坷經歷時,我非常地受感動。那個時期的中國農村是非常貧窮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是靠“掙工分”過活的。雖然老夫婦倆自身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但是這個大家庭第二輩中最低的學歷也已是高中,最高的學歷是大學本科,在這樣一個樸素的家庭裡,能夠讓7個孩子接受這樣的教育,成為社會棟樑,他們承受的困難可想而知,他們堅強的毅力和作為父母的恩德,子女孫輩們是永遠不能忘懷的。

  這個家庭的人員構成以及家庭背景,和我的家庭非常相似。我們家是兄妹6人,父母狀況更為相似,文盲,父親79歲,母親75歲,一生艱難勞作。從發展情況來看,人家要比我們強。在看這個節目的過程中我好幾次感動地幾乎要流淚。老太太講述過去時,他的晚輩不停的有哭聲相伴,雖然主持人一再提醒,但啜泣聲還是一直不停。我想這個哭聲應該是激動、高興和安慰的眼淚,透過這樣真實感人的故事,讓我感受到真情、真心、真誠是相當寶貴的,這是凝聚一家親情的關鍵所在。這更讓我相信一個道理,這世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堅信陽光一定會在風雨後出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