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以色列》觀後感

《他鄉的童年-以色列》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他鄉的童年-以色列》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前段時間剛剛好聽過樊登老師講過的《一個民族的重生》,我自己翻出來的一本買來未讀的書《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情》,恰好又重溫這個紀錄片的這一集,一切都剛剛好。

  教育的真諦是什麼?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我們是怎樣看待失敗的?不論是大人的還是小孩子的。

  我們學會的是知識?還是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比北京還小的國家,是地球上最大的移民吸收國,被稱為全球教育排名第二的國家,教育的理念與傳統與未來都值得看一看。

  從傳統的宗教幼兒園,全新的科學幼兒園,基布茲的小學,公立私立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走上社會,每個年齡段的人對於學習的理解和接受都似乎不同,又似乎相同。

  快樂和包容的教育,教育的理念影響著教學的過程和結果。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可以無規則的去嘗試和創造,可以使用超出我們認知範圍的物品來做東西。

  在小學裡,可以爬樹,可以和小動物玩,可以和教育小丑一起做遊戲,可以一起上歡樂的音樂課,當一所學校有喜悅,有色彩,有坦誠,有樂趣,怎麼會不願意去呢?

  在初中高中,14,15歲的創業者,16歲的CEO,這是一群看上去不像孩子的人,不是因為知識儲備,而是因為性格,他們不一定會成功,但他們會成為為自己人生做出正確決定的人。

  高中畢業去服兵役,也是一個融合學習的'過程,權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步入社會之後,失敗被無限的包容,當然包容的不是失敗,是再次嘗試,被鼓勵不斷的嘗試和創造。社會的英雄不是那些某種意義上成功的人,而是那些失敗了很多次還勇於面對和嘗試的人。

  是什麼奠定了這樣的社會教育氛圍?是20xx年的流浪還是這艱難的建國過程中的危機意識?猶太民族認為最重要的3件事,就是教育,教育,教育。我覺得我們也是,但是猶太媽媽們和中國媽媽們有什麼區別呢?(這是不是說明了教育無論在哪裡,媽媽確實是主力軍)做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做為接觸孩子家長相對頻繁的我來說,每一個階段,我們都為孩子焦慮過,字沒有寫好,拼音沒有寫對,不敢表達自己,害怕孩子失敗等等。以色列的媽媽也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她們更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沒有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但是隻要他成為他自己就可以。當我們在不斷的覺醒,學會相信孩子,相信他可以掌控和安排好自己的一切,讓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有更多控制權,對於孩子,只希望他成為他自己就可以。

  包容失敗,鼓勵創新,以色列的教育密碼,這是這一集的標題,也許這是君君想要展示給我們的,但這一定也是被認同和驗證的,這個勇於創新創業的國度一定是因為有一個不一樣的童年。現在在做的樂高課程,反過來想,會覺得慶幸,因為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這就是一個不斷失敗,不斷思考,不斷遇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創新是被無限鼓勵的,成果是沒有唯一性的。所以我覺得這一代的孩子們還是幸運的。既有傳統文化的照拂,又有新生文化的滋養,雖然依然有應試教育的弊端,但總歸是幸運的,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嘗試,更豐富的人生,可以為自己的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

  回到這四個問題,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們是怎樣看待失敗的?不論是大人的還是小孩子的。我們學會的是知識?還是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希望我自己的孩子,永保好奇的心,永遠熱愛學習,能夠體驗失敗裡的喜悅和樂趣,能夠真正的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做好自己,做自己喜歡的自己。現實告訴我,還要更努力!

  “到時間該睡覺了。”

  “為什麼該睡覺了?”

  “那裡是一棵樹”

  “為什麼是棵樹?”

  “那裡是一座山”

  “為什麼是座山?”

  這真是一段有意思的對話,也許你剛剛經歷過,假如你有孩子的話。

  我打算買一本《塔木德》回來看看,節目裡說這一本關於辯論的書,但我看了簡介,這是一本神奇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