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2021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範文(精選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1
我喜歡掛在“天宮”空間站的美麗奪目的中國結,它正對著鮮豔的五星紅旗。這樣的空間站是太空中最靚麗的風景線,也使我們倍感親切。
在太空裡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以適應失重感,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吃的飯菜原來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飛行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雖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衝熱水澡,但是洗臉洗頭髮都沒有問題。科研人員專門研製了分解洗髮液——不僅可以把頭髮洗得很乾淨,還十分節約水。空間站的水非常寶貴,所以要儘可能地節約用水。
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間站也有許多休閒活動,可以和家人打影片電話,可以從舷窗邊欣賞日落時美麗的地球,還可以進行晨練,晨練專案是中國傳統健身專案——太極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出艙活動了。穿好“飛天”服,透過氣閘艙來到艙外,透過地面排程人員和艙內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艙外完成相關任務。
在太空也有許多喜事:種植的水稻抽穗了,迎來了太空快遞員,也迎來了新夥伴來進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駐留了三個月,很快就要告別“天宮”空間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見到地球上的親人,非常激動。
太空本身已經非常迷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現帶有五星紅旗的一切,都愈發使每一位中華兒女倍感親切與自豪!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2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著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著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3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是日拂曉,喜訊傳來,國人振奮,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英雄被送入太空,將對接天宮,開啟半年征程。中國航天事業,又上一層。
毛主席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航天事業,科技巔峰,群體作戰,眾志成城彰顯國力,引領未來,造化蒼生。其所耗人力物力財力甚巨,然著眼未來,乃深遠之計,關係國計民生。非下苦功夫,焉得幸福夢。若夫拘於小家之見,則航天與我有何干系,則漠不關心,反怪勞民傷財,真乃愚見。非也,航天事業,人民與共。一者,其事關人類大局,發展之高度,彰顯國力,引人尊敬。二者,其於太空探索,科學研究,造福人民,大有裨益。三者,事關國家安全之大計,搶佔科技制高點,方能不受制於人,乃和平真保障。故對內可科學研究,以成果來造福國民,以榮譽來增強民族自信。對外可服務大家,提高安全,促進人類共贏。如是者,方是航天事業之使命。
由此及彼,探索無止境,上天入地,國之英雄。時代呼喚英雄,唯有敬重英雄,方能民族復興。航天英雄,寄託億萬人之夢,敢於擔當,勇作先鋒,時代之楷模,國人之春風。民族復興,始於兒童。航天薰陶,點燃夢想,去娛樂之浮躁,還高尚之信仰;樹高遠之志向,去物慾之平庸。如是者,少年有夢,理想初衷,非精緻之利己,非利益之蛀蟲,乃民族之希望,民族之光明。
重科技,敬英雄,樹新風,利蒼生,如是者,乃長征精神之延續,兩彈一星精神之傳承,民族有望,中華復興。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曾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詩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諸如此類,方是民族文化浩氣之風。
航天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人有關,人人受益也。故可知,光陰逆旅,點燃夢想,不負使命,造福蒼生,是為航天事業之初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助力民族復興。向航天英雄致敬,上九天攬月,遨遊太空。著眼人類未來,是為格局;立足國家實力,是為務實;弘揚探索問天之精神,是為信仰;以太空為舞臺,科研豐收,造福人民,是為果實。如此者,既有戰略之高度,復有高尚之使命,則知人人有責,國家與共。
故可知,宇宙為家,上天真英雄。勇者無畏,大愛利蒼生。重塑信仰,民族復興。誠所謂:心無國膽人無根,人有擔當國有夢。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4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為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為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啟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透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說,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5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訊息一出,網際網路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週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執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準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援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誌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重新整理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徵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曆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準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緻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6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7
古時候,人們總是想把一些探測器送上太空。不過,功能單一,並不能完成人們對太空的探索。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怎麼讓人上天!我們這次採用的是“長征二號火箭”和“神舟十二號飛船”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費很多錢,如果只上去三四個小時又覺得不划算,我們想建一個像酒店一樣能讓宇航員住的地方,就是空間站。
按照計劃,空間站一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載人飛船”,主要接送宇航員;第二個是“問天實驗艙”,是用來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實驗;第三個是“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差不多,也是用來做實驗的;第四個是“天和核心艙”,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就是住在這裡面;第五個就是“貨運飛船”,主要是負責運送各種物資的。不過,這個計劃還沒完全完成,現在的空間站只有兩個部分:“天和核心艙”和“運貨飛船”。據說,在2022年的時候,空間站就能補齊了。
傳說有個廣寒宮,是在月球上的,而咱們的空間站是飄在太空裡的。太陽每天都會朝地球放射“能量”,不過我們在地球上曬太陽時,太陽離我們較遠,危險不大。宇航員在太空中曬多了太陽可能會得癌症,所以規定空間站不能高於地球1000千米。科學家們在考慮到經費、實驗效果等各種因素,最終,把空間站定在了離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東西都會掉到地上,這就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如果,我們站在平地上扔東西,就會下落;那要是我們把飛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丟”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飛船就可以沿著地球飛了。空間站飛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能轉地球一圈。
從古至今,人來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從空間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太空環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實驗,比如說找出一些比手機晶片更緊密的晶片,或是一些環境下能變色的東西。
這次的宇航員上太空主要有幾個小目標:住上三個月左右;除錯一下各種裝置;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出艙看太空和空間站的全貌。
中國的空間站,讓我們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奧秘。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8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著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著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資訊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資訊,為發射視窗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援;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資料,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訊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執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行動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臺等裝置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端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尋救生網路。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路與視覺化研究所航天視覺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資料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螢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執行。”郭陽表示,航天視覺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援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視覺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視覺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9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網際網路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透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10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11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裡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裝置。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臥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雲端,那裡住著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瞭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開啟,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12
我有一個航天夢,別看我是一個小女孩兒,但我依然對宇宙和天空有著濃厚的興趣。就像需要太陽的大家庭,和地球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太陽和月亮。
其實,我非常想當一位出色的航天員。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自由翱翔,探索其中無窮的真理。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以後,我非常佩服楊利偉叔叔。當航天員必須要有結實的身體,豐富多彩的航天知識,還要經過長期的艱辛訓練,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太空吃東西不方便,就連睡覺也要睡在睡袋裡。
想著想著,我便立即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夢見自己駕駛著飛船,在地球上環遊了幾圈,發現湛藍的海水一塊一塊的,像塊拼圖。黃色的陸地像烙餅。飛船停在了月球上,我覺得月球沒有地吸引力,一跳起來就跳到了空中。月球上的環形山好像埃及的金字塔一般。我把隨身帶著的地球植物種子從袋子中取出來,一把撒在了月球的塵土止,月球上沒有水和空氣。經過一陣子觀察後,月球上種出來的農作物比地球上要高几十萬倍。還種上了一些西紅柿,有的比一個高爾夫球小,有的比很大很大的南瓜還大。
突然間,我眼前出現一道亮光。我猛地一驚,大聲說:“是誰,要命的快給我滾出來!”只見那東西長著一雙超大的眼睛,眼裡閃著金色的光,腦袋像個蘿蔔,細小的胳膊長長的腿,樣子長得非常奇怪。難道就這是外星人嗎?我很驚訝。它們奇怪地問:“你是地球人嗎?”我目瞪口呆,難道外星人也會說漢語?我連忙打了一個招呼說:“我們地球人很想見到你們,現在見到了你們,終於可以回去‘交差’了!”我既激動又高興。我問道:“你們來這裡幹什麼?”外星人很友好地說:“我們是來考察情況的,看看這裡適不適合我們生存,時候不早了,我們該回去了。”突然一陣刺眼的光閃過,它們消失了。
“醒醒!”我迷迷糊糊聽見一點聲音,原來是媽媽在叫我。原來是個夢呀,我想這個夢一定會實現的!
觀看《天宮課堂》觀後感13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重視的一個新興領域,她對我們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領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這個社會上,制空權已經變得非常的普及了,那麼還更深層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權利。比如說美國這個強大的國家,他們率先登陸月球,然後他就聯合其他的國家在月球上面劃分區域,說誰佔領誰就在將來擁有采礦的權利,所以我們的航天技術也不能落後,否則的話在未來的100年內我們將會逐步的落後,所以航天技術以及航天的愛好將是我們新一代顏最重要的一個方向。
第一次接觸航天方面的知識是在幼兒園大班。那一天,老師把一張報紙貼到了牆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實是神舟六號,還有兩個人,其實是費俊龍和聶海勝。聽到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解,我弄明白了個大概,心裡覺得自豪。突然,我發現——居然沒有一名女性。當時我就想:要是我能當中國的第一名女宇航員,該有多好呀!從那時開始,我便懷揣著這樣一份夢想,上了小學。我曾經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學說,我將來會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女宇航員,他聽了,流露出羨慕的眼神。那時的我自豪極了,覺得當一名宇航員太簡單了!三年級,我逐漸瞭解了一些有關航天方面的知識,這才知道,當一名航天員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僅要有學問,要有好的身體,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質,其實當時我並不明白到底什麼是心理素質,只是模糊地覺得是身體好的一部份罷了。
雖然我知道我想成為一名航天航空員已經不太現實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為他們工作,比如說地勤服務以及研究。我們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飛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揮中心,中間空宇航員的一局動,看看他們的生命體徵以及各類的資訊保安技術等。所以說,為了我能夠實現這個夢想,我現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參加一些科技展。為的了就是能夠更多的瞭解這方面的知識,為我將來的夢想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