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範文(通用9篇)

關於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範文(通用9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範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1

  歲月崢嶸,人民英雄鐫刻不滅印記;正道滄桑,抗美援朝精神激盪磅礴力量。70年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70年後的10月19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展覽時明確強調,要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站在特殊的時間節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溫那段血與火交融的悲壯歷史,既是感悟中華兒女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炙熱家國情,也為緬懷中國人民志願軍捨生忘死、奮勇抗爭的壯烈英雄事蹟,更是要從捍衛正義、不畏強敵的民族集體記憶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這既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勝利最好的紀念。

  高高飄揚的戰旗,是中華民族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宣言書。“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美國為首的17國聯合國軍入侵朝鮮、窺探中國的虎狼之心,中國決定出兵相助朝鮮,一聲令下,3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迅速集結,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譜寫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鬥爭詩篇,展現出中國人民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抗美援朝戰爭,打贏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立國之戰”,打出了國威軍威、打出了信心勇氣,更打出了獨立自主、和平發展之路。

  鮮紅炙熱的戰旗,是中華兒女保家衛國、血戰到底的集結令。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在這場偉大的、正義的、人民的戰爭中,湧現出黃繼光、羅盛教、邱少雲、楊根思等一批批愛國將領和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他們不畏強敵,頑強抵抗,殊死搏鬥,憑藉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生動展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艱難、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精神和不懼犧牲、無私奉獻的崇高風範,體現了中華兒女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堅定信念,彰顯了不畏強權的民族品格和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推動時代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克服艱難險阻、戰勝一切敵人的強大思想武器。今天,我們緬懷先烈、銘記偉大勝利,就是要高擎抗美援朝精神的火炬,以精神之光照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在捍衛正義、維護和平的時代使命中,在保家衛國、頑強鬥爭的歷史責任中,抒寫無愧先烈、無愧人民、無愧時代的新篇章。讓我們攜手共進、奮力拼搏,用新事業新輝煌新成就,致敬所有抗美援朝英雄!致敬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2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看完《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部電視劇生動地描繪了抗美援朝戰場上艱苦、慘烈的戰鬥場景,展示了志願軍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迎難而上的責任擔當和不怕犧牲的革命鬥志。

  當我看見我們的“冰雕連”那些年輕的志願軍們為了不被美軍發現,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情況下趴在雪裡一動不動,我身子一顫。因為平常我們穿著厚厚的毛衣棉襖在零下幾度都會感到冷,我難以想象他們穿著那麼單薄的衣服趴在雪裡的感覺。

  在這麼寒冷的天氣裡,美軍所有士兵都有一件大衣,裡面穿著棉服,厚厚一層,到處都裹得嚴嚴實實,而志願軍們卻只有薄薄的棉服和帽子。晚上氣溫更低了,他們就幾個人抱在一團,互相取暖。有時一夜過後,就有好幾個人悄無聲息的犧牲了。美軍計程車兵卻能躲在帳篷裡,熱咖啡、熱牛奶、供暖氣,無限供應。但是美軍就這樣也發生了大面積的凍傷,可見這天氣是多麼寒冷,而我們的志願軍們卻能夠都不做聲不做氣地堅持守在陣地上,實在令人敬佩。

  志願軍的食物也非常稀缺,能每人分到一個土豆都特別開心,可在這麼寒冷的溫度下,土豆都被凍得硬邦邦的了,為了不暴露地點,不能生火,他們只能把土豆放在胳肢窩底下捂熱。而美軍卻時刻都能保證一日三餐,還能吃上肉。後勤上這樣巨大的差距要是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來恐怕都會絕望。我們的志願軍懷抱信仰,因此無所畏懼,創造出了奇蹟!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在後來更慘烈的戰鬥中讓世界震驚!

  那一刻,我潸然淚下!正如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所說:“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3

  1950年,奔赴朝鮮,直面美國的炮火,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那個時候的軍隊並沒有先進的武器,中國人民靠著滿腔熱血以及前赴後繼的勇氣踏上朝鮮的土地,與之一起拼搏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七十一年歲月匆匆流逝,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過去,但那英雄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抗美援朝的精神更是始終激勵著丹東的兒女,是我們永遠的風向標。

  我曾疑惑,黃繼光為何敢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堵住敵人的槍眼,邱少雲又是如何有勇氣在烈火中焚身?那197653名烈士又是為了什麼讓他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現在答案漸漸明晰——是祖國,他們堅信自己的身後是祖國,而祖國必將勝利。長碑湖上,冰雪豐碑座座;烈士園裡,鮮紅勳章熠熠,他們用自己的血性,用自己的`錚錚鐵骨扛下祖國交給他們的使命。他們的背後也有自己的親人,他們也愛惜自己的生命,但當戰爭真正爆發的時候,他們做出了相同的選擇——他們為人民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們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守衛住朝鮮也是守衛住自己的國土。而且甲午戰爭中,朝鮮曾經幫助過我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是彰顯了大國風範。這是和平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歷史戰役,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

  小時候我曾去過抗美援朝紀念館,那時的我被觸目驚心的數字所震撼,昏黃的燈光,凝重的氛圍讓我心生恐懼;古舊的槍炮,勵志的浮雕,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那一刻我知道,這是我英雄的家鄉,是我生長的地方,我腳下的土地浸潤著英雄前輩的汗水與鮮血,他們是永遠的光。近幾年,抗美援朝紀念館進行了翻新,我們一直期盼著它重新開放的一天,好在這一天我們沒有等太久。

  抗美援朝七十一週年,我雖沒有辦法回到家鄉親自為他慶祝,但我一定會送上我的滿滿祝福。隔著螢幕,我看到了家鄉的盛況:氣勢雄偉的斷橋,精彩的藝術團表演,人頭攢動的廣場……熟悉的地方,不同的景緻,這是熱情的丹東,是紅火的丹東。新修的抗館外建築以白色為主,一掃過去沉重的氣氛,體現了青春與朝氣,更體現了丹東人的驕傲與銘記。

  我的祖國是愛,愛護每個人的生命,在這美好的土地上,到處洋溢著青春的力量。我驕傲我是丹東人,是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後代,在我的心中,你們從未離去,是你們用生命守住了丹東這座美麗的邊境城市,守住了千千萬萬人民的美好生活。現在,你們的生命,你們的守護已經開出鮮花。你們英勇的序曲將由我們接續,你們頑強的精神將由我們傳承,抗美援朝的戰士們,你們是丹東人永遠的驕傲,向你們致敬!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4

  重溫抗美援朝歷史。看完之後我感受頗深。抗美援朝這場正義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我國新生的人民政權,使我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它無疑將永遠彪炳於中國革命的史冊。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頑強的毅力,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團課中,我看到那一位位年邁的老人,他們說著之前在抗戰時的事,他們都表示當時已經做好了青山埋忠骨的心理準備,有些老人聊著聊著回憶到了當初不禁潸然淚下。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憑著頑強的意志,在艱難的環境中戰勝了聯軍,保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

  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肩負起我們的責任,好好學習,樹立責任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5

  在中國過去艱苦歲月中,多少人犧牲,多少人和多少人分離,是那些英雄們的前赴後繼,捨生取義的偉大精神造就了戰爭的勝利。在戰爭面前,能夠讓敵人降服的,也只有用更強的戰術和和武力,在多重困難面前,英雄們不畏險阻,英勇奮前。

  在此次“致敬抗美援朝”主題團課、隊課的直播過程中,有多位曾經抗戰的勇士的鏡頭,他們都已年邁,但眉眼間不失昂揚的鬥志和不敗的信念,他們抱著犧牲的心態為國家奮命一搏,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抗美援朝結束後,沒有人質疑中國的實力,敢與中國講條件,這場戰爭為我們贏得了尊嚴,也讓我們擁有了享受和平的權利。志願軍的犧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國人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為對中國發動戰爭而死的外國人。志願軍的血,為我們這些普通人而流。

  對於新中國來說,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必將永彪史冊,萬古流芳。充分說明,中國人民是不畏強權的,敢作為。在當今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下,要想立足於世界之林,就需要這種精神。現在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好,我們不應該忘記曾經受過的屈辱,更應該拼搏向上,頑強亢進。加油,中國少年!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6

  豐碑永恆,光照千秋。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在短短几十年內,我國綜合國力實現躍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我們要珍視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留下的寶貴財富,使其成為我們開創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新生的人民政權既要面對一些西方國家的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武力威脅,又要應對複雜的國內形勢,凝聚民心、穩定社會、恢復經濟。萬難之中,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作出了出兵參戰的英明決策,以有力的戰爭動員和超凡的戰略戰役指揮將戰爭引向勝利,同時順利完成了大規模剿匪鬥爭、土地改革,有力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這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具有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當前,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我們更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只有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敢於勝利,才能牢牢掌握主動權並取得最後勝利。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面對侵略者的戰爭威脅,只有奮起抵抗,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當美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中國的國土上,中國政府採取什麼態度,舉世矚目。中國人民直面挑戰、毫無懼色,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膽略,在當時恐美症流行的世界是的。面對擁有絕對優勢技術裝備的敵人,志願軍將士用行動有力回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彪炳史冊的勝利。這充分說明,一個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當前,面對更加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仍然需要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蘊含的鬥爭精神,堅定鬥爭意志、強化鬥爭本領、講求鬥爭藝術,敢戰能勝。

  愛國主義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偉大旗幟,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士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旗幟,以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屈服的英雄氣概,創造了戰爭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志願軍先後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積極投身保衛國家安全、維護民族尊嚴的正義事業中。實踐再次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劫難而不衰、屢遭侵略而未亡,靠的就是愛國主義的偉大凝聚力。

  緊緊依靠人民是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有力支撐。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贏得了戰爭。中國人民把秀的兒女送往前線,出現了很多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景。成千上萬的鐵路員工、汽車司機、醫務工作者和民工組成運輸隊、醫療隊、擔架隊,志願開赴戰場,擔任戰地的各種勤務工作。工人和農民開展愛國生產並厲行節約。全國各族人民捐錢捐物支援前線。人民的支援是志願軍戰勝敵人的力量源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需要更加深刻認識這一真理:只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偉業。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1週年之際,我們更加緬懷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們,更加銘記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崇高事業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7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一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唱出了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氣壯山河、捨生忘死、保家衛國的主旋律。如今,這首歌仍然讓人熱血沸騰、踔厲奮發。

  彈指一揮,70年歲月如梭,2020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時強調,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新時代青年更需正確認識抗美援朝戰爭,堅決弘揚抗美援朝精神,使其成為引領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旭日朝陽”。

  信仰,有夢想才能有方向。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跨過大江大河,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捨生忘死、浴血奮戰,以信仰之力,打出國威軍威,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作為青年幹部的我們更應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精神,以信仰之名,覓人生目標,圓中國夢想。

  愛國,有理想才能有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日新月異,建設科技強國、網路強國、數字強國,給廣大基層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建立功勳的寬廣舞臺。“愛國奮鬥,生逢其時”,青年幹部需在新時代懷愛國之心,不斷奮鬥前行。

  實幹,有思想才能有作為。“不怕犧牲,不幹則已,一干就幹到底”,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士戰勝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勢力的不二法門。事業為重,忠於職守,踏實肯幹,這是個人發展進步的基石。新時代青年幹部應以實幹之行,把本職崗位作為成長成才的沃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要做到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把小事做到極致,在平凡的崗位收穫不凡的價值。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8

  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湧現了很多為了他人的安全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的英雄。

  羅盛教也是其中之一,他是1950年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4月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任某部偵察連文書。一天,連觀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軍飛機轟炸,他冒著濃煙烈火,搶救出一位朝鮮老大娘和一名兒童。1952年1月2日晨,4名朝鮮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裡附近的櫟沼河上滑冰,其中一位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聲呼救。

  羅盛教路經那裡,聽到喊聲,立即向出事地點飛奔。他邊跑邊脫掉棉衣棉褲,冒著-20℃的嚴寒,縱身跳入冰窟,潛入水中找尋。他兩次把少年托出水面,都因冰窟周圍冰層破裂,又跌入水中。幾經周折,他凍得全身發紫,渾身打顫,難以支撐,但仍以驚人的毅力再次潛入水中,用盡最後的力氣,把少年頂出水面。這時一名戰士趕到,遂將那位少年搶救上岸。他卻因力氣耗盡,無力浮出水面,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志願軍為朝鮮人民付出了自己唯一的生命,這也證明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之深。

  電影《跨過鴨綠江》的觀後感9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看過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後,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這熟悉的旋律,身為丹東人的我,從小就在鴨綠江邊長大,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我們父母長輩口耳相傳,每個小朋友都會傳唱的一首歌。

  小時候,我們在鴨綠江邊玩耍,時長會哼著這首歌,那時只知道是父母教的歌,不能領會其中的含義。但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當我跟隨學校參觀鴨綠江斷橋的時候,當我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的時候,當我工作以後重返家鄉踏上斷橋的時候,當我看過《跨過鴨綠江》的時候,我愈發能體會到這首歌的背後所承載的意義。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70年前,中國志願軍戰士義無反顧的跨過鴨綠江,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衛了祖國的東大門,擊敗了當時世界最強大的美國,洗刷了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不僅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也打出了中國和平發展的良好環境。《跨過鴨綠江》這部劇蘊含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傳承著抗美援朝精神、意義和價值。正如我父母長輩口耳相傳的歌曲,一定會銘記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歷史是一本書卷,它在不停的翻動;歷史也是一面鏡子,它能照亮現實,也能照亮未來。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有多少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打下這美好江山,我們要銘記歷史,肩負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