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精選7篇)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精選7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1

  幾代航天人,一個強國夢。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勳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建國初期中國航天從零起步,從身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衝破百般阻撓回國築夢,到以孫家棟為代表的中國第二代航天人,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用無線電傳播出的歌曲《東方紅》,再到第五代航天人逐步完全自主研發出載人航天技術,“嫦娥”“天問”“祝融”呼嘯而來,“中國印跡”如今已閃耀蒼穹,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資訊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國航天,是靠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換回來的,無論是“兩彈一星精神”,還是“載人航天精神”,都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天高地迥,始覺宇宙之無窮。歸航不是終點,對於宇宙的探索,我們一刻未曾停歇。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組”即將搭乘神舟十三號飛船即將啟航,開啟為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不斷接續的載人航天精神,必將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2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網際網路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透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3

  古時候,人們總是想把一些探測器送上太空。不過,功能單一,並不能完成人們對太空的探索。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怎麼讓人上天!我們這次採用的是“長征二號火箭”和“神舟十二號飛船”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費很多錢,如果只上去三四個小時又覺得不划算,我們想建一個像酒店一樣能讓宇航員住的地方,就是空間站。

  按照計劃,空間站一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載人飛船”,主要接送宇航員;第二個是“問天實驗艙”,是用來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實驗;第三個是“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差不多,也是用來做實驗的;第四個是“天和核心艙”,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就是住在這裡面;第五個就是“貨運飛船”,主要是負責運送各種物資的。不過,這個計劃還沒完全完成,現在的空間站只有兩個部分:“天和核心艙”和“運貨飛船”。據說,在2022年的時候,空間站就能補齊了。

  傳說有個廣寒宮,是在月球上的,而咱們的空間站是飄在太空裡的。太陽每天都會朝地球放射“能量”,不過我們在地球上曬太陽時,太陽離我們較遠,危險不大。宇航員在太空中曬多了太陽可能會得癌症,所以規定空間站不能高於地球1000千米。科學家們在考慮到經費、實驗效果等各種因素,最終,把空間站定在了離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東西都會掉到地上,這就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如果,我們站在平地上扔東西,就會下落;那要是我們把飛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丟”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飛船就可以沿著地球飛了。空間站飛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能轉地球一圈。

  從古至今,人來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從空間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太空環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實驗,比如說找出一些比手機晶片更緊密的晶片,或是一些環境下能變色的東西。

  這次的宇航員上太空主要有幾個小目標:住上三個月左右;除錯一下各種裝置;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出艙看太空和空間站的全貌。

  中國的空間站,讓我們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4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16日凌晨發射。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表示,不到一個月前,中國歡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勝利凱旋,16日凌晨,中國將再次懷著激動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號飛向太空。“這不僅生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太空敢於追夢、勇於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當天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稱,15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釋出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了相關情況,神舟13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飛行任務是該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

  “我想說的是,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了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方將繼續加大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他表示。

  趙立堅稱,可以注意到這一次神舟十三號任務與神舟十二號相比,在成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並實施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員們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讓我們共同祝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5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6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授課活動將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

  屆時三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包括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浮力消失實驗、水球光學實驗等,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此次太空授課與8年前有何不同

  與8年前相比,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中國航天受到的世界關注有了極大不同。現在中國空間站和航天員備受世界矚目,這在國外社交媒體上已經有所體現。這次面向全球直播,相信將獲得更多世界關注。

  第二個不同是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的社會效益已經逐漸凸顯。8年前6000餘萬中小學生收看了直播,如今有些人已經畢業,甚至成為了航天人,此次“天宮課堂”開講,是對過去的延續。

  另外,相比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此次授課時的展示空間更大,通訊保障技術更加成熟,可以進行更充分的'天地互動。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7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