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精選97篇)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精選97篇)
在“天宮課堂”中,將會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
“天宮課堂”太精彩了!航天員叔叔阿姨給我們介紹了太空家園:睡眠區、運動區、生活區,功能齊全,應有盡有。
行走、轉身這些簡單的動作在太空中居然這麼“艱難”,真想親身體驗一下。叔叔阿姨還給我們做了許多實驗,雖然我現在還有些看不懂,但是覺得特別神奇!
現在的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以後也去探索太空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節非常不一樣的課程。因為這節課是由離我們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艙中的航天員老師來授課。他們分別是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
王亞平老師先向我們介紹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園。其中有跑步機、熱風加熱裝置、微波加熱裝置等。
三位老師還在太空家園中為我們做了幾個實驗,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個。葉光富老師展示了失重狀下胞生長髮育研究。細胞在太空中變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動的心肌細胞,一閃一閃的,散發出一種光,這讓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二是,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做的花在太空綻開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漲力大顯神威,水膜注水變水球。水球中光學實驗,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泡騰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會泡出很多氣泡,這我覺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們要感謝中國宇航員的勇敢和堅強,感謝科學家的辛苦付出,感謝國家的偉大。我們要好好學習,為中國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
今天,天宮課堂上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這些航天員們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在太空艙的生活。
葉光富老師給我們表演了怎麼在太空艙裡轉身,他先用右手旋轉,轉動身子,再把雙手張開,速度就變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變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們介紹了細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縮和運動的區別。最後,王亞平老師給我們製作了一顆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亞平老師先用藍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藍色,再用泡騰片給它弄出小氣泡。
王亞平老師說:“這些氣泡就像一個個人一樣”。
透過這堂課,我發現在這太空中有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的航天員和祖國真是太偉大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裡。我瞭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一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著一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著飲水袋朝金屬圈注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後繼續慢慢注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後,亞平老師還放了一張她和她女兒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現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太空廚房”,裡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裡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游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遊,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
今天,我觀看了一個名叫“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的直播課。這個影片主要講述了“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的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我覺得最神奇的情節是水球。第一處就是王亞平老師做了一個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滴放進水膜中,然後水膜會一點點變厚,繼續向水膜裡新增水滴,最後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水球。王亞平老師還說在陸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老師們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們一樣勇敢地完成祖國神聖的太空任務。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
古時候,人們總是想把一些探測器送上太空。不過,功能單一,並不能完成人們對太空的探索。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怎麼讓人上天!我們這次採用的是“長征二號火箭”和“神舟十二號飛船”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費很多錢,如果只上去三四個小時又覺得不划算,我們想建一個像酒店一樣能讓宇航員住的地方,就是空間站。
按照計劃,空間站一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載人飛船”,主要接送宇航員;第二個是“問天實驗艙”,是用來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實驗;第三個是“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差不多,也是用來做實驗的;第四個是“天和核心艙”,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就是住在這裡面;第五個就是“貨運飛船”,主要是負責運送各種物資的。不過,這個計劃還沒完全完成,現在的空間站只有兩個部分:“天和核心艙”和“運貨飛船”。據說,在2022年的時候,空間站就能補齊了。
傳說有個廣寒宮,是在月球上的,而咱們的空間站是飄在太空裡的。太陽每天都會朝地球放射“能量”,不過我們在地球上曬太陽時,太陽離我們較遠,危險不大。宇航員在太空中曬多了太陽可能會得癌症,所以規定空間站不能高於地球1000千米。科學家們在考慮到經費、實驗效果等各種因素,最終,把空間站定在了離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東西都會掉到地上,這就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如果,我們站在平地上扔東西,就會下落;那要是我們把飛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丟”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飛船就可以沿著地球飛了。空間站飛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能轉地球一圈。
從古至今,人來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從空間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太空環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實驗,比如說找出一些比手機晶片更緊密的晶片,或是一些環境下能變色的東西。
這次的宇航員上太空主要有幾個小目標:住上三個月左右;除錯一下各種裝置;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出艙看太空和空間站的全貌。
中國的空間站,讓我們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網際網路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透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0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1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訊息一出,網際網路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週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執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準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援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誌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重新整理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徵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曆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準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緻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2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3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釋出訊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訊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裡,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裡,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4
12月9日,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課了!
天宮課堂上,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和翟志剛老師給我們講了太空知識和幾個有趣的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做了一個張力實驗,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實驗,她先做了一個薄水膜出來,接著她不停地往裡加水,這張水膜變成了一張厚水膜。這張厚水膜看上去就像一個放大鏡,從水膜看對面的人是倒著的,把紙花放進去它就會迅速綻放。接著王老師用注射器往裡面加入空氣,水膜居然越來越厚,變成了一個大水球,這時水球上同時出現了王老師一正一反的兩個頭像。王老師往水球裡面加藍色的顏料,水球也就變成藍色的了,有趣極了!
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發展非常快,而我們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努力學習,讓祖國的航天航空技術更上一層樓,讓祖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5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透過這次觀看,讓我瞭解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生活的樂趣。
當神舟十三號成功到達太空時,與其一起上去的還有兩位宇航員叔叔和一位宇航員阿姨。還記得之前在電視上看見的宇航員叔叔們的臉總感覺胖胖的,還以為是太空上的飯菜太好吃了。阿姨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臉胖胖的,哦!原來是因為在太空中人體裡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還給我們表演了一些節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裡開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水中乒乓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裝滿水的杯子裡,乒乓球沒有像在地球一樣上浮,而是像石頭一樣下沉,這就是浮力消失的實驗。
這次的《天宮課堂》讓我知曉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也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我也要向太空艙的叔叔阿姨們表達崇高的敬意:“感覺良好”隊,您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在我長大之後,一定也要向您們一樣效忠祖國,為祖國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6
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是泡騰片實驗。
泡騰片實驗主要講的是宇航員拿著一支鉛筆,放進在飲水帶裡,當宇航員把鉛筆抽出來的時候,發現鉛筆尖上頂著一個用水做的圓盤,宇航員把鉛筆放在桌上,又用注射器在圓盤兩面加水,圓盤馬上變成了一個圓球,另一個宇航員又用針筒裡的藍色色素注射到水球裡,水球馬上就變成藍色了,這時宇航員把半片泡騰片放進水球,水球裡的藍色水馬上產生了好多泡泡,一個宇航員又把注射器插進水球裡打進了一些空氣,那個水球慢慢變大了,當兩個宇航員面對面把水球夾在中間時我發現水球上有一個正著的人臉,也有一個倒著的人臉,這就是“水球光學實驗”,真是太好玩啦。
當他們對我們揮手時他們每個人都360度旋轉了一圈,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揮手時旋轉呢?
我長大了想當一名宇航員,這樣就可以親自去試一試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7
在太空中,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天宮課堂》探索太空的奧秘吧!
瞧,葉老師是飄起來了嗎?其實不是,葉老師在演示走路呢!原來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著睡覺一樣,橫著的。這可與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沒有一點要飄起來的樣子,就是正著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來,我們再來看看太空中轉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氣向後轉是不行的,必須要用手臂的力氣,轉身時,右肢要快速旋轉,才能轉過身來,在地球上轉身,只要身子隨著腳向後轉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麼按壓,乒乓球最終都會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王老師做實驗吧。王老師先把一隻黃色的乒乓球放進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後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沒有浮起來,竟然沉在水裡。真的好奇怪,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實驗啊,我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我感覺宇航員應該很辛苦,他們肯定經歷了許多困難,才做出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卻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樣,他們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向這些宇航員們學習,將來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8
今天,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直播,大家興趣盎然。
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太空老師先把水擠到一個圓形球體裡,然後往裡面擠入藍色色素,水球迅速變成藍色,非常好看。後來又把一片黃色的泡騰片放了進去,漸漸水球裡面出現了很多氣泡,還散發出一陣陣香氣,真有意思。
接著,太空老師又拿來了一個裝了水的杯子,一個乒乓球和一根吸管,太空老師把乒乓球放進水杯裡,用吸管把乒乓球輕輕摁下去,你猜結果怎麼樣?哈哈,結果-球被摁下去後就沒浮上來。與我們地球上的實驗結果完全相反,我覺得特別神奇,在太空居然沒有重力,浮力也消失啦。
我覺得外太空特別有趣,在沒有引力的外太空可以製造出太多有意思的實驗;我也好想去外太空啊!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在外太空怎麼洗澡呢?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19
我今天觀看了天宮課堂,有三位老師,他們都是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
首先王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生活工作的地方,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什麼東西都有,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很舒適。
之後葉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太空細胞研究、太空轉身。細胞學太深奧了我還不懂,但是看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在空間站裡是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正常行走的。
浮力消失實驗,把乒乓球放進水裡,可乒乓球沒有浮上來,原來空間站裡的浮力消失了。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都很神奇,很有趣。
我感嘆科學的力量真強大,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增長知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0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裡。我瞭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1
八年前,航天員王亞平老師在聶海勝、張曉光老師的協助下開展了首次太空授課,在無數孩子心裡種下了航天和科學的種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為我們帶來了難忘的“天宮課堂”第一課。
在“天宮課堂”裡,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在空間站為我們展示了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泡騰片等實驗,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與奧秘。在這麼多有趣的實驗中,我最喜歡的是水球光學實驗,當王亞平老師站在水球面前時,我們看見她的模樣是反過來的,這是因為水球相當於凸透鏡,王亞平老師透過水球呈現的是倒立。接著,當王亞平老師在水球中注入一個大氣泡時,她再次站在水球前,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她呈現出一正一反的樣子。這一現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級觀看的同學們不斷髮出讚歎聲,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科學的嚮往之情。還有好多神奇的實驗,我就不一一說明了,每個實驗都很奇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透過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少年強則國強,我也要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後有機會上太空旅行。“天宮課堂”向世界彰顯了我們的自信,祝願祖國愈加繁榮富強!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2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一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著一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著飲水袋朝金屬圈注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後繼續慢慢注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後,亞平老師還放了一張她和她女兒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現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太空廚房”,裡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裡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游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遊,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3
今天,我觀看了一個名叫“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的直播課。這個影片主要講述了“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的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我覺得最神奇的情節是水球。第一處就是王亞平老師做了一個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滴放進水膜中,然後水膜會一點點變厚,繼續向水膜裡新增水滴,最後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水球。王亞平老師還說在陸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老師們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們一樣勇敢地完成祖國神聖的太空任務。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4
今天,天宮課堂上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這些航天員們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在太空艙的生活。
葉光富老師給我們表演了怎麼在太空艙裡轉身,他先用右手旋轉,轉動身子,再把雙手張開,速度就變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變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們介紹了細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縮和運動的區別。最後,王亞平老師給我們製作了一顆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亞平老師先用藍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藍色,再用泡騰片給它弄出小氣泡。
王亞平老師說:“這些氣泡就像一個個人一樣”。
透過這堂課,我發現在這太空中有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的航天員和祖國真是太偉大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5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為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秘。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6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衛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著,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裡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說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7
12月9日,我校於今日下午在老師的組織下,同學們坐在教室,透過多媒體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展開講,天宮課堂令我們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感知宇宙奧秘,天地之間進行互動。
“天宮課堂”開講,太空真奇妙,講述了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的衣食住行,並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航天服的內部設計以及功能,企鵝服的功能是對降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接著講述了細胞生物學夜光服展示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研究,詳細講解了心肌細胞,細胞在太空中很神奇,熒光顯微鏡下跳動,並且一閃一閃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細胞做著收縮運動。
到了同學提問的環節,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學向空間站中的葉光富老師,王亞平老師提問,“在空間站裡,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樣自由行走嗎?”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出瞭解答,因為空間站中沒有重力的幫助,所以空間站中的人無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樣的行走。他們總是飄來飄去的,並且在旋轉的過程中,上半身向右轉,下半身會向左轉,上半身向左轉,下半身會向右轉,吹氣等動作在空間站並不能令其轉身,這是葉光富老師向我們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轉動時,可以令其轉身。第二位同學向王亞平老師提問,“在空間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迴圈使用嗎?”王亞平老師向我們作出瞭解答,由於他們用的是處理過的生水,所以不能迴圈利用。並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裡向下按,乒乓球會不斷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間站乒乓球並沒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壓後沉在水底,王亞平老師向我們解釋,那是因為在空間站中浮力幾乎消失。
水膜實驗是王亞平老師和葉光富老師共同進行完成的,這個實驗使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共同做的花太空綻開了。接著,王亞平老師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個大水球,透過水球觀看,王亞平老師是一個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鏡成像形成的。隨後,葉光富老師將水球中的小氣泡抽走,並向水球中注射了一個大氣泡,透過水球觀看,王亞平老師可以看到一正一反兩個像。王亞平老師藉此向我們提問,“為什麼會有一正一反兩個像?那是因為水球被氣泡分成了兩部分。”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還進行了泡騰片實驗,畫面十分壯觀。後面有廣西南寧,澳門,四川汶川,北京等幾位同學,向葉光富老師和王亞平老師提問了各有特色的問題,葉光富老師和王亞平老師也為他們一一解答了他們提出的問題。
最後,有三位同學說出了他們的感受,第一位同學感覺透鏡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學提出,在空間站想要轉身的時候,用扇子扇一扇應該也可以轉身;第三位同學道出航天員老師們在空間站要克服重重困難,身負重任的他們是多麼的艱難,並且希望自己以後也像航天員老師們一樣偉大。
就此,中國空間站首站太空授課成功完成。
我的理想是藍色的,但在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紅色,那是國旗的顏色。我把藍色穿在身上,把紅色繡在胸口。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8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為老師和我們一起觀看了天宮課堂。
透過觀看天宮課堂我知道了,為什麼三位航天員的臉看上去胖胖的,因為失重環境會導致他(她)們的血液分佈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會上湧,所以他(她)們的臉看起來胖胖的。
王亞平老師做了好幾個小實驗,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項實驗就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將泡騰片放入藍色水球裡面,泡騰片在水球裡面不斷的冒泡,產生了許多歡樂的小氣泡。水球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氣泡的氣泡球,而且伴隨著氣泡的產生還有陣陣的香氣。哇!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實驗把同學們看的目瞪口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我不禁在心裡產生了一個念頭,我也特別想去天宮親自做一下這個實驗。
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29
在2021年12月9日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的太空授課。
電視上,太空教學已經開始,航天員們透過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實驗,把我們帶進一個全新的太空環境。溫柔的語調,幽默的語言,讓螢幕前的我睜大了眼睛,聚精會神,透過觀看這次太空授課,我也頗有感觸。
王亞平老師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又透過一些實驗讓我們親眼見證了地球上與太空失重環境奇妙的差別,各種各樣的實驗是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的精心準備,密切合作的結果,是以先進的航天技術為保障的。
仰望太空,我們有牽掛,因為空間站裡有我們兢兢業業的中國航天員;我們有底氣,因為中國航天人的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中國星”閃耀全球!浩瀚太空裡有越來越多中國航天員的身影,正在抒寫著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上完這堂課後,我不得不為我國的航天技術感到驕傲,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作為一名小學生,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將來也要去太空探索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0
《天宮課堂》終於和我們見面了,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這個振奮人心的節目,這次是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了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由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環境,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不停的跳動;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實驗現象更加直接和直觀。液體表面張力試驗,使水在太空中變成一張水膜;繼續注水後,形成水球;將氣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還有宇航員在無重力狀態下活動等現象,並實時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複雜多變的,宇宙中有許多奧秘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中國航天人要把滿天的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據悉,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將在太空中駐留6個月,中國航天員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航天員們來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更新、更大的“航天夢”,我們終將在星空中寫下精彩的一筆,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1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全校同學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看後讓我不禁深深感嘆如今航天科技的偉大,宇航員們的優秀!
當神舟十三號的三位宇航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並在太空進行空間實驗,成功出艙後,三位宇航員一句“感覺良好”,這幾個字是多麼具有力量,多麼偉大,彰顯了我們中國新的科技成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航空科技和實驗細節上生動美麗的展示,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先進和威力,科技夢張力無限!首先地表課堂演示了組合體型過程,和人如何進入艙內,十分生動有趣!宇航員還帶我們參觀艙內太空家園、衛生區、睡眠區,及個性化模式。太空廚房有飲水分熱器、太空冷藏箱,水是生命之源,在空間站水是多麼珍貴,還見到了宇航員的運動裝備與太空腳踏車,讓我們瞭解到宇航員太空生活的艱苦,可是他們還是如此樂觀,向他們致敬!
葉老師介紹了太空服對宇航員的影響,讓我們想到企鵝服的重要性。又讓我們觀察在太空中細胞的生長、變化順序,展示了細胞跳動一閃一閃的十分神奇,而另一個細胞不像我們的皮膚細胞一樣閃亮,好奇特!有個同學提問在太空中能不能像在地面一樣的自由行走?葉老師演示後說明在太空是失去重力人是漂浮的,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還演示了用擺臂方法完成轉身。
亞平老師解答水在太空中會消失重力,乒乓球也失去浮力,我最感興趣的是由於太空中的失重環境,水在太空中十分有趣,用工具將水拿出來加入水形成了個水膜,不停的注水變成了個晶瑩剔透的水球,用針管插入水球吹氣,形成兩個正反不同的水球,而水球“毫髮未傷”簡直是一個奇蹟!讓我們目瞪口呆。
中國人如今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廣西同學又提問氧氣和二氧化碳是如何迴圈?艙長解答是建立了吸氧間,可以淨化二氧化碳變成水,大大提升了空間站的飲水條件。汶川同學提問船艙外面環境是怎麼樣的?解答是能看到地球,天空是黑色的,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北京同學提問返航的力度?解答比過山車的力度大,宇航員進入睡袋就可以做夢,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但要固定,很有趣。
一堂“太空授課”,讓我們感知宇宙奧秘和科學的神奇!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從小熱愛科學,紮實學好基本知識,將來有一天我們也能像宇航員們一樣為國家、為人類做貢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2
飛天,是中國人從古至今的夢想。古有嫦娥奔月、萬戶飛天,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楊利偉2005年楊利偉造訪太空,到2021年屬於中國自己的“天宮”空間站第一次迎來了自家主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中國航天的腳步不停歇,中國科技的進步永向前。
在“神舟十二”順利返回地面的二十多天後,載著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的“神舟十三”號飛船又順利地進入了太空,進入了“天宮”核心艙。12月9日,是萬千學生期待的日子,也是無數科學愛好者翹首期盼的日子,時隔八年半,王亞平老師又要在太空中進行“授課”啦!
數著時間,終於等到了下午3點50分,“太空出差三人組”終於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仍舊是那麼的英姿颯爽,仍舊是那麼的親和友愛,一下子拉近了我們和宇航員的距離。
但是,我們驚奇的發現,三位宇航員的臉都“胖了”。王亞平阿姨似乎知道我們的疑惑,她首先就解答了我們——是因為太空失重,人的血液往上湧,所以才造成了面部的浮腫。就在我們還有些擔心時,亞萍阿姨說為了保持身體肌肉張力和健康,他們會每天進行運動,還向我們展示了太空跑步機和太空腳踏車。不止如此,翟志剛叔叔還為我們展示了葉光富叔叔身上的“企鵝服”。許多環扣繃緊了身體的肌肉,提高了肌肉的拉力,自然防止肌肉的萎縮。太空生活真是太有趣了!
太空生活不但有趣,而且神奇!
在太空失重條件下觀察細胞的變化,是宇航員在空間站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已經有足夠發達的科技去支撐這一研究。空間站中,有專門的裝置培養細胞,還有醫學樣本顯微鏡觀察細胞。透過對不同細胞的培養和觀察,來研究太空中細胞的變化。葉光富叔叔向我們展示了太空中的心肌細胞,那小小的細胞即使在失重的太空,仍然在規律的蹦跳,甚至發出一閃一閃的熒光!這太令人驚訝了!
我們學生的提問仍然是圍繞著“太空行走”和“太空水”,這兩個問題,亞萍阿姨在八年前的授課中有講過,不過今天的實驗在過去實驗的基礎上更加令人驚歎!
在地球上,如此簡單的行走、轉身、環臂,在太空因為缺少重力就變得非常艱難。葉光富叔叔用親身試驗,讓我們看到,在太空中,很難直立行走,很難向左向右轉。看到這裡,我們一邊驚訝於失重的神奇,也一邊為航天員們的辛苦付出感到敬佩。是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才讓我們瞭解到地球以外的科學。
“水球實驗”讓我們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在水膜張力實驗中,因為受到微重力影響,物體表面張力變得非常強大,一個水膜,經過不斷注水竟然變成了一個大水球。不但如此隨著水球越來越大,我們可以看到水球對面物體的倒影;向水球中注入一個氣泡,竟然可以看到對面物體一正一倒兩個影子!這正是物理課中我們學習到的知識,透過親眼所見的實驗,開啟了我們追求知識、探索科學的大門。更令人驚訝的是,當水球放入半片泡騰片,這可愛的水球中就充滿了快樂的小氣泡,那神秘的藍、那可愛的小氣泡、那晶瑩剔透的水球,像極了我們偉大而可愛的地球家園。
我們沉醉於“天宮課堂”,因為它新穎,因為它神奇;我們自豪於“天宮課堂”,以為它是我們自己的空間站裡進行的課程,它是我們祖國繁榮昌盛的證明!如今,我們有了自己的空間站,未來的我們也將會為祖國航天的發展塗上一筆絢爛的中國紅!太空的腳步永不停歇,並將越走與越遠!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3
今天下午的三點四十分,“神舟十三號”裡的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教師”為我們講授了一堂關於在外太空生活的課程,我聽完之後感覺非常有意思,也收穫了很多。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漂浮著的陀螺,之後,就陸續出現了三位老師,首先登場的呢,就是王亞平老師,她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在太空艙裡的東西,比如:太空跑臺,太空櫥櫃,飲水分配器等等。我認為太空真的很奇妙,在太空艙裡的太空廚房功能很全,以致他們還可以吃到鮮蘋果,王亞平老師還告訴我們在太空中如果看上去胖胖的,是因微重力致血液上湧,也讓我們知道了在太空中如果長時間不鍛鍊會影響健康。
在王老師的一步一步帶領下,我們看到了葉光富老師和翟志剛老師,他們兩個則是給我們介紹了葉老師身上穿的服裝——企鵝服,它在許多地方都有一些拉帶,也可以對抗肌肉萎縮心管血功能下降,很神奇吧,小小的服裝背後,迎來的竟是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之後,葉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太空細胞學實驗。等同於他們開展的是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的有關研究,當然,顯微鏡是在“醫學樣本顯微觀察記錄裝置”中拿出來的,把樣本放在顯微鏡的鏡頭下,再利用軟體,就可以對細胞觀察檢測了,在太空中的細胞和在地球上的細胞不一樣,在太空中的細胞非常“活躍”,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啊,看來,這節課對我們的生物學也會有一些幫助。老師在乒乓球實驗當中,給我們傳授了“浮力隨著重力出現,空間站內浮力幾乎消失”的知識。到這裡,就已經有了不少收穫了。
這堂課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於水球的一系列實驗了,在水球裡面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就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如果是在地球上,那麼水球都不可能有,他會直接變成液態後消失,何況會有這一現象?還有一個實驗,是在水球裡面放上一個泡騰片,我們都知道,泡騰片遇到水後都會形成一串小氣泡,三位老師首先是將水球染成了藍色,之後把泡騰片放進了那裡。當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水球和地球很像,所以有一種親切感。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讓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技術真是一流,以前的中國被人踐踏,欺負,現在的中國終於站了起來!不會在被人欺負!而且我也很敬佩這三位“老師”,他們連過節都回不去家裡,而是為世界繼續在外太空研究東西,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真的希望“天宮課堂”還會有第二課,第三課,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4
就在十二月九日的下午,我們收看了一節來自中國空間站錄製的“直播教學”,由神舟十三號的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進行講解。
宇航員們給我們介紹了很多他們生活所需要的裝置,也解答了大家許多在這方面的問題。有防護失重的“企鵝服”、在失重環境下跳動的心肌細胞、不借助把手在太空中轉身,當然,在這其中,我最感興趣的還是——泡騰片實驗。
大家都知道,泡騰片如果放入水中,會產生大量的氣泡,那麼在太空中,它會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在這節課中“太空教師”王亞平老師就來解決這個問題,她首先拿出了先前已經準備好的失重水球,為了讓它更加明顯,王老師還在水球中加進了藍墨水。隨著半片橘色的泡騰片被塞了進去,一種美妙的現象出現了:水球變得膨脹起來,裡面充滿了泡泡,還散發著迷人的香氣。這項奇妙的實驗,使我深深地沉浸在其中。
但是時間總是短暫的,僅一小會兒的時間,宇航員們就要和我們說再見了,但是我還有許多問題想去探究,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後親自穿上宇航服去研究!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5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著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著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資訊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資訊,為發射視窗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援;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資料,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訊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執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行動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臺等裝置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端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尋救生網路。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路與視覺化研究所航天視覺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資料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螢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執行。”郭陽表示,航天視覺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援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視覺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視覺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6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裡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髮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週,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歎,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麼連線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樑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7
幾代航天人,一個強國夢。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勳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建國初期中國航天從零起步,從身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衝破百般阻撓回國築夢,到以孫家棟為代表的中國第二代航天人,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用無線電傳播出的歌曲《東方紅》,再到第五代航天人逐步完全自主研發出載人航天技術,“嫦娥”“天問”“祝融”呼嘯而來,“中國印跡”如今已閃耀蒼穹,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資訊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國航天,是靠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換回來的,無論是“兩彈一星精神”,還是“載人航天精神”,都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天高地迥,始覺宇宙之無窮。歸航不是終點,對於宇宙的探索,我們一刻未曾停歇。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組”即將搭乘神舟十三號飛船即將啟航,開啟為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不斷接續的載人航天精神,必將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8
據瞭解,“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授課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課。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天宮一號”進行授課,向我們青少年講述了失重環境中的物體運動和液體表面的張力情況。
失重是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在失重的環境下,人可以隨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看,這是王亞平在向我們演示單擺運動。只見她把小球向後拉了一小段,然後鬆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往復擺動,而是神奇地飄浮了起來。王亞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點,再鬆手,小球還是沒有做往復擺動。這是因為小球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覆力。
這時,王亞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而且一直在轉,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樣。再換個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圓周運動。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只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繞著擺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卻不行。
王亞平又從飲水袋中擠出了一個小水滴,這小水滴就像一個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她還把一個金屬的圓環伸進水袋裡,製成了一個水膜,並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點一點地變厚,形成了一個水球。王亞平姐姐還向水球中注射了兩個氣泡。
等把氣泡抽出來後,又把紅色的液體注入了水球中,紅色的液體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擴散開來了。水球也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水球,像一個紅色的水晶球。
這就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太空授課時的情景。這次授課共用了40多分鐘呢。我認為這樣的課特別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的時候,同學們個個都很專注認真,沒有一個說話的。有的託著下巴,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也來不及擦。
透過這節課,我萌生了一個理想: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艙裡隨意地飄來飄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實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科學的無限魅力!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39
你們瞭解宇航員嗎?可能你們不知道,但我今天看了一個神奇的影片,這個影片裡就展現著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影片吧!
在這個影片中,三位宇航員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太空神奇。他們已經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非常神奇,驚得我下巴都快合不攏了,這個實驗名字叫做乒乓球沉在水底。在我們地球中,乒乓球放在水裡,它會浮到水面,相反,太空就不一樣了,他們先有一個管子將乒乓球壓在水底,然後鬆開管子那一刻,乒乓球就沉在了水底。而一位宇航員老師將裝有乒乓球的水桶拋起來,結果裡面的水竟然一滴都沒有掉下來。
宇航員老師們又做了一次實驗,而這一次實驗更加神奇。他們首先拿出一個用來做水膜的一個模具,然後他們又往水膜裡灌滿了水,一個宇航員老師又往外面加了更多的水,結果水模就成了一個大圓球。但這並不很神奇,最神奇的是當另一個宇航員老師拿著一個注射器往裡面注小水滴的時候,小水滴進入大水滴之後,還是完完整整的一點破損都沒有,而且他那個大水泡的水一滴都沒有漏下來,於是宇航員老師又在裡面那個小水滴又抽了出去,可大水泡還是沒有裂開。
太空真神奇呀,我也想上去做那些驚人的實驗。唉,對了,他們還做了1個實驗,那就是將他們的水袋裡的水擠出來,然後還可以吃,咱們地球上的水只能喝,而且要是將杯子倒過來它就全倒了,而太空可不一樣,太空倒過來一杯子,水竟然一滴也不漏,太空真的好神奇。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0
今天我們觀看了太空課堂,透過這節課我學習到了許多,比如說在太空是怎樣生活,怎樣在太空喝水,等……
我看到了一次實驗,一位老師拿出了一片鏡子在上面滴了許多的水滴,變成了很薄的水片,很薄,很薄,接著老師又在上面滴了許多水滴,像一顆水晶球似的,好看極啦!然後老師又拿出了一片花瓣印在上面漸漸的,那個花瓣就進到了。水球在裡面,再,老師把花瓣取了出來再拿出一支針管,裡面掛了許多的泡沫,裡面都裝滿了一些小小的小水泡,當我看到了這一目,我感到了很神奇,接著,老師又把水泡慢慢的吸出來,最後老師拿出來一個泡騰片一瓶藍色的色素,老師,把藍色色素一滴一滴的滴進去,變成了藍色的大水球,接著,老師又把泡騰片慢慢的放進去那個大水球,好像快要爆了似的,這個實驗可真神奇呀!
我們的祖國可真偉大呀!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1
今天我在媽媽的手機上看了太空第一課,裡面特別的有趣,那我就來告訴你們吧!第一個是一位年輕太空員,叔叔,他教我們怎麼在太空裡平穩,首先,我們站不穩的時候,在太空飛船裡,上面有好多的扶手,這些扶手是幹什麼的呢?它們就是當你站不穩的時候,你可以隨機把它抓住,這樣你就不會倒來倒去啦!
第二個就是一位阿姨,他拿起一根小棍子,像水裡滴了兩滴。放在了一個釘子的上面,他就成了一個又圓又大的小水珠,太空員阿姨又在裡面滴了好多滴。低的越來越大了,感覺像是快破了,接著,奇蹟出現了,阿姨,拿著一個漂亮的小花朵放在了水珠的正中心,忽然小水珠撞了起來,像風車似的,太漂亮了!然後這位太空員阿姨有將藍色的顏料放進了水裡,又把黃色的葉蓋放進了裡面,他一下子就變成了地球的外表,就是太奇特了!
太空世界真的好有趣!你們覺得呢?我以後也要當一名宇航員。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2
12月9日,我觀看了“天宮課堂”,在60分鐘的課程中,神舟十三號的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中國的空間站中為全國各地的人講解關於太空的知識。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授課活動,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領域的技術高超,更標誌著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關於太空的前所未有的知識。
在空間站的宇航員們為我們介紹了他們平時生活的地方、太空細胞學研究、太空轉身、乒乓球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實驗等等,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創新和突破的背後,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航天精神”。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出徵前所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我們自己的浩瀚星空!我身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更要珍惜當下,把握機遇,努力學習,從現在做起,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努力!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添光加彩!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3
今天下午,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課堂》。如果說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我深刻認識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4
在今天下午的跑操時間,我和同學們一起觀看了天空課堂,感觸頗深。
不到六十分鐘的直播,卻由三位宇航員帶領我們認識了全新的太空生活,打開了我們的眼界,感受到了來自全新世界的奇妙和無與倫比。
一個在失重環境中培育細胞的工作,只需要盯著顯示器,記錄資訊的工作,卻在我們眼中變得神奇而充滿夢幻色彩。培育的心肌細胞,雖說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個體,卻在哪一伸一縮的跳動中展現出生命的頑強和生命的夢幻色彩,在廣闊的太空中,這也是一抹活力的體現。
一個由水膜進化成水球的奇妙實驗,在太空中綻放的紙片花,一管空氣便能在水球裡看到兩個相反的人像。這一切都只能在太空中看到的奇妙原理,增長了我們的知識,也給我們看到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這個實驗涵蓋的知識很廣,物理學中的表面張力都涵蓋的很清楚。我也是從中受益匪淺。
透過這次的學習,我不僅學習到了知識,還明白了一些道理。現在的我們,生活條件優越,且夢想眾多。在一抹抹夢想之中,能實現的或許只有那麼幾個,但只要堅持,懷揣著對遠大夢想的信心,一定能有所發展,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5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敦煌壁畫中的神女飛天……中國人跨越千百年的“飛天夢”浪漫且神秘,千年前屈原發出《天問》,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廣場舉行出征儀式,航天員帶著“飛天夢”奔赴浩瀚星辰。
英雄出征,穿雲破日。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系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星辰大海的征途激盪著每一顆“中國心”,航天精神鼓舞著一代代航天人發憤圖強、埋頭苦幹、自主創新。今天,讓我們一起致敬勇攀高峰,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航天人。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透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事業躋身世界航天大國之列,背後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日日夜夜的艱苦付出,是他們讓東方紅樂曲在浩瀚宇宙中第一次響起,是他們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是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
事業愈艱鉅精神愈深厚,在偉大航天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紮根枯燥艱深的科研之中,攻克一個個“卡脖子”技術難題,打造一件件“國之重器”,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就,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載人航天精神的精神核心是愛國主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眠著600多位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過貢獻的英靈,他們的故事深埋在戈壁荒漠,他們的貢獻讓“星辰大海”的夢想得以實現。在中國一窮二白之際,要想探索未知宇宙何其艱難,一路走來,航天人克服了重重困難,他們秉持“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堅定信念,用無怨無悔的忠誠譜寫讚歌,用攻堅克難的決心一往無前,用嚴肅求實的作風開創佳績,讓中國在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事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傳承航天精神是對中國航天人最好的致敬。“北斗專列”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長征五號”航天團隊平均年齡僅33歲,“東方紅四號”團隊平均年齡僅29歲,邁步新時代,蓬勃向上的青年人接過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接力棒”,繼續書寫著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為中國早日成為世界科技強國而不斷奮鬥。青年一代當以航天精神為座標,不管從事什麼職業,航天精神都將指引著我們向上向善,在新時代長征路上奮勇拼搏、勇攀高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6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時間,搭載神舟十三號的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軌道,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天的序幕。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問”……星辰大海中,中國“星”亮晶晶,中國已由航天大國開始邁向航天強國,當然,我們曾經艱難,曾經受制於人,但有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中國人民,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無人可以阻擋,隨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實施,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空間站”將會在星辰大海中獨領風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開啟之時。偉大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全方位崛起的夢想,無疑,中國航天夢成為重要的方面,也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給百年黨慶獻上的一份厚禮,也將向世界宣告,中國航天新時代到來了,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14億中國人民的驕傲。
中國航天即將進入新時代,讓我們仰望星空,為中國航天祝福,新時代新徵程再出發,征途漫漫,努力奮鬥,弘揚中國航天精神,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富強。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7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透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麼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8
2021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託舉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時隔1個月,天和核心艙又迎來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出差半年。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天宮課堂”第一課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職業自信。航天員王亞平曾寫給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陸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和無數個夜不能寐的堅持,成為了今天我們在太空的底氣!”航天之路雖然遍佈荊棘與淚水,航天人的夢想與信念卻一直堅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堅守和付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天宮課堂”背後是航天強國的科技自信。從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到實現我國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幾十年來,我國航天人同舟共濟、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天宮課堂”背後是大國的擔當自信。一切離不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和14億中國人民的關心支援。中國人來到太空的背後,是一個國家數十年的付出與堅持,更是一個民族跨越千年的苦盡甘來、厚積薄發。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49
_年前,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未來,隨著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
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取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專案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著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著中國的航天夢,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
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著我們去不懈奮鬥。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0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課堂雖已結束,可那些神奇的現象卻還是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第一個吸引我的,便是那個小陀螺。它放在那裡時,安靜的像鄉下的夜晚。可當它旋轉起來時,又快又急,完全沒有了剛才那副安靜的模樣。像是壓抑很久,終於釋放出來,漂浮在空中。
然後便是那晶瑩剔透的水球,它外表看上去和我們飲用的水一樣,可它卻能呈現出陸地的水做不到的樣子。這是因為太空艙圓周運動慣性抵消重力,而且水有較強的表面張力,所以可以。有人問,那氣泡呢?因為水球被氣泡變為了兩部分,中間是空氣,氣泡周圍是水。外圈成為了一個凸透鏡,所以呈現出一個倒立的像,內圈相當於變成了兩個凹透鏡的組合,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時看到一正一倒的兩個像。
最令我震驚的便是轉身。在地球上可以輕鬆做到的動作,在太空中竟有這麼難!葉老師先向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不能像在地球一樣轉身;然後便是同學們的各種方法,都被現實駁回了。最後,葉老師終於揭秘了:如果向右轉的話,就要不停的用左手畫圓,如果向左轉的話,就要不停的用右手畫圓。
太空本身就充滿神秘,但在這神秘之上,更多的是為中國驕傲!我們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在浩瀚宇宙中,留下屬於中國的印記!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2
今天下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叔叔、王亞平阿姨、葉光富叔叔變身“太空教師”,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這一堂課讓我收穫了許多太空的知識。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環節是神奇的乒乓球。首先,王亞平老師將乒乓球放在水中,然後用一個吸管把乒乓球給按下去,當她把手鬆開後,乒乓球不但沒有浮起來,反而沉了下去。我很納悶,要知道在地球上,乒乓球如果按進水裡,肯定會浮上來。只見王亞平老師又將裝著乒乓球的水杯一扔,水瓶裡的水不但沒有灑出來,反而還飄在空中不停地打轉,真是太神奇了。
我記憶猶新的環節還有王亞平老師用水袋做水球。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袋裡的水一滴一滴地灑在了水膜上。水膜上的水一點一點變寬,變圓,變大,最後變成了水晶球。接著,王老師往裡面加了一點空氣,只見空氣把一個水晶球又分成了許多個小水晶球,就像變魔術一樣。王老師又將一袋顏料擠進水晶球中,水晶球立刻就變成了藍色的,特別漂亮。她又將一個泡騰片放進水晶球中,只見無數的小氣泡從泡騰片裡湧出,這些氣泡在水晶球裡打轉。想不到水在太空中,會發生如此多的變化,王老師一番操作下來,看得我目瞪口呆。
這節天宮課堂讓我學到了許多太空的知識,讓我明白了科技的力量。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祖國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讓更多的人都能去太空“旅遊”。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3
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讓我深受啟發,“太空教師”王亞平為我們講解的聲音依然徘徊在耳邊,她之前為全國6000多萬學生太空授課,如今她又飛上太空,將成為中國首位出艙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原來神秘的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在講解中,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了多種實驗,如: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等,還展示了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我最喜歡的實驗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用色素把水球染成藍色,隨後將半片泡騰片放進球裡,只見水裡升起了許多小氣泡,看起來十分活潑,水球還呈現出了藍色、黃色、綠色等,看起來就像人類生命的搖籃-地球一樣,藍色的大海、黃色的土地、綠色的草原、森林等,讓我至今難忘。
談論了這麼久的航天精神,我想作為小學生的我們不正應該去學習“百折不撓”“鬥志昂揚”這些精神嗎?在學習的路上,不乏艱難險阻。讓人頭疼的數學題、睏倦的早晨、總是居後的成績,這些我們都會遇到,我們也許會退縮,想放棄,但我們仍在堅持、努力,苦苦拼搏,這不就是航天精神的生動詮釋嗎?
人生很短,學習很長,讓我們共同努力,帶著偉大的航天精神一起踏上征程吧!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4
今天下午,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一號的直播影片。以前在新聞中看到過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短暫的片段講解,今天親眼目睹這當時的情景,真的很激動。
影片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航天員們做的小實驗。其中有乒乓球實驗,先準備一杯水和一個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裡,球自然就會浮起來,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裡,再用木棍壓一下這個球,他就會沉到水底。還有一個水膜實驗,首先用一個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的時候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隻水管插進水球裡,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開。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卻毫髮未傷,真的很奇蹟。但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它讓我們瞭解到失重的環境裡,物體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理。
透過這一次的觀看影片,激發了我對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這個神秘詭異的太空,想去研究這個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興趣,讓我充滿了對太空的幻想。所以作為初中生的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的去學習,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許我們還會在那裡代代繁衍下去,開啟不一樣的生活。太空生活讓我充滿了無線憧憬,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實驗空間站讓我們去探索。
也是透過這堂課,我瞭解到我國的航天技術,我為之而感到驕傲。也要向航天員們的不怕吃苦,做事認真、紮實,永不放棄的精神學習,讓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祖國做一份貢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5
求學之時,在教室的朗朗書聲之中,在窗外的蔭蔭夏木之下,年幼的我不知夢想為何物。世界於我而言太過廣闊,而滿心童真,不知人間疾苦。直到那一天,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擊新冠疫情的時候,年幼的我第一次看到中國這個“大家”超卓的行動,無數的解放軍戰士與志願者在滿是創傷的大地上,用血肉之軀,用不知疲倦的雙手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生命的大美!眾志成城,血脈相連,炎黃子孫,是為一家!那一刻,我才懂得何為國,何為家,我的心中才有了一個夢,一個願為祖國奉獻我生命的夢。
在我成長之時,我的夢也在悄然成長,而新世紀的中國亦在歷史的程序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追夢途中,我與中國相伴。
當“天宮”遨遊於浩瀚的宇宙之中,太空授課的觀眾中有我充滿渴求的身影。我是多麼希望能夠投身於我最為熱愛的航天航空事業,以我個人學識,讓中國的旗幟在無垠的宇宙之中飄舞!而在我醉心於學習,向著未知的太空進發之時,中國亦在追夢的路上前行、拼搏。
我們的夢想怒放於時代的枝頭,寫就中國的春意盎然,寫就中國夢的春暖花開。這種充滿哲意的聯結,是千年以來“天下大同”的思想傳承,是我們血脈裡的團結一心,是“君子不獨親其親,不獨幼其幼”的全面小康的道德追求,是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現代化的核心。
惟願你與我一般,讓個人夢想融於中國夢,書寫新的故事,新的傳奇,新的詩篇!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6
天空是蔚藍的,天空之外的宇宙是深邃的。宇宙無窮無盡,更是充滿了神秘與未知。為了在太空中進行長期研究,我們發射了屬於自己的太空站,也成為了唯一一個擁有獨立空間站的國家。今天,央視與空間站進行同步通話,向全國直播,航天員們為我們進行授課,講講他們在“天宮”的故事。
在太空,他們三人會進行一些細胞的培養,並將資料記錄下來,分析細胞在太空條件下的生長狀態。其中,聶叔叔還向我們展示了心肌細胞在光照條件下發出的閃閃熒光和它們那富有活力的跳動。
在空間站裡,可以看到一些凸出來的扶手,它們是幫助航天員們進行移動和轉身的。但在失重條件下,不借助任何外力進行轉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像在地球上一樣直接轉動,那會發現上身與下身總是在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是因為角動量守恆,所以,在太空轉身時,他們會用胳膊畫圈,以達到移動的效果。
在太空中,水也變得神奇起來。表面張力似乎被無限放大,可以很容易地構造出一個大水球。在微重力條件下,這個水球不但不會破裂,反而還會呈現出凸透鏡的效果。若是在其中抽成一個大空泡,那麼一段觀察另一端時,就會出現一正一反兩個像,看起來極為神奇。
在評論區中,很多人都發表了自己的感嘆,認為中國真偉大!是啊,偉大的時代有偉大的一代,我們就是中國的未來!所以,現在的我們應當好好學習知識,為了未來祖國的繁榮富強做準備。
天宮之奇,奇幻無窮。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茫茫宇宙!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7
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看完之後,我對此深有感悟。
還記得以前嗎,地球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在宇宙中安家,而在今天,我們實現了這個願望。
在節目開始前,我的心中就一直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中,存不存在其他文明?他們的等級如何?於是,我帶著這些問題觀看了這場直播。
直播開始不一會兒,各地區的人開啟了提問問題的環節,每個人都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宇航員們一一為他們解答,我感嘆道:我們中國人的實力如此的強大,如果在以前,中國人可能不知道外太空究竟是怎樣的,但回到現在,我們的宇航員可以對答如流,可以看出,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飛快,已經超越了許多國家,我為我生在中國感到驕傲!
最讓我感觸的還是宇航員在薄膜裡注入水時的場景,當一切完成之後,她說了一句:你看,這不就是我們的地球嗎。我忽然心一震,想起,宇航員們去外太空是沒有絕對的安全保障的,他們也許是活著回來,也有可能殉職在外太空,我感嘆他們的勇氣,他們是為了國家,他們是偉大的人民!
最後,我的問題也沒有被解決,但是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總會有一名向他們這樣偉大的人,來揭露這些未知的真想!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8
神秘的太空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領域,人人都說太空神奇,那麼太空是怎麼個神奇法呢?今天我們觀看的天宮課堂,讓我大開眼界,不僅知道了很多科學知識,也讓我對太空有了更多的嚮往。
首先登場的是宇航員王亞平、翟志剛,葉志富。他們為我們表演了許多在太空上不可思議的事。比如王亞平阿姨在一個飲水杯裡面放入了乒乓球,然後用竹筷把它壓下去,浮力自然消失了,乒乓球也沉了下去,然後王亞平阿姨把瓶子隨便一甩就被另一個宇航員給接住了,更奇怪的是水竟然沒有流出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當然最不可思議的是水球,只見王亞平阿姨首先拿出了一個像螺絲釘一樣的東西在飲水袋裡面弄出一股水,形成了一個水球,隨著不斷的加水和抽氣泡,水球越來越大,然後在裡面加入深藍色的色素和半個泡騰片,水球裡的氣泡變多了,然後水球漸漸變大,直到變得跟地球儀差不多為止。同學們觀看的已經入迷,時不時的發出一陣驚呼聲,真的太精彩了。最後叔叔阿姨們給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奧秘,然後特別可愛的跟我們揮手告別。
這個影片看得我意猶未盡,不僅明白了許多科學道理,也進一步的讓我瞭解到了太空的神奇。世界很大,宇宙更無窮大,人類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小小的我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求知,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未來可期。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59
我和爸爸一起,收看了“天宮課堂”。
航天員工作生活場景展示
第一個是生活場景展示。
航天員老師帶我們來到了他們住的太空小屋,那裡有老師們睡覺的地方,還有許多相簿,還有許多老師們喜歡的東西掛在上面。一直往前走,還會到達他們的衛生間。可惜,我們不能看到衛生間內部長什麼樣。除此以外,這裡面還有航天員們喝水的地方——一個飲水機。還能看到老師們吃東西的地方,那裡有加熱箱、微波爐,甚至還有一個冰箱。
太空小屋真是太好了。
太空細胞的認識
老師們給我們認識了太空細胞。
第一幅是一個綠色的細胞,它一直在跳動;第二幅是藍細胞,也一直在跳動。看來,我們人類的細胞一直在跳動啊!
水球光學實驗
老師拿出了一個裝滿水的袋子,用注射器將它注射到了一個鏡子上,鏡子上立即出現了一個水光球。接著,老師又用注射器吸了些水泡,又將它注入了原來那個大水泡裡。然後,老師將臉放上去,大水泡裡看著是倒著的,小水泡裡看著卻是正著的,真是太有趣了!
最後,我也想對航天員叔叔提問題——在太空中的時間,跟在地球上的時間是一樣的嗎?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0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關於航天員在天空講課影片,我不禁心中想:在天空看地球,地球是什麼顏色呢?為什麼航天員出空間站要穿航天服等等的問題。
緊接著,在螢幕裡,航天員阿姨帶我們去參觀並講解飛船內每個地方的用處,到了臥室區,我看見一個小窗,外面有一個黑黑的大大的圓圓的星球。我很好奇,這是什麼星球?而航天員阿姨跟我們說: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我驚訝地下巴都快掉到膝蓋上,她緊接著說:“因為種種原因,太空中的地球並是不是藍色的,而是由藍、黃、綠、白顏色組成。”
太空真是神秘,遙不可及,但也浪漫至極。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1
在太空中,由於沒有了重力,航天員們經常在艙中像一條條魚兒四處遊走。這樣很容易導致下肢血液湧到面部,看上去都“胖胖的”,長時間會導致心肌受損。
所以為了預防與治療疾病,艙內有專門用於鍛鍊的工具:太空跑步機和太空腳踏車。太空跑步機與普通跑步機有所不同,普通跑步機跑起來輕鬆自如,可以甩掉一切負擔。而太空中的跑步機由於失重,人上去運動時必須背個揹包一樣的東西,俗稱固定裝置,可以使航天員們在鍛鍊過程中不會飄走。
鍛鍊時為了減震,下面還裝有減震系統,這樣即使時刻運動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機器工作。空間站巧奪天工的設計,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讓我大開眼界,真是太神奇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2
看完天宮課堂,我才更加清楚的知道,太空和地球的生活完全不一樣。在地球上向不同的方向旋轉是非常輕鬆的,但在太空裡,由於沒有重力,很多事情都變得非常難。
比如王亞平航天員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平時需要把水裝到一個袋子裡,想要喝水的時候,用手擠出來一滴。但是因為沒有重力,所以水珠會飄在空中,宇航員想要喝到水,需要像大俠一樣“飛”過來才能吃到水,是的,在太空裡是吃水而不是喝水,這可是我第一次聽到“吃水”呢!
睡覺這件事,對於我們來說可是一點也不陌生,小學生每天都需要睡夠十個小時,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去學習新的知識,可是如此簡單的事情在太空中,可不是那麼容易。航天員需要睡覺的時候,必須要鑽入固定的睡袋中,否則就會飄起來。
在飛船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裝置,航天員們一一向我們做了介紹,也有健身器材,比如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
太空生活真奇妙,還有許多問題等著我們,我們一定要多多看書,努力學習,爭取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3
我們集體觀看了一個直播——神舟十三號做實驗的直播。宇宙可真神奇呀!
航天員給我們教了許多有趣的科學知識,我印象最深的是個物理實驗。在陸地上,如果將乒乓球放在水上它是會浮起來的,這是因為水有浮力,而在太空飛船裡呀,如果你把乒乓球用吸管按下去,他便會沉在那個位置不再上浮,王亞平阿姨將水扔向空中,水竟然沒灑出來一滴。
航天員們還帶我們看了他們睡覺的地方,他們喝水的方式也很特別,把水從水袋中擠出來,小水滴飄了起來,王亞平阿姨喝進了肚子裡,那簡直就不是喝水,那是吃水。太空飛船呀,就像我們的一個大家庭住宅,冰箱、微波爐、等等各種電器都有,看起來那個冰箱特別特別的小。之後我聽航天員們說,正是因為有了它,宇航員們才能吃上新鮮美味的水果,他們六個月的旅程才剛剛開始,我相信他們的生活會越來越有趣味。
宇宙真有意思,科學真奇妙,我也好羨慕宇航員,現在好好學習,爭取也上太空探索更多秘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4
中國夢這個詞已經被我們大家熟知了,我一直在想中國夢應該是怎麼樣的夢呢?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因為今天我看了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我看到了我們強大的祖國,看到了我們中國人的強大。
此時我想說,我們的中國夢就是太空科學夢。太空是一個和我們生活的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而我們人類的腳步已經開始大步前進了。對於太空的探索,一個國家的強大,科學技術一定要強大,而我已經看到了我們的祖國科學的強大,我相信我們中國會越來越強大。我將來也要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貢獻,因為這是我的中國夢,這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太空科學夢。
在這堂課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神奇乒乓球。因為乒乓球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來的,無論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也會飛速的浮上水面。而在太空中,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用筷子按下去,它就在水裡沉下去,無論如何都浮不上水面。還有許多東西也讓我們大跌眼鏡,都是一些我們在生活中根本無法看到的現象。對於太空的步伐還在繼續,我希望未來我能成為一名宇航員,能夠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科學知識,將來能夠探索宇宙。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5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天宮課堂”第一課於12月9日下午開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本次天宮課堂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的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浮力消失實驗、泡騰片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一個個實驗,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空間站太空環境和地面環境的不同。這堂太空課堂我看得津津有味,在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驚歎,真是太奇妙了!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泡騰片實驗了!王亞平老師隨著藍色顏料注入水球,將泡騰片放入水球裡,漸漸地小水球變成了充滿氣泡的氣泡球,像一顆蔚藍的地球,真是絢爛多彩!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6
太空授課重新整理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學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啟發性。這種基於太空探索實踐之上的遠端教學,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透過衛星直播、教育部網站回放,或是以課件形式供反覆教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舉國學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種形式。
事實上,探索太空給予人類的回報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用的GPS定位系統、太陽能屋頂,吃的泡麵、蔬菜包,穿的運動鞋等,都是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實踐中發明或研製出來的。因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們研發出救災和氣象監測衛星技術,獲得了更加優質的作物品種,發明燃料電池獲得了清潔高效的能源,透過衛星傳輸進行移動通話告別了“通訊 更重要的是,隨著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資源、航空技術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社會民生的高度會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發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實現,都會拓寬、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的思維與活動半徑,為改善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7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專案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為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8
“太空授課”開闢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鑑,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裡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69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在2021年12月9日,我們班全體同學在楊老師的組織下,認真觀看了“天宮課堂”,神舟十三號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了太空授課。早在2013年6月20日,王亞平老師就曾在“天宮一號”開展過基礎物理實驗。
雖然我們現在對於那些高深的航天技術,深邃的宇宙知識理解不了多少,但是這卻激發了我探索知識宇宙的強烈興趣。我們每天只能迎來一次日出,可在空間站的宇航員們卻可以一天中迎來十六個日出,因為他們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裡,每九十分鐘就可以繞地球一圈。
在這次“天宮課堂”,我們看到了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等。讓我們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所有青少年。謝謝宇航員,也同樣謝謝大自然和宇宙饋贈的一切。
我想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夢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滿中國的旗幟,我憧憬高科技能傳遍全宇宙,我想象自己成為一名宇航員,搭乘宇宙飛船去探索深邃的太空,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0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螢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示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絡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15:40開始,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1
沒想到在太空中,一些在我們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東西,都能有這麼神奇漂亮的一面,實在太有趣了!我回家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把今天的太空授課錄下來,要多看幾次,加深瞭解其中的奧妙。
星球巨大的引力,沒有擋住我們追夢天空的夢想;那些逆歷史潮流的人,要想阻擋我們科技創新和追逐太空夢想人,顯然也是螳臂當車,顯然也是痴心妄想。眾所周知,西方某些航天強國最不願看到中國人追夢太空,竟然以空間站技術有軍事用途為藉口,不讓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等專案。結果,僅僅短短十幾年之後,神舟飛船接連升空,中國已經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全套技術和裝置,這就是中國的航天精神,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偉大精神。這次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不僅重新整理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也重新整理了全體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信心和決心,更重新整理了偉大的航天精神。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2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為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秘。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裡。我瞭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3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4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網際網路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里,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裡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慧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5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是“太空教師”王亞平8年前太空授課的寄語。8年前,聆聽授課的學子中,有不少已經追逐著航天夢成為了一名航天人。8年前的我雖未曾聆聽王老師的授課,但依然會對著科技館裡火箭模型嚮往著星河宇宙。
“感覺良好”組,在我們的天合空間站裡,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生活、工作空間。看見王老師的睡眠艙裡貼著她和家人的合影、掛著她喜歡的玩偶,彷彿置身在大學寢室中,如此鮮活、真實。這個16米的空間站,內部空間一望到底,可是每一個細節、每一顆螺絲都凝聚著航天人們的智慧。度身定製的“運動處方“守護著宇航員的健康;貼心的小冰箱,讓宇航員能吃到新鮮的蘋果;再生水系統提供了充足的飲用水。宇航員在空間站裡的生活如此”愜意“,背後是強大智慧的中國航天人。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從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神舟飛船升空,至今已有13艘神舟載著中國人的航天夢啟航。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活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出差三人組“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航天實力。
太空轉身、太空細胞、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和泡騰片實驗,看得我目不轉睛,大呼神奇!今天過後,相信已經有許許多多航天夢的種子悄悄埋進了我們的心間。“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讓我們一起追逐夢想吧!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6
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時隔8年之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授課期間,航天員透過視訊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分設4個地面分課堂,共約1420名中小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中國科技館及載人航天工程相關參研參試單位提供支援。“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三位航天員首先為大家展示了在太空中轉身的神奇現象。這個原本在地面上難度係數為零的普通動作,在太空中卻隱藏著很高深的物理知識。太空轉身實驗的核心關鍵詞叫做角動量。角動量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這個試驗所展現的是在微重力的環境中,航天員在不接觸空間站的情況下,類似於理想狀態下驗證“沒有外力矩,物體會處於角動量守恆”。航天員上半身向左轉動時,按照角動量守衡的原則,下半身就會向右轉。另一個動作是航天員伸展身體的時候,因為質量分佈得離旋轉軸比較遠,轉動慣性比較大,所以角速度就減慢,通俗地說就是轉得慢了。而當把四肢收回時,轉動慣性小,角速度就會增加,直觀感受就是轉動速度變快了。
浮力與重力是伴生的,在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曾出現過這樣的鏡頭:一旦重力消失,浮力也就沒了,人們在游泳的時候都會變得更艱難。太空老師王亞平所開展的浮力消失實驗,展現的就是這一現象。浮力來源於重力引起的液體在不同深度的壓強差。當重力消失時,液體內部壓強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不過地球表面難以讓浮力消失,這個試驗很難直觀地展示出來。在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間的伴生關係可以非常清楚地顯現。
當航天員往水球中打入一個氣泡,因為在太空中浮力已經消失了,所以氣泡不會向上飄,而是老老實實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氣泡變為了兩部分,中間是空氣,氣泡周圍是水。這個時候整個水球就變成了兩個透鏡,外圈成為了一個凸透鏡,所以呈現出一個倒立的像,內圈相當於變成了兩個凹透鏡的組合,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時看到一正一倒的兩個像。首先就是在失重環境下,水滴會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收縮成一個接近完美球體的水球,而在地面上,因為受重力影響,水滴呈現為水滴形,幾乎不可能獲得一個完美的水球。其次,就是這個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凸透鏡,如果你站在這個凸透鏡的兩倍焦距以外,就看到的就是一個倒立的實像。最後,就是在水球中打入一個氣泡,因為太空中浮力消失,這個氣泡不會飄出來,它就老老實實的待在裡邊。
在地面環境中,將泡騰片扔進水球裡,就能看到氣泡上浮,可在中國空間站的失重環境中,因為浮力的消失,泡騰片扔進水中的產生的氣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擠壓,最後就會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樣子,這個水球也會被氣泡撐得更大,就能看到水球一點點膨脹的效果。
這一次太空授課,讓大家直觀能夠感受到空間站太空環境和地面環境的不同。航天員的太空授課內容,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啟發,用實驗的方式,用天地互動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起到一個引領的作用,這也是這次太空授課很重要的作用。它並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在看完這些實驗的內容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再去探索還會發生什麼,讓學生在地面上去嘗試更多可能的方案。讓學生去了解這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7
今天我們有幸觀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我們神舟十三號飛船的3位宇航員用連線的方式,帶領大家參觀了太空家園。
王亞平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宇航員們在天和核心艙內工作與生活的場景。由於在太空中,微重力會導致血液上升,所以核心艙內還配備了太空跑步機和太空腳踏車。王亞平老師還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只有在太空中才能完成的小實驗。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最美麗的水膜張力實驗。只見王亞平老師在葉光富老師的協助下,運用滴管在支架上製作出了透亮的水膜。奇怪的是,水竟然沒有滴落下來。接著,王亞平老師拿出了一朵紙質的粉色小花,說道,這是她和女兒一起在400千米以外的地球上做的太空花,並放在了水膜上,紙花在旋轉中慢慢綻放了開來,在太空中別樣的美麗。
宇航員們在太空中用一種特殊的行動和奉獻的精神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也要向宇航員學習這樣的精神。請祖國放心,強國有我們!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8
此次“天宮課堂”開講實則是2013年航天員王亞平進行首次太空授課的延續。根據先前公佈的授課內容,三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轉身,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
航天員的授課互動必須小心謹慎,既不能動作幅度太大,干擾到正常飛行,還要當心飄浮的實驗器材和液滴影響到航天器安全。航天員們不時地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在實驗過程中耐心詳細地講解實驗器材、原理和步驟,並且及時總結實驗要點,循循善誘、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推進課堂,看到航天員們在我們自己的空間站進行授課,我內心無比激動。細胞學實驗、水膜張力等奇妙的科學展示讓我大開眼界,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感嘆科學魅力的同時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想到國家從苦難之中走到今天成就,感慨萬千,這是屬於奮鬥者的時代。只有奮鬥者才能創造出一個個輝煌,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必將不負期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我的熱血力量!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79
12月9日,被稱作最硬核直播課堂的“天宮課堂”開課啦!這是讓同學們從不同緯度感受祖國強大、樹立中國夢的好機會。上海市市八初級中學千帆中隊的孩子們懷著期待與夢想觀看了“天宮課堂”。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首次進行太空授課。3名航天員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向青少年演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水膜張力實驗等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們的驚呼聲、掌聲不絕於耳。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時,比如往水球裡放入泡騰片,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學生都屏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水晶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水球中的氣泡翻滾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航天員演示的奇妙物理現象在無數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顆有關“星辰大海”的種子。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循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太空出差的頻率更快、時間更長,無不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遊蒼穹、“羲和”追日……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大片。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樣難得的“天宮課堂”,對學生來說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學課。這次授課活動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0
昨天,我透過央影片線上直播收看了一堂生動精彩的“雲課堂”,全程見證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並跟著太空講師王亞平老師參觀了我們的中國太空空間站,向我們揭開了神秘面紗。
“天宮課堂”第一課,我最感到神奇的是泡騰片的實驗。王亞平老師先拿出了一個水袋子,演示了他們在“天宮”喝水的過程,讓我不禁感慨太有意思了,喝水就像玩大魚吃小魚的遊戲一樣,張嘴把飄著的水珠含進嘴裡嚥下。接著開始實驗展示了:拿出了一個小圓環,往裡面擠了點水在圓環中,一下子水珠變成了一張膜像膠帶一樣粘在了小圓環上並將其填滿。王老師繼續注水居然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接著,將小泡泡從裡面水球裡吸出來,開始注入藍色液體,瞬間從晶瑩剔透的水球變成了一個深藍色的“地球”,最後往藍色的“地球”裡放入了半片泡騰片。泡騰片在“地球”中爆炸,不斷的產生許多小泡泡,像歡樂的小精靈在裡面跳舞。越想越神奇!看似這個“地球”的水球怎麼沒有被小泡泡們衝破呢?
這堂課讓我們感知了宇宙的奧秘,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激發了我對宇宙科學的好奇,讓我暗暗發誓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爭取成為一名宇航員,親身到我們中國太空站去體驗、去探索裡面更多的奧秘。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1
從51年前的一曲《東方紅》響徹太空,中國人拉開了探秘宇宙的偉大征程。回溯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的問天曆程,我國航天科技從起跑、追趕到超越,以驚人的攻關加速度重新整理著世界的認知。幾代航天人夙興夜寐、嘔心瀝血,憑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登月球、訪火星、漫步太空、問鼎蒼穹,攀登著科技高峰的同時,更積澱傳承著深厚博大的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向各行各業傳遞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密碼”。
以“願得此生長報國,勝寸心者勝蒼穹”的情懷與志向指引逐夢航向。
有人說,科技應是嚴肅客觀、超越主觀情感的。殊不知,在科技工作者嚴密的推理演繹與實驗分析之下更需家國情懷的滋養。“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曾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家國情懷是鑄造航天精神的根與魂,由此延伸出的強國之志、報國之行便是無數航天人自然而然的選擇。斗轉星移,時代更迭,精神的力量歷久彌新。鄧稼先、任新民、于敏、郭永懷等老一輩“兩彈一星”科學家在環境極度惡劣、物質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用一生詮釋著愛國不是貼在牆上的標語,而是用腳踏實地的身體力行證明的實幹擔當。他們在上下求索中為後世留存的精神印記不會湮滅於歷史長河,而是激勵著無數新時代“後浪”接續“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北斗導航的偉岸華章,這不僅是航天精神的寶藏,更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
以“十年磨一箭,一箭刺蒼穹”的攻堅與奮鬥綻放璀璨光芒。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東方紅一號、嫦娥探月、天眼問穹、北斗凌空……使命必達的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用青春、智慧與熱血闖出的航天科技路。中國航天事業曾面臨西方撕合同撤專家、敵對封鎖扼殺以及無數“卡脖子”技術難題,航天人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戰鬥姿態、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骨氣打響了曠日持久的“問天”攻堅戰,直至把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中國航天女副總師姬濤從畢業起參與了天基測控各個階段,未至不惑之年便滿頭銀絲,換來航天測控精準度的大大提升;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帶領團隊在無數夜以繼日和不眠不休裡換來北斗照亮中國夢;“神舟”團隊從零起步,27年間實現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突破。65年來,一代代航天人在專注與奮鬥中創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航天路。
以“中國創造,勇開新局”的守正與創新點燃加速引擎。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航天發展史就是一部獨立創新史。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再到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火星探測……無數個“第一”證明了科技創新是通往強國之路的“金鑰”,更賦予了中國人無限創新創造的勇氣和力量。置身科技革命大潮,中國航天人沒有等待觀望,更沒有亦步亦趨,而是在“爭先創優”的模式下實現了中國航天從“跟跑”到“領跑”的偉大跨越,跑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極大推進了向科技強國的進軍步伐。然而,成功不是休止符,而是新徵程的起點。當前置身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要想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要接續在關鍵技術領域合力攻關,啃核心技術“硬骨頭”,讓“中國創造”成就新的“中國高度”。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2
偉大征途背後,是無數航天人嘔心瀝血、艱苦卓絕的奮鬥所鑄成的不朽奇蹟,更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所鋪就的“通天之路”。作為年輕幹部,雖已無法“摘星攬月上九天”,卻要讀懂航天精神的“特別”之處,不斷涵養自己的品格、素養和意志。近地軌道的200多公里,中國航天人走了近60年;偉大復興的漫漫長路,值得我們用一生踐行。
“特別能吃苦”,頑強品格錘鍊鋼筋鐵骨。
航天員的選拔極其嚴苛,從眾多戰鬥飛行員中脫穎而出後,依舊要經歷八個大類、一百多個專案、數千個單元的魔鬼式訓練才具備進入太空的資格。但唯有如此才成承受八倍於自身體重的重力,應對外太空複雜多變的各種情況。年輕幹部同樣是透過層層選拔、考核,才走上了現在的工作崗位。然而實際工作中的情形是千變萬化的,要認識到“苦難”是年輕幹部的“鍊金石”,去“嬌氣”,接“地氣”。要永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頑強品格,不怕難、不怕苦、不怕累,練就獨當一面的強大本領。在具體工作中,更是要邁開步子,不畏畏縮縮;要扛起擔子,不推推搡搡;要動起腦子,不猶猶豫豫,在“自討苦吃”中培養自己敢於擔當的精神品格。
“特別能戰鬥”,衝鋒態度激勵不甘人後。
載人航天工程是目前中國航天領域技術難度和風險挑戰的“天花板”,可即便如此,依舊有許許多多“特別”的航天人在“特別”的攻堅時刻挺身而出、前赴後繼,才能渡過一次次危機難關,跨過一個個技術鴻溝。現如今,國內外形勢風雲變幻,疫情防控依舊吃緊,在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征途中,時刻都會面臨新的鬥爭,處處也都會成為戰場。年輕幹部應當將風險挑戰視作自己的政治歷練課,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發揚鬥爭精神,敢於鬥爭,在攻關前沿、基層一線燃燒自己的青春鬥志。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也要有善為人先的智慧,更要有爭為人先的擔當,有勇有謀,衝鋒在前,開拓進取。
“特別能攻關”,創新思維啟迪舉一反三。
中國的載人航天走的是一條完全獨立自主的創新之路,我們具備後發優勢,更是錨準世界一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由此才掌握了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科學理論體系。年輕幹部是活力,是朝氣,某種意義上就是創新的代表,在崗位上更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具體實際,形成獨有工作方法。“思想張力”是年輕幹部的天然優勢,應大膽解放,突破陳舊方式方法,擺脫長期路徑的依賴。與此同時,也要戒驕戒躁,把牢“思想定力”,要暢想,不要空想;要高談,不要空談;要實幹,不要空幹。一切幹事創業的基礎一定是結合實際,而結合實際的基礎一定是調查研究。年輕幹部應深刻理解其中內涵,擎高思維創新之帆,築牢肯幹實幹之船,才能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特別能奉獻”,為民宗旨引領孜孜不倦。
每一次太空任務前,航天員們都會立下“生死狀”,在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前,他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神話傳說中,“上九天攬月”多少透著些玄幻色彩;而在中國航天事業裡,“天問”“嫦娥”“神舟”卻都是航天員們用生命繪就出的壯麗篇章。年輕幹部要始終牢記為民服務的宗旨,為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刻上無私奉獻的烙印。要不忘本,牢記自己的使命。少伏在“案頭”,多去“田間地頭”,走近百姓身邊,走進群眾家裡,用“鐵腳板”走出人民幸福路、國家復興路。更要不為己,恪守一心為公,要在一言一行中守住底線,在一點一滴中奉獻為民。唯有如此,方能渲染“不忘本,不為己,盡忠職”的幹部底色,成就精彩人生。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3
仰望蒼穹,逐夢星空,中國航天風雨砥礪五十年,時過半百再出發。無數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動盪年代咬牙堅持、艱難攻關,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題。青年一代更要懷有“上九天攬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為指引,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開出最豔麗的“花朵”,結出最甜美的“果實”,擘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基層逐夢“挖土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青年幹部,要發揮基層“觀察哨、偵察兵、瞭望臺”的優勢,在推動鄉村振興程序中,細處著眼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精準把脈,提出建議,也要充分認識基層“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點,仔細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時辦好群眾之事,在基層扎穩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與群眾接觸最密切的地方淬鍊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踏實當好新時代的“挖土人”。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做無畏攻堅“鐵軍人”。
航天事業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系統複雜、高度整合的大工程。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攻堅克難的擔當。廣大基層幹部,當堅定信仰、志存高遠。要經得起考驗、耐得住磨練,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用在“能幹事”上,把目標放在“幹成事”上。時刻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發揮戰鬥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堅持埋頭苦幹,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回爐”“充電”,充分發揮協作優勢,向賢者看齊,不因循守舊、不虛度光陰,奮發圖強、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和無畏攻堅錚錚鐵骨的“鐵軍人”。
“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做勇於探索“開拓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永遠要有銳意進取、大膽探索的精神,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航天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斷開墾與探索。在基層工作,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姿態,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需要眼界廣、腦子活,勇於自我革新,突破“路徑依賴”思維,多進行一些“求解性思維”,不斷拿出幹勁,學踐互促、學以致用,著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闖出新門道、幹出新事業。併發揮專業特長,結合任職區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當地文化寶藏、就地取材打造當地產業品牌,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開拓人”。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4
60多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於吾輩而言,吾輩需發揚航天精神,繼續探索星辰大海,在自己崗位上熠熠生輝。
特別能吃苦,做個愛吃苦的“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航天員的培訓內容包括體質訓練、生存訓練、心理訓練及綜合訓練等,訓練強度之大,難度之高。超重訓練常用大型離心機來增強航天員對於超重的耐受能力,時間不長,但痛苦極大,很考驗航天員的身體素質。筆者之前看過《挑戰吧!太空》,體驗者們往往在重力達到7G時就已頭暈目眩幾近昏迷,放棄體驗,可想而知,我們的航天員承受的是怎樣的生理難受。我們要做個特別能吃苦、愛吃苦的“人上人”,始終把吃苦作為自己成長的必經之苦,吃過別人沒吃過的苦,受過別人沒受過的累,流過別人沒流過的淚。我們要做個會吃苦的人,與“得過且過”堅決說不,追求“人上人”的境界,堅持到最後,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精彩。
特別能戰鬥,做個愛戰鬥的“排頭兵”。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景海鵬三度飛天,榮譽滿身,他收穫了許多鮮花和掌聲,但他依然十分清醒地說道,“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名航天員,實現人生一個又一個夢想,登上一個又一個臺階,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黨和國家教育培養的結果,我沒有別的方式來回報,只想盡我最大的可能多幹幾年、多飛幾次。”榮譽加身的他尚且如此,我們憑什麼不戰鬥、不努力、不奮進?我們要做個愛戰鬥的“排頭兵”,始終奔跑在追夢的道路上,始終奔跑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我們要拒絕懈怠,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在成績面前繼續進取,一路奔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將夢想變為現實,用奮鬥底色書寫青春的華章。
特別能攻關,做個愛攻關的“挑戰者”。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50年代的中國百廢待興,吃飽穿暖都是問題;60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可想而知,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多麼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是可以被世人稱之為做“做夢”的一件事情。我國用了短短11年的時間,就成功突破了載人航天技術,又僅僅用了2年的時間就實現了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和平安著陸,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非凡業績。我們要弘揚航天精神,以科學、嚴謹、“鑽牛角尖”的態度對待工作,勵精圖治,不斷探索、突破,尋求業績突出。我們更要知難而進、鍥而不捨、攻克工作中的難點、疑點、痛點,搶佔工作先進。
特別能奉獻,做個愛人民的“服務員”。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勞出山林。“他們的心裡不是沒有家,只不過自己的家是小家,築夢九天的家才是他們心裡的大家;他們的心裡不是沒有愛,只不過家庭親情是小愛,獻身航天事業的愛才是大愛。”一位航天員的家屬如是說。在航天人的心中,只有“飛天”“做任務”“為國獻身”才是畢生的追求,也是他們的理性信念。我們要發揚一心為事業、一心為人民的崇高品質,不計個人得失,不較名利地位,始終默默奉獻,做個愛人民的“服務員”。我們要堅定站在人民的身後,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辦實事、謀福利、做貢獻,做人民最忠誠的保護者。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5
啟航新徵程,鄉村振興“集結號”已經拉響,我們也要懷有“上九天攬月”的航天豪情,以航天精神為指引,讓航天精神在鄉村大地開出最豔麗的“花朵”,結出最甜美的“果實”,擘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要特別能吃苦,爭做基層逐夢“挖土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作為新時代的基層青年幹部,要發揮基層“觀察哨、偵察兵、瞭望臺”的優勢,在推動鄉村振興程序中,細處著眼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精準把脈,提出建議,也要充分認識基層“大事不多,小事全有”的工作特點,仔細做好每一件小事。要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及時辦好群眾之事,在基層扎穩根、扎深根,在矛盾最突出、與群眾接觸最密切的地方淬鍊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踏實當好新時代的“挖土人”。
須特別能戰鬥,爭做無畏攻堅“鐵軍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航天事業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系統複雜、高度整合的大工程。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攻堅克難的擔當。廣大基層幹部,當堅定信仰,志存高遠。要經得起考驗、耐得住磨練,把心思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用在“能幹事”上,把目標放在“幹成事”上。時刻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發揮戰鬥精神,沉下心、俯下身,堅持埋頭苦幹,主動擔當作為,不斷“回爐”“充電”,充分發揮協作優勢,向賢者看齊,不因循守舊、不虛度光陰,奮發圖強、踏浪前行,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和無畏攻堅、錚錚鐵骨的“鐵軍人”。
當特別能攻關,爭做勇於探索“開拓人”。“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習近平總書記說,永遠要有銳意進取、大膽探索的精神,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航天自主創新道路的新成就,靠的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在成功路上的不斷開墾與探索。在基層工作,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同樣需要保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姿態,作為新時代青年幹部,需要眼界廣腦子活,勇於自我革新,突破“路徑依賴”思維,多進行一些“求解性思維”,不斷拿出幹勁,學踐互促、學以致用,著眼新思路、掌握新方法,闖出新門道、幹出新事業。併發揮專業特長,結合任職區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當地文化寶藏、就地取材打造當地產業品牌,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助力鄉村振興,做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開拓人”。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6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16日凌晨發射。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表示,不到一個月前,中國歡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勝利凱旋,16日凌晨,中國將再次懷著激動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號飛向太空。“這不僅生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太空敢於追夢、勇於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當天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稱,15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釋出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了相關情況,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飛行任務是該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
“我想說的是,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了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方將繼續加大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他表示。
趙立堅稱,可以注意到這一次神舟十三號任務與神舟十二號相比,在成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並實施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員們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讓我們共同祝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7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觀看了神舟十三號飛天的直播。裡面講述了教室和老師的不同、老師的太空家園、細胞的神奇變化、乒乓球放入水杯的現象以及水膜張力實驗等。
其中水膜張力實驗最令我印象深刻。首先王老師和葉老師在一個尖的東西上面滴水,在尖的東西上面形成了一個薄薄的水球。接著,王老師往這個水球裡注水,這個水球越來越鼓,越來越胖,越來越大。然後放入一朵在地球上摺好的花朵摺紙,花朵在水球上順時針轉,花瓣緩緩的向外開啟,向一位芭蕾舞者點著腳尖,翩翩起舞。轉了兩三圈,花瓣全部舒展開來,變成了一朵盛開在太空的花。同學們不約而同的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發出了“哇---”的尖叫聲。
緊接著,王老師拿著一根細針管,伸進大氣泡裡推了兩下就出來一個小氣泡。這時王老師躲到氣泡的後面,我們從氣泡的正面看,我發現小氣泡裡面是正的老師,而大氣泡是反的老師。我覺得真是太神奇啦!
老師再繼續往氣泡裡注水,她放進一點深藍色的顏料,顏料慢慢的向四周散開,最後盛滿了整個氣泡,藍藍的氣泡像我們的地球。
最後就到了最驚奇的時刻,老師往水球裡放進了半片黃色的泡騰片。一開始泡騰片還沒有動靜,慢慢的泡騰片融化了,盛滿了整個水晶球,還不停的往上冒氣泡,這時的情景很美麗,同學們都傾著身子向水晶球裡望,生怕錯過了這精彩而美麗的瞬間。
透過看這次直播,讓我明白了科技的強大,科學的有趣,明白了科技真的能引領未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8
今天,我們在班級觀看了直播課《天宮課堂》,內容是關於太空的,真是有趣極了!
在《天宮課堂》裡,我們和亞平老師、光富老師一起學習了許多和太空相關的知識。王亞平老師是我最崇拜的偶像,她不僅長得漂亮,知識豐富,而且講課生動有趣,是中國女性中第一個太空漫步的人,實在是令人敬佩!從亞平老師身上,我體會到我很幸福,生在一個強大富有的祖國,能獨立研究出太空技術,讓火箭飛上太空,成立我們自己的空間站,有了自己的“太空家園”。這些高科技真是厲害極了!例如,在我們的太空家園中,有睡眠區,廚房,實驗區,運動區,還能送“快遞”呢!我的祖國可真強大!宇航員們穿著淺藍色的衣服,上面有許多拉鍊,裡頭有許多可以調整的帶子,這些帶子可以有效防止宇航員的肌肉萎縮。
太空很奇妙,很神奇,在太空由於失重的因素可以做出許多地球上無法發生的奇妙實驗。比如,宇航員們轉身要將轉的方向相反的手轉動,越轉越快,才能轉身。在太空中還可以做水膜,水球等實驗,真是有趣極了!
感謝偉大的祖國,所以我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會將祖國發展得更好!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89
今天我們觀看了神舟十三號的直播,我有以下觀後感。
首先航天員王亞平給我們介紹她們的睡處以及他們的廁所。隨後又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小冰箱、加熱器、還有小型的微波爐。
然後做了一個乒乓球實驗。首先讓在地球上的學生們把乒乓球放在水杯裡,乒乓球浮了起來。王亞平照樣把一個乒乓球放在水杯裡,接著用一個木棍把它往下壓了一下,神奇的是乒乓球竟然停在了水杯中間。當時我也很驚訝,為什麼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就會浮上來,怎麼也下不去?可為什麼在宇宙空間站裡,乒乓球放入水杯裡就會沉下去呢?後來一聽王亞平阿姨講解,我才明白了原來是太空裡浮力幾乎消失了。
還有用水袋做水晶球的實驗。首先王亞平老師把水袋裡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向水膜裡,水膜一點點的變大,變厚,最後變成了又大又圓又漂亮的水晶球。接著王亞平老師往這個又大又圓的水晶球裡滴了許多藍色的色素,水晶球裡的色素就在一點點的擴散。隨後又往水晶球裡放了半個泡騰片兒,過了一會兒,水晶球就冒出許多的小泡泡,好看極了。
看完這堂天宮課堂,我瞭解到了許多關於外太空的知識。我明白了科學是無處不在的。我還知道了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在以後的生活裡,我一定要善於觀察,多多思考,我們要更加為祖國爭光。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0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科學史上有著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也許從未想過來到天上,來到月球,更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竟有如此厲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擁有自己空間站的中國,迎來了一次生動有趣的“天宮課堂”。
一直對太空感興趣的我,這次課堂,怎麼會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許多不同的實驗讓我目瞪口呆!太空細胞學實驗,在與地球條件相差極遠的時候,依然可以養活種種生命。太空轉身,當你扭動身體時會扭在一起。像這樣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們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就像魯迅說的一樣:其實地上本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著浩瀚無際的宇宙,是什麼讓我們能學到如此知識呢?是那些勇於為國家做奉獻的宇航員。古往今來,中國人的“飛天夢”從未斷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於2016年6月25日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成功發射,這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次發射任務。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夢想變為現實,中國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創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艱難,都離不開祖國背後的強大支援,我深刻體會到生在新中國,長在五星紅旗下的幸福與驕傲。何其有幸生於華夏,見證百年,見證夢想成真!
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的中國,地大物博!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1
偉大的精神造就了偉大的事業。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程序中,以頑強的拼搏意志和傑出的聰明智慧,鑄就了新時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別具匠心的課。
本次太空課堂主要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們身體處於失重狀態,像小魚兒四處遊走。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太空轉身"這個實驗,是由葉光富完成的。他剛開始是原地轉身,可是一轉身人就倒下了,後來他是根據伸縮手臂加上旋轉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這樣,用兩把扇子來扇風,藉助風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遙想當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奔月之夢”,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勇往直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鋒!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2
今天我上了一節此生中最寶貴的課——天宮課堂。寶貴之處在哪呢?這堂課是由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工作的三名偉大的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講解的。他們代表著中國航天頂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餘與我們遙遠連線直播並在距離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間站進行實驗,教給我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物理知識和現象。
太空授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體運動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進行轉體運動,不僅幽默風趣,而且還告訴我們角動量的物理知識,也就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還有許多實驗非常有趣,耐人尋味,傳播了載人航天知識。我對變幻莫測的太空許多的疑惑都被解開,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科普了航天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物理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這堂課對我的影響和意義非常大,中國航天從之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員等從事與航天事業的人們一路披荊斬棘的共同堅持與付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崇高的航天事業勇於奉獻,擔當時代重任,不負人民期望,追逐夢想不斷進步的精神讓我頗有感觸,我懂得了要不斷追夢,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長大後在祖國和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做貢獻,讓祖國屹立於世界之巔峰。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3
今天下午第三節課音樂老師為我們播放了天宮一號課堂的直播影片,三位航天員為我們上了一堂有趣又奇妙的科學課。
航天員為我們展示了幾個神奇的實驗,實驗有“減輕失重的實驗”“浮力消失的實驗,”“泡騰片實驗”“水膜實驗”“水光球實驗,”讓我記憶深刻的三項實驗是:泡騰片實驗,水膜實驗和水光球實驗。需要準備的工具是:圓鐵環,紅色的紙花,水袋,吸水管,泡騰片,藍色的顏料,針筒。
實驗開始,先將水袋裡的水滴到圓形環裡面,水在鐵環上形成一個薄薄的水膜,接著向水膜裡注入水,剛才的水膜變成了一個小水滴,用針筒將水膜裡的氣泡吸出,再將一朵紅色的紙花放進水膜裡,紙花開始慢慢綻放,我驚訝的張大嘴巴看著這實驗,哇!好太神奇了!緊接宇航員又向水膜裡繼續注水,再用針筒往水膜里弄了一個大大的氣泡,從透過水膜看宇航員的臉是正著的從水球裡看宇航員的臉是反著的,我們不禁又發出讚歎!
宇航員又不斷的往水球裡注水,慢慢的水膜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個透明的水球,宇航員又把藍色的顏料滴進水球裡,水球立馬變成了一個藍色的水晶球,再把一片泡騰片放進水晶球裡面,泡騰片遇見水後開始產生氣泡,隨著泡騰片的溶化水晶球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地球。
我看到這些實驗時驚訝地直呼,這些實驗太有趣太神奇了。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4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徵。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著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他們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第二批“入住人員”,這次全球直播的《天宮課堂》更為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願望正一步步實現。22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從弱到強的歷史,社交媒體上的網友們也紛紛為中國航天點贊:“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國,了不起的中國人”!
物換星移,歲月如詩。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發射、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都為世人展現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這一過程看似輕描淡寫,但現實的征程卻刻骨銘心。國慶期間,講述父母先輩們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默默犧牲和奉獻的電影《我的我的父輩》燃爆銀幕,其中的一個章節《詩》,就是對中國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崢嶸歲月裡,身為火藥雕刻師和航天工程師的年輕夫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在天上寫詩的人。”在丈夫犧牲之後,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事業和家庭,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讓觀眾破防。如果說愛國是最深沉的情感,那麼奮鬥就是最長情的告白。為民族復興、為航天事業躬身奮鬥的身影,組合起來就是人世間的壯美詩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說到詩意,中國航天的名字,有著專屬中國人的浪漫內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統叫“北斗”、空間站叫“天宮”、火星探測器叫“天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擁有無數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它們與中國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國航天就此有了“傳統”和“現代”的意蘊。把載人航天飛船取名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個滿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建立65週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然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著國力的增強,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當在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念茲在茲。此次太空授課不僅創意十足,更意味著中國航天的傳奇還將向更加深遠和未知的領域延伸。中國航天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太空的“心之嚮往”。相信這份以國之名的詩意告白,最終將凝聚成“奮鬥吧,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5
太空授課更在於營造出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社會氛圍。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採訪時所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科學永無止境,探索不斷前行,在一個未知的廣袤領域,只有以謙卑的姿態、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奧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當代中國人的重大歷史責任。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要堅持推進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要堅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包容創新育人才,方能廣納賢才,為創新提供堅實支撐。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援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歷史的潮流在呼喚年輕一代為科學而努力探索,但鼓勵他們奮發前行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太空授課的深層次意義便在於此。
探索任重道遠,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激發學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求知慾與渴望,樹立全社會為創新而奮鬥不息的信念,讓夢想張力無限。尋夢過程,無疑體現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默默奉獻、堅定頑強的民族精神。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6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說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於宏觀上發射和執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溫度表、幹吃麵、尿不溼、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透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優秀觀後感 篇97
作為新時代的“趕路人”,我們要品嚐“天宮課堂”中的“特別”味道,並從中汲取奮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讀懂“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無我境界,涵養“我將無我,不負眾望”的為民情懷。為了心中的航天夢,航天英雄們舍小家為大家,無數次的刻苦學習和訓練,只為了那萬眾矚目的一飛沖天,只為了全程工作的萬無一失。例如,航天英雄聶海勝更是“三探蒼穹”,每一次都圓滿完成了任務。但是,有誰知道,太空中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哪怕發生一點點的意外,就可能永遠不能回來。但是,因為心中有夢,他們甘之如飴、無怨無悔。作為黨員幹部,我們就是要學習他們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努力工作、奉獻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黨員幹部愛崗敬業、廉潔奉公的崇高品格。
讀懂“一腔熱血報國志”的愛國境界,點燃“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的精神火炬。愛國,是公民最樸素最深刻的感情。發展航天事業,建設世界航天強國,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為了讓祖國和人民放心,為了讓全體中華兒女揚眉吐氣,三位航天英雄無懼無畏,滿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最佳狀態、盡最大努力完美完成了太空探索的各項任務目標,併成功返回地球。這樣的歷史功勳極大振奮和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也要積極培育這種愛黨愛國的情懷,爭做忠誠、乾淨、擔當的好乾部。
讀懂“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奮鬥境界,激發“志存高遠,逐光而行”的磅礴力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夢上九天,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作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的三位航天英雄,聶海勝三人執飛任務的圓滿完成,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出新步伐。如今,我們黨又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也要有追求卓越、一往無前的勇氣和膽識,努力開創新輝煌,書寫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嶄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