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800字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800字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8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800字1

  曾看過一本叫《啞舍》的書,很喜歡裡面的一句話“啞舍裡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因為它們都不會說話”。當一個朝代覆滅,一段歷史結束,時光慢慢消磨了那些真實的故事,我們也只能從這些歷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尋當年文化存在過的痕跡。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為我們展現了文物修復者的工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激動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溫馨的日常。曾經我認為,他們與文物之間的態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帶著敬畏與小心。但我發現自己錯了,那些文物修復人員與文物的相處沒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帶著一種處驚不變的悠然。

  文物修復工作肯定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紀錄片中他們反覆強調:做這項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經過歲月洗禮的文物們身上都帶著一股安靜的味道,在被故宮的紅色宮牆隔絕出的另一方世界裡,浮躁喧囂的人是無法真正做好這份工作的。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幾十年的老師傅,有著現代社會上的人很難見到的堅持。

  在故宮這些老師傅中,王津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位儒雅的老人看著展窗裡那些被修復好的鐘表,細細回憶著當年修復它們時的點點滴滴,真是溫柔極了。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復過的文物,一定也會記得,有一雙溫暖的手,帶著耐心與細心,一點一點輕柔地撫平他們身上的傷疤。突然覺得,文物修復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對文物的一種陪伴、一種長情的告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找一種方法,讓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過的痕跡,可是歲月總是會無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這種歷史的見證者還存在,人們就不會忘記這些文物修復者的名字。

  總有一個詞讓我感動,它叫傳承。許多老師傅深受父輩的影響選擇這門工作,手藝也是從父輩或者師傅那裡傳下來的。直到現在,故宮採取還是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這種手藝之間的代代相傳,又何嘗不是在保護文物?畢竟文物護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很開心,如今還是有很多年輕人,願意去承擔起這份護養文物的.責任,去成為傳承中的一環。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換了不知道多少個王朝,但總有一些東西躲過時光的侵蝕。故宮簡樸的房間裡,那些得歷史青睞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後感800字2

  紀錄片總能告訴我們很多東西。

  從古至今,修繕文物。總有許多人才在裡面。而其中永不變的,是深深埋在每一個文物修復師的匠人精神。文物修復師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工作。而在故宮修文物,更是人中龍鳳。修復一件文物,不僅需要匠人的細心與仔細,更需要他們幾十年以來對於文物的認識和專業素養。

  我觀看的是對於青銅器的修繕。青銅在經過成百上千年的腐蝕和氧化,呈現出了各種細微的紋路裂縫和微妙的顏色。在修復的過程中,修復師門眼睛看著文物,手上染了墨色,讓一件件被歲月剝蝕了墨色的青銅器重現了原本的容貌。這時我想起了不知是誰說過的一句話:”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灰關鎖,金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這句話我的印象很深,這些工匠所做的,就是讓這些封塵的器物重新照破山河,重見光明。

  穿過層層深鎖的宮牆,除了這些古典琉璃的建築物,能夠帶領我們進入歷史悠長之河的,便只有這些曾經精美十分的器物。文物修復師所做的不僅僅是要修復這些文物,每一次修復,更是與古代的對話。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正是這種工匠精神。

  這樣的工作,著實讓人著迷和嚮往。作為一名高中生,所要學習的正是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這種熱愛藝術,熱愛古典文化的精神。不斷鑽研,不斷深造。匠人的名號,便由此叫來。片中的每一位工匠,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他們身上卻肩負著不平凡的使命。我羨慕他們,也敬佩他們。

  紀錄片,紀錄片。百度給它定義的本質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核心是真實。也就是說,紀錄片所記錄的,是生活。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總是能給觀看的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它能使我們帶入生活,影響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傳達一種優秀的精神品質和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需要這種匠人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學業和工作,保持著高度的嚴謹和十分的熱情來對待生活。

  所有的紀錄片的目的,都是想要傳達某種精神,那些優秀的精神都希望可以被傳承和發展,世世代代,綿延不斷。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可以如此。

  匠人之上,再無他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