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張思德有感
觀張思德有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張思德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瞧,有一個人正滿頭大汗地跑來,那不是張思德嗎?
電影《張思德》看似是一個最平凡的故事,但這背後卻蘊涵著許多關於人的道德精神信仰的東西.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就是毛澤東給張思德的評價。
60年前,在抗日戰徵後期的延安,勤務兵張思德在一次燒炭中光榮犧牲。張思德參軍幾十年,經過了兩萬五千里長徵,但仍是一個勤務兵。他為人憨厚朴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著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毛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的說:“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張思德同志就是這個隊伍中的一員。張思德是為著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張思德是一個情操高尚的人,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著那個時代,還有與他有過聯絡的人們。那個叫宋光明的小男孩,那位不想退役而絕食的紅軍老戰士,那位“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後來又重新做人的`張秉鍾,還有一個叫“小白”的小戰士,這些人的心底永久的存在一個人:一個好爸爸,一個好兒子,一個唯一值得敬佩的戰友,捨己為人的燒炭班長。沒有什麼特殊的力量,就單單一個好人的魅力感染著他們,這種魅力值得珍藏在內心深處細細品味就如那位老紅軍戰士在張思德的炕上咀嚼含在嘴裡的紅棗般,細細的,無聲。
今天回顧延安時期那段崢嶸歲月,那樣一群普通的革命者與領袖的生活、感情和奮鬥經歷,就猶如一股清泉沁人心扉,激起陣陣漣漪,讓人回味無窮。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漸漸的,就把“道德”這個詞給淡忘了。古人云:“修身才能正己,正己才能正人,正人才能以德齊家,以德治國。”意思就是隻有眾人有道德才能治理好國家。
那麼張思德的精神也給了我們一些思索與啟示。那就是不圖名利、默默無聞的敬業精神,甘於奉獻的高尚節操和尊老愛幼、樂於助人的高貴品質。
影片結束時,又出現了張思德那張純樸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