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衛視公益節目《第一書記》觀後感
廣西衛視公益節目《第一書記》觀後感
導語:廣西衛視全國首檔美麗鄉村公益節目《第一書記》將於2月21日起,每週五晚22:00與觀眾見面。《第一書記》就為願做慈善者提供了一個平臺,打造一條“面對面、點對點、一幫一透明捐助,低門檻自發式參與”的民間慈善之路。下面是yjbs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書記觀後感(1)
當我著眼淚觀看廣西衛視《第一書記》節目入迷之時,兒子突然說出了這句讓我和愛人感動一陣子的真心話。
羅雲作為欽南區黃屋屯鎮貧困村屯利村的“第一書記”,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他結合屯利村的實際,經過市場調研和不懈努力,終於摸索找到了牛大力、油茶種植這兩個“致富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使用傳統手藝壓榨茶油,畝產值達4-5萬元,拓寬了屯利村民的脫貧致富之路。由於羅雲“真扶貧、扶真貧”扶到了點子上,引起了欽南區扶貧辦的重視和支援,明確表態優先把屯利村的油茶種植列入明年扶貧開發專案。
羅雲書記是我市“第一書記”的成功典範。在幫助貧困村找到致富路子的同時,他還悉心為曾麗敏、張枝紅等弱勢群體排憂解難,透過媒體的力量,引起了社會愛心人士對困難人員的關注和扶持,“眾人拾柴暖”得到了較好體現。羅雲向困難群眾播灑了“第一書記”真心為民的真誠情懷,傳遞了“第一書記”正能量。
“我要保護好棚子,保護好奶奶。”在專注觀看“祖孫倆儉吃儉用,破布棚難擋颱風”章節之時,當14歲的曾麗敏說出這句讓人心酸的話時,我和現場觀眾一樣為之動容。是啊,困難群眾生計艱難、“戶外做飯”、“破布棚難擋颱風”度日如年,太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了。
筆者有幸擔任樂民鎮貧困村馬朗村“第一書記”,要從羅雲書記身上吸取成長的營養,無愧於“第一書記”的稱呼和榮譽,牢記“第一書記”抓穩定、抓黨建、抓文明、抓服務、抓清潔鄉村等“五抓”的光榮職責,繼續抓好馬朗村甘蔗、油茶、穿心蓮種植、淡水魚養殖等扶貧產業的申報和驗收,組織指導好群眾搞好“清潔鄉村”活動,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用卓越的工作成效取信於民,努力為建設“美麗欽州·生態鄉村”奉獻“第一書記”的微薄之力。
第一書記觀後感(2)
偶然看了廣西衛視的一個電視欄目,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很接地氣。我也是做策劃的,也看過很多有創意的電視欄目,對於娛樂性的選秀以及爸爸去哪兒的欄目,說實話我很不敢興趣,畢竟看過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麼策劃,怎麼炒作,怎麼賺人氣。但對於這個《第一書記》,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猶未盡的又從網上開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說實話,公益節目不好做,我看了這些欄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淚點。《第一書記》的定位就是鄉村公益欄目,欄目的流程就是從這些貧困村的書記開始介紹村裡的貧困情況,和那些一個個讓人淚奔的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瘋傻奶奶殘 燒炭媽媽撐家難”“父走母走爺又走 兩個孩童真遭罪”“父癱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壓彎”每一期都有一個特別心酸的故事。這些情況根本不是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可以想象的。欄目裡的場景我相信都是真實的,當然為了拍攝效果,拍攝過程中可能會採用一些小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總比《爸爸去哪了》這種全程劇本的現象真實多了,這些故事都是從生活裡的`真實體現,畢竟我們身邊不會有那麼多的林志穎,那麼多的張亮。
公益欄目不好做,廣西衛視敢於做第一個做大型公益欄目的省級衛視,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氣。首先,必須要得到了省級領導的許可,畢竟現在官員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說的不好聽的就是為ZF抹黑。《第一書記》的策劃團隊很聰明的把扶貧這個事情,轉變為幫助村民致富,緩解了各個地區ZF的壓力,畢竟有紅十字會的前車之鑑。廣西衛視有全國平臺的資源,廣西宣傳部和組織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ZF自然會極力配合,公益欄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業是屬於自願性質的而不是強迫性質的,這點《第一書記》欄目做的很好,將各個貧困村的困難現狀,各個需要幫助者的心酸現實都在欄目裡展現出來,在現場聚集了當地一百家愛心企業商家,用故事來打動這些愛心企業,讓這些愛心企業自願上臺捐贈,沒有任何的強迫性質。不再像別的公益欄目那樣充滿了作秀。其實很多在看電視觀眾們都希望能幫助這些貧困孩子,但是畢竟沒有那個財力和精力,能有一個愛心企業上臺不作秀的捐贈,自然也會讓觀眾們覺得親近。
第一書記觀後感(3)
市農業局派駐我縣龍門鎮塘田村第一書記陳獻萍開始在廣西衛視大型公益扶貧節目《第一書記》展風采。這是我縣第一書記第一次上廣西衛視《第一書記》,作為同樣身份的我,能第一時間現場目睹陳獻萍書記的先進事蹟,能不激動嗎?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
當晚,陳獻萍書記帶去了她“養殖大草魚、塘田村改造”等扶貧專案計劃,幫扶、延續了蔡紫陽、蔡子營同學等貧困孩子的讀書夢。第一書記的產業扶貧行動和貧困孩子們的堅強好學品質,感動了在場的觀眾和全家老少,愛心企業家、熱心公益事業人士透過捐贈、魚苗扶持、專案資助等形式,對塘田村進行捐贈和幫助。
電視畫面上,陳獻萍書記“身懷六甲仍駐村”、“‘風水先生’養大魚”、“我的兒子叫‘基層’”等實際舉動和駐村的點點滴滴,表明第一書記是真心為貧困村辦實事、謀發展、留下足跡的,在群眾心目中樹立了第一書記的良好形象。陳獻萍書記一心為民的愛村情懷,贏得了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小學生們的愛護和好評。她在為我縣“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扶貧)工作隊員贏得了榮譽的同時,也為我縣順利完成“十二五”扶貧攻堅發展規劃弘揚了正能量。
透過學習陳獻萍書記的先進事蹟,對比駐村一年多來所做工作,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馬朗村的第一書記,還遠遠不夠。日後仍然得結合馬朗村的村情村貌,充分利用、整合好扶貧、水利、發改、教育、農機等部門力量,在上半年已種植200畝軟枝油茶、270畝超級水稻、建設馬朗村兒童家園等基礎上,加快馬朗新村排水溝、舊供銷社至二級公路路口、福全村文化樓、燈草村環村道路規劃、燈草村三面光水利灌工程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而堅定全村3320名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