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長津湖的觀後感(精選5篇)
看完長津湖的觀後感(精選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看完長津湖的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津湖的觀後感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看電影院觀看了《長津湖》,我的心情一直非常沉重。
《長津湖》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主要講述了1950年的冬天,美國的軍隊越過了三八線,直逼鴨綠江,並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雖然中國正面臨著緊要任務,但朝鮮人民的請求助援,中央召開了許多次會議,毛主席反覆思考,最終決定派出我國的志願軍前去支援。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團奉命奔赴朝鮮作戰,行軍的路途上他們幾次遭遇美軍的突襲。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志願軍第九兵團的戰士們,以稗草充飢,以冰雪當飲,以凍土為席,正面硬槓美軍強敵,即使他們裝備落後,也敢將美軍的王牌部隊拖入死亡地獄,即使他們被凍成冰雕,也不忘將手中的鋼槍對準敵人的方向,這些無畏的英雄們,以生命鑄鋼鐵長城,以熱血染意志豐碑,以無懼淬碧血忠魂。他們的英靈已化作一泓碧血,凝熱土,沃青山,柒霜雪,蕩敵冠,滌人心,塑國魂,英雄不死,浩氣千秋,烈士永在,山河銘記。
看到這裡,我已經淚流滿面,不禁想到如今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有著美好安定的生活,不正是那些英雄們用鮮活和生命換來的嗎?
最讓我心有觸動的畫面是:美軍飛機從天上扔下一個指導彈,能指出軍隊的具體位置,雷公用雙手拔起這個指導彈,抱到車上,開著車,將它帶離軍隊的位置,可這樣他就會變成目標,美軍飛機不停地往車上射子彈,可他儘管傷痕累累,還是將指導彈帶離了軍隊,但美軍的手榴彈也傷害了雷公,飛機走後,戰士們圍到雷公的身邊哭泣,伍千里他躲在一旁,掏出本子,手握筆慢慢地向雷公的名字移去,邊哭邊劃下了一個圈,每一個圈都象徵著一個英雄的逝去。隨後梅生安慰他並說出這一番話:“這一仗我們必須打贏,如果我們不打,那我們下一代就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讓我們的下一代過上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看完了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慘烈的戰事,惡劣的環境,堅韌的意志和赴死的決心,以及中國人民追求和平和幸福的信念。對此我也深有感悟,直到現在,那些英雄的歷史也銘記在我的心中,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記住那些英雄給我們帶來美好生活。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
致敬英雄們!
長津湖的觀後感2
長津湖戰役(TheBattleofChosin)發生在1951年11月27日,當時,陸戰一師前進到長津湖西側,這裡連綿的山地。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十萬大軍的包圍中。影片中一張戰場形勢圖,顯示了雙方戰場態勢。藍色為陸戰一師的位置和突圍路線。湖東側是陸戰一師的1團和5團共8000人,湖的南頭是陸戰一師師部和部分工兵,有3000人。湖東側是陸軍第7師31團在擔任右翼掩護,有4000人。合計總兵力有18000人左右。另外,在戰鬥中陸戰一師還得到第一航空聯隊的空中支援。紅色為另一方部隊,形成一個包圍圏,為9團的20J,27J和26J共三個軍,最終投入兵力計15萬人。中間淺藍色是長津湖,它是截流長津江的水庫,長津江流入鴨綠江。
老後視角
這部影片,以老兵的視角回顧那場慘烈的戰鬥,無涉勝敗。零下40度的嚴寒,使戰鬥變得更加悲壯。健在的老兵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充滿感情。離開戰場就不再敵對,他們對敵方軍人流露同情和敬意。六,七十年過去了,當年愛吃冰激凌的年輕人,都垂垂老矣,但他們依然可愛。
戰死計程車兵在掩埋前保持凍結的姿勢
被俘士兵的腳凍成冰坨,陸戰隊士兵脫下鞋來,發現腳趾被凍掉在鞋中
陸戰一師師長,作為主角,在影片中一帶面過。史密斯將軍是個富有經驗而且非常謹慎的指揮員。陸戰一師深陷重圍未被殲滅,很大程度得益於他的指揮。
第7師31團遭到毀滅性打擊,只倖存300餘人,費思中校最後指揮突圍時陣亡。
戰鬥結局
陸戰一師最終突出重圍,一路撤到興南港,乘船離開了。同時帶走了9萬多北朝難民。此役美軍傷亡5000人,其中第7師31團佔到3000多人。戰役雙方共傷亡數萬人。
陸戰一師1941年2月1日成立,在太平洋戰爭中,參加了瓜達爾納爾島戰役、格洛斯特岬戰役、貝里琉島戰役‘沖繩島戰役,對日作戰屢建奇功。二戰後,參加了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和在索馬利亞進行的“重建希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這部影片中除了幾個歷史學家外,其他的解說都是老兵們的語言,即使他們不出現於畫面。他們心裡沒有仇恨,會擁抱昔日的對手。老兵們有自己對勝敗的詮釋他們覺得,雖然沒有勝利,但是南韓還在,值得去戰鬥。此生無悔,一點也不!
9萬多難民隨著陸戰一師撤離了,看這畫面上那些婦女和兒童,感到一絲絲欣慰。
長津湖的觀後感3
一、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刻的教育意義。
電影《長津湖》是以抗美援朝戰爭中,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本應該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此時,朝鮮三八線以南的地區,美帝開始發動侵略戰爭。戰爭雖然沒有打到我國境內,但敵軍一旦突破“三八線”則會影響到我國東北地區的安全。
於是,毛主席決定讓志願軍協助朝鮮,在朝鮮戰場上解決這場戰爭。
我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在及其惡劣的條件下,晝伏夜行,忍受著酷寒和飢餓,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絲毫沒有退縮,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艱難萬險,超過常人的勇氣和信念,以少打多,以步槍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將美國王牌之師包圍在長津湖地區,扭轉了戰爭的不利局面。最終粉碎了美軍長官麥克阿瑟想要在聖誕節前的佔領朝鮮後凱旋的美夢。
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身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安定和平的生活。
我們也應當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電影情節
電影是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役。或許是受電影片長的影響,我個人覺得電影情節前後表達得有些分散,沒有那麼的連貫。這一點也是我覺得電影不完美的地方。
電影是由陳凱歌、林超賢和徐克三位導演聯合執導,每個導演的特點都有展現,但是不同導演風格也使得整個電影有種“鳳頭豬肚豹尾”感覺,各個部分都很精彩,但是連在一起感覺有點彆扭。
其中給我印象的最深的兩個情節:
一個情節是:
我方用繳獲的坦克與美軍的坦克炮口對炮口正面交鋒,千鈞一髮之際,雙方同時發射了炮彈,兩枚炮彈的外殼摩擦,改變了敵軍炮彈的行駛軌跡,幸運地沒有擊中我方坦克,而我方炮彈命中對方坦克。
這樣的拍攝情節很藝術,炮彈劃出炮筒的慢鏡頭記錄,有幾分“讓子彈再飛一會”的感覺。
另外一個情節便是:
歷史的長津湖戰役中,有這樣一副畫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由於志願軍戰士長時間在寒冷的雪地上埋伏,很多戰士凍成冰雕。最讓人震驚的是他們凍死的姿勢依然是端著槍聚精會神的注意敵軍的情況,槍口依舊對著敵人衝上來的方向。
而在電影中,這個場景也有展現。但當敵人的長官看到上面的這一幕時,竟然對犧牲的中國志願軍敬了個軍禮。看到這裡,我難免有些跳戲。
戰爭環境下,敵人之間還會相互敬禮嗎?這一幕我有點想不透。
三、不同的人物形象
電影中的幾個人物作文吧的鮮明的個性特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伍仟裡&伍萬里
電影有一條人物線,就是伍家的兄弟倆,哥哥七連連長伍仟裡,弟弟新兵伍萬里。他們還有個大哥叫伍佰裡。哥三個:佰裡、仟裡和萬里。不知道編劇給主人公起名字的時候,是不是隱含著“前赴後繼”的意思。
哥倆所在的部隊是七連,說起七連讓我不得不聯想到《士兵突擊》裡的鋼七連,《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的軍隊也是七連,也許《長津湖》的七連是《士兵突擊》的鋼七連的前身。
這些劇的編劇都是蘭曉龍,或許這些都是蘭曉龍“部隊系列”的組成部分。
正如《士兵突擊》裡的歌唱的那樣:“一聲霹靂一把劍,一群猛虎鋼七連;鋼鐵的意志鋼鐵漢,鐵血衛國保家園;殺聲嚇破敵人膽,百戰百勝美名傳;攻必克,守必堅,踏敵屍骨唱凱旋!”
伍仟裡
伍仟裡是電影中的主要人物,現在也是七連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軍隊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接替哥哥伍佰裡成為了七連連長,帶領還未成年的弟弟伍萬里從一個稚嫩的生瓜蛋子逐步蛻變成為在戰場上勇於殺敵的戰士。
伍萬里
伍萬里的人物形象或許代表了很多軍隊當中的新生力量,他們加入部隊有各種各樣的夢想和理由。但是,都是從一個稚嫩的生瓜蛋子,經過在部隊的不斷磨鍊蛻變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
而伍萬里的成長曆程也是軍隊的發展壯大的過程。
七連炮排排長——雷公
雷公我覺得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人物個性,看上去憨憨的,為人很善良。
敵人空投了一枚標記彈,標記了我軍的位置。雷公為了掩護戰友引開敵人,自己甘願當成活靶子,最後被彈片擊中而犧牲。
雷公的憨憨的樣子,有點像《西遊記》的土地公公,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沒有不知道的事情。用拇指計算出射程擊中敵人的火力基點,帶個耳朵的擴音裝置儼然便成為了“順風耳”。
七連指導員——梅生
本打算退伍回家的指導員梅生,剛剛到家,看到戰爭打響的訊息,便一無返顧地重新回到老部隊,與戰友一起上戰場殺敵。
作為人父的他,參加這場戰役的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夠生長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為了大家,不惜捨棄小家,也是想要表達的感情基調。
四、寫在最後
問“誰是最可愛的人?”
“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因為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長津湖的觀後感4
今天下午媽媽帶著我和妹妹去看了一部愛國電影——《長津湖》。
這部電影剛開始是一名叫伍千里的戰士回家探親,他手捧一個骨灰罈,裡面裝的是他的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可是探親假還沒結束,他就接到了歸隊命令,感覺是十萬火急,因為是戰士打著火把騎馬傳達的命令。
緊接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名叫宋時輪的指揮官做戰前講話,他的話鏗鏘有力,鼓舞士氣,聽完講話後戰士們高唱,“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聽的我也熱血沸騰。隨著歌聲響起,把我們拉到了抗戰現場。1950年10月,由於美國軍隊出兵朝鮮,在毛主席的指導下,我國軍隊跨過了鴨綠江,抗美援朝開始,當時我們才建國一年,物資短缺,每個戰士只能一天一個土豆,裝備也差,沒有空軍和坦克等厲害的武器,能用的子彈也很少,保暖的衣服都不足,但是他們仍然在艱苦的堅持著,靠的是志願軍頑強的意志和必勝的決心。耳邊彷彿又聽到臨別時伍千里對他弟弟說的話,“我和大哥把仗都打完了,你就不用再打仗了。”這句話說出了當時很多戰士的心聲,現在不打,後代就得打了,所以他們才如此奮勇,如此拼命的戰鬥,都是為了後代的幸福,為了後代美好的未來和生活著想。
最終憑藉著戰士們頑強的意志,我們用極其落後的武器戰勝了當時很厲害的美國,揚我國威。我媽媽告訴我讓我們勿忘過去,珍惜現在,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為一名小學生,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
長津湖的觀後感5
一部叫《長津湖》的電影,讓數億觀眾為之“入戲”,讓這個國慶節多了份“英雄氣”。
多年來,以《英雄兒女》《上甘嶺》為代表,抗美援朝主題的電影佳作迭出,成為一代代人的歷史記憶和精神食糧,鼓舞全國人民大力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
今天,《長津湖》站在一個新的視角,以一個志願軍連隊為人物群像,真實地再現了那場戰爭的細節,重新詮釋了戰爭的殘酷、軍人的勇敢和精神的偉大,在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這部作品顯示了特有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精神;一部電影,也不能缺少精神。《長津湖》所帶來的觀影熱潮,並不是單純依靠廣告宣傳力量,而是影片本身傳遞的情感力量,彰顯了藝術作品的巨大精神感召力,並轉化為票房資料、上座數量和好評度。
有位女觀眾說,昨晚看完了長津湖,出來之後,老公問她怎麼樣,她紅著眼圈說,深受震撼、深受教育。電影場裡,她的背後一直有抽泣聲……不少觀眾特意選擇國慶觀看,他們把觀影當作一次向祖國的“精神獻禮”,電影的真正價值就在於此。
精神是電影的“核心”,但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有人評價,這部電影戰鬥戲,無論是場面排程還是戰術指導,都堪稱國產戰爭片的新標杆,堪稱國產電影史詩級的戰爭片。電影藝術的境界,正是精神與技術的水乳交融,讓精神在藝術中得到倍增和昇華。
《長津湖》火了,精神的力量“無價”。對於電影人來說,拍出一部爆款“大片”,獲得更多的市場效益,是他們的夢想和追求。時下,有不少的所謂大片,並不缺少高技術、高投入,更不缺少大場面、大明星,但缺少了最關鍵的“精神”,一部沒有精神的影片,即使金玉其外也是敗絮其中,難以獲得觀眾的青睞和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