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觀後感(通用35篇)

《綠皮書》觀後感(通用35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綠皮書》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綠皮書》觀後感 篇1

  暴力永遠無法取勝,託尼,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能讓你佔理。——《綠皮書》

  綠皮書,一本普普通通的本子,卻決定了黑人在美國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和絕對不能去的地方。這無疑是荒誕而可笑的,但是這種事確確實實存在了。

  一位黑人鋼琴家被請去表演,演出過程中他想上廁所,於是走向了旁邊的公共廁所,但是立刻有人擋住了他,對他說,

  “對不起先生,您不能進入這間廁所”。

  鋼琴家問,“是裡面有人嗎?”

  那人回答,“不是的。”

  黑人鋼琴家說,“好的,我知道原因了。但是我現在需要上廁所,返回住處上廁所會浪費很多時間。”

  沒想到負責人說了一句令他有些震驚的話,“沒關係,我們願意等。”

  這無疑給了他心靈重重的一擊。寧願浪費眾人這麼多時間,也不願意讓他就近上個廁所。可見這樣的種族歧視已經深深的刻在了白人的骨子裡,很多年都難以改變。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他的司機是個白人,一個粗魯的人,邋里邋遢,不修邊幅,他們去南方準備給當地的人演出,他們走進當地的一個西裝店,店主本來以為是司機要買衣服,當司機問,衣服可以試試嗎?店主回答,當然可以。但是等到店主發現要試衣服的是那位黑人鋼琴家的時候,趕緊出來說,對不起,如果你想穿上這件衣服,必須買下來,如果你試了不買,這件衣服就賣不出去了。氣的鋼琴家憤然離去。

  一個國家能夠把人種歧視做到這種程度,足夠引起人們的深思,在這樣不公平的制度之下,美國夢是不是把平等的機會擺在每個人面前。

  《綠皮書》觀後感 篇2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是暴躁易怒,愛用拳頭解決事物的白人老哥,卻有著一個貧窮而溫暖的家庭;一位是智商過人,富有天分的音樂家,坐擁金錢與名氣,卻一個人獨自住在巨大豪宅之中的黑人紳士小哥。兩位看似不相關的人,一同前往那個白人至上的美國的南方。這究竟會發生什麼呢?這便是美國著名電影《綠皮書》所展現的故事。

  《綠皮書》看似是一部喜劇,卻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其間所描寫關於種族歧視的片段更是數不勝。從片名就可以看出,綠皮書是當時黑人在南方的食宿地指南,因為當時南方許多地方都不歡迎並不對黑人開放,在影片中也完美地闡述了種族歧視,從黑人音樂家在演出,想上洗手間侍者去用友好的虛偽與氣象,他指了指門外林地中的臨時廁所,用餐時無人願坐在他身邊而且為他端上的竟然是炸雞,(當時白人認為黑人只能吃炸雞),在他在一大群虛偽的上流人中的吃著低下的食物,這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種歧視,將黑人地位的低下更直觀的向觀眾展現出來。

  《綠皮書》這部電影雖然是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但一點兒也沒有暴力情節,不像曾經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樣,《綠皮書》是利用人性的虛偽將種族歧視完美的展出,這樣卻更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此外《綠皮書》中有一句臺詞讓我深受感染“人之所以是孤獨的,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是啊,有時候我們就應該勇敢的第一步,因為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你就會感受到歡樂與友情。就如本片白人小哥從一開始對黑人生來的厭惡,甚至將黑人用過的杯子直接扔進垃圾桶到開始主動的幫助黑人小哥走出困境、讓黑人小哥幫他寫信再到與黑人小哥成為好友並邀請他到家中做客。二人的友誼衝破了階級、衝破了種族、衝破了一切。

  其實,上帝造出這麼多膚色就是為了讓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而不是分出一等二等三等人,讓種族之內相互攻擊欺凌,所以請勇於走出第一步,拒絕種族歧視,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同住地球村。

  《綠皮書》觀後感 篇3

  《綠皮書》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實在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不僅看過電影,在看電影前我也聽說過《綠皮書》這本書。此書旨在幫助黑人在旅行時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的酒店和餐館。就像黑人藝術家唐·謝利給白人託尼·瓦萊隆加的那本綠皮書一樣。充滿了種族歧視,但也充滿了善意。

  《綠皮書》共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黑人藝術家唐·謝利,一個是白人託尼·瓦萊隆加。影片的一開始透過種種鋪墊,巧妙的告訴觀影者們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然後開始將影片引入正題,使唐·謝利與託尼·瓦萊隆加相遇開始謝利醫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個愛抽菸的義大利裔美國人。他有能力,愛扯淡,自詡為“忽悠大師”,總能耍得別人一愣一愣的。而且託尼是一個負責的人,比如說在小酒吧時,幾個白人小混混正欺辱著他的黑人僱主謝利,他奮不顧身的把謝利救出。雖然他的工作是確保唐能準時到達各個地方和保護他不會遭受到各種麻煩的困擾。但有幾個司機會為一個黑人僱主去招惹數個小混混呢?

  黑人藝術家唐·謝利是一位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世界級鋼琴藝術家,他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謝利醫生具有良好的修養、高雅的禮儀與強大的自尊。這一切,及他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決心使他在面對任何人的時候都能堅持己見,不屈不撓。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種人:謝利、託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謝利雖為黑人,但儒雅隨和,談吐文明。有一顆高貴的內心,是很純潔的。託尼是一位硬漢,言出必踐,很負責。也有高貴的內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貴族,所作所為令人作嘔,對謝利嘴上很尊敬,背地裡卻議論他。即使他們的禮儀再優雅,也擋不住那陰暗的內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們恰恰是單純的,一個勁在酒館裡快活。

  一個人的膚色並不能決定他的品行,真正決定他的是他那高貴的靈魂。

  《綠皮書》觀後感 篇4

  前不久,我去看了電影《綠皮書》。我想,愛看電影的人,一定都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畢竟,《綠皮書》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奧斯卡金像獎的了,網上評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這是一部有關種族階級的故事。在美國的1960年代,還是有著種族的偏見的。而“綠皮書”,記錄的都是黑人們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廳,因為有些店鋪是不接待黑人的。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想,才會有“綠皮書”的存在。

  全劇中,我最感動的一幕,便是音樂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遠不能取勝,保持尊嚴,才能贏得勝利。”儘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還是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換作是我,怕是隻會感到不公吧。我們在遇見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難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為此感到惱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許,你會說是別人的錯,但是我們也應該懂得,用合適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嚴。我想,絕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原本對黑人抱有歧視的另一個主角託尼,也會就此改變。放在現在,我們也存在著歧視,例如性別歧視。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給女生。但是,我們都在漸漸改變,正在走向更好的未來。等你努力去做的時候,一切,都是時間問題。

  其中,最觸動人心的,便是那句經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獨之人。”是這樣的,明明存在著,卻總是等待。感到孤獨,何不走去呢?

  這個以真實故意改編的電影,讓我們感受到了世界的一點複雜和溫暖。《綠皮書》讓我明白了尊嚴的重要,面對不公平的該有的模樣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綠皮書》觀後感 篇5

  電影《綠皮書》裡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時代。

  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對於黑人多有歧視性政策。而《綠皮書》就是為這樣的歧視而誕生。它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它詳細標註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許”,幫助黑人同胞們規避風險。

  電影名《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格林編寫了這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電影的兩位男主角拿著這本綠皮書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樂家唐,一位是在夜總會打工的白人託尼,被召來當唐的司機。除此之外,電影還展現了很多層面的糾葛:種族歧視、同族不平等、主僕之間、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家庭關係等等。

  這部電影透過隱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唐的態度來講述了當時社會的嚴重種族歧視。在北部離紐約還不遠時,並沒有出現對黑人的歧視態度。但當他們逐漸南下去進行音樂會時,田地裡耕作的農民默默地看著他,生活中就漸漸出現了愈發嚴重的種族歧視。

  服裝店的店主不願給唐試衣服,俱樂部裡的人隨意地毆打這位鋼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車隨意盤問,在他的音樂會前,他甚至不能進餐廳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們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熱淚地喊出,我不夠黑人,我不夠白人,甚至不夠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視瞬間爆發出來。這就像是一句靈魂拷問,直擊我們的心靈。

  “想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樣的房子裡,坐在國王椅上優雅地彈琴,而不是狼狽不堪地,被人歧視著開南部巡迴演奏會。這一程,唐不是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綠皮書》觀後感 篇6

  我總感到這個世界博大、慈愛、寬容,自然允許各種各樣的人存在,她一視同仁,讓他們生活在同樣的陽光下。

  託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車裡吃炸雞,我認為是《綠皮書》的高光片段之一。不關乎階層和種族,兩個人只是開懷地吃著炸雞,雪利博士把雞骨頭扔出車窗的時候像放飛一隻鳥。讓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過這樣恣意快樂的時刻呢。雪利博士的確擁有華麗的好生活,但白人給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貧窮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沒有歸處。所以,他也在別人不知道的時候苦苦掙扎在自己的不幸裡。聲淚俱下的雨夜,託尼第一次能夠剝開博士高貴、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質跟自己一樣,胸腔裡流淌著熱血,心頭有愛有恨。

  那個平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彈奏,為美麗難忘的夜晚,為平民酒吧裡熱情洋溢的客人,為他自己。他樂在其中,姿態飛揚卓越,勝過任何一次於奢麗的大廳。最後,是博士把託尼送回家,那個其樂融融燈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獨自回到輝煌的寂寞宮殿。我以為又是冷酒一般悠長苦澀的結局,但敲門聲再次響了。門開的一剎那,寂靜無聲,面面相覷那一刻,我真有些擔心託尼的親人會把雪利拒之門外,幸好,下一秒,眾人歡慶,把他擁入了房間。

  天地之間,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著無盡的黑暗前行。但幸好託尼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絲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盼望有一雙手在無助的時候來臨,有時生活會給你很沉重的打擊,但請別放棄希望,因為,它終會來臨。

  這是一個與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覺得心裡被溫情填滿。

  願你我都能與孤獨握手言和。

  《綠皮書》觀後感 篇7

  當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在想可能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綠顏色的書,書中有一張藏寶圖。然後圍繞這本書展開尋寶之旅。但看完電影,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黑人博士鋼琴家唐,他擁有極好的藝術才能。可他在擁有了一個自己單獨的演奏廳和每天數百名的觀眾後,卻請了一位叫託尼的失業白人做司機,開始了歷時兩個月的南方巡演。整個過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觀眾的掌聲,嘉賓對他的稱呼,大家對他的尊重,都只存在於舞臺上。一下臺,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當時歐洲盛行的黑奴”。

  託尼作為他的司機,免費看了他的每場演出,也親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臺上受人尊敬的鋼琴家,下了舞臺不能進白人的廁所,不能進白人的餐廳,甚至不能進入正常的更衣室。託尼既為別人對唐的態度而氣憤,又為唐放棄了安穩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廳,而來做巡迴演出而不解。

  終於,在影片的最後,託尼在唐的一位搭檔口中明白了唐這次巡迴演出的目的。原來他這次巡迴演出是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變白人對黑人的看法,為黑人爭取更多的尊嚴,也讓黑人受到應有的尊重!當知道這些,我對唐肅然起敬!

  這部電影反映了歐洲嚴重的種族歧視。與此同時,我也慶幸自己生在了一個和平、友好、平等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雖然也有語言、相貌、服裝上的差異,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在祖國的大家庭其樂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部引人深思,讓人感動的電影,我把它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去觀看。

  《綠皮書》觀後感 篇8

  窗外下著小雨,慵懶地躺在床上看了一部電影《綠皮書》,看完電影整個內心非常地平靜,感覺自己也被治癒了。甚至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想要每週都花點時間看一個電影。

  記得很久以前,我去參加一個秋招的面試,面試官是某房地產公司的營銷經理,於是我問他最喜歡的營銷類書籍是什麼,他說,我很少看書,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電影。

  好的電影就是如此,我們透過導演的鏡頭,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體驗了一把別人的人生的感覺。好了,廢話不多說,進入今天的正題吧。

  故事的主要脈絡很簡單,講述了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南下巡迴演出的故事。為什麼強調了黑人和白人呢,因為故事發生在上世界60年代,種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開始,我們的主人公託尼就展現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應付人際關係,博士雪利也體現了他的禮貌優雅和涵養。旅途開始,託尼就被塞了一本《綠皮書》——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許託尼多講話,不許他抽菸,不許他偷東西,不許他亂扔垃圾。一開始託尼迫於他是老闆不得不服,後來聽了雪利的演出後,被他征服。

  雪利也開始教託尼寫情書,教他忍耐有禮貌,託尼也幫助雪利走出監獄困境,幫助他減少了內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裡。

  一開始的雪利總是在忍耐,到了最後一場演出的雪利已經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堅定地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拒絕了演出,來到了黑人專屬的酒吧放飛了自我。

  電影一直在做反差對比,突出了當時的整個大環境。但又是非常地治癒的,不管是兩位男主之間的和解,還有他們內心與自我的和解。看完電影我非常地寧靜,感覺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納和解了。

  《綠皮書》觀後感 篇9

  《綠皮書》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黑人音樂家謝利,為了去南方巡演,而僱傭了一個白人託尼做司機,本是一個種族歧視者的託尼,原來在一個夜店做安保。在夜店倒閉之後,為了生活的他,不得不去給一個黑人音樂家做保鏢,因為他愛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必須給保障他們的生活。而謝利是一個表面上在上層白人圈子裡頗受歡迎的黑人鋼琴家,實際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那種種族歧視嚴重的時期,他仍是一個被很多白人歧視的黑人。但是面對自己的安全問題,他又不得不僱傭託尼成為自己的司機兼保鏢。在巡演的過程中,在臺上表演時,他是白人心目中崇敬的音樂博士家,贏得觀眾們的掌聲。而,在下一刻,當他走下臺時,卻又成了不能與白人平等的黑人:卻又成了不能近白人餐廳的黑人。連換個衣服,都要在骯髒的儲物間裡完成,他知道自己要受到歧視,所以努力地用自己的修養,自己的內涵去獲得屬於自己的尊嚴,去獲得屬於自己真正的掌聲。兩個人相遇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搞笑故事。而拿著黑人經紀公司給他的“綠皮書”,託尼漸漸明白了黑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看完這個電影,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謝利博士——一個受到種族影響的人,卻能透過自己的修養了,來贏得對黑人有偏見的白人託尼的信任,來贏得屬於自己的尊嚴,而不是用暴力來結局問題,不是,你說我我就打你的那種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用暴力的手段,用對罵的手段,來贏得自己的尊嚴,反而,還會讓別人更加看不起你,我們應該學習謝利博士那樣,用自己的修養,用自己受到的教育,用道理去挽回自己的尊嚴。生活中,我們不也要像謝利博士那樣嗎?

  看完這部電影,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中,當我們受到不公的待遇時,我們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要用智慧。

  《綠皮書》觀後感 篇10

  在昨天晚上的時候,我觀看了《綠皮書》這部電影。使我感觸頗深,一回想起就感慨萬千。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託尼·利普應聘唐·雪利的工作——當一名司機,負責唐·雪利的巡迴演出以及宿舍和鋼琴。可是唐·雪利是個黑人,而託尼·利普則不喜歡黑人,甚至討厭黑人,把黑人用過的水杯統統都丟在垃圾桶裡。但是後來託尼·利普改掉了這種偏見的壞毛病,而唐·雪利也漸漸地從十分嚴肅、不愛說話變成了時常微笑、說話比較多的人。最後託尼·利普完成了任務,回到了自己家過聖誕節,唐·雪利也來了,因為託尼·利普離家兩個月,所以要寫信。而他不會寫,於是唐·雪利就給託尼·利普指導。所以唐·雪利進入這個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這部影片其實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醜惡。演出了種族之間的歧視,說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認為他們都沒有什麼才能。舉個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鋼琴家,他彈出來的曲子美妙無比。可是他之所以獲得臺下白人的掌聲,是因為他彈出的音樂是使他們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臺,他就又變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許多商店、餐廳都對黑人有非常大的約束。還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廁所,明明有那麼好的廁所,他們卻讓他上遠處一個破舊不堪的小廁所。是啊!一個大師、世界級的鋼琴手,就因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們就開始排擠他。所以,從現在做起,請大家淡化膚色的不同,看重他們身上的優點。如果你這樣去做了,你一定會被尊敬與受到回報的。

  《綠皮書》觀後感 篇11

  路始於兩個人。

  一個住在布朗克斯的一個街區,為了家人的生計奔波,煙不離手,油嘴滑舌,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

  一個住在卡耐基音樂廳樓上,為上流社會的人士演奏,知書達理,舉止優雅,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

  這一路, 像一場修行。

  對於唐,在種族歧視並不嚴重的紐約,他擁有他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見。

  每場演奏結束後,臺下欣賞的白人便會熱情地為他鼓掌,他滿面笑容,優雅地起身致謝。但同時他也面對了:侍者彎腰恭敬地為他服務,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廁所”;在旅社他西裝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發出邀請,遭到拒絕後便嘲諷他“還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髒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試穿;在酒吧他被歧視毆打……在臺上,他光鮮亮麗,下了臺,他什麼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適的歸宿,白人從心底還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譏諷他。“我不像個黑人,也不像個白人,那你告訴我,我是什麼?”歷盡痛苦後,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臺,敲響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鋼琴。沒有高雅的環境,沒有安靜的氛圍,但唐卻笑得很開心。

  託尼,儘管生活窘迫,卻仍保有白人種族歧視者的傲慢。他拒絕接觸黑人使用的東西,會偷偷把來家裡幹活的黑人用過的杯子扔進垃圾桶。但迫於養家餬口的壓力,他不得不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著,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阿拉伯酋長。”他向妻子這樣形容唐。一路相處,一路磨合。託尼在唐的“逼迫”下改變自己。保持語言文明,學會合理處事。“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在控制脾氣的同時,託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見。他在信中向妻子表達了他對唐高超音樂技巧的讚美,在唐遇難時總出手相助。在聖誕餐桌上,面對親戚對唐“黑鬼”的稱呼,託尼卻阻止了他“別那麼叫他”。

  “嗨,託尼。”

  “嗨,唐,聖誕快樂。”

  路終於一個擁抱。

  《綠皮書》觀後感 篇12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黑人鋼琴家唐開車,向南方做巡迴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幾個片段,講述的是因為店裡的老闆、服務生看唐是一個黑人,所以不讓他上洗手間、去餐館吃東西。這就是當時最嚴重的問題——種族歧視。但他身為一個黑人,也要維護自身的權益,況且他還是被邀請來的嘉賓,理應接受較好的服務。所以他總是不贊同他們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對黑人的不公平對待。

  在影片的開始,作者拋下了一個疑問:託尼十分不理解為什麼唐放棄在紐約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卻選擇艱難地在美國陸地上行走、闖蕩。而在影片快要結束時,唐三重奏的音樂夥伴給出了答案。

  他說:“因為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唐正是因為懷揣這樣的勇氣,才會拿著綠皮書,用音樂來改變人們對黑人的認識。

  從整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唐是一個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獨在一個片段中,我們才看到了真實的他。

  這個片段講述的是託尼邀請他一起用手吃炸雞,但是唐覺得這是一個不衛生的行為,經過託尼的一次次強烈推薦,唐也無法推脫,於是大膽地放下姿態,啃著炸雞。然後也學著託尼將雞骨頭扔在窗戶外。

  作為一個黑人,他學會與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樂的樂趣。而作為一個最基本的人,他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當對方不允許自己在餐廳內吃飯時,取消演出。這都是敢於面對自己,接受事實的表現。

  都說家是溫馨的港灣,但孤獨的唐從來不與自己的兄弟聯絡。他認為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聯絡方式都沒有來找自己,便也不願做那個主動的人。

  但託尼卻看得透徹:“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氣去改變世界,改變自己又何樂而不為呢?

  “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只有勇敢地面對生活,尊重與溫暖便會向你走來。

  《綠皮書》觀後感 篇13

  今天,陽光明媚,太陽把我曬得十分快樂,一路興高采烈,去幹嘛呢?我和媽媽逛到了電影院,看到醒目的廣告牌《綠皮書》介紹,據說點評分數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稱讚道,媽媽:“它曾獲奧斯卡小金人獎耶!”於是我懷揣著好奇心進入影院。

  故事主要講了託尼是個吊兒郎當遊手好閒的混混,在一家夜總會做侍者,這間夜總會因故要停業幾個月,可託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費,不會因此取消。所以他當務之急去尋找另一份工作來填補這幾個月的空缺。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鋼琴家提出僱傭託尼。唐·雪莉即將為期八個月的南下巡迴演出。可是,那個時候南方人對黑人的歧視十分嚴重,於是託尼成為了唐·雪莉的司機兼保鏢。一路上,兩人迥異的性格使得他們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與此同時,給託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他了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只限白人,從這以後,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平的對待,也讓託尼對種族歧視感到深惡痛絕。

  看完後,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生活在地球上,為什麼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來,黑人更有素質,更有公共道德意識,應該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視對方。但黑人就受著不去還手,這不是白人要學的嗎?這讓我想起了在我們班裡,不能因為某個同學學習差,而去歧視它,我們是一個小集體,應該互幫互助,不是一個人好,就算好,我們應該平等對待一些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份,要人人參與,所以我深有體會。

  “人人平等,萬物平等”我們應該互幫互助,平等對待每個人,尊重每一個生命。

  《綠皮書》觀後感 篇14

  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62年,這是一個神奇的年份,是黎明開始前最黑暗的時刻,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美國的30個州也相應的公佈了反對歧視黑人的法律,但這30個州中卻沒有一個南方地區……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鋼琴演奏家,為了前往南方地區僱傭了一個剛剛失業的白人司機託尼,雪莉雖然是一個黑人,卻過著紳士一般的生活,而託尼雖然是白人卻過著有色人種的生活,沒什麼文化,透過一些簡單的苦力活維持著生計。

  在一起開車南下的過程中,兩個人矛盾不斷,白人開車,黑人坐車,在那個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們像看動物一樣注視著這對搭檔,每到一個地方人們都無法理解為什麼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從人們臉上我們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從雪莉臉上我們看到的是憐憫和無奈。他們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誤解。

  雪莉可以被邀請上臺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卻拒絕讓他進餐和入住,人們欣賞著雪莉的美妙音樂的同時,卻打心裡認為雪莉是個低人一等的黑人。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遠非如此。許多餐廳和旅館都禁止黑人入內,警察會無事生非,甚至連服裝店都拒絕賣給雪莉博士衣服。託尼為雪莉的擺平了大多的困難,卻不能改變人們心裡的想法,為雪莉的遭遇憤憤不平,而雪莉卻早已習以為常,雪莉為什麼選擇來南方開音樂會,他只是想證明,有色人種並不是低賤的人種,一個靈魂的高低貴賤與膚色無關。在相處過程中,兩人開始慢慢放下偏見,找到了彼此的歸屬感,並收穫了一段長久的友誼……

  “世界上孤獨的人總害怕邁出第一步”膚色、階級、性格天差地遠的兩個男人,因為音樂而結緣,因為公路旅行而成為一生朋友。改變人心有時候才華並不夠,還需要勇敢,歷史上的綠皮書(黑人行動指南)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國社會,激起輕小而美麗的漣漪。

  《綠皮書》觀後感 篇15

  看完後,感觸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僅僅的敘事,卻給人深深的震撼。

  兩位主人公的幾次上車下車,預示著兩人之間的微妙改變。

  從拿到手的綠皮書開始,肯德基、幸運石、寫信、遇難、化險,在走走停停的過程中,兩個人逐漸敞開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見,互相尊重。

  剛開始託尼對黑人的成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開場不久就扔掉了兩位黑人員工喝過的杯子。到後來成為雪利的司機,他從開始的桀驁、偏見,到後來見證了雪利的優秀,接受了雪利的優秀,同時被這種優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個足夠優秀的人,一般來說跟託尼這個老粗在一起理應學不到什麼,但他卻得到了走出孤獨的勇氣。

  在電影中隨著旅途的進行,我們能看到兩人相互影響,不斷改變與成長。我覺得,這種看得見的成長才是最打動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極富教養的鋼琴家,理智地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將自己訓練成一位優雅而憂鬱的貴族。然而這樣的他,是不快樂的。他屬於黑人中的異類,白人中的笑話,他永遠無法融入這個世界。然而託尼出現了,他拿著炸雞告訴雪利:“我父親曾經說過,無論做什麼,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

  最終,雪利博士敞開心扉,接過了託尼的炸雞,走出了寂寞,更是收穫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影片的結尾,雪利敲開託尼家的門,當託尼向家人介紹雪利後,寂靜無聲,面面相覷。而下一秒,眾人歡慶,將雪利擁入房間。託尼的夫人擁抱著雪利“謝謝你幫他寫那些信”與“謝謝你把丈夫分享給我”相呼應,是如此溫馨。

  《綠皮書》觀後感 篇16

  電影講的是一個白人平民給黑人精英當司機兼秘書的故事,有關友誼、有關尊嚴、有關種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發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為時間原因,我只談談當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絕表演那個片段時我想到的東西。

  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由來已久。電影設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時候種族歧視問題還相當嚴重,黑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實際上對黑人的歧視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國白人的心裡)。

  唐雪莉(黑人精英),擁有禮儀學博士學位的鋼琴演奏家。在紐約混的風生水起,跟肯尼迪成為了好朋友,但是因為他是黑人,總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對待,所以他決定去南方溜達一圈,找找刺激,讓自己可以有勇氣直面這些不公正——當尊嚴被無視,要改變的不是別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著自己的禮儀和涵養而一味退讓,而是在被侵犯時有勇氣反擊。

  而在現實中,一般大多數人選擇隱忍並不是因為不想硬剛對方,而是因為剛不過。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樣,進了局子可以讓總統撈自己。這中間的不少人雖然還沒有取得唐雪莉一樣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著跟唐雪莉一樣的信念:用實力去贏得尊重,用成就去回擊那些歧視、詆譭、傷害他們的人。

  理智總是告訴他們,跟對方爭一時口快或是發生衝突並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也不能解決矛盾,或者不能給對方以實際且深刻的打擊。所以他們常常對冒犯或是傷害自己的.行為進行冷處理,當做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卻變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覺得這種思考方式類似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覺得受到不公或欺負就應該反擊,選擇逃避等於懦弱,所以有點瞧不起這種思考方式。但後來我才明白其實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報復,而前面所描述的選擇隱忍的人則把受到的打擊和傷害轉化為取得進步的動力,並採取行動。

  這些人善於把負面的事情與情緒化為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們往往對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強大的內驅力。但可以預想的是,這些人也往往揹負著巨大的壓力。

  當他們真的有這樣的資源和能力給當初傷害自己的人以實際和深刻的打擊時,他們卻往往不會這麼做。因為他們已經把傷害過自己的人遠遠地拋在了身後,再也不會有交集。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遺忘甚至感恩曾經的傷害。

  我佩服這樣的人。

  但是,一味隱忍完全不會發火,把所有東西都裝在心裡,通常如果被別人認為是一個不會發火且沒有立場的人,那麼別人就很容易把火發在這個人身上,把他當作出氣筒。

  所以面對不公,一定要“發火”,不一定能讓正義得到伸張,最起碼向別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總的來說,在缺乏力量的時候,戰略隱忍是必要的。

  說的糙些:面對不公,打得過當然要打;打不過,可以先跑但也得回頭罵兩句。

  這樣才是一個可愛且有魅力的好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17

  開頭因為俱樂部關閉了幾個月進行裝修,所以保鏢託尼暫時失業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差事,載一個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前往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南部進行巡演。出發前,託尼得到了一本綠皮書,本電影的片名就以這種不顯眼的方式出現了。

  從電影裡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託尼和謝利越往南歧視越嚴重。在電影裡,黑皮膚的謝利可以在白人餐廳演出收穫掌聲,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廳、更衣室和洗手間。因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部,有很多餐廳是不允許黑人用餐的。他們常常把餐廳搬到了車裡,連上衛生間都要仔細規劃,所以才要用到這本黑人旅行者綠皮書,去尋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來“綠皮書”出版的背景裡充滿了壓迫和苦難,但電影《綠皮書》卻沒有散發太大的怨氣。比起那些偏執的白人,謝利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優雅。他被人欺負以後用音樂釋放他的怒氣,他甚至對有點粗暴的白人託尼說:“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獲勝。”

  你以為電影要開始說教了嗎?其實沒有,這部電影的導演時刻給你綁著血壓計,發現你血壓升高情緒過濃的時候,就給你來一顆降壓藥。而消除矛盾給我們降血壓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託尼和儒雅傲嬌的謝利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

  託尼是個美籍義大利人,他也是個寵妻狂魔。雖然性格暴躁喜歡打架,但是當他吃了26個漢堡贏了錢後就立刻交給妻子。寫的信雖然笨拙,但還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溫柔。而謝利除了優雅以外還有一點傲嬌。

  車裡吃雞的情節我就不細說了,看託尼是怎麼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鋼琴家,調教成在車裡啃雞腿的吃雞少年的。說到謝利為什麼遇見託尼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炸雞呢?是因為他不愛嗎?不是,其實是因為心理戒備過度。因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歡吃炸雞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謝利以前一直在刻意迴避這些偏見,以至於最後使他迷失了方向,覺得自己既不夠白也不夠黑。是託尼在教會他放下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謝利也在一點點的改變託尼,讓他學會用更美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善良和愛。

  就像維克多·雨果·格林在綠皮書這本指南里面寫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釋出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為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綠皮書》幫我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開啟方式。它用這種凝望的鏡頭消除了沉痛,用爵士樂酒吧裡的演奏表達了一種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紙包裝“歧視”,不試圖改變什麼讓全世界都愛吃,並且能從甜味中,嚐到一點世界本來的味道,這樣就夠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個國家和每個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如何抓緊“方向盤”,還需要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視、崇尚自由”一定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綠皮書》觀後感 篇18

  如果有兩種人生讓你選擇:

  一種是擁有高雅的氣質,優雅的談吐,天生的音樂才華,衣食無憂的生活,出口成詩的情思。但卻也有著被歧視的膚色和孤獨的內心。白天坐擁澎湃的掌聲,享受他人的肯定,夜晚卻回到空無一人的大房子裡獨自喝酒。

  一種是有著簡單的思維,發達的肌肉,無所畏懼的灑脫,粗枝大葉的快樂,難捱於胸的正義。但卻也有著衝動帶來的懲罰和生活的拮据。因為衝動打了人,丟了一份工作,回到家還是有妻子溫暖的懷抱和孩子們的咿呀快樂。

  你怎麼選?

  很多人說,這兩種人生我都不喜歡。我喜歡將它們二者中和一下,那就是我的完美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很難完美啊。

  電影《綠皮書》講的就是這兩種人生的故事。過第一種生活的是個黑人音樂家唐雪莉博士,有才華,有錢,但是沒有朋友,充滿了孤獨。過第二種生活的是託尼,沒有錢,沒有地位,卻有家人,有歡樂。

  我們大多數人過的都是託尼的生活,雖然我們沒有住城堡,有時還為了房租而出賣體力;我們也沒有光鮮亮麗的身份,走在大街上,沒人敬仰。可是,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活得簡單而快樂。

  一開始,我是嚮往唐博士的那種生活的,有自律,有尊嚴。可是,看到他在大雨中崩潰的瞬間,我發現,他並不快樂,他活得太拘束,太苛刻。有時,我們自以為擁有越多的頭銜,我們越能快樂,殊不知,有時,一種身份也代表著一個枷鎖。有時,正是因為一無所有,可能才更輕鬆,更灑脫。

  放下我執,也許才能看到更廣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給唐博士當司機,託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樂家也有背後的孤獨,唐博士也不會了解一個世俗享樂主義者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我們認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試著去改變,去接納,去包容,可能才能體驗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偉大,它給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給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還有句更俏皮的話,所謂的人生,就是笑笑別人,被別人笑笑。

  也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這是部很溫暖的電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綠皮書》觀後感 篇19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開頭不夠吸引人,當看到託尼和人比賽吃熱狗,以26個獲勝時才有了看下去的興趣。之後,才進入托尼與唐·雪利一同去巡演的故事。兩個階層不一樣的人在旅途中從僱傭關係到朋友關係,體現了友誼的進化。

  種族歧視沒有經歷,階層歧視也不想探討,只是電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友誼。

  產生友誼的基礎在於近距離接觸。託尼與唐同乘一車,大部分白天時間都在一起,再不同的膚色與階級也不能阻止友誼的產生。“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情誼與日俱增。他們有共同的行程,又主要在狹小的空間裡,交流頻率多了,友情也就產生了。像學生們,總是從離的近的開始交朋友。上大學以前,座位的左鄰右舍是最親近的;上大學以後,室友是最親的。

  友情的交流從吃喝開始。《綠皮書》裡,託尼逼著唐一起吃炸雞,分享美食也是在傳遞自己的善意。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大風大雨需要一起扛的時候比較少,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時候才是最多的。就像大學裡的哥們,想表達下友情,總是以吃飯為媒介的,有時候還需要些酒助興。在吃吃喝喝間拉近了彼此的友情。開學了要一起吃飯,放假前要一起吃飯,過節了要一起吃飯……

  《綠皮書》裡的託尼與唐,一起走過一段路,吃過一樣的美食,友情自然產生了;我們也是,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各色各樣的人,只有同食同行的人才是對的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20

  《綠皮書》確實是部很不錯的治癒系電影,去的時候幾乎包場,今天正好剛上映,我正好有時間。

  雖然三座奧斯卡獎項裡有一個最佳男配,但在我心中託尼和唐都是主演。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一個白人,世俗粗魯朋友多;一個黑人,優雅理性卻孤獨。最終兩個人的轉變也是如此相似,託尼,一個大忽悠託尼,一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最終消除了偏見。唐,舉止優雅,談吐不凡,一開始高高在上,

  後來手抓雞排,敞開心扉,直到劇末拿酒去託尼家慶祝,這一切都是如此鮮明的對比,也不禁讓我想到那部經典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

  說到有色人種,確實是種族大問題,黑人求生指南綠皮書的元素貫穿始終,託尼和唐的對比,唐和底層黑人的對比,有色人種在白人世界裡竟是如此低下,高貴的唐也只是在臺上被人尊重而已。我也表表聖母心,願世界和平!!!拜託全球同胞!!!不過最後一場演奏放鴿子確實解氣。

  託尼和唐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鮮明的對比,一個活在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一個看重尊嚴,不惜捨棄榮華,為消除國家種族歧視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唐就像託尼說的高高在上,但又無比孤獨,擁有著一切又如同一無所有一般。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的一句話:人生是分層次的,層次越高的人越孤獨。

  曲不終人散,天不遂人願,聖誕節卻下起大雪,還好結局團聚圓滿。受到啟發的點太多,不一一說了,腦殼疼,可以去看看,絕對不會失望,五星強推。認認真真欣賞了一部電影,很滿足,小小拙見。

  《綠皮書》觀後感 篇21

  《綠皮書》能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說實話我是有一份意外與驚喜的,當然沒人會懷疑這是一部敘事流暢,情感細膩,緩緩道來卻又充滿力量與感動的佳作,然而這部影片在討論的問題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種族主題。然而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在美國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共識,所以才一直被討論呢?

  《綠皮書》裡的人物設定是我認為是這個劇本成功的關鍵與基礎,主人公託尼是一個義大利移民後裔,雖然也是白色人種,但是卻也遭到同為白種人的歧視,這為他建立起對另一位角色唐的同情起到了決定性因素。而唐則被塑造成了一個極具戲劇衝突的人物,身為社會身份最底層的黑人,卻從事著鋼琴演奏家這麼一個出入上流社會的職業。當他在紐約的時候,身居豪宅,然而卻也沒有完全得到社會的認可,一個細節就是,當託尼在被僱傭的時候,起初並沒有被告知僱主是個黑人。當到了南方,這種歧視完全就放在臺面上了:黑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旅館裡,演出的餐廳卻不給他用餐。當唐被邀請到一個莊園裡表演,受到了上賓的禮待,然而廁所卻只能使用室外的。兩個個性鮮明且邏輯成立的角色在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中,在編劇和導演的細心編排之下,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旅程,最終改變了他們自己。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鏡頭,是託尼第一次看到唐的演奏的那一段,這也是整個電影裡面託尼思想的轉折點。在劇本的創作上,編劇並沒有用事件而是選擇了用藝術的感染力來起到這個轉變作用,這種手法在音樂劇中會比較常見,在電影裡則有點冒險,因為電影是畫面的敘事,但凡演員的演技或者導演的分鏡上略有瑕疵,這種藝術的感染力便無法體現,這種轉變則會無法被觀眾接受,整個影片會毀於一旦。但幸好,他們做到了,他們把藝術的感染力深刻地刻在了這部影片之中,造就了一部獨一無二地《綠皮書》。

  要我用一句話來歸納影片的話,就是我這篇讀後感的標題:“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更像是一個夢想。我們都渴望和平年代,渴望每個人都幸福地生活著,但近年國際社會持續動盪不安,歐洲移民問題,各國貿易摩擦,美國排外政策,包括這次香港的動亂,好像都在揭示一個答案:當經濟下滑,生活質量甚至生存產生問題時,所有人都只會為自己而去活著。在這種時期,《綠皮書》可能會給一些人們帶來感動與思考,但是並不能改變什麼,就像影片中最後的結局,最終被改變的也只有他們自己。但是我希望“藝術讓人找到了人性中真正的光輝”這不只是一個空想,因為當越來越多的人被藝術感動,找到新一層生命的意義時,世界就會被改變。

  《綠皮書》觀後感 篇22

  今天看完了美國電影《綠皮書》,給我非常大的震撼,這是一部描述黑人音樂家雪利的故事,這位黑人音樂家不僅是音樂天才,他還取得了心理學和樂理學等博士學位,是一位兼具音樂天才和修養、學識的黑人,在美國享有很高的聲譽,他還是前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朋友。就是這麼一位出色的美國黑人,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他受公司的委託,要到全美巡迴演出,需要一位司機兼保鏢,公司為他選擇這樣的一個人真是煞費苦心,在面試了很多位之後,還是沒有讓他稱心如意。這時,一個義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名字叫託尼,出現在他的眼前,於是,他讓人聯絡了託尼,並且對託尼進行了面試,當託尼走進雪利的辦公室時,他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這間辦公室堪比國王的宮殿,裡面寶物應有盡有,都是世界上一些奇珍異寶,如果說他是阿拉伯的一位猷長,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當託尼看到眼前是一位黑人時,頓時改變了主意,因為白人從來就瞧不起黑人,更別說為黑人開車了。但是,雪利得知託尼可以為他擺平很多事情,因其在業界小有名氣,所以雪利極力挽留託尼留下為他開車,並且答應了託尼提出的一切要求。

  於是,託尼在合同上籤了字,雪利的管家給了託尼一本綠皮書,上面都是雪利巡迴演出的一些路線圖和所住的旅館名稱和地點。他們巡迴演出的路線是從紐約出發一路向南。在北方他們無需擔心什麼,但是,他們一路向南卻是令人十分擔心的事情。

  因為當時,黑人解放時間並不長,他們別說在社會上有地位,能夠不受白人打罵已經很不錯了,而託尼在處理這些事情上面很有一套,這就是雪利非堅持要託尼擔任他司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一路向南,當走到印第安那州漢諾威市演出時,工作人員居然用一架破舊的鋼琴讓雪利演奏,鋼琴裡面全是垃圾,當託尼看到這種情形,讓工作人員換一架鋼琴時,工作人員居然說一個黑人哪有那麼挑剔,被託尼打了之後工作人員才換成了一架指定鋼琴。

  他們走到肯塔基州路易斯威爾市時,雪利只能住在專門為黑人準備的旅館,而託尼卻可以住在環境和條件都比較好的旅館裡。雪利為了解悶出去喝酒,居然被一群白人毆打,託尼趕到才解了圍;當他們在北卡羅來納州,雪利演出大獲成功,並得到很高的讚揚,但當其去廁所解手時,卻被工作人員攔下,因為他們在外面一棵大樹下用木板給雪利專門搭建了一個廁所,其實就是平時民工用的那種簡易廁所,雪利看到後拒絕使用,最後他們寧願推遲半個小時演出,也不肯讓雪利用他們的廁所解手。無奈之下,雪利只能回到自己居住那家旅館上廁所,這往返需要半個多小時。

  在佐治亞州的梅肯市,託尼讓雪利買件西裝,雪利走進西裝店時,店主看到他是黑人堅決不讓雪利試穿衣服,非要雪利先買下來,如果不合適他們再修改。而白人客人卻可以先試穿再決定買不買;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因雪利是黑人居然無故被抓,在他和司法部長通電話後,才得以脫身。

  雪利在臺上倍受尊重,這是因為他的藝術才華,但是,他到了臺下,人們並沒有把他當成藝術家,而還是把他當成普通黑人對待。他本可以在紐約市卡內基音樂廳拿著幾倍於巡演的工資,還不受白人歧視,過著優雅舒適的生活。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走出去巡演,以他的藝術天才來讓人們改變觀念。

  託尼曾經問過同事,雪利為什麼非要受著屈辱,還要堅持演出。同事告訴他,天賦固然重要,但是,觀念的改變更為重要。雪利就是要和總統肯尼迪一同來改變美國對黑人的歧視,而雖然他很有錢,但是人們並沒有給他應有的尊重,他是用他的精湛技藝,和高尚的人格來感化這個世界,並最終獲得了人們的尊重。

  《綠皮書》觀後感 篇23

  因為大家都說好,因為這部電影可能會作為一個支點產生槓桿的力量,於是我走進電影院觀看了《綠皮書》。

  一線語文老師的朋友,期待我看完即評。哈哈,我回答,要看我評得出評不出了。

  一位編輯朋友鼓勵我看,說這部片拿了奧斯卡大獎。

  看完後,吃了點東西,然後在手機上指指點點,弄出以下內容。

  這部電影,兩條線並行,一條是鋼琴家演出,一條是司機的工作和生活。

  白人和黑人,在我看來,是個象徵。雖然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

  不同膚色的人,兩個不同世界觀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產生的碰撞、影響,起碼給到我這樣幾個啟發:

  1、影響無處不在,你不是被人影響就是影響他人;

  2、真實的東西一定會產生力量,要麼感動,要麼傷害;

  3、一切美好都在關係裡,快樂是第一生產力,關係是第二生產力;

  4、家庭溫暖是幸福的港灣;5、愛需要及時表達,手寫信是個好辦法;

  6、只要是應該被改變的,最後都會被改變,視線看到現實,眼光看到趨勢;

  7、正流行的,都曾被嘲諷,正被嘲的以後可能會成潮;

  8、多樣性是上帝造世界的本意,尊重、包容、欣賞一切是一切文明人應有的風範;

  9、用心懂心才能動心。

  意外收穫:裡面有音樂和舞臺的元素,因為熟悉,所以感動。人前顯貴的人,人後誰不遭罪?

  由本片說開去:我主張多看電影,少看電視劇。特別主張觀看大家熱議的電影。看電影,應該成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如同跑步、喝茶、讀書、旅遊一樣。

  重要補充:兩個人,一個是白人,來自溫暖的家庭,感情充沛,願意表達但不善於表達,江湖高人;一個是黑人,孤傲冷漠,長於表達,一域高手;因為重疊,滲透,片尾時,他們彼此擁有了對方也成為了對方。

  《綠皮書》觀後感 篇24

  電影中優雅的鋼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機,一個感覺高高在上,一個太接地氣,一個收入豐厚,一個為生計忙碌,一個經常是手捧一本書,一個經常是手抓一雞塊,一個處事得體,一個簡單直接。

  太多差異的兩個人走在了一起,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敬業,都穿著非常得體,一路走來,互相影響、互相幫助,電影傳遞了友情的暖,還是輕鬆的笑,討論了很多關於人性,孤獨,偏見的話題,但沒有說教,而是用趣味傳達溫情,暖化了人的內心。

  電影讓人領略了美國不同洲的風景和酒店,也讓人感觸深刻,有內涵,相對國內大部分肥皂劇來說,質量確實較高,有中心、有主線,有清晰的傳遞路線。

  家庭的紐帶:家庭很重要,為了家庭男主人公願意透過各樣的方式賺錢,養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為了賺錢願意離開家兩個月,電影傳遞了離開家這麼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會很重要,再怎麼樣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裡,否則就沒有他的床了。讓人不得不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生活的中心是什麼?

  傳情的紙信:為了省長途電話費,託尼一路給家裡的妻子寫了好多信,從一開始的流水帳到後面的詩情畫意,從開始的照寫到後面的自成一套,寫得已經讓音樂大師都覺得滿意了,妻子看得感動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說明交流很重要,表達很重要。

  然而在現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誰還會寫信呢?我們或許已經失去了這個方式。

  快樂是什麼:是點燃一個煙,是喝一杯酒,是看一會書,是寫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雞塊,是在大眾的酒吧裡彈一曲音樂,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間一次簡單的聊天,是在無垠的公路行駛。、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是自然隨性、簡單純粹的一個小舉動。

  而我們如今的快樂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忙著追求物質和一些不可及的東西,或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麼:包容舉止的隨意粗俗,包括有點難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撿塊石頭那樣的小便宜,從扔掉別人喝過的杯子到同桌吃飯、共睡一間。

  而生活中的我們或許太計較一些事情,太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要有改變的勇氣,要學著嘗試。

  要聽爸爸的話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象最後一頓。

  孤獨是什麼?不要總是一個人待著,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麼?拳頭有時候解決不了什麼,有時也能解決點問題,面對別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態度和方式。

  你還想知道些什麼?請你去電影院看這部《綠皮書》吧,從你的視角你還能收穫很多。

  《綠皮書》觀後感 篇25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好像讀書已經無法深入進去,老是在看頁碼,好像是為了完成一本書的任務而去讀書一樣,實際上自己在欺騙自己,就像李尚龍說的,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看了相關的心理文章,沒有必要做給誰看,也沒有必要老是讓自己陷入不停的自責當中,應該透過一定的途徑來提高自己,靈魂是否真正得到救贖只有自己知道。

  不得不佩服抖音,誰都無法抗拒,就像警察說毒品一樣,不過如果利用好了都是也能獲取一定的啟示,當然這點毒品不具備。某個小影片提示應該看點好的電影,高曉松的大部頭《魚羊野史》提到的好多電影都沒有看過,甚至有的都沒有聽說過,我對外國人名字有點頭疼,尤其是翻譯過來的,受多年學習外語的影響,英文寫出的名字倒還是記得住,這可能就是慣性記憶的能力,正如我們的工作,看來人過四十不學藝從人體衰老的規律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來是想寫這個電影的,不知不覺中寫了不少與電影無關的內容,為什麼看這部電影呢?主要還是要從如何選擇做起,一個人必須要有思考的時間,這樣才會提高,我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思考了一段時間,覺得還應該從奧斯卡獲獎最佳影片看起,於是就有了這部《綠皮書》,當時是我只是欣賞。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讓你有點黑白顛倒的感覺,電影的內容非常的簡單,一句話就可以總結出來,一個白人司機載著黑人藝術家到處演出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成為奧斯卡最佳影片,就是因為他所表達的內容,一個矛盾接一個一個矛盾,讓你停不下來。

  在我們的印象中高貴、優雅、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在電影中是一個社會底層、沒有文化、連情書都不會好好寫的KTV領班,說白了就是一個打手;而印象中一定是位於社會底層、素質底下、衣不蔽體,滿嘴汙言穢語,靠出賣自己的體力生存的黑人在電影中是受過高等的教育、精通多門語言、獲得過三個博士學位,並且全國知名的著名鋼琴藝術家,正如郎朗,但一定別弄混了,他是中國人。

  白人司機黑人老闆本身就充滿著諷刺意味,尤其電影所反映的是在那個上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到處充滿著種族歧視,黑人地位低下,不能同白人住同一旅館、一同就餐即使是上層社會的黑人也要承受著歧視,忍受著無法融入高層社會的痛點,正如華人在當今的美國社會一樣。

  好的電影如品一壺上等好茶,一定要仔細品味其中的味道,讓茶香在唇齒間慢慢滲入,體驗茶水一點點流入咽喉時那種回甘的感覺,電影中的好多鏡頭值得仔細體味,任何一部最佳影片都有獲獎的道理,一次很難獲取全部的資訊,尤其是對於這種存在語言障礙、文化障礙、資訊障礙的電影,如有時間還需要多次品味,正如肖申克的救贖,每次看都體會不一樣,都會從電影中的某一個橋段想到某一個人,某一件事

  一直到電影看完,也沒有弄明白的就是電影的名字,可能在看定影的時候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細節,那就是是男主出發前從朋友那裡拿到的一本書這就是綠皮書。這是一本專門為黑人定製的旅行手冊,裡面列出了哪些餐館和旅館是允許黑人進入的。透過電影中時間的推移,可以慢慢的體會到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

  最近自己做了一件事真正的幫助了一個人,就是不知道對方是否真正能夠意識到,真正的朋友之間的友誼很多時候體現在一種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上,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就無法成為真正的朋友,所以好多人的一生中沒有真正的朋友,所有的人在他的交往中都是過客,真正需要的時候只有痛苦。

  不管別人推薦的人生必看電影是什麼,我自己會把《綠皮書》歸到人生必看的電影系列中,它會讓我慢慢懂得如何把複雜的事情透過簡單的故事表達出來,懂得人性,懂得交友,懂得珍惜。

  《綠皮書》觀後感 篇26

  看了電影《綠皮書》,看完之後能夠引起更多對於現實社會現狀的思考,電影的結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說是一部好的電影,讓你隨著電影的進展完成思想的轉變。

  電影是關於兩個男人的故事,但兩個人的背景差距過大,黑人和白人,鋼琴家和司機,富有和落魄。差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段友誼的寶貴程度,讓人從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最後的順理成章。

  託尼在一開始還是厭惡黑人,從他把黑人水管工喝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可以看出這是因為當時美國的種族歧視的土壤還很深厚,對黑人的歧視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幾十是像託尼一樣的義大利移民。但戲劇性的是託尼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所以他選擇了當謝利的司機。當然是絕佳的組合,一個在關鍵時刻足夠靠譜的託尼,保證謝利一路上的安全。謝利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託尼,改變的不只是他的談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閃光點有許多,當他們在前往北卡羅來納的途中,在一處莊園。謝利與一群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對視,對面的黑人也許在想,這個人為什麼跟我們的身份不一樣。但在謝利內心深處,他也有對自己身份的認識恐懼,儘管他是譽滿天下的鋼琴家,甚至在白宮演奏過,但他到底還是一個黑人。他甚至不能夠使用高階場合的廁所,也無法在高階餐廳進餐,僅僅是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許謝利對於自己身份認知也存在困惑,因為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著的對黑人的種種不公平對待。而對於託尼,在被存在種族歧視的警察截下時,一開始還能保持冷靜,但當警察說:所謂義大利人與黑人是同一類時,便衝動的打了警察。他們為此發生了爭吵,託尼想要辯解時,謝利一針見血地指出託尼意氣用事的原因。

  他們吵吵鬧鬧了一路,爭吵原因不全是因為身份背景的差異,更多的是當時種族歧視思想的蔓延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正如風浪中的飄搖小船,時代浪潮裹挾著的個人喪失了太多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當自己離開固有的環境,才有可能以嶄新的思維思考個人的處境。

  最終,謝利博士在聖誕夜拜訪了託尼一家,其樂融融地一起過了一個聖誕節。在這一刻,種族,身份,地位都顯得無關緊要,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

  《綠皮書》觀後感 篇27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機一次南方巡演,兩人從排斥到最好成長一生摯友的故事。

  剛開始清晰的記得白人託尼對黑人的態度,影片設定了一個小段子,一家人在熱鬧的團聚,兩位黑人維修工幫忙修理家中的家電管道,修理之後託尼妻子給黑人修理工打了兩杯水,之後黑人使用過的杯子託尼就直接丟進垃圾桶,反忖到後來託尼對黑人重新認識並且邀請黑人唐。雪莉去家裡過聖誕節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終唐。雪梨突然孤獨主動帶著紅酒去託尼家,並且他們相擁一起整個託尼家人那吃驚的表情有個特顯。

  前後的差別讓人感動,又值得深思,種族歧視在1962年,美國這個國度是多麼痛的領悟。這部電影卻玲離盡致的表現出來。

  還記得一個畫面,託尼和雪莉的車開到半路車熄火了,託尼下車修理,雪莉也下車感受下旅途美麗的陽光,這時鏡頭切換到對面的農場,一片黑人在農田不辭辛苦的勞作,一位農夫看到雪莉,然後大家相繼放下手頭農活,齊刷刷的眺望著雪莉。大家可以隨意猜測當時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羨慕還是嫉妒還是什麼…總之導演的設定讓我無不稱讚,奧斯卡獎實至名歸。

  電影除了在場景設定上用心,在整個故事間的交流和臺詞的設定上也非常有啟發和思考。雪莉作為當時為總統演奏的音樂家其實已經非常不錯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謀生,但是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他選擇了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去巡演。綠皮書也是為黑人定製的特別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獨,其實是他們選擇孤獨,選擇放棄勇氣,放棄邁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結尾,也是聖誕節,託尼和家人一起歡聚一堂,雪莉卻一個人空守一座大房間,原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雪莉最後卻拿著紅酒去了託尼家,這時他們的友誼才開始繼續昇華。

  很多人有夢想過改變很多,對於婚姻,其實父母和子女的觀念就不一樣,所以就會有衝突和爭吵甚至是暴力,流血,電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透過這個鋼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專長去改變人們心目的觀念是需要非常強大的勇氣的。鋼琴不是白人專享,音樂也是白人專享的,他是世界的,這個過程他揹負著很大的責任,因為膚色他的巡演變得特別崎嶇,這也是電影選材的用心。

  最後推薦大家一看,相信也會給你不一樣啟發和體會。

  《綠皮書》觀後感 篇28

  總有一些感動,在不經意間進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個簡單地微笑,一次緊緊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電影。

  電影《綠皮書》一直儲存在電腦的硬盤裡,夜深人靜的週末,家人孩子已入睡,這時是我自由的時間,打算透過電影放鬆身心的疲勞,忘記工作上的煩惱。

  這部電影,是近兩年來,最讓我感到心情愉悅的一部電影,這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主要講的是:美國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電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個是著名的黑人鋼琴音樂家,一個是歌舞廳裡遊手好閒的白人混混,在這次旅行中,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異的兩個人之間產生了信任、快樂還有成長。

  音樂家教小混混寫情信給愛人,教會混混人生選擇,混混幫助音樂家走出孤獨,並且幫助解決生活上的麻煩,相互影響互相成長。

  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話是這麼寫的:

  對於朋友來說,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種膚淺含混的“夠意思”、“講義氣”,而是幫助對方成長——這才是最有價值的。

  朋友在一起應該是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共同成長,這樣的友誼才有意義,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膚襯托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在彈奏完畢後獲得大家的認可,這“潔白”的笑容顯得更具魅力。重要的還不是這個笑容,而是黑人音樂家在黑人小酒吧裡彈奏時感受到的放鬆與快樂,遠比在富麗堂皇的別墅為高貴的白人彈奏開心得多。

  因為他知道在這裡沒有歧視,不管是在臺上還是臺下,他都能獲得尊敬,所以他後來在臺上與其他人合奏的時候,他開心的站起來半蹲著彈奏,臉上堆積著的笑容,讓作為觀眾的我也為他開心歡樂,並且跟著電影裡的音樂舞動著我的雙肩。

  快樂其實就這麼簡單,一部電影,都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樂家在去別墅彈奏之前,問過小混混:“你要進去嗎?”,小混混沒有選擇進去,而是站在外面聆聽和其它司機賭博玩色子。

  音樂家給予小混混選擇的機會,這個機會能夠近距離的欣賞音樂,與更有學識、更有涵養的人接觸,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但他沒有意識到這點。

  人生當中,時時刻刻都是在選擇,你選擇與什麼樣的人為伍,選擇整天打牌打遊戲還是閱讀運動,最終的結果是不同的,時間會懲罰那些自己選擇錯誤的人。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選擇決定命運,是在書籍《財富自由之路》裡,印象很深刻。

  一部電影,能夠讓觀眾感到快樂與成長,這就是一部好的電影,所以強烈推薦。

  《綠皮書》觀後感 篇29

  託尼是一個有著兩個孩子和一個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愛著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為酒吧整頓而暫時失業的白人託尼應聘去給黑人鋼琴家雪利當司機,因為雪利要巡迴演出,所以他們要在一起相處兩個月。

  託尼是向來不講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從骨子裡優雅端莊的文化人,兩個人互相影響著。託尼從一開始不願意為雪利拎箱子,到後來會真心為雪利著想;雪利從一開始高高在上蓋著毛毯,到後來誤以為託尼要離開而想給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託尼怎樣把話裡的髒字去掉能讓人聽著更舒服,而託尼卻覺得如果別人不想聽他說話,就可以滾一邊去了。

  雪利經常會因為自己的膚色遇到很多麻煩,他不能進高檔的餐館,只能在松樹下的爛茅廁方便。無論他在臺上怎樣風光,到了臺下,也不過是別人眼中的“老黑”罷了。他會因為自己那“不討人喜歡的膚色,處處受人欺凌惹麻煩,而託尼卻常能替他擺平這一切。

  雪利教會了託尼要“站著生活不要跪著賭錢”,雪莉看到託尼在場外和別的黑人一起扔擲子賭錢,告訴他:“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但你不同。”教會了託尼冷靜,並告訴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著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們卻在這,什麼都不能做。發洩那點情緒並沒有什麼用,只有尊嚴才是永遠的。雪利本來可以去更受歡迎的地方拿著比這裡高三倍的工資但他為了改變人們的觀念卻還是選擇這麼做。

  託尼本來也有著種族歧視,他丟掉了黑人喝過的杯子,但當他看見雪利演出後,卻說:“根本不像個黑人,而像個自由女神。”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託尼告訴雪利,他父親說過,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做到極致,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吃東西時就像是吃最後一餐那樣去享受。兩人在車內開懷大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雪利笑得這樣開心。之後,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沒有報酬,但他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比往常更開心。

  他們從陌生人到工作關係,最後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貴優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視清高,也有溫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許有一天你曾經最看不起的人,會是你過節時最念念不忘的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30

  《綠皮書》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郵遞員維克多雨果在美國白人至上運動的1962年編寫,旨在幫助黑人同胞們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廁所。

  綠皮書,自由的指南。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窺見美國種族歧視環境下黑人與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聲名遠揚的鋼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廳中演奏他的音樂,獲得掌聲。卻無法使用餐廳的洗手間休息室等,因為在當時,許多餐廳專供白人而不允許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廁所也只能提前規劃,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場景,第一個是唐雪利和託尼的車在南部鄉間小路拋錨時,與田裡勞作的黑奴們的對視。雪利看著對面的同樣膚色的人們,卻說不出一句話。引用一位博主的話,“對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點一點向外蔓延。”維克多雨果在綠皮書中寫下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釋出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為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第二個記憶猶新的情節是唐雪利與託尼在車裡吃炸雞的場景,唐雪利為了擺脫黑人就是喜歡吃炸雞的歧視言論,從不吃炸雞,但託尼執意將炸雞送給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絕之後,雪利翹起蘭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雞。後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為雪利博士準備了炸雞大餐,還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專屬的茅廁上廁所。雪利博士並未因為主人的歧視而怒火中燒,他乘車回到旅店上完廁所,返回後仍若無其事地與其他客人握手道別。

  種族歧視是歲月與經歷無法抹去的痛苦。狹隘的思想與認知,不僅在表面體現了偏見與傷害,而且在內裡,是對人格平等的不敬與歧視。用表面而非內裡,甚至是偏見來評價一個人肯定是頗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單調的,人們定十分嚮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與理解的共存體。因為差異和多元,世界變得更加和諧。當傲慢決定態度時,人們就會失去友善,當偏見佔據主導時,人會因此失去判斷。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們應該開放包容,即便不喜歡也不能侮辱。不要讓人心的偏見成為我們之間橫亙的大山。

  《綠皮書》觀後感 篇31

  託尼是一位白人,由於工作的夜總會關門裝修,為了維持生計,他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到達豪華公寓後,他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但託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兩個人上路了,一路上託尼把唐保護得很好,每一場演出準時到達,鋼琴保證是斯坦威的。託尼欣賞著臺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給妻子寫信的流水賬裡驕傲地介紹著唐,誇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場唐的演奏結束後,底下的白人權貴們都會為他鼓掌,侍者彎腰說著恭敬的話,卻禁止他走進正規廁所,並客氣地指向花園裡用木頭搭的專供黑人使用的臨時簡易廁所。唐有骨氣,他堅決不用,寧願開著車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聖誕前的最後一場表演開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檔餐廳用餐。他離開了,丟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不住請求他的白人主管,離開了這個充滿歧視的華麗的酒店。

  為了打破種族歧視,為了自由,唐冒著風險走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來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託尼,一起完成了兩個月的演出。託尼也在一場場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們走出充滿種族歧視的豪華酒店,走進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館。在酒館裡,唐彈起了黑人音樂,大家都為他歡呼雀躍,黑人樂隊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臺上笑得如此開心。

  聖誕前夜下雪了,他們開始了艱難的返程。路上託尼實在太累了,以至於唐開著車把睡著的託尼送回了家。託尼邀請唐一起過聖誕,唐卻識趣地離開了。託尼的家人們團聚著,其樂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靜靜地坐在偌大的公寓裡,聽著窗外的聖誕歌……託尼並不開心,好像少了點什麼。

  門鈴響了,託尼拉開門。是孤獨的唐,他從超級住宅又來到了託尼家,懷裡抱著一瓶酒。黑白兩人,無需多言,他們擁抱一起:“聖誕快樂!”

  《綠皮書》觀後感 篇32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其作品《白夜行》中曾寫道:“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的確,知人識面人心難測,人與人之間最大最長最深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綠皮書》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如果人們能擯棄內心的成見,相互交往付之以真誠,就能消除彼此戒備,在種族主義濃重的大背景下,依然可以收穫彌足珍貴的友誼。

  故事的主人公——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音樂博士,穿行在美國各大城市間的各大名流音樂廳、劇場巡迴演出。舞臺上的雪莉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眾多的美國名流帶來高雅藝術盛宴,彼時的他彷彿褪去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音樂結束,雪莉走下舞臺迴歸生活,然而此時的他不管是外出用餐,還是生活娛樂,都時不時受到來自周圍人的歧視、冷眼甚至暴力,雪莉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難受。

  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白人託尼,故事一開始,兩個黑人到託尼家打工,託尼的妻子見到他們很賣力,於是給他們倒了兩杯水,此時的託尼還未在心中摒棄種族歧視的觀念,於是將那兩個杯子一下子倒進了垃圾桶。可見這種固有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觀念去扼殺那些明明無辜的人自由生活的可能,僅僅憑人種差異,就可以讓一個人失去努力的機會,失去可以有所成就的開掛人生,膚色不能決定人生,人種無法阻絕感情。

  後來,託尼事業挫敗不幸失業,迫於生計、緣分使然,他找到了給著名的音樂家雪莉博士做私人司機的這份工作,突然發現這位音樂家正是幾天前去他家打工的黑人之一。在與雪莉博士的日常交往接觸中,託尼看到了一個才華橫溢、正直善良的雪莉。雪莉真誠友善地對待身邊的人(包含他),他目睹了雪莉在舞臺上演奏鋼琴的光輝形象,內心不由升起對雪莉博士的尊敬和讚歎。

  在一次演出中途車壞了,託尼趕忙下車去修,雪莉下車一下子望見了在對面耕地的黑人農民,中間隔著柵欄卻像堵高牆一樣,一邊是西裝革履,而另一邊則是揮汗如雨,粗布陋衣。雪莉意味深長地點燃了一支菸,此時鏡頭是一個特寫,意味深長,引入思考。沿途,二人幽默真誠的聊天,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中間故事一波三折,他們默契配合應對,最後兩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平安夜,雪莉來到託尼的家中作客,同託尼及其家人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平安夜。故事結尾不禁讓人會心一笑,倍感溫暖。可見,消除心的距離並不是不可能的,而在於你是否丟下成見,坦誠真誠,真心待人。

  《綠皮書》觀後感 篇33

  美國電影《綠皮書》講述的是黑人鋼琴家唐·雪利與白人司機託尼·利普之間的故事,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1962年的美國,男主角託尼·利普,義大利裔白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整日為了生計而奔波。受傳統觀念影響,討厭黑人。影片開頭,展現出利普為了生存而玩的小伎倆:為了搭上吉奧,他將吉奧的帽子藏起來,之後又免費交還。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天人之際》裡作者薛仁明用的一個詞:狎侮。他寫到:“狎侮不等於霸凌,劉邦會鬧別人,但不會霸凌。霸凌跟鬧很不一樣,霸凌是會傷到對方的,可是鬧最多隻是把對方搞到哭笑不得而已。”“會狎侮的人,外表看來,常常沒半點正經,可當他嚴肅起來,卻比誰都更正經。”或者可以說,託尼就是一個混混,痞子。“像這種人,在不正經的背後,某些關鍵時候,反而會有一種異常的能量。”

  託尼是一個有底線的人,為了維護這份底線,他不惜出手!由之後的三個情節可以看出:①唐的僕人想讓託尼提行李,被託尼直接拒絕;②接待方故意刁難,隨意準備了破舊的一架鋼琴,而為了唐要求的斯坦威鋼琴,託尼在溝通不通的情況下直接出手;③當警察挑釁:“義大利人就是一半的黑人”時,直接動手。由此可見,託尼是勇敢(雷厲風行)型稟性——優勢:敢想敢幹;弱點:盲目衝動。

  男配角唐·雪利,黑人鋼琴家,做人做事一板一眼:擁有心理學、聲音學、禮儀藝術學三個博士學位。故事發生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期間,“綠皮書”的全名叫《黑人汽車旅行綠皮書》;如果沒有它,黑人在美國南方將寸步難行!因此,當唐決定去南方巡迴演出時,白人託尼以其“與生俱來的解決能力”被唐選中。而唐之所以要去巡演,是試圖改變南方白人對黑人的偏見。

  託尼這樣向妻子描述對唐的第一印象:“高高在上的坐著,穿得像個酋長。”唐具有極高的音樂天賦,由此獲得了名與利,也造就了他的高位心態。他雖然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卻與哥哥斷了往來,他自找臺階的認為這是“音樂家的詛咒”;婚姻失敗,他對前妻的評價是“語法糟糕,很善良。”唐對於路邊農場裡勞作的黑人漠不關心,他所在意的只是巡演怎樣持續下去;他遇到不公選擇的是“忍”,最終,在託尼拳打警察,兩人被關警察局後;不得不亮出底牌——司法部長肯尼迪。“忍”是有極限的;在最後一場演出之前,唐決定不忍了,“要麼我在餐廳吃飯,要麼取消演出。”在對方的強勢堅持之下,唐取消了演出。使得巡演以失敗告終。

  唐看不慣趴在地上與黑人司機玩兒牌的託尼,他說:“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你不一樣!”其實,這也是在說他自己!唐一直覺得自己與其他黑人不一樣,然而,殘酷的現實教育了他,與其去企盼南方的白人改變觀念,不如勇敢的走進黑人酒吧,為他們演奏獲得認同來得實在。

  最後,唐在託尼的鼓勵下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走出了孤獨;託尼也在唐的幫助下不再衝動。二人成了一生的朋友。

  《綠皮書》觀後感 篇34

  我一開始看到這部電影時,覺得這個電影一開始這麼混亂,那後面不會更亂吧!我提著好奇的心把這部電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國中有很多的黑人,他們在社會中是沒有地位的,他們經常會受到白人的歧視。在電影的開始託尼是一個街頭混混,他也是一個十分歧視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請了兩個水電工到家裡來修水管,修完後倒了兩杯水給他們喝,被託尼看到了,託尼雖然沒有正面表面表達出來而是在他們走之後把他們喝過的水杯丟進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時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撿起來。後來因為要賺錢去給黑人唐雪莉博士當司機兼保鏢,一開始唐雪莉一直嫌棄託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後,車子在加油站停下時,託尼看到一塊玉石,託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塊於是撿了地上的那一塊放在了自己兜裡,這一幕被唐看到了,於是他教育託尼去付錢,就這樣託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從一個混混變成了一個有著正義感的人,最後一場演出因飯店老闆對黑人的歧視,他們沒有演,他們到了橘鳥酒吧,那是一個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和自在。回到那個紐約後,唐和託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託尼的八週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變對方。唐是一個外表十分溫文,高雅的人,但內心十分複雜的人。託尼是一個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內心十分細緻善良。他們兩個人都沒有要改變對方原來的樣子,都在默默的改變對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會他了不能偷東西;在亂扔垃圾時,會把車倒回去讓他把垃圾撿起來,在衝動時要忍住,不要亂動手;託尼會在一些時候給唐一些建議;在唐有危險時去救他;在唐失落時給他開心比如在一開始的唐沒有吃過炸雞,託尼買了一桶全家桶會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見證的種族歧視程度遠比他所想的更加過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許上白人衛生間,不允許試穿西裝,不允許和白人同桌吃飯……這一切都在一點點選垮唐的內心,也在慢慢改變託尼的立場。託尼也從剛開始的煙不離手,髒不離口到後來為唐戒掉了煙,髒話也漸漸變少了。當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著,託尼丟下手中的披薩跑到酒吧救了滿臉傷痕的唐,唐聲音顫抖著說:“我只是想喝點酒。”後託尼開始了對唐改觀和同情,開始覺得種族歧視的可怕也漸漸的開始對種族歧視的淡化。

  在最後的聖誕夜上託尼在家庭宴會上唐的突如其來讓託尼感到十分的驚喜,唐一開始覺得託尼的家人不歡迎他,但後面的又是讓位置又是拿盤子讓唐感到十分的開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內心的那種感覺。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種在美國的種族歧視,白人託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變。唐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知書達理,為了自由行動著;而託尼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油嘴滑舌,卻膽識過人。這部影片中還有一個角色是託尼的妻子,她是一個善良,沒有一點種族歧視的人。

  這部電影之所以獲得奧斯卡電影獎在於把固化了的種族人設巧妙的對調了。最後分享一條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格林寫道:“在不久的將來,這套書將不會再出版。到這本書停止發行的那天,我們的好日子就到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尷尬歧視之苦。”

  《綠皮書》觀後感 篇35

  看完這次奧斯卡獎最佳電影《綠皮書》,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觸。

  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不僅僅是主人公託尼和唐納德·雪利之間那跨越種族的、無比深厚的友誼,電影還想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

  且拋開兩位主人公,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這部電影裡只出現了三種人:白人、黑人,還有一種“中間者”。其中前面兩種是兩個完全的對立面,互不干擾,兩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還有一種“中間者”,就似黑與白之間那顯得有些多餘的灰色,這種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體。他們就像一群流浪者,尋找不到自己的歸宿。

  而託尼和唐納德就是這樣一類“中間者”。在電影中有一段場景,在託尼和唐納德從拘留所放出後,託尼說過這樣一句話:“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這句話看似調侃,卻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託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實不代表皮膚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說他的生活,因為他身為白人,卻在過著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熱狗店裡比賽誰吃的多,依靠這種方式去賺錢,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託尼的生活方式與黑人無異。在白人堆裡,他覺得自己窮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裡,他又從來沒有被這個種群所接受,因為他們評判的標準是膚色。

  著名鋼琴家唐納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學鋼琴,用自己的努力脫離了貧窮,這本來是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情,但是當他好不容易擠進白人的階級社會中,他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融入進去。上層社會的白人花錢請他來為他們彈鋼琴,借藝術的造詣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教養的。演出完畢,臺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聲,但這掌聲僅僅是致敬藝術,而不是對唐納德的讚美。當他走下臺的那一瞬間,只不過是個黑鬼,不配受他們白人尊重,甚至連酒店的廁所都不讓進,不能在酒店用餐。

  這讓我們也明白了一點,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沒有資產,他就只是白人社會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資產,也只不過是黑人,他們永遠都改變不了膚色帶來的歧視,永遠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會,這是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改變的刻板印象。

  我們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當時這個大環境下的種族歧視是有多麼嚴重。如果僅僅是呼籲停止種族歧視,那我覺得對電影的理解還遠不夠深刻。

  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像託尼和唐納德這樣的人。

  他們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間者”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