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精選16篇)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精選16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
看《悲慘世界》心口像壓了塊巨石,刻骨的愛同刻骨的恨都是支撐一個人活下去的強大動力,有一天這樣的愛或恨釋懷了倒像是人生的燈塔熄滅了,不知所措。
這大概是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臺詞,那樣的平和又那樣的揪心,我們大概都是活在不滿和抱怨中的人,那些求而不得和慾求不滿每天纏著你就像被詛咒了一樣,有些心魔必須自己親手除掉才能發現海闊天空。
也是最近一些事情的發生也更讓我感慨萬千,和同事因為一些瑣碎、和沈先生因為自己的一些情緒…總是很容易被點燃原地爆炸,好在事後及時反省,劇中那個罪犯放走了一直追殺他的警察,兩個男人的戲既沒有煽情也沒有啥臺詞卻讓我淚目,是那種胸懷和氣度讓我看的慚愧,仇恨就像個牢籠其實囚禁的是自己,而愛則是那把鑰匙,解救了自己。想到曼德拉在被關押數幾十年後被釋放當領秀後說的一句話“如果不去原諒,其實說明還在牢獄之中”。
想來一生短暫,無論和誰遇到任何事,把時間的維度拉長一些,回頭再看真的不算什麼,遇到的不喜歡的人,放過對方也是放過自己。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2
看過電影《悲慘世界》之後,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很多的感想湧上心頭。
還記得最早在大銀幕上看到休叔當然是因為他的金剛狼,後來看到在致命魔術中看到他的表現也驚歎大長腿的出眾的演技。單從人物刻畫方面來說,休叔很好地演繹了一個從掙扎到新生,從揹負責任到最後成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於電影因為不受舞臺佈景的侷限,人物的情緒在各處自然場景中得以放大,於是相比音樂劇僅靠聲音傳達情感,電影版的Valjean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內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監獄後在山間面對陽光時那種獲得新生卻又前途渺茫的感覺,後來走投無路紅著雙眼怒斥著這個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後來面對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時的悲憤,到最後臨死前看著Cosette笑,然後對天上的Fantine說我完成了責任的那種交待了一生的解脫幸福感表現空間一旦被擴充套件,那麼呈現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樂劇Valjean都無法表現的。
《悲慘世界》打動人心靈深處的電影!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3
在《悲慘世界》裡,我見證了寬大博愛的精神和令所有人肅然起敬愛的靈魂,在電影中,他,冉阿讓僅僅只是偷了一塊麵包卻做了十九年的牢,出來以後雖然他被四處通緝,使別人無法接受他,但他後來憑著自己的意志當上了市長。因為他被艾主教給感化了,當他成功之後,還不忘記幫助窮人們,他用自己的愛給他們信心,讓他們走出那道黑暗的大門,走向光明和平的道路,這個世界是平等的,沒有窮人和富人,沒有歧視,到最後窮人和富人發生了戰爭,冉阿讓站在了窮人的一邊,他相信愛是能感化一切的,在打仗過程中,他抓住了一個間諜,如果解決他,就能結束一切,可他卻把他放了,因為世界上沒有對錯,那個人只是一個盡責任的警察。
到後來窮人和富人打了個兩敗俱傷,後來冉阿讓也死了,但他幫助過的人傳程了他的精神。最後,兩方終於和平了,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寬容可以容納所有的罪惡,和平對所有人是一個解脫。雨果說過一句話“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心。”
原來——愛,本身是一種力量,一種偉大的力量!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4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看過很多書籍,也一定有自己喜歡的書中人物。而,我最喜歡的書中人物是雨果筆下悲慘世界的米歇爾主教。
尚萬強,是一個罪犯。他剛出獄時每個人都怕他,有些調皮的小孩還拿石頭砸他,有個大人甚至拿槍瞄著他說你再不滾別怪我不客氣了,他其實只是偷了麵包而被捉了起來,又因為兩次逃獄而被判了十九年。後來一位中年婦女看他可憐就叫他去米歇爾主教那兒,那時米歇爾正和他的女僕在談論尚萬強的事,尚萬強一踏進屋內,女僕嚇得渾身發抖,但主教冷靜地說請先生在這兒做好等等和我們功進晚餐吧並在這過一夜吧,尚萬強看著銀碟子和銀燭臺和其他屋內的其他物品,吃完飯尚萬強就睡了,他睡著前時心裡念念不忘那些碟子,於是他就起來把碟子偷走,但不一會兒就被警方抓了起來,他被押到了主教家警察對主教:說這傢伙搶了你的碟子,還說這是你送他的。主教:回答說這的確是是我送他的。啊對了為什麼你沒把銀燭臺一起拿走呢?並叫女僕到一些水給警察喝。主教認認真的跟尚萬強說:我已經用這些銀製品買下你的靈魂,你的靈魂不再屬於惡魔了,而是屬於上帝。尚萬強離開後化名為馬德廉,變賣了銀器開了工廠,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總是義不容辭,成為人人口中的大善人,甚至大家都推舉他當市長。
經由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一個好人的舉動可以影響壞人的一生,所以我們也一定要像米歇爾主教一樣只要看到有人需要幫助就一定要伸出援手幫助他人。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5
雨果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由於生活所迫偷了一塊麵包,由於多次越獄,殘酷的社會與法律判處他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他處處碰壁,沒有一個人敢收留他,哪怕是個吃飯的地方也沒有,他已經徹底地被這個社會所拋棄。當他如此無助的時候,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放棄了邪惡的念頭,樹立起了重新做人的信心。後來透過自己的努力,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仁慈與善良,又成為馬德蘭市的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汙後,受到了眾人的嘲弄,她的女兒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好景不長,一位名叫沙威的盡心盡職的好警察發現了他的秘密,認出了馬德蘭市長正是當年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乎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較量就從此拉開了序幕,兩個人之間就上演了一出出貓捉老鼠的遊戲。冉阿讓被抓後逃出,並救下柯賽特,從此再次隱姓埋名把珂賽特當女兒一樣撫養成人,讓珂賽特像公主一樣成長。晚年的冉阿讓似乎有過那麼一段幸福的時光,他與自己收養的小女孩珂賽特度過了一段相依為命的日子。但是老天似乎還是不太眷顧這位“滿身是傷”的老人,他還是被認識的人發現了,因此他也差點就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在這種抉擇的時刻,他再一次選擇犧牲自己,在心愛的女兒和女兒的幸福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內心還是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女兒,為自己對社會所奉獻的愛無怨無悔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6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社會需要愛,世界需要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愛、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經的他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而後來的他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兇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7
開頭夜晚裡冉阿讓走投無路,最後敲開了神父的門,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貴賓一樣款待他,用最好的飯菜,唯一的銀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讓。冉阿讓卻在深夜裡將銀餐具偷走,神父不僅沒有責怪他,還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給他的,還給了他兩個銀燭臺。這成了冉阿讓改過自新的轉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銀餐具,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讓他成為了一個善良的人。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會去責怪,而是用愛感化了冉阿讓冰凍的靈魂,如果他也像別人一樣將他送進監獄,那麼冉阿讓還是那個無惡不作的壞人,故事也就到此結束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樣,少一點責備,用自己的愛對待每一個人,讓世界多一點感動,少一點仇恨和黑暗。
學會變通電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讓,可他在前面冉阿讓救他於危難之間意識到了冉阿讓已經從之前的囚犯變成了一個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釋放了冉阿讓,卻因為自己執法公正的信念而選擇投河自盡。
沙威所秉持正義限制在了法律當中,過於死板。而冉阿讓的種。種善行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念,最後選擇了自殺。也許他不是一個壞人,只是沒學會變通,只是死板地執行公事並且過於固執。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學會變通,多方面地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可固執己見。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8
自從上個星期看了電影《悲慘世界》片段後,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越想越氣憤,一直無法平靜。
經過我的分析,他們實際上都沒有錯——冉阿讓為了能讓自己的外甥不在飢餓中死去,偷了塊麵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執法,甚至即使自己錯了,也請求被法辦;芳汀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活下去,不顧一切地去賺錢。可是《悲慘世界》為什麼那麼悲慘,幾位重要人物之間的關係為什麼那麼糾葛,卻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職業與地位。那時的社會分為上層社會,就是貴族、市長一類的有錢人;中層社會,就是執法者和酒店老闆一類的可以在社會上不算富裕卻活得很滋潤的人;底層社會,就是奴隸、罪犯和一些窮苦人,被人當作苦力,可以肆意打罵的物件。冉阿讓和沙威都是從貧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讓因為飢餓與窮,去偷了麵包,然後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隸,出獄後被感化,成為了上層社會中的一員;而沙威卻看到貧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為了一名警察,執法公正,卻因為職業關係,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為了活命偷了一塊麵包的冉阿讓;而芳汀處於底層社會,被處於中層社會的酒店老闆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賺錢,養活女兒,可最後至死也沒有再見到過女兒一眼。
其次,是負面情緒與社會蛀蟲。就像剛開始冉阿讓認為上帝拋棄了他,社會不公,於是會去偷給他一頓飯、一個住所的牧師家的銀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讓這個罪犯,會由衷地感到厭惡,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號,而且都是20年過去了,還不放棄追捕這個逃犯;芳汀本來在紡織廠幹得好好的,不會有後續那些事的發生,可是因為同事嫉妒他的美麗,誣賴她,使她被逐出廠,沒有了收入來源,為了能夠養活女兒,不顧一切地賺錢,越活越悲慘。社會上還有像酒店老闆一家那樣的社會蛀蟲,欺騙、造假、沒有人性,就是有類似這樣的人長期處在社會上,殺之不盡,才會把整個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最後,卻是上位者的態度與底層群眾的不反抗。上層貴族覺得這樣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邊伺候,為你賺錢,發現不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使發現了,也不會努力地去做出改正,會覺得這樣挺好。而底層群眾被壓迫慣了,懼怕上層權威,沒有一個呼聲,組織群眾反抗強權與黑暗,可想想看,底層群眾的數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夠有一個呼聲,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層社會的優越能夠持續多久,畢竟上層社會是靠底層群眾的努力勞動與耕作才養活的啊!
《悲慘世界》我雖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這些想法與感悟卻在我腦海中紮根似地存在著。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9
這是成長以來少有的與世界名著的碰撞。事實證明真正的大師是無人可以替代的,是很難被超越的。
在觀看《悲慘世界》的過程中,長達3小時的情節使我沉浸在一段歷史的氛圍中。貧困與等級、革命與自由、生與死、恩情與愛情。文字的累積竟然可以涵蓋最簡單的道理和最寬泛的涉及,這就是經典,就是大師對文字功效的昇華。 這個故事最讓我觸動的是作者的道德理想,一種對人物“以德報怨、無私無畏”的精神塑造。
讓·阿讓將人性的善發揮到極致,近乎於一種宗教式的精神境界。而這種以德報怨、無私無畏則是使得社會成為理想社會的基本個體素質。共產主義理想和共和國理想都是基於公有制,基於公民極高的道德和精神素養。同時,之所以將共產主義或者烏托邦稱為理想社會也源於這種道德理想的不切實際。因為它違背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欲求和滿足,也就是違背了人性。
即使高於普通的動物,人所具備的基本需求也使得人無法成為精神世界的絕對王者。我認為物質水平對人性並沒有絕對的決定關係。人性的自私源於不安全感,而並不是極高的物質水平可以解決人類內心的這種不安的。因為人類本身其實渺小,在龐大的宇宙空間,地球的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計。因而不論生產力發展到怎樣的水平,沒有人可以絕對地確定自己安全穩定的生存狀態。在面對未知的自然,未知的他人的時候,人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決定了他們的自私與分化。因而絕對的共產主義只能是理想社會,絕對的無私也只能是一種對道德境界的想象。這也是宗教和哲學只能作為精神層面的建構而很難成為人類的行使準則。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並不能放棄對這種極致道德理想的追求和接近。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是美好的,對美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種美德。完美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但是渴望完美則是人類基本的行事原則。所以人類會被一些欠缺所困擾,也依然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宗教的修煉方向某些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的一種理想境界。所以宗教精神很多時候是純美的,安全的。
有些時候必須說,雖然我們面臨很多的不可能和無奈與壓抑。雖然我們知道處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靈魂。但是好在靈魂還具備很大的伸縮性已經可能性。所以身體無法實現的可以藉助靈魂與精神,只要理想不死,生的意義就永遠存在。無關乎理想實現的普及性和可行性,至少我們內心存在這種火焰,我們可以藉由我們的熱量溫暖哪怕一兩個人。這也是力量,有實踐就有收穫,有收穫就有意義。
就像電影最後的旁白:他安息了,讓阿讓幸福地死去,因為他真正地活過。他把他的精力、他的愛、他的美德獻給一個人,把這個人從悲慘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當這個人走進了生活的時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來臨一樣。 對的,只要真正活過,沒有什麼不幸福的。幸福一定是自己一手創造的。幸福,是一種美德。今天和果汁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這部雨果大師晚年才完成的小說。到現在為止我依舊記得我們一起看完後的感觸。深深地,深深地刻在心裡。
果汁說:“他所有的幸福被自己親手毀掉了,現在晚了,我們都已經不是小時候的自己”。我知道,雖然他總是一次次的說我沒有變,其實他何嘗不是沒有變呢。變得是時間而已!幸福是自己一手創造的!果汁,我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一起創造幸福!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0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文豪雨果一部小說,小說構思長達40年與1982年出版,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小說先後被改編為音樂劇、電影、電視及動畫等,對世界的影響,非三言兩語可說清。
當故事從新被翻拍成電影的時候,我就對這部電影格外關注。從半年前第一款預告片就看了好幾篇,對影片的上映也滿懷期待。不過當電影在美國公映之後爛番茄metacritic的評分相比同時期的《被解放的蒂亞戈》低很多,還是讓我有些震驚和失望,不過自己看過之後感覺還是不錯的。當然媒體的評分大可不必在意。如果你過於糾結原版小說和之前的音樂劇相比或許還是稍感失望的。比較電影和小說在表達方面還是不同的。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815至1932年,先後橫跨27年。冉·阿讓為快要餓死的姨甥孩子偷了一個麵包而被捕,服役中嘗試逃獄失敗,最終被監禁20年。 1815年,冉·阿讓終於假釋出獄,但因為身份關係被人嫌棄,最終被主教米里哀主教 救回。幾年之後,他化名為馬德蘭,成為一個工廠主人與市長,卻被他遇見了追捕他多年的警官沙威。另一方面,冉·阿讓也遇上了芳汀,答應她為她照顧女兒柯賽特。這一切的悲傷,痛苦,悽慘,無奈,憤怒,絕望的情緒交融在一起。直到最後冉·阿讓紫色身亡。
如果不喜歡聽音樂劇的朋友,看電影之前還是要好好考慮,雖然相比音樂劇,電影有了畫面,情感,狀態和環境在裡面,但作為一個超長的電影,估計有2小時40分鐘,而且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唱。,儘管演員對唱法的處理都是很合適的。如果之前對小說不了解或者音樂劇不熟悉的情況下,最好看看歌詞,否則在聽不懂唱什麼的情況下很容易審美疲勞。我有的時候,就略顯尷尬,因為真的沒幾句是說出來的。
這部電影就是把音樂劇搬上銀幕,以唱歌代替對白,幾乎幾分鐘便出現一首歌曲。電影看音樂是無容置疑的動聽,加上耳熟能詳的歌曲讓人很早陶醉在音樂之中。曾經有人跟我說過,以前看這套音樂劇的時候,經常被音樂所吸引,忽略了劇中的內容,今次終於正式瞭解故事背後的意思。電影的改編其實就是把音樂劇視覺化,其實沒太大改動,中規中矩,非常忠實於原版音樂劇。這一點上真的跟導演湯姆霍伯前作《國王的演講》有那麼幾許相似的感覺——非常工整的作品。影片的藝術指導,化妝,服裝設計,攝影,視效和混音都相當了得,畫面唯美,構圖考究,設計精緻,視覺化的成果相當好看。Sound mixing的處理也非常好,有幾處是多人合唱,每個人的唱詞和旋律又不同,混音很好地調整了不同演唱者之前的強弱變化,又與電影畫面的狀態契合。
總的來說觀感還是很享受的,很推薦,好看又好聽的電影也難得。不過,電影改編自同名音樂劇,很多小說情節被刪,以致當中很多細節未能交代。當然,故事主線未被更改,內容清晰,而且其他部分亦有互相補足,但對於鍾情於劇情片的觀眾,也許算是一點的不完美。影片大量的歌唱部分讓你在觀影的時候都有些情不自禁的跟隨影片角色哼唱起來。作為五音不全的我有些考驗。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1
《悲慘世界》影片由荷蘭文學家維克多雨果1862年釋出的經典小說改寫,小故事緊緊圍繞一名出獄的犯罪分子冉阿讓進行,著重描寫他尋找贖罪的全過程。十九世紀的荷蘭,針對下一層老百姓而言,毫無疑問是悽慘的。而《悲慘世界》影片用濃厚的色彩和哀痛的歌唱極致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悲慘世界:偏遠小鎮、黑喑牢房、嚴肅認真的法院、昏暗的主教堂、法國巴黎悽慘的平民窯濃厚的顏色刺激性著我的視覺效果,這一幅威懾內心的悽慘畫軸是難以忘懷的。
主人翁冉阿讓僅因偷了一塊吐司麵包給捱餓極其的侄子判刑五年的苦役。保釋後,那張如影隨行的淡黃色身份證件和冉阿讓這一姓名就如深深地印記在人體上的隱型印痕,使他的生活困難重重。他的風骨使他站起來了,他已不是冉阿讓,他變成了馬德蘭,用他的善解人意與智謀,一步步踏入高些的樓梯,他變成了巴黎市的省長總得來說,作者根據冉阿讓的品牌形象體現了貧苦老百姓的深沉災禍,揭秘和控告了那時候社會發展的罪孽,主要表現了作者對勞動者的真切憐憫。
但這部電影使我成為最值得紀念的人,不是冉阿讓,而是同樣悲慘,孤獨的芳汀。她是傑出的,是頑強的,是純潔的。她本是冉阿讓加工廠裡的一名女職工,有著令人滿意的漂亮秀髮和雪白的牙。她的一生是悽慘的,她的運勢的滅絕人性的。她萬般無奈唱出來的那首《IDreamdaDream》引起我成千上萬遐思。也許芳汀也曾有著這些幸福的時光,在哪一個垂柳依依的炎夏,大家友善溫柔,她的幸福在她的身邊。在哪個落了葉的秋季,她的幸福離開她。以後,她被遺棄、被取笑、被反感、被憎恨,但她還一直在心中儲存著期待,她的心血管還不甘捨棄顫動,縱然夢想破滅,縱然跌落谷底,她還仍然咬緊牙堅持不懈,為了愛情深愛著的閨女珂賽特。她是折翼的天使,她是崇高的仙子。扮演芳汀的知名演員安妮海瑟薇悲嗆的臉部情緒,將哪個夢想毀滅的消沉女人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去。夢想是幸福的,實際確是慘忍的。悲慘的世界無情地抹殺了芳汀的夢想,使她置身煉獄,與她的夢想判若雲泥。芳汀有夢想,有夢想的人很開心,但是生活在那樣顛倒是非的世界裡,一定要認識到現實。而夢想的完成,好似段子一般。整首歌最終一段,使大家見到宛如煉獄一樣的社會發展,撕破了芳汀全部夢想。它是芳汀無音的控告,又何嘗不是她來源於內心深處的呼喊。
因為我曾遐思過,若我生活在那般一個悲慘的世界裡,或許我能早就捨棄對生活的期待,每日過著行屍之懼的生活。或許我不想有夢想,更不容易以便那份幸福得不真正的夢想而堅持不懈。由於夢想會被那個全球撕破,哪個全球會給你的夢想有辱。我乃至害怕想像。這個世界上有溫暖的人情,有公平公正的社會發展,也許它是香醇的夢想生活的樣子,沒有戰爭,沒有硝煙,也沒有苦役。大家能有著自身的夢想,而這種漂亮的夢想不容易被實際抹殺。大家可以有夢。
生活在現如今美好世界的大家,應當加倍把握現在的生活。另外,大家也必須善良、善解人意、英勇頑強。僅有這種,才可以使這個世界越來越幸福,每一個人都能被全球傾盡全力。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2
最近在公選課音樂鑑賞上,老師讓我們觀看了《悲慘世界》的音樂劇,本來我對於音樂劇是不抱任何興趣的,但是在音樂劇開幕後不久,我便被它的藝術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由於時間問題,老師只播放一半,於是回到宿舍繼續看接下來的一半,看完後還是很想再次瞭解,透過百度知道《悲慘世界》改自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說,在英國公演於1985年。之後,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斷的演出,在近幾年,它的影響也波及到亞洲,《悲慘世界》有日文版(其他語種還有法語、西伯來語、匈牙利語、西班牙語、德語等),而在新加坡、香港、印度以及中國都已經或是將要有它的演出。也因為如此,它被稱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樂劇。於是最後寫下了我的感想。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為什麼不能靜下來好好思考下,到底《悲慘世界》給我的思想上留下了什麼?對現在的我又有哪些方面的啟示?《悲慘世界》中有親情、友情、愛情。我曾為之震撼,為之感動。
就像冉阿讓一樣,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不會因為誰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就像冉阿讓因偷了一片面包而被沙威一直窮追欲將其投進監獄。
冉阿讓有冉阿讓的悲哀,沙威也有沙威的無奈,說他們有錯,他們都有錯,若說他們沒錯,其實也都沒錯。沙威只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維持他的生活模式而已。即使是正確的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出現了,他就成了所有人都痛斥的物件。這對沙威也是很不公平的待遇。我覺得。
在這樣荒唐的時代裡,珂賽特無疑是個幸運兒,有芳汀這樣愛她,為她付出的母親,失去了母親之後,還有冉阿讓這樣保護她的父親。我記得冉阿讓把珂賽特救出來之後,他那份不惜任何代價都要保護她、照顧她,不讓任何人傷害她的毅力,讓她的整個人生變得完整了。
我不喜歡相同的文字出現,因為我相信每次文字的組合都是一個創造奇蹟的過程。就像,這部作品中,我最喜歡的那兩句話:“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就像冉阿讓一樣,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用自己感化周遭的人。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3
《悲慘世界》原著雨果,有了這一權威,我因此更確定這部電影會比較虐心。咋一看,竟是充滿著閃閃的人性光輝!
主人公冉阿讓只為了捱餓的外甥偷了一小塊麵包,就被判了19年的苦役,照射出了時代的悲哀。十幾年的苦役生活,因一首具有恢弘氣勢的開頭曲《Look Down》,得以完美詮釋。
獲釋以後的冉阿讓卻因身份的低賤而走投無路,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誰知冉阿讓卻恩將仇報,半夜裡偷了教堂裡的銀器,然後逃跑。特別緊張,一旦他再次被抓,等待他的將是無盡的牢獄生活,永遠也沒有翻身之日。戲劇性的是,主教在官兵面前,為冉阿讓洗脫,才讓他逃過這一劫!這一劫,對他來說,意義有多大!
善良的主教把冉阿讓帶回了教堂,還另外的多贈送冉阿讓兩個更貴重的銀器,然後做了個祈禱的姿勢,祝福眼前這位可憐的朋友。看來,西方的宗教信仰跟東方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還是有相通之地。
深夜裡,空曠的教堂裡,面對博愛的神像,冉阿讓唱出了那曲蕩氣迴腸的《Bring Him Home》,那是一個人對慾望、誘惑、人性最重要的自省。其實善惡之間本就沒有明顯的界限,稍有不慎,一個人便會陷入深淵,萬劫不復,正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慎獨,是一個人多麼重要的能力。
冉阿讓後來改名換姓,努力恪守著內心的那一份善良,最終收養了一個女兒。
但洗心革面並不代表將功補過!多年來,警官沙威一直未放棄對假釋的冉阿讓的追捕。沙威像極了那個年代法律的化身,正直,鐵面無私,甚至不講情面。忠於法律的沙威不放過每一次逮住冉阿讓的機會,甚至在冉阿讓千鈞一髮救芳汀、馬呂斯之時。別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似乎也激發不了沙威警官的善心,他一直想的便是,抓住冉阿讓,回去覆命。
終於,沙威沒有抓回冉阿讓,因為沙威自盡了。在沙威被抓的時候,冉阿讓卻意外放了他。一個自己痛恨的夢寐以求追捕到的犯人卻救了自己,如何,如何面對嚴明公正、至高無上的法律?一個人盡職盡責到一定的地步,會把之當做一種“信仰”,哪怕一次失誤,一點自責,都足以讓自己毀滅!這種近乎患了強迫症的心態,讓堅守法律的沙威選擇了這種極端方式離開人世,似乎,這樣,可以免受內心的譴責!
摳門旅館老闆的女兒愛潘妮愛上了熱血青年馬呂斯,而冉阿讓的女兒(柯賽特)卻與馬呂斯兩情相悅,最後,愛潘妮為愛為馬呂斯擋了一槍,最後看著眼前的愛人在雨中微笑死去。而冉阿讓為了成全女兒與馬呂斯的婚姻,不顧生命危險救了馬呂斯。之後,成全了,自己卻孤獨離開。如此偉大的父親,因為有了一個女兒,他從此對這個世界有了留戀。可到最後,女兒長大了,為了不讓自己的過去連累女兒,為了女兒的幸福而選擇離開了他世上最愛的人!
死去的那一刻,他隱約看到了芳汀(魂靈),最終可以無憾死去。
《悲慘世界》是一部洗滌人類靈魂的經典電影。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4
《泰囧》之後新學了個詞兒,叫“報復性觀影”,是指大家沒片可看時瘋狂扎堆的現象。我覺得我刷了三遍《悲慘世界》就有點兒這意思。一是為了報復我一原劇粉一直看不到現場的怨念。二是為了身在美帝看不到宗師的怨念。兩種“看不到”導致了逮到一個就報復性狂刷。兩遍IMAX一遍普通場,總共花了差不多五十美刀,看個邊邊現場都夠了。
作為一個雨果愛好者+LM音樂劇死忠+Philip Quast叔腦殘粉+Russell Crowe忠誠度四顆星的影迷,這電影預告一出來我就開始翹首。說來話長,早先看原著的震撼就可以掠過不表了,這應該是我看得第一部那麼厚的小說,裡面很多無關情節的描述,對照現世,只覺得雨果想我所想,替我說了那些我說不出的話。那時候看書的感覺還很單純,蠻喜歡冉阿讓,甚討厭珂賽特,覺得德納第兩口子都比珂賽特招人待見些。都說珂賽特是這書裡作者唯一留下的希望和美好,看來我這番看法,扼殺了這最後一點亮色,悲慘世界真是悲慘到底了。後來看了幾版音樂劇,沒萌上寇叔的冉阿讓,倒栽進了Dream Cast裡沙威蜀黍Philip Quast的坑,從此誰的沙威都看不下鳥。套用科波拉選角的那句話——我現在一翻開書看到沙威,就能看見PQ叔的臉。自我分析了一下這種三觀扭曲的根本原因是在於俺實在太稀飯PQ叔那渾厚蒼涼的聲線了……嗯,其實稀飯沙威也不算三觀不正(還有比沙威更“正”的人了嗎),沙威本質上是個好同志,只是正大勁兒了,死腦筋用錯了地方。
但這事兒的玄妙就在這兒了,當年看PQ叔的沙威後搜PQ叔別的東西來看,覺得Russell Crowe和他年輕的時候長得還有點像。所以你們能想象我在影院第一眼看到trailer裡面Russell穿著那身兒警服時候的崩塌感嗎嗎嗎嗎嗎嗎嗎!!!!
後來到了牆外我搜了下油管,PQ叔早年的一個影片下面有人留言說PQ叔跟Russell長得像,有人回——這也忒抬舉Russell了(That's a compliment to RC)。還看過PQ叔90年代的一個劇集,裡面Russell還打了個醬油。日子不禁混啊,當年的醬油已經開始演主角的代表作了……
說到Russell,我N年前就老鼠挖洞介翻出來過他玩樂隊的時候錄的一些歌聽,沒什麼特別驚豔的感腳,但那些歌還在我隨身聽裡扔著,也就是說還沒不堪入耳到我想刪了它們。但我印象裡他嗓子是很肉很厚的,隨便唱唱玩玩還成,穿透力啊表現力啊什麼的無從談起。trailer基本上都沒怎麼放他的唱,現在想來應該是有意迴避,因為他唱得實在是……基本可以用慘不忍聽來形容。被PQ叔的Stars慣出來的耳朵怎麼可能容忍那種軟綿綿有氣無力簡直可以用柔情似水來形容的Stars,滿臉黑線的我注意力還被走邊邊這個梗吸引掉大半——沙威一直半隻腳在裡半隻腳懸空地在高空行走,風大點兒估計都會給刮下。不明白這個老是給腳特寫是什麼用意,是暗示沙威是邊緣人群?還是他戰戰兢兢像在高空走鋼絲?還是暗示他心理鬥爭過於強烈老是在活/不活之間選擇?這裡就可以扯出這版電影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大特寫獨唱一刀不剪,真的是一!刀!不!剪!你能想象半個IMAX螢幕上全是海瑟薇那爬滿了苦澀的臉,動都不動長達上百秒麼。其實這版的佈景我還蠻喜歡,寫實又不乏舞臺氣息,這樣真是太浪費了。我能想到的理由是導演想突出“這真是他們現場唱的不是唱壞N次了等著我剪的!”
說到唱壞了,據說Russell童鞋有重唱四十幾次的記錄,不太清楚是哪首(有人說是芳汀arrest那首?求證),如果是獨唱估計唱四百遍也就那樣了,如果是Confrontation這種估計唱四十多遍狼叔都抓狂得要彈爪子了吧= =而且最後幾句還是不全的,只有警察的聲,居然還是隻有警察的聲……
另外唱壞了的Bring Him Home就不說了,大家有耳共聽,簡直把高潮唱成了尿點。總體來說休叔表現我覺得還可以了,如果考慮到好萊塢拍電影,休叔這樣的人選也算難得,起碼不會讓人想捂著耳朵逃走。艾潘妮的On My Own很好,小雨處理得就渣了……而且Little People為啥要刪,一共也沒幾句,完全可以留著。這版的倆小孩兒我都好喜歡,聲音好演得也夠味。
說說幾個喜歡的地方吧。第一個是寇叔出場(餵你是看電影的麼),哇,那簡直是渾身散發和諧慈祥的光輝,宛如上帝下凡(囧),看得人都要化了。而且寇叔唱了,聲音仍然美翻了,滿滿地全是愛啊(於是我又怨念為毛只有寇叔,對手指……)。第二個是I DREAMED A DREAM,成功戳了淚點,眼淚根本不聽話蹭蹭自己就往外跑我真是沒轍啊……第三個是Do You Hear the ppl sing,又成功戳一淚點,血管裡血都在燒,幾乎哭成SB……第四個是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唱得尊素不錯,人樓空物是人非的感腳……中間還有幾個地方覺得不錯,一個是小G孩兒死掉的那塊,處理得很煽情。還有大E掛掉時候那個從視窗倒掛拉著紅旗的部分,精準還原舞臺,灰常震撼,雖然他本人唱得完全路人。最後的大合唱仍然熱血,總之一合唱我就激動,當然One Day More除外,Russell那充滿違和感的嗓子往裡一加我就想找地洞……
好了,總結一句,這部片子還是值得一看的(當然刷這麼多遍屬於腦殘行為請無視)。這部電影最大意義在於拉人下水木!有!之!一!歡迎各路看了電影的盆友看10th,25th,各種原卡and原著,如能給原著原劇多來幾個粉,倒也不負恩澤~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5
之前沒有讀過《悲慘世界》這本書,沒有看過它的音樂劇,但在老師跟我們播放的前幾天在街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時,就非常想去看(後來因為沒時間而錯過了)。父母不解,我說我最近就是特別喜歡看悲劇點的東西,尤其是那種社會的問題帶來某個人身上的悲劇。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很迷《飢餓遊戲》這套書,講的就是由於政府不良的統治,導致各區人民難以生存而開始起義,政府為了制止這種情況,於是就從每區每年選出兩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戰鬥場裡拼搏至死,最後只有一名勝利者。這部書就是就是揭示了戰爭帶給人們身體與精神上的痛苦,還有造成的悲劇。因為以前很少受到這樣的震撼,它讓我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劇人物後,自己面對的許多困難好像都不算什麼了。但這套書帶給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感謝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它實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預測的還要好看首先說電影一開始的場景與音樂就給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們在海浪的拍打下艱難的拖著船,一句句低沉卻有力的“look down”表現出了他們心中的怨恨、不滿,但卻又無奈。這部電影要是不是音樂電影,角色們的心理和情感還真就不能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音樂相對文字,確實能帶給人們心靈上更好的溝通與觸動。
同開頭,電影中的幾次群體歌唱也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關起來的百姓,滿大街由於飢餓而乞討的乞丐,“look down”這個旋律總是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每次聽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燒,那同時蘊藏的力量也讓人驚歎。但苛刻的法律讓那些貴族與官員、警察幾乎失去了憐憫心。
然後再說說主角們吧。冉阿讓那顆由於長期被人們唾棄而變得堅硬的心,再加上對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後,還是想偷走銀器。但在被抓住後,教父幫他圓謊,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暫的糾結後,終於被感化了。他要為自己贖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賽特而變得有了些許依靠,些許幸福。為了她,他做什麼都行,因為是她讓他的世界變得美好,有希望,有了愛。最後他在教堂終於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們的這一生過得都太過艱難痛苦,顛沛流離,只有死後才能安息。看到這兒,眼淚止不住的留下來。
芳汀也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她的命運實在是太悲慘了。被背棄,艱難地撫養著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艱難的處境,被糟蹋地嚴重的她,不得不說,還是有著常人沒有的氣質。也許是那強烈讓孩子活下去的決心,也許是曾經幸福的生活,也許是曾經夢想過的美好生活,讓她的心靈與眾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個字都足夠讓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經的夢有多麼美好, 如今的生活卻如地獄。骨瘦如柴的芳汀,終於在把女兒的託付給冉阿讓後,離開了這地獄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開始雖看似是個鐵心腸的角色,但如冉阿讓所說,他也只是在進他的職責。從小就被嚴苛的法律與監獄的環境所薰陶,有一顆鐵石心腸也不是他的錯,其實他也是悲慘的不是嗎?但這鐵石心腸也不是鐵到了底,他還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動,救贖。兩次可以輕易地殺死冉阿讓時,卻因為對無辜者的同情與對冉阿讓不顧自己而去拯救別人的舉動的感動,放下了槍。也許他被一次次的感動後,也意識到了人性的偉大,意識到了自己以前的錯誤,所以自殺。引用一位網友的話:“因為他是個值得欽佩的男人。到了最後,道義與職責在碰撞,他不得不選擇一條不歸的路。放走了冉阿讓,他無法面對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無法面對良心。他作出了選擇,卻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來,這是沙威的偉大之處。”再想想看他看到起義隊伍中犧牲的小男孩時,儘管他曾經讓自己暴露身份,但還是由於對這個幼小生命的勇敢犧牲感到無比敬佩與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別在了他的胸前。
柯賽特的生活與所有人比起來是最幸福的。她遺傳了母親所有優點,精緻的面孔,與眾不同的氣質,包括童年時儲存的對美好生活希望……她與馬裡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塵世獲得幸福的人。的確,這部電影需要這麼個“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讓芳汀安心離去,能讓冉阿讓贖回他的罪過,輕鬆些地離去。同時,馬裡尤斯的存活也給革命之火留下了紀念,讓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後一刻獲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許多人包括調皮卻敢於在關鍵時刻犧牲的小男孩,被諷刺的黑心的餐館老闆與老闆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現,為整個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貢獻。
再說說電影內容以外的事。據說這部電影在其他地區廣受歡迎後,在中國大陸的票房卻不盡如人意,可能我們對純文學的重視度還是需提高……
另外讓我驚訝的是,得知這部電影的聲音都是現場錄製,演員全都是憑真實唱功邊演邊唱。不得不驚歎於他們各方面的實力時,也想到中國這樣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厲害的實力派的藝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經典不成功的好像蠻多的……當然這只是個人想法……但這種非商業性的電影,與純實力派藝人的確需要鼓勵,而不是隻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電影,一股對原作者、導演、演員、所有工作人員的敬意油然而生……
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後感 篇16
我們不禁感嘆過當時階級社會對窮人的殘暴與粗魯;感嘆過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嘆過人們貪戀狡詐的邪念;更感嘆過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尋求公平而做出巨大貢獻與犧牲,那些人的心中充滿希望和愛。
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是那麼的坎坷,他所遇到的厄運與磨難是那麼的嚴峻。他的生活中充滿了那麼多的驚險。冉阿讓的史詩主要是以他向資產階級社會強加在他頭上的迫害、向不斷威脅他的資產階級法律作鬥爭為內容的。正因為冉阿讓要對付的是龐大的壓在頭上的社會機器與編織得非常嚴密的法律之網,作者賦予他以驚人的剛毅、非凡的體力、罕見的勇敢機智,他近乎神奇的本領使他一次又一次戰勝了對他的迫害。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他把他的愛、他的美德,全部獻給了一個人,把她從悲慘的境界中拯救出來。當她走向社會的時候,他死了,就像白天消失、夜晚來臨一樣!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社會需要愛,世界需要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這就是《悲慘世界》帶給我的:愛能幫我們戰勝一切不能戰勝的!
《悲慘世界》是音樂劇歷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整個《悲慘世界》以冉阿讓為主人公,他是一個傳奇的主人公,表現在道德精神方面。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正像他在傳奇般的經歷中要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險阻一樣,他在精神歷程中也要繞過、戰勝種種為我的利己主義的暗礁,才能達到他那種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能有他那種種捨己為人、自我犧牲的義舉,而且,這種暗礁往往比現實生活中的險阻更難於超越,需要有更大的勇氣與堅毅。透過他的經歷反映出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聲與願望。這一切都是透過音樂劇的手法所表達,在那種以唱為主的場景中表現的淋淋盡致,充分的體現了音樂劇的特點即音樂劇透過一出出表面上看來似乎輕歌曼舞甚至插科打諢的表演刻畫了社會的矛盾和人生的深意。這就是音樂劇的魂魄之所在。音樂劇是不分國家、民族、以及地理差異的,並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已經成為了人們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給大眾帶來了歡樂和喜慶,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其它人的生活進而去感受自己所過的生活,使我們的欣賞品味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