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鎖麟囊觀後感
京劇鎖麟囊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京劇鎖麟囊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昨晚觀看北京京劇團的《鎖麟囊》。主演張青昀,90後,程派。扮相俊美,吐字清晰,唸白十三轍準確自然,入耳舒服。
如果說還有什麼瑕疵,個人覺得這些地方可以商榷:
1、春秋亭時,雙方的佔位,以“秋”字為界,各分左右,這樣看上去整個舞臺就不舒服,一頭重。建議就是薛家佔主,趙的轎子就應該偏在一角。一則是薛家先入亭內,以薛家的驕橫,斷無只佔一半之理;二則也能更好顯現“勢利眼”這個戲點;三則舞臺的構圖更和諧均衡。同理,在最後薛家到盧家尋親時,盧家不該縮在一隅,這是你的家,你是主人家,那連客都不能算,當然應該盧家居中,薛家偏側。
2、趙幾次請薛慢慢道來,然後都是轉身返回主座。顯得對薛說的並不在意這兒如果是慢慢退回主座,可能更能顯現趙的感恩之心。
3、除了舉塊白板,上面直書“救生船”外還能有什麼其他辦法嗎?實在突兀。
4、胡媽那段長也就算了,可是和京劇表演相差甚遠,太寫實,演員表演更像電影,就差飆眼淚水了,讓我看得毛骨悚然,有文革憶苦思甜大會的既視感,簡直了。演員表演越投入,效果越差,這就算南轅北轍吧。
還有就是現代京劇的'通病:非要加些佐料,顯得與時俱進,招引觀眾鬨堂大笑。什麼“正能量”“方了”“再為(再見)”……鬨笑時打斷了京韻,實在不智,我是不喜歡的,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喜歡的。一臺戲如同一盤菜,我要把那些佐料剔除,可能是豆豉,也可能是石子。卻也有人就愛挑豆豉吃,那也沒辦法。坐我前排的單身男士,與我看法相似,不問名姓,不需認識,在相同的地方鼓掌,一起鄙視鬨堂大笑――視作此一刻的知音。
可圈可點處當然也有不少:薛三番兩次的謝座,展現的就不錯。薛在回憶情景時,激動處,腳輕抬,繡鞋上的藍穗子顫動,表現得就很有亮點。三讓座:坐,客座,主座時,舞臺上只有3人,但隨著座椅的改變,三人的站位不斷變化,舞臺上的構圖一直保持均衡……
其實薛湘靈並不驕橫,她有她自己的標準。快做新娘子了,選點自己喜歡的嫁妝有什麼錯呢?大喜日子素白的手帕是不配呀。
“繡花鞋上要有鴛鴦,一個在遊,一個在飛,配上紅蓮花,蓮心用金線,蓮瓣著硃砂……鴛鴦不要繡在腳尖處,怕走路磨了(liao)。”薛姑娘多有自己的主意,考慮問題又細緻周全,和我們老大有得一拼,多有才的姑娘。
“是彭城為何生雙角,好似青牛與野颮。”你看看薛姑娘的審美也不錯,有藝術天賦呢。
家奴們不懂她的心思她的審美點,換來換去不滿意也不是薛姑娘的錯,她還給薛良老奴一兩銀錢,心底善良。
這次看戲的位子略後,整個看戲過程不僅看臺上的戲,也看臺下的戲。天蟾舞臺的管理是不錯的,觀眾的素養卻參差不齊,本人也內省。開啟手機看時間,邊上的觀眾對我說:手機屏太亮,閃了她的眼。確實,下回注意不僅要調靜音,還要把螢幕調暗,調成節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