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天鵝》觀後感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黑天鵝》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1
影片裡的演員都是美女,很漂亮。這是這部點電影給我的初步印象。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豐富內容告訴觀眾。
舞者妮娜(娜塔麗—波曼飾)已經二十八歲,技藝無可挑剔,卻一直以來沒能成為她們藝術團的臺柱子。她的藝術總監,法國人托馬斯告訴她,“四年來,你每一次舞蹈都毫無瑕疵,但我從未見你失控,從未見你釋放自己。”。是的,一位謹慎,優秀,不允許自己犯錯要求完美,不能施展自我的女芭蕾舞演員———妮娜,她演繹代表著善良,純潔,懦弱的白天鵝,當仁不讓是最佳人選。但團領導為了給團創受益,為了博得觀眾的喜愛,為了把芭蕾舞演繹的更完美,他決定演黑白天鵝的演員讓一個人來演。這給妮娜帶來了挑戰。儘管後來她終於有機會在《天鵝湖》中一人分飾黑白天鵝兩角,成為當女一號,她卻始終惴惴不安。
妮娜,是媽媽眼裡的乖乖女,每天很認真的練舞蹈,力求每個動作做得完美。每當她很累的時候,她只是在自己的床上靜靜地躺著,似乎內心總有什麼被壓抑。她消瘦的身體,讓人看著心疼。還有她背部的皮疹,這是她內心壓力的軀體化表現,這也讓人心疼。我知道,我是把自己的某些情緒投射在她的身上了。我的大女兒身上的某種氣質特別的像妮娜。這讓我內心很不舒服,有點自責。我在反思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的某些期望,焦慮,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嫁給了孩子。希望透過孩子來實現我的自我價值。
再回到劇中,白天鵝的矜持、優雅和無害是尼娜本色,她演繹白天鵝完全不成問題,但事情的關鍵在於,她要如何化身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鵝。怎樣才能把把黑天鵝的野性,激情,自我,以及對王子的誘惑表達出來。
一人分飾兩角的尼娜,在現實中也日漸分裂。她難以突破多年來“媽媽的乖女孩”的角色。導演為了激發他內心的自我,親吻她,侵犯她甚至把這一角色給了團裡的另一個女孩兒。此時,妮娜內心萬分痛苦。她覺得她的競爭對手是靠色贏得機會,此時她出現幻覺,尼娜被幻覺和慾念折磨到幾近瘋魔。她把自己內心的那份“黑天鵝”幻化成競爭對手,她用玻璃碎片刺傷了對方(其實是刺傷了自己),她內心的黑天鵝幾番掙扎破繭,終於成功完美的被演繹。
人性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嗎?一位印度老人對孫子說,每個人身體裡都有兩隻狼,他們殘酷地互相搏殺。一隻狼代表憤怒、嫉妒、驕傲、害怕和恥辱;另一隻代表溫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愛。小男孩著急地問:“爺爺,哪隻狼更厲害?”老人回答:你餵食的那一隻。——你的心所朝的方向就是你未來人生的路!
白天鵝,黑天鵝,也是妮娜人性裡典型的兩面。她被慾望,名譽,地位,所奴役,為之瘋狂。
這又讓我想起在炎風神經症群做值班諮詢時,有時會遇到某位求助者,自述有幻覺。看到此電影,也更能理解這些有幻覺的求助者內心的苦楚。這樣的患者,屬於精神分裂症了。還有些追求完美,追求極致的求助者,導致自己患上強迫症。這些人,內心也住著一隻黑天鵝,一隻白天鵝。猶如上邊印度老人所說的兩隻狼。
再回到影片尾聲,妮娜帶著傷完美地演繹完白天鵝,她從高出跳落下來,躺在墊子上,從腹部取出半截玻璃碎片。我相信妮娜終將會藉著天鵝的軀殼,找到自己。
再次呼籲家長們(包括我自己)教育孩子,其實質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放棄自己的“執”,讓孩子做他自己,成為他自己。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2
《黑天鵝》這個故事其實並不複雜,講述的是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女主妮娜,為了爭取劇團新劇《天鵝湖》的天鵝皇后一角而經歷的成長和改變。天鵝皇后需要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純良無害的白天鵝,一個是邪惡陰毒的黑天鵝。從小就承載著母親殷切希望的妮娜,一直都是個乖乖女,白天鵝的部分自然手到擒來,而黑天鵝的部分卻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最後為了達到角色要求,妮娜內心的黑暗被髮掘出來,被釋放出來,並在電影中以一個黑暗人格出現在觀眾面前,在最後的表演上,妮娜的黑暗人格殺死了白色人格,演繹了一個完美的黑天鵝,從而達成了她藝術生涯的巔峰。
在妮娜完美的表象之下,是壓抑的黑暗靈魂,那個黑天鵝,原本就在她的體內,如果是白天鵝是她的身體,那麼黑天鵝就是她的影子,在驚悚與壓抑之中,妮娜完成了她靈魂的釋放,觀眾也完成了自己情感的釋放。
苛刻與極致的藝術之美
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自問世以來就是美的化身,而這部電影卻另闢蹊徑,揭露這美好舞姿背後的極致苛刻,無論是女演員為了練習芭蕾舞彎曲成平面的腳趾、能塞進手去的胸腔以及為此付出的其他的身體代價,還是妮娜為了達到角色的要求而不得不分裂成兩個人格,無不在訴說極致的藝術之美背後那一份不為人知的黑暗。其實這份對藝術的極致追求,本身也是黑白兩面的,白色的那面是聖潔,是觀眾看見的美好,黑色的那邊是殘酷,是演員獨自承受的部分。而無論是表面的美好,還是地下的殘酷,都是藝術魅力的一部分。
本我殺死超我的徹底釋放
這部電影的女主妮娜,在母親嚴格而周全的教育下成長,優雅而善良,但善良絕不是人生的全部真相。根據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我們可以知道被教化而來的這部分是超我,踏包括理想和良知,而我們靈魂深處那個沒有道德觀念不計後果只求快樂的'部分被叫做本我,平時我們用來平衡無私的超我和自私的本我的就是我們的社會面具,這個部分叫做自我。年輕漂亮,舞姿優美,人又甜又乖,從來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妮娜這個人物在出場的時候其實是完美無缺的,但完美無缺的人物是不真實的,是壓抑的,妮娜便是一個超我壓抑到快要窒息的靈魂。總監及時看出來妮娜身上那急欲衝破超我阻礙的黑暗本我,所以才給了她這個機會,而最終妮娜也不負所望,自己的本我從超我中分裂出來,並殺死了超我,完成了人性和藝術上的雙重釋放。
一人雙面的炸裂演技
最後我們不得不誇一下娜塔莉·波特曼的演繹了,一人雙面的角色要求她都達到了,白天鵝的純良無害,黑天鵝的邪魅狂狷,區別是那樣的大,以至於觀眾從不會搞混哪個是她,哪個是分裂出來的黑暗靈魂。同樣作為要分飾兩角的演員,娜塔莉可比妮娜強多了,娜塔莉可以在黑白兩個角色中自由遊走而遊刃有餘,妮娜卻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不說什麼藝術是不瘋魔不成活,有控制的收放自如顯然要高過豁出一切還搭上自己的瘋癲。
妮娜那絕命一舞,是她藝術生命的昇華,還是個體生命的破產,我們都很難說了,感嘆於絢麗的芭蕾舞,也感嘆於生命的脆弱與極致,《黑天鵝》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場視聽盛宴,也是一場人生反思。
電影《黑天鵝》觀後感3
眾所周知,娜塔莉·波特曼是飾演《這個殺手不太冷》裡古靈精怪的小女孩,而鮮有人意識到標籤為驚悚的《黑天鵝》女主妮娜也是由她飾演,時隔多年當年的那個小蘿莉以新的面貌和精湛的演技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故事圍繞妮娜,一位紐約的芭蕾舞演員展開,她與她的母親————演員艾麗卡居住在一起,她的生活只有舞蹈以及野心勃勃的職業目標。好機會終於降臨,當導演托馬斯決定為新一季《天鵝湖》挑選新演員時,妮娜成為了第一候選人。不過,她還有一個競爭者莉莉,托馬斯要求舞者不僅僅能演出白天鵝的無辜與優雅,更要能演出黑天鵝的詭詐。妮娜是完美的白天鵝而莉莉卻是黑天鵝的化身,漸漸的,兩位舞蹈演員的競爭與對抗進入扭曲的狀態,妮娜開始魯莽、不顧一切的探索起自己黑暗的一面,這也將毀掉她。
《黑天鵝》並不是靈異電影,裡面一切的詭譎血腥宛如恐怖片的畫面都來自於女主人公的臆想,而往往這種類似於精神疾病的現實向驚悚會讓人更加毛骨悚然。相較於《這個殺手不太冷》溫暖跌宕的色調,《黑天鵝》有著英國特有的冷硬風,影片封面就是陰森可怖的,女人白皙的臉上有一道黑色的裂紋。它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雙重人格的互相博弈歷來都容易受到高智商高情商觀眾的追捧;懸疑和驚悚元素的巧妙植入為影片帶來了強烈的戲劇感;優雅華美的芭蕾舞和世界名曲的交相輝映又讓影片充滿了知性感和優越感。
芭蕾舞演員妮娜在權威母親的長期壓制之下,形成了溫婉恭順的外表,當然這只是表象。環境和成長經歷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塑造是有決定意義的,權威壓制和挫折打擊之下,很容易把人謀求生存空間和滿足各種慾望的天性掩蓋起來,在適當的溫度和土壤中,被壓抑的本性會以加倍的破壞力爆發,“外表是天使內心是魔鬼”就是對這種人格異常的生動描述。
《天鵝湖》中黑白天鵝的角色是一白一黑一正一邪。妮娜的人格異常融入到舞劇中的假想角色中,把現實中無法形象地實現的人格裂變透過唯美的芭蕾舞劇徹底實現。雖然妮娜在天鵝皇后的角色之爭中暴露了她暴戾的充滿恐怖色彩的另一面,但當她在舞臺上成功地詮釋了黑天鵝這個角色時,也意味著她多年來被束縛的女性慾望和真實人性得到藝術性的完美釋放,這對於一個藝術工作者而言,死得其所,死而無憾。
影片藉助舞臺角色和迷離的幻想情境,讓妮娜這個人物裂變過程充滿驚悚感和隱喻性,一方面妮娜需要和自己被長期隱藏的陰暗面做鬥爭,另外一方面這種帶有功利性質的陰暗面也正是大多數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舞臺上的天鵝皇后之爭也是真實中的人性博弈。妮娜最後在精神迷亂中殺死的競爭者莉莉其實就是自己——這個情節堪稱神來之筆,假如妮娜的確是殺死了真的莉莉,那麼她的最後裂變就帶有了無法洗淨的罪惡,當我們明白死亡的人是她自己時,隨後而至的和現實人物心理變化絲絲入扣的芭蕾舞表演讓妮娜的死亡有了一種鳳凰涅槃般的悲情和唯美,這時我們生出的情感只有同情惋惜而沒有厭惡憎恨——凌空一躍的妮娜在肉體上死亡了,但在精神上卻復活了。
凌空一躍的妮娜在肉體上死亡了,但在精神上卻復活了。
影片透過一幕幕奇幻血腥的畫面展現的掙扎和搏鬥,甚至於妮娜的精神偏執,都只是把人性的些微陰影無限放大,最終透過自我了斷實現昇華。人們可以從中尋找到自己,或不寒而慄,或找到解脫。